影视评论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双重生命   》 第17节:个人背景 早期短片(17)      安内特·因斯多夫 Annette Insdorf

  基耶斯洛夫斯基拍纪录片不喜欢用全知角度的画外音旁白,他更愿意只是简单地将人物、地点和过程呈现给观众。1977年的《看夜更的观点》(Z Punktu Widzenia Nocnego Portiere)正是这种“客观”立场的典范之一。工人马里昂·奥舒赫习惯严守各种纪律,信奉“规则比人更重要”的道理。在17分钟的影片中,他从喜欢的电影类型一路谈到自己对死刑的支持态度。“我并不认为他是个坏人,”基耶斯洛夫斯基说,“我想他只是个很普通的人,只是他碰巧认为公开把人吊死会是件好事,因为那样可以杀鸡儆猴、遏制犯罪……之所以有这种想法,只不过因为他脑袋不太聪明,对生命的看法比较粗浅,从小的成长环境又是如此。”[13]影片完成后,奥舒赫自己也看了,而且还挺喜欢的。但波兰电视台计划把它公开播出时,基耶斯洛夫斯基提了反对意见,担心这可能会给奥舒赫带来的麻烦。(顺便提一下,尽管影片拍得十分简单,但配乐部分却请到了因与扎努西、瓦伊达等人合作而闻名的沃伊切赫·吉拉[Wojciech Kilar]。)
  《我不知道》(Nie Wiem,1977年)是一个更加极端的例子,基耶斯洛夫斯基担心公开放映纪录片可能会对主人公造成影响。影片片长46分钟,来自下西里西亚某家工厂的工程师面对镜头,讲述了发生在他身上的真实故事。他是名党员,在那家工厂当了九年厂长,发现厂里有人往外偷皮革。但起初,他并不知道这些工人与当地警察甚至党委会都有关系。当他站到党的对立面时,他被解雇了。影片完成后,基耶斯洛夫斯基采取了某些措施,目的是为保护这位工程师;每当他在片中提到某个名字时,就会有短促响亮的打字机声响起,盖在他的声音上。第二个办法更加极端,他尽力阻止电视台播出本片。最终,他成功了。《我不知道》从没在任何地方放过。影片的开始与结束几乎相同——伴随着探戈乐,出现一段字幕,提醒我们该听听这男人口中他自己的生活。这意味着其实什么变化都没发生。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1节:个人背景 早期短片(1)第2节:个人背景 早期短片(2)第3节:个人背景 早期短片(3)
第4节:个人背景 早期短片(4)第5节:个人背景 早期短片(5)第6节:个人背景 早期短片(6)
第7节:个人背景 早期短片(7)第8节:个人背景 早期短片(8)第9节:个人背景 早期短片(9)
第10节:个人背景 早期短片(10)第11节:个人背景 早期短片(11)第12节:个人背景 早期短片(12)
第13节:个人背景 早期短片(13)第14节:个人背景 早期短片(14)第15节:个人背景 早期短片(15)
第16节:个人背景 早期短片(16)第17节:个人背景 早期短片(17)第18节:个人背景 早期短片(18)
第19节:维洛尼卡的双重生命(1)第20节:维洛尼卡的双重生命(2)第21节:维洛尼卡的双重生命(3)
第22节:维洛尼卡的双重生命(4)第23节:维洛尼卡的双重生命(5)第24节:维洛尼卡的双重生命(6)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