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经典 》 匯評證道西遊記 》
第十四回心猿歸正 六賊無蹤
吳承恩 Wu Chengen
【李本總批:請問今世人還是打死六賊的,還是六賊打死的?
又批:“心猿歸正,六賊無蹤。”八個字已分明說出,人亦容易明白。但篇中尚多隱語,人當着眼。不然,何異癡人說夢,卻不辜負了作者苦心?今特一一拈出,讀者須自領略:“是你的主人公。”“你的東西全然沒有,轉來和我等要分東西。”“我若不打死他,他就要打死你。”“莫倚傍人自主張。”“東邊不遠,就是我傢,想必往我傢去了。”“這纔叫做改邪歸正。”“不可圖自在誤了前程。”“趕早去,莫錯過了念頭。”“再無退悔之意了。”此等言語,豈是尋常,可略不加之意乎?着眼,着眼。方不枉讀了《西遊記》也。】
【澹漪子曰: 此一回,乃《西遊記》中大眼目也。蓋《西遊》以人證道,其衆如人之一身然。唐僧其中宮之脾土也,意出於脾,故竜馬即載唐僧以行。能與淨其左右之肝肺也,而總以心猿為之主。前此心猿之猖狂顛蹶,無天無地,皆由火無所附,遂炎燥猛烈而不可嚮邇,故必須五行山鎮壓之。不以水剋火,而以土覆火,所謂“官不能製者,子能製之,製之善”者也。然埋藏日久,此火將熄,奈何?勢不得不假三藏以發之。彼晶晶熒熒者,一旦去其覆我之土,而適得夫我生之土,其歡樂親愛,不言可知。由此而意馬,而木母,而金公,便相隨於於而來矣。攢簇五行,端自此始。故有此十四回之“心猿歸正”,方有後一百回之“五聖成真”,乃理之必然者也。若夫中宮之土,非火不生,此又人所共知者。彼三藏一日無心猿,其尚能成其為三藏乎哉?
心猿既然歸正,則此身便一旦有主矣。彼麽磨六賊者,其始非不附五行而生。然所竊者,五行之餘氣耳。久之滋蔓難圖,遂為吾身之害氣。學道之人,六根清淨,一念不生,安得而不除之?除之又安得而不趕盡殺絶也?妙哉!猴之言曰:“我若不打死他,他卻要打死你。”人鬼關頭,斬截痛快,更無過此二語。昔人云“漢、賊不兩立”,此非所謂“道、賊不兩立”者耶?
緊箍兒咒,一名“定心真言”。然則此箍非頭間之箍,乃心上之箍耳。或問:“此咒今傳否?”道人曰:“《易經》、《論語》俱有之,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此回敘心猿事耳。乃忽然插入張良進履、王莽篡漢,閑情冷緻,出人意表。讀者如有一部《漢書》在其案頭,可以浮蘇子美之大白。】
詩曰:【證道本夾批: 又要即心即佛,又要無佛無心,所以心猿法名悟空。】
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從來皆要物。
若知無物又無心,便是真如法身佛。
法身佛,沒模樣,一顆圓光涵萬象。
無體之體即真體,無相之相即實相。
非色非空非不空,不來不嚮不回嚮。
無異無同無有無,難捨難取難聽望。
內外靈光到處同,一佛國在一沙中。
一粒沙含大千界,一個身心萬法同。
知之須會無心訣,不染不滯為淨業。
善惡千端無所為,便是南無釋迦葉。
卻說那劉伯欽與唐三藏驚驚慌慌,又聞得叫聲“師父來也!”衆傢僮道:“這叫的必是那山腳下石匣中老猿。”太保道:“是他!是他!”三藏問:“是甚麽老猿?”太保道:“這山舊名五行山,因我大唐王徵西定國,改名兩界山。先年間曾聞得老人傢說:‘王莽篡漢之時,天降此山,下壓着一個神猴,不怕寒暑,不吃飲食,自有土神監押,教他饑餐鐵丸,渴飲銅汁;自昔到今,凍餓不死。’這叫必定是他。長老莫怕,我們下山去看來。”三藏衹得依從,牽馬下山。行不數裏,衹見那石匣之間,果有一猴,露着頭,伸着手,亂招手道:“師父,你怎麽此時纔來?來得好!來得好!救我出來,我保你上西天去也!”【證道本夾批: 寫出歡喜踴躍之狀,令我眉舞肉飛。】這長老近前細看,你道他是怎生模樣:
尖嘴縮腮,金睛火眼。頭上堆苔蘚,耳中生薜蘿。鬢邊少發多青草,頷下無須有緑莎。【證道本夾批: 此所謂今茅塞子之心矣。荒廢五百餘年,其止為閑不用?】眉間土,鼻凹泥,十分狼狽;指頭粗,手掌厚,塵垢餘多。還喜得眼睛轉動,喉舌聲和。語言雖利便,身體莫能那。正是五百年前孫大聖,今朝難滿脫天羅。
劉太保誠然膽大,走上前來,與他拔去了鬢邊草,頷下莎,問道:“你有甚麽說話?”那猴道:“我沒話說,教那個師父上來,我問他一問。”三藏道:“你問我甚麽?”那猴道:“你可是東土大王差往西天取經去的麽?”三藏道:“我正是,你問怎麽?”那猴道:“我是五百年前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證道本夾批: 落得個好官銜角色!可見學道人,未有無來歷跟器者。】衹因犯了誑上之罪,【證道本夾批:“誑上”二字,說得好輕巧。】被佛祖壓於此處。前者有個觀音菩薩,領佛旨意,上東土尋取經人。我教他救我一救,他勸我再莫行兇,歸依佛法,盡殷勤保護取經人,往西方拜佛,功成後自有好處。故此晝夜提心,晨昏吊膽,衹等師父來救我脫身。我願保你取經,與你做個徒弟。”三藏聞言,滿心歡喜道:“你雖有此善心,又蒙菩薩教誨,願入沙門,衹是我又沒斧鑿,如何救得你出?”那猴道:“不用斧鑿,你但肯救我,我自出來也。”三藏道:“我自救你,你怎得出來?”那猴道:“這山頂上有我佛如來的金字壓帖。你衹上出去將帖兒揭起,我就出來了。”三藏依言,回頭央浼劉伯欽道:“太保啊,我與你上出走一遭。”伯欽道:“不知真假何如!”那猴高叫道:“是真!决不敢虛謬!”伯欽衹得呼喚傢僮,牽了馬匹。他卻扶着三藏,復上高山,攀藤附葛,衹行到那極巔之處,果然見金光萬道,瑞氣千條,有塊四方大石,石上貼着一封皮,卻是“唵、嘛、呢、叭、咪、吽”六個金字。三藏近前跪下,朝石頭,看着金字,拜了幾拜,望西禱祝道:“弟子陳玄奘,特奉旨意求經,果有徒弟之分,揭得金字,救出神猴,同證靈山;若無徒弟之分,此輩是個兇頑怪物,哄賺弟子,不成吉慶,便揭不得起。”祝罷,又拜。拜畢,上前將六個金字輕輕揭下。【證道本夾批:真有趣,佛傢所謂因緣時節到來,全不需費功夫矣。】衹聞得一陣香風,劈手把壓帖兒颳在空中,叫道:“吾乃監押大聖者。今日他的難滿,吾等回見如來,繳此封皮去也。”嚇得個三藏與伯欽一行人,望空禮拜。徑下高山,又至石匣邊,對那猴道:“揭了壓帖矣,你出來麽。”那猴歡喜,叫道:“師父,你請走開些,我好出來,莫驚了你。”
伯欽聽說,領着三藏,一行人回東即走。走了五七裏遠近,又聽得那猴高叫道:“再走!再走!”三藏又行了許遠,下了山,衹聞得一聲響亮,真個是地裂山崩。【證道本夾批:此與(口內力)地一聲何如?】衆人盡皆悚懼。衹見那猴早到了三藏的馬前,赤淋淋跪下,道聲“師父,我出來也!”【證道本夾批:譬如花果山定石卵,此時方纔迸裂,從前種種,不須重提。】對三藏拜了四拜,急起身,與伯欽唱個大喏道:“有勞大哥送我師父,又承大哥替我臉上薅草。”謝畢,就去收拾行李,扣背馬匹。那馬見了他,腰軟蹄矬,戰兢兢的立站不住。蓋因那猴原是弼馬溫,在天上看養竜馬的,有些法則,故此凡馬見他害怕。【證道本夾批:如此點綴,無限筆姿。】
三藏見他意思,實有好心,真個象沙門中的人物,便叫:“徒弟啊,你姓甚麽?”猴王道:“我姓孫。”三藏道:“我與你起個法名,卻好呼喚。”猴王道:“不勞師父盛意,我原有個法名,叫做孫悟空。”三藏歡喜道:“也正合我們的宗派。你這個模樣,就象那小頭陀一般,我再與你起個混名,稱為‘行者’,好麽?”【證道本夾批:和尚又稱行者,又是仙釋一傢。】悟空道:“好!好!好!”自此時又稱為孫行者。
那伯欽見孫行者一心收拾要行,卻轉身對三藏唱個喏道:“長老,你幸此間收得個好徒,甚喜,甚喜,此人果然去得。我卻告回。”三藏躬身作禮相謝道:“多有拖步,感激不勝。回府多多致意令堂老夫人,令荊夫人,貧僧在府多擾,容回時踵謝。”伯欽回禮,遂此兩下分別。
卻說那孫行者請三藏上馬,他在前邊,背着行李,赤條條,拐步而行。不多時,過了兩界山,忽然見一隻猛虎,咆哮剪尾而來,【證道本夾批:定然是此物開手。】三藏在馬上驚心。行者在路旁歡喜道:“師父莫怕他,他是送衣服與我的。”【證道本夾批:妙語解頤。】放下行李,耳朵裏拔出一個針兒,迎着風,幌一幌,原來是個碗來粗細一條鐵棒。他拿在手中,笑道:“這寶貝,五百餘年不曾用着他,今日拿出來掙件衣服兒穿穿。”你看他拽開步,迎着猛虎,道聲“業畜!那裏去!”那衹虎蹲着身,伏在塵埃,動也不敢動動。卻被他照頭一棒,就打的腦漿迸萬點桃紅,牙齒噴幾點玉塊,唬得那陳玄奘滾鞍落馬,咬指道聲“天哪!天哪!劉太保前日打的斑斕虎,還與他鬥了半日;今日孫悟空不用爭持,把這虎一棒打得稀爛,正是‘強中更有強中手’!”
行者拖將虎來道:“師父略坐一坐,等我脫下他的衣服來,穿了走路。”【李本旁批:此所謂猴質虎皮。】三藏道:“他那裏有甚衣服?”行者道:“師父莫管我,我自有處置。”好猴王,把毫毛拔下一根,吹口仙氣,叫“變!”變作一把牛耳尖刀,從那虎腹上挑開皮,往下一剝,剝下個囫圇皮來,剁去了爪甲,割下頭來,割個四四方方一塊虎皮,提起來,量了一量道:“闊了些兒,一幅可作兩幅。”拿過刀來,又裁為兩幅。收起一幅,把一幅圍在腰間,路旁揪了一條葛藤,緊緊束定,遮了下體道:“師父,且去!且去!到了人傢,藉些針綫,再縫不遲。”他把條鐵棒,捻一捻,依舊象個針兒,收在耳裏,背着行李,請師父上馬。
兩個前進,長老在馬上問道:“悟空,你纔打虎的鐵棒,如何不見?”行者笑道:“師父,你不曉得。我這棍,本是東洋大海竜宮裏得來的,喚做‘天河鎮底神珍鐵’,又喚做‘如意金箍棒’。當年大反天宮,甚是虧他。隨身變化,要大就大,要小就小。剛纔變做一個綉花針兒模樣,收在耳內矣。但用時,方可取出。”三藏聞言暗喜。又問道:“方纔那衹虎見了你,怎麽就不動動,讓自在打他,何說?”悟空道:“不瞞師父說,莫道是衹虎,就是一條竜,見了我也不敢無禮。我老孫,頗有降竜伏虎的手段,翻江攪海的神通;見貌辨色,聆音察理;大之則量於宇宙,小之則攝於毫毛!變化無端,隱顯莫測。剝這個虎皮,何為稀罕?見到那疑難處,看展本事麽!”三藏聞得此言,愈加放懷無慮,策馬前行。師徒兩個走着路,說着話,不覺得太陽星墜,但見:
焰焰斜輝返照,天涯海角歸雲。千出鳥雀噪聲頻,覓宿投林成陣。
野獸雙雙對對,回窩族族群群。一勾新月破黃昏,【證道本夾批:好雋句。】萬點明星光暈。
行者道:“師父走動些,天色晚了。那壁廂樹木森森,想必是人傢莊院,我們趕早投宿去來。”三藏果策馬而行,徑奔人傢,到了莊院前下馬。行者撇了行李,走上前,叫聲“開門!開門!”那裏面有一老者,扶筇而出,唿喇的開了門,看見行者這般惡相,腰係着一塊虎皮,好似個雷公模樣,唬得腳軟身麻,口出譫語道:“鬼來了!鬼來了!”三藏近前攙住叫道:“老施主,休怕。他是我貧僧的徒弟,不是鬼怪。”老者擡頭,見了三藏的面貌清奇,方然立定,問道:“你是那寺裏來的和尚,帶這惡人上我門來?”三藏道:“我貧僧是唐朝來的,往西天拜佛求經,適路過此間,天晚,特造檀府藉宿一宵,明早不犯天光就行。萬望方便一二。”老者道:“你雖是個唐人,那個惡的卻非唐人。”悟空厲聲高呼道:“你這個老兒全沒眼色!唐人是我師父,我是他徒弟!我也不是甚‘糖人’、‘蜜人’,我是齊天大聖。你們這裏人傢,也有認得我的,我也曾見你來。”那老者道:“你在那裏見我?”悟空道:“你小時不曾在我面前扒柴?不曾在我臉上挑菜?”老者道:“這廝鬍說!你在那裏住?我在那裏住?我來你面前扒柴挑菜!”悟空道:“我兒子便鬍說!你是認不得我了,我本是這兩界山石匣中的大聖。你再認認看。”老者方纔省悟道:“你倒有些象他,但你是怎麽得出來的?”悟空將菩薩勸善、令我等待唐僧揭貼脫身之事,對那老者細說了一遍。老者卻纔下拜,將唐僧請到裏面,即喚老妻與兒女都來相見,具言前事,個個欣喜。又命看茶,茶罷,問悟空道:“大聖啊,你也有年紀了?”悟空道:“你今年幾歲了?”老者道:“我癡長一百三十歲了。”行者道:“還是我重子重孫哩!我那生身的年紀,我不記得是幾時;但衹在這山腳下,已五百餘年了。”老者道:“是有,是有。我曾記得祖公公說,此山乃從天降下,就壓了一個神猴。衹到如今,你纔脫體。我那小時見你,是你頭上有草,臉上有泥,還不怕你;如今臉上無了泥,頭上無了草,卻象瘦了些,腰間又苫了一塊大虎皮,與鬼怪能差多少?”
一傢兒聽得這般話說,都呵呵大笑。這老兒頗賢,即今安排齋飯。飯後,悟空道:“你傢姓甚?”老者道:“捨下姓陳。”三藏聞言,即下來起手道:“老施主,與貧僧是華宗。”行者道:“師父,你是唐姓,怎的和他是華宗?”三藏道:“我俗傢也姓陳,乃是唐朝海州弘農郡聚賢莊人氏。我的法名叫做陳玄奘。衹因我大唐太宗皇帝賜我做禦弟三藏,指唐為姓,故名唐僧也。”那老者見說同姓,又十分歡喜。行者道:“老陳,左右打攪你傢。我有五百多年不洗澡了,【證道本夾批:此心塵垢可知。】你可去燒些湯來,與我師徒們洗浴洗浴,一發臨行謝你。”那老兒即令燒湯拿盆,掌上燈火。師徒浴罷,坐在燈前,行者道:“老陳,還有一事纍你,有針綫藉我用用。”那老兒道:“有,有,有。”即教媽媽取針綫來,遞與行者。行者又有眼色:見師父洗浴,脫下一件白布短小直裰未穿,他即扯過來披在身上,卻將那虎皮脫下,聯接一處,打一個馬面樣的折子,圍在腰間,勒了藤條,走到師父面前道:“老孫今日這等打扮,比昨日如何?”三藏道:“好!好!好!這等樣,纔象個行者。”三藏道:“徒弟,你不嫌殘舊,那件直裰兒,你就穿了罷。”悟空唱個喏道:“承賜!承賜!”他又去尋些草料喂了馬。此時各各事畢,師徒與那老兒,亦各歸寢。
次早,悟空起來,請師父走路。三藏着衣,教行者收拾鋪蓋行李。正欲告辭,衹見那老兒,早具臉湯,又具齋飯。齋罷,方纔起身。三藏上馬,行者引路,不覺饑餐渴飲,夜宿曉行,又值初鼕時候,但見那:
霜凋紅葉千林瘦,嶺上幾株鬆柏秀。未開梅蕊散香幽,暖短晝,小春候,菊殘荷盡山茶茂。寒橋古樹爭枝鬥,麯澗涓涓泉水溜。淡雲欲雪滿天浮,朔風驟,牽衣袖,嚮晚寒威人怎受?
師徒們正走多時,忽見路旁唿哨一聲,闖出六個人來,各執長槍短劍,利刃強弓,大咤一聲道:“那和尚!那裏走!趕早留下馬匹,放下行李,饒你性命過去!”唬得那三藏魂飛魄散,跌下馬來,不能言語。行者用手扶起道:“師父放心,沒些兒事,這都是送衣服送盤纏與我們的。”三藏道:“悟空,你想有些耳閉?他說教我們留馬匹、行李,你倒問他要甚麽衣服、盤纏?”行者道:“你管守着衣服、行李、馬匹,待老孫與他爭持一場,看是何如。”三藏道:“好手不敵雙拳,雙拳不如四手。他那裏六條大漢,你這般小小的一個人兒,怎麽敢與他爭持?”
行者的膽量原大,那容分說,走上前來,叉手當胸,對那六個人施禮道:“列位有甚麽緣故,阻我貧僧的去路?”那人道:“我等是剪徑的大王,行好心的山主。大名久播,你量不知,早早的留下東西,放你過去;若道半個不字,教你碎屍粉骨!”行者道:“我也是祖傳的大王,積年的山主,卻不曾聞得列位有甚大名。”那人道:“你是不知,我說與你聽:一個喚做眼看喜,一個喚做耳聽怒,一個喚做鼻嗅愛,一個喚作舌嘗思,一個喚作意見欲,一個喚作身本憂。”【證道本夾批:六根總不離身,其情總不離憂,不曰甚本樂,而曰身本憂者,此身背七情纏繞,安得有樂?】悟空笑道:“原來是六個毛賊!你卻不認得我這出傢人是你的主人公,【李本旁批:着眼。】你倒來擋路。把那打劫的珍寶拿出來,我與你作七分兒均分,饒了你罷!”那賊聞言,喜的喜,怒的怒,愛的愛,思的思,欲的欲,憂的憂,一齊上前亂嚷道:“這和尚無禮!你的東西全然沒有,轉來和我等要分東西!”【李本旁批:着眼。】他輪槍舞劍,一擁前來,照行者劈頭亂砍,乒乒乓乓,砍有七八十下。悟空停立中間,衹當不知。那賊道:“好和尚!真個的頭硬!”行者笑道:“將就看得過罷了!你們也打得手睏了,卻該老孫取出個針兒來耍耍。”那賊道:“這和尚是一個行針灸的郎中變的。我們又無病癥,說甚麽動針的話!”
行者伸手去耳朵裏拔出一根綉花針兒,迎風一幌,卻是一條鐵棒,足有碗來粗細,拿在手中道:“不要走!也讓老孫打一棍兒試試手!”唬得這六個賊四散逃走,被他拽開步,團團趕上,一個個盡皆打死。【李本旁批:世人心都要殺六賊者,衹是沒手段。】【證道本夾批:打得好,打得好!滅得六賊,方好進步。】剝了他的衣服,奪了他的盤纏,笑吟吟走將來道:“師父請行,那賊已被老孫剿了。”三藏道:“你十分撞禍!他雖是剪徑的強徒,就是拿到官司,也不該死罪;你縱有手段,衹可退他去便了,怎麽就都打死?這卻是無故傷人的性命,如何做得和尚?出傢人‘掃地恐傷螻蟻命,愛惜飛蛾紗罩燈’。你怎麽不分皂白,一頓打死?全無一點慈悲好善之心!早還是山野中無人查考;若到城市,倘有人一時衝撞了你,你也行兇,執着棍子,亂打傷人,我可做得白客,怎能脫身?”悟空道:“師父,我若不打死他,他卻要打死你哩。”【證道本夾批:可知道?】三藏道:“我這出傢人,寧死决不敢行兇。我就死,也衹是一身,你卻殺了他六人,如何理說?此事若告到官,就是你老子做官,也說不過去。”行者道:“不瞞師父說,我老孫五百年前,據花果山稱王為怪的時節,也不知打死多少人。假似你說這般到官,倒也得些狀告是。”三藏道:“衹因你沒收沒管,暴橫人間,欺天誑上,纔受這五百年前之難。今既入了沙門,若是還象當時行兇,一味傷生,去不得西天,做不得和尚!忒惡!忒惡!”
原來這猴子一生受不得人氣,他見三藏衹管緒緒叨叨,按不住心頭火發道:【證道本夾批:衹心頭髮火,便思背馳而去。所以欲收放心,必須滅卻邪火。】“你既是這等,說我做不得和尚,上不得西天,不必恁般絮聒我,我回去便了!”那三藏卻不曾答應,他就使一個性子,將身一縱,說一聲“老孫去也!”三藏急擡頭,早已不見。衹聞得呼的一聲,回東而去。撇得那長老孤孤零零,點頭自嘆,悲怨不已,道:“這廝!這等不受教誨!我但說他幾句,他怎麽就無形無影的,徑回去了?——罷!罷!罷!也是我命裏不該招徒弟,進人口!如今欲尋他無處尋,欲叫他叫不應,去來!去來!”正是捨身拚命歸西去,莫倚旁人自主張。
那長老衹得收拾行李,捎在馬上,也不騎馬,一隻手柱着錫杖,一隻手揪着繮繩,凄凄涼涼,往西前進。行不多時,衹見山路前面,有一個年高的老母,捧一件綿衣,綿衣上有一頂花帽。三藏見他來得至近,慌忙牽馬,立於右側讓行。那老母問道:“你是那裏來的長老,孤孤凄凄獨行於此?”三藏道:“弟子乃東土大唐奉聖旨往西天拜活佛求真經者。”老母道:“西方佛乃大雷音寺天竺國界,此去有十萬八千裏路。你這等單人獨馬,又無個伴侶,又無個徒弟,你如何去得!”三藏道:“弟子日前收得一個徒弟,他性潑兇頑,是我說了他幾句,他不受教,遂渺然而去也。”老母道:“我有這一領綿布直裰,一頂嵌金花帽,原是我兒子用的。他衹做了三日和尚,不幸命短身亡。我纔去他寺裏,哭了一場,辭了他師父,將這兩件衣帽拿來,做個憶念。長老啊,你既有徒弟,我把這衣帽送了你罷。”三藏道:“承老母盛賜,但衹是我徒弟已走了,不敢領受。”老母道:“他那廂去了?”三藏道:“我聽得呼的一聲,他回東去了。”老母道:“東邊不遠,就是我傢,想必往我傢去了。【證道本夾批:妙語可思。】我那裏還有一篇咒兒,喚做‘定心真言’,【證道本夾批:明明說出宗旨矣。此一篇之咒,可與五行山頂六金字同功。】又名做‘緊箍兒咒’。你可暗暗的念熟,牢記心頭,再莫泄漏一人知道。我去趕上他,叫他還來跟你,你卻將此衣帽與他穿戴。他若不服你使喚,你就默念此咒,他再不敢行兇,也再不敢去了。”
三藏聞言,低頭拜謝。那老母化一道金光,回東而去。三藏情知是觀音菩薩授此真言,急忙撮土焚香,望東懇懇禮拜。拜罷,收了衣帽,藏在包袱中間,卻坐於路旁,誦習那定心真言。來回念了幾遍,念得爛熟,牢記心胸不題。
卻說那悟空別了師父,一筋鬥雲,徑轉東洋大海。按住雲頭,分開水道,徑至水晶宮前。早驚動竜王出來迎接,接至宮裏坐下,禮畢、竜王道:“近聞得大聖難滿,失賀!想必是重整仙山,復歸古洞矣。”悟空道:“我也有此心性,衹是又做了和尚了。”竜王道:“做甚和尚?”行者道:“我虧了南海菩薩勸善,教我正果,隨東土唐僧,上西方拜佛,皈依沙門,又喚為行者了。”竜王道:“這等真是可賀!可賀!這纔叫做改邪歸正,【李本旁批:着眼。】懲創善心。既如此,怎麽不西去,復東回何也?”行者笑道:“那是唐僧不識人性。有幾個毛賊剪徑,是我將他打死,唐僧就緒緒叨叨,說了我若幹的不是。你想,老孫可是受得悶氣的?是我撇了他,欲回本山,故此先來望你一望,求鐘茶吃。”竜王道:“承降!承降!”當時竜子竜孫即捧香茶來獻。
茶畢,行者回頭一看,見後壁上挂著一幅《圯橋進履》的畫兒。行者道:“這是甚麽景緻?”竜王道:“大聖在先,此事在後,故你不認得。這叫做‘圯橋三進履’。”【證道本夾批:如此閑冷之至,從何處得來?】行者道:“怎的是三進履?”竜王道:“此仙乃是黃石公,此子乃是漢世張良。石公坐在圯橋上,忽然失履於橋下,遂喚張良取來。此子即忙取來,跪獻於前。如此三度,張良略無一毫倨傲怠慢之心。石公遂愛他勤謹,夜授天書,着他扶漢。後果然運籌帷幄之中,决勝千裏之外。太平後,棄職歸山,從赤鬆子遊,悟成仙道。大聖,你若不保唐僧,不盡勤勞,不受教誨,到底是個妖仙,休想得成正果。”悟空聞言,沉吟半晌不語。竜王道:“大聖自當裁處,不可圖自在,誤了前程。”【李本旁批:着眼。】悟空道:“莫多話,老孫還去保他便了。”【證道本夾批:真正有根器人,自然一撥便轉。】竜王欣喜道:“既如此,不敢久留,請大聖早發慈悲,莫要疏久了你師父。”行者見他催促請行,急聳身,出離海藏,駕着雲,別了竜王。
正走,卻遇着南海菩薩。菩薩道:“孫悟空,你怎麽不受教誨,不保唐僧,來此處何幹?”慌得個行者在雲端裏施禮道:“嚮蒙菩薩善言,果有唐朝僧到,揭了壓帖,救了我命,跟他做了徒弟。他卻怪我兇頑,我纔閃了他一閃,如今就去保他也。”菩薩道:“趕早去,莫錯過了念頭。”【李本旁批:着眼。】言畢,各回。
這行者,須臾間看見唐僧在路旁悶坐。他上前道:“師父!怎麽不走路?還在此做甚?”三藏擡頭道:“你往那裏去來?教我行又不敢行,動又不敢動,衹管在此等你。”行者道:“我往東洋大海老竜王傢討茶吃吃。”三藏道:“徒弟啊,出傢人不要說謊。你離了我,沒多一個時辰,就說到竜王傢吃茶?”行者笑道:“不瞞師父說,我會駕筋鬥雲,一個筋鬥有十萬八千裏路,故此得即去即來。”三藏道:“我略略的言語重了些兒,你就怪我,使個性子丟了我去。象你這有本事的,討得茶吃;象我這去不得的,衹管在此忍餓。你也過意不去呀!”行者道:“師父,你若餓了,我便去與你化些齋吃。”三藏道:“不用化齋。我那包袱裏,還有些幹糧,是劉太保母親送的,你去拿鉢盂尋些水來,等我吃些兒走路罷。”
行者去解開包袱,在那包裹中間見有幾個粗面燒餅,拿出來遞與師父。又見那光豔豔的一領綿布直裰,一頂嵌金花帽,行者道:“這衣帽是東土帶來的?”三藏就順口兒答應道:“是我小時穿戴的。這帽子若戴了,不用教經,就會念經;這衣服若穿了,不用演禮,就會行禮。”行者道:“好師父,把與我穿戴了罷。”三藏道:“衹怕長短不一,你若穿得,就穿了罷。”行者遂脫下舊白布直裰,將綿布直裰穿上,也就是比量着身體裁的一般,把帽兒戴上。三藏見他戴上帽子,就不吃幹糧,卻默默的念那《緊箍咒》一遍。行者叫道:“頭痛!頭痛!”那師父不住的又念了幾遍,把個行者痛得打滾,抓破了嵌金的花帽。三藏又恐怕扯斷金箍,住了口不念。不念時,他就不痛了。伸手去頭上摸摸,似一條金綫兒模樣,緊緊的勒在上面,【證道本夾批:棒上有筋箍,頭上有金箍。此僅耐火重鎮盡,所以愈煉愈堅。】取不下,揪不斷,已此生了根了。他就耳裏取出針兒來,插入箍裏,往外亂捎。三藏又恐怕他捎斷了,口中又念起來,他依舊生痛,疼得竪蜻蜓,翻筋鬥,耳紅面赤,眼脹身麻。那師父見他這等,又不忍不捨,復住了口,他的頭又不痛了。行者道:“我這頭,原來是師父咒我的。”三藏道:“我念得是《緊箍經》,何曾咒你?”行者道:“你再念念看。”三藏真個又念,行者真個又痛,衹教:“莫念!莫念!念動我就疼了!這是怎麽說?”三藏道:“你今番可聽我教誨了?”行者道:“聽教了!”“你再可無禮了?”行者道:“不敢了!”
他口裏雖然答應,心上還懷不善,把那針兒幌一幌,碗來粗細,望唐僧就欲下手,慌得長老口中又念了兩三遍,這猴子跌倒在地,丟了鐵棒,不能舉手,衹教:“師父!我曉得了!再莫念!再莫念!”三藏道:“你怎麽欺心,就敢打我?”行者道:“我不曾敢打,我問師父,你這法兒是誰教你的?”三藏道:“是適間一個老母傳授我的。”行者大怒道:“不消講了!這個老母,坐定是那個觀世音!他怎麽那等害我!等我上南海打他去!”三藏道:“此法既是他授與我,他必然先曉得了。你若尋他,他念起來,你卻不是死了?”行者見說得有理,真個不敢動身,衹得回心,跪下哀告道:“師父!這是他奈何我的法兒,教我隨你西去。我也不去惹他,你也莫當常言,衹管念誦。我願保你,再無退悔之意了。”【李本旁批:着眼。】三藏道:“既如此,伏侍我上馬去也。”那行者纔死心塌地,抖擻精神,【證道本夾批:到此纔算得心猿歸正,危乎!微乎!】束一束綿布直裰,扣背馬匹,收拾行李,奔西而進。畢竟這一去,後面又有甚話說,且聽下回分解。
【悟元子曰:上回已言去獸心而修人道矣,然人道已盡,即仙道可修。故此回專言修仙起腳之大法,使學者不入於空性之小乘也。
冠首一詩,包含無窮,而其所着緊合尖處,在“知之須會無心談”一句。修道者須期無心,無心之心則為真心,真心之心則為真空,真空中藏妙有,真空妙有內含先天真一之氣。此氣號曰真鉛,又名金公,又名真一之精,又名真一之水,乃仙佛之真種子,為古今來祖祖相傳,至聖相授之真諦,非頑空禪學,守一己孤陰者,可窺其淺深。
劉伯欽不能過兩界山,敬衹可以修性,而不能了命,聽得山下叫喊,太保道:“是他!是他!”猶言欲修仙道而保性命,當知還有他在。他者何也?身外身也,不死方也。《悟真》雲:“休施巧偽為功力,認取他傢不死方。”又云:“要知産藥川源處,衹在西南是本鄉。”蓋性在己,而命在天,他即天之所命,若執一己而修,何以返本還元、歸根復命、長生不死哉?
伯欽打虎,衹是全的一個人道,不過引僧到兩界山而別求扶持,非可即此為了事。故“石匣中有一猴,露着頭,伸着手,亂招手道:‘師父你怎麽此時纔來,來得好!來得好!救我出來,我保你上西天去也。”天下一切修行人,錯認人心為道心,或觀空守靜,或強把念頭,妄想仙佛。彼烏知五行山下有先天真一之精,若能自他傢而復我傢,你救我,我保你,你我同心,彼此相濟,上西天而見真佛,至容且易。
蓋先天真一之精,為生物之祖氣,無理不具,無善不備,剛健中正,能以退群魔,除諸邪,所謂道心者是也。道心者無心之心,不着於形象,不落於有無,為成仙成佛之真種子。自有生以來,陽極生陰,走於他傢,為後天五行所壓,埋沒不彰。然雖為五行所壓,未曾俱泯,猶有一息尚存,間或現露端倪,人多不識,當面錯過。其曰:“來得好!來得好!”即《悟真》所云“認得喚來歸捨養,配將奼女作親情”之義;亦即《參同》所云:“全來歸性初,乃得稱還丹”之義。猶言復得來道心,性情如一,方為好;復不來道心,性情各別不為好,好不好,總在道心之能來不能來耳。然欲其來道心,須要認得道心;欲要認得道心,須要求明師口訣,揭開六個金字壓貼。
自來讀《西遊》評《西遊》者,皆將六個金字壓貼錯認,以六金字為六欲,以心猿為心。因其心有六欲,心不能歸正,為六欲所壓,揭去六欲,心方歸正。果如其解,則宜先滅六欲心猿方出,何以提綱先雲:“心猿歸正”,而後雲:“六賊無蹤”?況六個字為金字,乃佛祖壓貼,豈有六欲為金,佛祖壓貼為六欲乎?於此可知六個金字,非六欲,乃我佛教外別傳之訣也。兩界山為去人道,而修仙道之界,欲知山上路,須問過來人,金丹乃先天真一之道心鍛煉而成,若非明師指破下手口訣,揭示收伏端的,即是六個金字,一張封皮,封住先天門戶。“不識真鉛正祖宗,萬般作用枉施功”,而道心終不能歸復於我。
六金字唵、嘛、呢、叭、咪、陡、吽之梵語,仙翁何語不可下,而必下此難解之梵語,使人無處捉摸乎?然不知仙翁立言用意處,正欲人知其梵語之難解也。蓋此難解處,正有先天下手之口訣在焉,未得真傳,“饒君聰慧過顔閔,不遇明師莫強猜”,此其所以為唵、嘛、呢、叭、咪、吽也。三藏拜祝揭貼,凡以求揭示妙旨耳。將六字“輕輕揭下”,是秘處傳道,暗裏示真之竅妙,非可與人共知共見者,雖欲不謂之唵、嘛、呢、叭、 咪、吽,不能也。此陣香風,乃我佛教外別傳之旨,若有聞得者,霎時騰起空中,而脫苦難,不為塵世所纍。古人謂“識得個中真消息,便是竜華會上人。”信有然者,從此翻五行而收金精,何難之有?
“一聲響亮,真個是地裂山崩,那猴赤淋淋跪下道聲師父,我出來也。”《悟真篇》雲:“赫赫金丹一日成,古仙垂語實堪聽。若言九載三年者,盡是推延款日程。”夫人待患不得真訣耳,一得真訣,若直下承當,下手修為,即便驚天動地,跳出五行,淨倮倮,赤灑灑,而大解大脫,無拘無束矣。“法名悟空,混名行者”,是明示人以悟得還須行得,若悟而不行,則先天之氣不為我有,不死之方未為我得,欲上西天見真佛,如緣木求魚,畫餅充饑,烏可能之?
三藏得了悟空,正一陽來復,天心復見之時,由性以修命也;悟空歸了三藏,正翻去五行,歸於妙覺之秘,由命以修性也。此仙翁一筆雙寫,修性修命,總要揭過金字壓貼,方能得真。倘誤認提綱“心猿歸正”,或疑悟空是心,則是三藏收悟空收心矣。果是收心,前面三藏出虎穴過雙叉,已是修心而收心,宜是休歇道成之時,又何必在兩界山收悟空上西天取經乎?況於“須會無心訣”大相矛盾,何得謂心即是道,大聖即心?其所謂心猿者,無心之心。悟得無心之空,則為心猿;行得空中之悟,則為歸正。心猿而歸正,悟空而行真,真空而藏妙有,妙有而含真空,無物無心,是真如法身佛,乃他傢不死之方,而非方妄心之歸正。三豐雲:“無根樹,花正開,偃月爐中摘下來。添年壽,減病災,好結良緣備法財。從此可得天上寶,一任群迷笑我呆。”即此“心猿歸正”之妙旨。悟到此處,方是揭下唵、嘛、呢、叭、……、吽金字壓貼;行得此事,方能翻過五行而不為後天所纍。此伯欽告回,行者請三藏上馬也。
“忽見一隻猛虎,三藏心驚。行者喜道:‘師父莫怕他,他是送衣服與我的。’”學者須要細辨,莫可誤認。此虎與雙叉嶺之虎不同,前雙叉嶺之虎,是凡虎;此兩界山之虎,是真虎。凡虎乃吃人之虎,真虎乃護身之虎。故曰“莫怕他,他是送衣服與我的。”
觀二“他”字可知。“耳朵內取出金箍棒,被他照頭一棒打死。”此道心一歸,真虎自伏,絶不費力,較之伯欽打假虎而爭持者天地懸遠矣。強中更有強中手,不上高山不顯平地也。“脫下他的衣服來,穿了走路。”以真精之道心,穿真虎之皮衣,可知道心即真虎,真虎即道心。仙翁恐人不知道心即真虎,故又演出悟空打虎一段以示之。
悟空得真虎皮而護身,三藏得了悟空而護身,同一“心猿歸正”之天機,心猿歸正,道心常存,拄杖在手,隨心變化,無不如意,可以上的西天矣。故行者道:“我這棍子要大就大,要小就校剛纔變作一個綉花針兒模樣,放在耳內矣。但用時方可取出。”
又道:“老孫頗有降竜伏虎的手段,翻江攪海的神通。大之則量充宇宙,小之則攝於毫毛。變化無端,隱顯莫測。”道心之用,豈小補雲哉?
金丹之道,所難得者,道心一味大藥。道心若得,大本已立,本立道生,漸有可造之機。故曰“半嶺太陽收返照,一鈎新月破黃昏。”太陽返照,一鈎新月,俱寫道心初復之象。道心初復,為偃月爐。《悟真》雲:“偃月爐中玉蕊生,朱砂鼎裏水銀平。衹因火力調和後,種得黃芽漸長成。”即新月破黃昏之意。但此新月破黃昏,乃竊陰陽、奪造化、轉生殺、逆氣機,為天地所秘。宜乎到莊院投宿,“老者開了門,看見行者這般惡相,腰係一塊虎皮,好似雷公模樣,嚇得腳軟身麻,口出譫語,道:‘鬼來了!鬼來了!”’即佛祖所云“若說是事,諸天及人皆當驚疑”也。”
本傳中行者到處,人皆認為雷公,大有妙義。蓋道心者,天地之心,天地之心回轉,一陽來《復》,《坤》中孕《震》,《震》為雷,故似雷公模樣。陰下生陽,暗中出明,有象三日之月光,故為偃月爐。光自西而生,西為白虎,故腰係虎皮裙。此仙翁大開方便門,明示人以行者即偃月,偃月即虎。
古來註《西遊》者,直以為悟空是心,吾何嘗不謂是心,但以為天地之心則可,以為人心之心則非矣。故老者道:“那個惡的卻非唐人。”“惡”字,“亞”、“心”成字。言是心非心,乃天地之心,而非人心也。行者厲聲高呼道:“你這個老兒,全沒眼色,我是齊天大聖,原在這兩界山石匣中的,你再認認看。”是叫醒一切沒眼色之盲漢,須在天人分途之界,再三細認,不得以人心為天心,以天心為人心,是非相混也。“老者方纔省悟,道:‘你倒有些像他。”’是一經說破,真知灼見,方纔省悟,天心是他傢不死之方,非人心可比。“有些象他”者,天心人心,所爭者些子之間,識不得天心,終是人心用事,縱天心常見,當面錯過耳。
“老者問出來的原由,悟空細說一遍,老者纔下拜,請到裏面。”言天心之出必有口訣,非師罔知,悟空與老者論年紀,說出在山腳下五百餘年,老者道:“是有!是有!我曾記得祖公公說,此山乃從天降下,就壓了一個神猴,直到如今,你纔脫體。’”可知後天中返先天之道,乃古今祖祖相傳之道,不遇明師,雖活百歲,到老無成;已得真傳,心領神會,霎時脫體。
“一傢兒聽的這般話說,都呵呵大笑。”言此道至近非遙,至約不繁,說破令人失笑也。“老者姓陳,三藏也姓陳,乃是宗。”陳者,東也。先天真一之氣,本是東傢之物,交於後天,寄體在西,如我傢之物走於他傢,故有他我之分。一朝認得,喚回我傢,他即我,我即他,他我同宗,彼此無二,渾然一氣矣。行者討湯水洗浴,去其舊染之污也;藉針綫縫裙,補其有漏之咎也。“今日打扮,比昨日如何?”已知今是而昨非。“這等樣,纔象個行者。”總要去假而存真。以上皆心猿歸正之旨。心猿歸正,先天真一之氣來復,丹頭已得,可以起身上馬,勇猛精進,一直前行矣。
“師徒們正走,忽見路旁呼哨一聲,闖出六個人來,各執槍刀,慌的三藏跌下馬來,行者扶起道:‘師父放心,沒些兒事,這都是送衣服盤纏與我們的。”“六個人即六欲,六欲者,偷道之賊;心猿者,護道之聖。三藏跌下馬,行者扶起,跌猶不跌,可以放心矣。但六賊雖能傷命,而得心猿真金運用,則六賊化為護法,亦可以助道之一力,故曰:“送衣服盤纏與我們的”也。又曰:“你卻不認得我這出傢人,是你的主人公。”蓋心猿者道心,六欲者人心。道心者主人,人心者奴僕,主人現在,奴僕何敢猖狂乎?
及行者要分所劫之物,六賊亂嚷道:“你的東西全然沒有,轉來和我等要分東西。”正以見捨不得自己的,取不得別人的也。”六賊照行者劈頭亂砍,悟空停立中間,衹當不知。”正捨得自己的東西也。“把六賊一個個盡皆打死,剝了他的衣服;奪了他的盤纏。”正對景忘情,取得他人的東西也。這等處皆是殺裏求生.以義成仁,惻隱之至者。三藏反謂無惻隱之心,何其愚乎?故悟空道:“師父,我若不打死他,他卻要打死你哩!”此正是上得西天,作得和尚,其惻隱之心,孰大於此?三藏道:“我出傢人,寧死也决不敢行兇。”此等婦之仁,一聽其六賊縱橫,正是上不的西天,作不的和尚。其無惻隱之心,孰過於此?宜其悟空嫌絮聒,“‘呼’的一聲,回東而去。”噫!是非不兩立,邪正不並行,悟空之去,非悟空自去,乃因三藏認假失真而使去之。悟空一去,主張已失,而三藏欲捨身拼命歸西,嚮一己主張,如何能主張的來?此觀音菩薩不得不傳與《定心真言》也。
“《定心真言》,又名《緊箍兒咒》。暗暗的念熟,牢記心頭,再莫泄漏一人知道,我去趕上他,叫他還來跟你。”心真則心定,心定則勇猛精進,愈久愈力。戒慎恐懼,念頭堅牢,自無一點泄漏,已失者而可返,已去者而可還也。“綿布直裰”,為朝夕被服之物,使其綿綿若存,須臾不離也;“嵌金花帽”,為頂戴莊嚴之物,使其剛柔合宜,不偏不倚也。“若不服使喚,你就默念此咒,他再不敢行兇,也再不敢去了。”一念堅固,頑心自化,真心常存也。
“老母化一道金光,回東而去,三藏情知是觀音菩薩授此真言,急忙撮土焚香望東禮拜。”這一道金光,非外來之金光,即我神光覺照之金光。知得此光,緊箍已得,急當回光返照,敬之拜之,而弗敢有替者。“收了衣帽,藏在包袱中,將《定心真言》,念的爛熟。”是佩服在心,潛修密煉,念念歸真,期必至於無一點滓質塞窒於方寸之內也。
悟空到得東海,見了竜王,問其不嚮西回東之故,行者謂唐僧不識人性,則知非悟空去,乃唐僧不識人性而去之。竜王以圯橋故事勸勉,悟空道:“老孫還去保他便了。”此中又有深意,不知者直以為竜王勉力悟空,殊不知此即悟空伏虎之後而降竜也。真虎可以護身,真竜可以回心,此仙翁反面文章,世人安知?遇着南海菩薩,叫“趕早去,莫錯過念頭。”正以降竜伏虎之後,則直靜觀密察,努力前行,而不得錯過了念頭,中道自棄也。
“三藏道:“這帽子若戴了,不用教經就會念經;這衣服若穿了,不用演禮就會行禮。”“金箍”者,果决而收束,一經收束,入我門中,不由的不會經、不會禮。所以戴在頭上,一念生根,取不下、揪不斷,再不敢欺心矣。古人云:“一念回機,便同本得。”若非神觀之大士,烏能有此大法?說到此處方是“六賊無蹤”之妙諦,而非言打死六賊即是無蹤。
夫六賊者,眼、耳、鼻、舌、身、意也。眼、耳、鼻、舌、身、意,因色、聲、香、味、觸、法,而生喜、怒、愛、思、欲、憂;喜、怒、愛、思、欲、憂,皆從人心而出。欺心,則人心用事,而六賊猖狂;不欺心,則道心用事,而六賊自滅。提綱“心猿歸正,六賊無蹤。”是道心發現,六賊自然無蹤,不待強製。古經云:“得其一,萬事畢。”即此道心之謂乎!果得道心一味大藥,不但六賊無蹤,方且攢五行,合四象,皆於此而立基矣。
詩曰:
已修人事急修仙,這個天機要口傳。
翻過五行歸正黨,霎時六賊化飛煙。】
【悟一子曰:人心如稂莠,道心如嘉禾。若除盡凡心而無聖解,譬無𠔌而芟荑稗也。荑稗芟盡,一空田而己,如何便可填得饑債?祖師曰:“鼎內若無真種子,猶將水火煮空鐺”是也。提綱心猿之“心”,即道心也。道心,非心中思慮之神,乃五行中精一之神也。必得此心,方為真種,故有虞氏特著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之妙。讀者錯認人心為心猿,而不識美猴王為精一之真種,是認螟蛉作親兒也。然此心未離於五行,猶是生死輪回之根蒂。必自有為而造至於無為,心佛兩忘,善惡俱泯,方為超神入化,出世無上之大乘。
開首一詞,本紫陽真人原文,字字牟尼,切須熟玩。其“知之須會無心决”—句,明指不可執心之奧旨也。蓋精一之妙,自虛空中來,不是心,不是佛,乃無相之真如,無體之真相;始始於攢簇,終終於渾忘;終終始始,萬劫不壞者也。若上敬修心,總有伯欽之大力,亦僅可免於虎口,安能超出界外哉?然此事難知,故詞內兩以“知”字示人,謂能知得,方能行得也。如:伯欽在兩界山,見那猴求救,道:“不知真假何如?”那猴道:“是真!决不敢虛謬!”即世尊所云“我今為汝保任此事,决定成就”之意。絶頂揭起六字,猴精果然出穴,別有玄旨,非筆所能荊惟知人心之不可不滅,道心之不可不生,滅人心,生道心,使是修道起腳。故救出心猴,而即別名“行者”,知之真而行之始也。
行之第一步,先在伏虎。“過了兩界山,忽見猛虎。”此虎非心內陷心之虎,乃身外資身之虎,故曰:“送衣服與我穿的。”“一見行者,伏塵不動。”虎性不狂,與心猴歸正無二。取件衣裳,可為一體。行者之伏虎,即三藏之降猴也,其旨微矣。老孫自誇“有降竜伏虎手段”,己預提下回降竜為第二步矣。
詩中有“一鈎新月破黃昏”,絶色麗句,讀者不過目為點綴晚景閑情,不知伏虎之後,而偃月之形己宛然成象矣。非可忽過!悟空與老者較論年歲,見光陰之迅速;唐僧與老者扳敘同宗,見人我之一傢。師徒洗浴,一旦間去垢自新;討取針綫,百忙裏留心補過。俱形容歸正的行止,原無深義。至“忽見路傍闖出六人,大咤:‘留下行李,饒你性命過去!’”此處“性命”二字,卻是妙旨。前雙叉嶺未伏心猿,止是性本元明,命無主宰,故衹得放下身心,所天所命。此命出於天。今己伏心猴,命有真種,故兼言性命。曰“饒你過去”,此命由於我,雖跌下馬來,可放心設事矣。
心本空空無物,而實萬物皆備,苟目私自利,從軀殼起念者,則為私藏;至大至公,會人物於一身者,則為公帑。不急公帑而厚私藏,是背主公而從賊黨,所謂“你的東西全然沒有,轉來和我等要東西”也。故主德清明而六府修和,心君泰定而六官效職。眼、耳、鼻、舌、身、意,天之賊也,人不能見,而心無所主。眼看即喜,耳聽即怒,鼻嗅即愛,舌嘗即思,意見即欲,身本多憂,以致群賊黨橫,恣肆侵劫,而性命隨之矣。故《楞嚴》曰:“六入:眼入色,耳入聲,鼻入香,舌入味,身入觸,意入法。”此六賊為世賊,皆主人疏防開門揖入也。
悟空認得自為主人,“停立中間”,為不倚不流;“衹當不知”,為剛強不屈。運動慧器,盡皆撲滅,剝奪贓物,藉資衣糧,此以靜禦紛,以真滅假。非如人心之心與物俱擾者,誠為霹靂手段。搞臨時稍有姑息遲疑,便是引賊入門,未有不着賊害,故曰:“我若不打死他,他要打死你。”真閱歷身心之棒喝也!唐僧不識各賊利害,一味慈祥,不能果斷,這便是“做不得和尚,上不得西天”矣。故又藉悟空之言語舉動,以描寫無主者之為害多端。唐僧心無主張,而曰“自主張”,乃是捨身拼命,已自己道出,何能了命?總由不能靜觀默察,以明夫精一不二所致,所以有觀音化老母,捧衣帽,傳咒語,指示迷津也。
老母曰:“原是我兒子用的。”又曰:“東邊是我傢,想必往我傢去了。”又曰:“我叫他還來跟你。”夫悟空為道心,即金公也。易縱而難伏,易失而難尋。但原是我傢之物,特寄體在西,回東已有歸意,切須認得“喚來”耳!故《悟真篇》曰:“金公本是東傢子,送嚮西鄰寄體生。”認得“喚來”,歸捨養配,將奼女作親情,老母指點極為明顯。“嵌金花帽”,為金緊禁,前解己晰。此又添出錦衣一件,定心真言一篇,蓋寫出一個“懷”字來耳。衣上有帽,金為西四,立心穿戴,非“懷”字乎!懷字釋義,本有去意,回來就已也。又如懷諸侯而天下畏服,懷刑而刻刻在念,道心自住,故曰:“若不服你使喚,熟念此咒,他再不敢去。”乃一字真言,誠然妙訣。
竜王勸悟空皈僧,敘黃石公故事,見虛心方成正果;菩薩教悟空回頭,入緊禁法門,見一念自能生根。既無退悔,則可前行,而大道在望矣。雖然,心猿歸正,乃兩兩互發,非專屬悟空。在悟空,為有為之心猿,入玄奘之佛門為歸正;在玄奘,為無為之心猿,得悟空有為之道心為歸正。“六賊”,亦處處有益,足驗道心。在玄奘,幾遭劫害,可為磨礪之砭石;在悟空,一棒打殺,如獲行道之資糧。曰“無蹤者”:“蹤”,即無於歸之內;“無”,即歸於正之中。一歸無不歸,一正無不正,心猿固真種子也。】
【張含章《通易西遊正旨分章註釋》批語:
此回初收悟空,為入門之首章,故將降竜伏虎、沐浴止念,牢閉六門,全盤托出。
悟空遇師得了性,在水晶宮又得了命,旋又飲酒服丹,理宜靜養,因其好動,所以有五行之厄,壓了五百年,則靜矣。大道本無動靜,執動執靜者皆非,故必遇玄奘。則應物不迷,隨寓而安,始號行者。】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西遊記 |
|
|
序 | 西遊原旨讀法、新說西遊記總批 | 第一回靈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 | 第二回悟徹菩提真妙理斷魔歸本合元神 | 第三回四海千山皆拱伏 九幽十類盡除名 | 第四回官封弼馬心何足 名註齊天意未寧 | 第五回亂蟠桃大聖偷丹 反天宮諸神捉怪 | 第六回觀音赴會問原因 小聖施威降大聖 | 第七回八卦爐中逃大聖 五行山下定心猿 | 第八回我佛造經傳極樂 觀音奉旨上長安 | 清本第九回 陳光蕊赴任逢災江流僧復仇報本 | 明本第九回袁守誠妙算無私麯 老竜王拙計犯天條 | 第十回二將軍宮門鎮鬼 唐太宗地府還魂 | 第十一回還受生唐王遵善果 度孤魂蕭瑀正空門 | 第十二回玄奘秉誠建大會觀音顯象化金蟬 | 第十三回 陷虎穴金星解厄 雙叉嶺伯欽留僧 | 第十四回心猿歸正 六賊無蹤 | 第十五回蛇盤山諸神暗佑 鷹愁澗意馬收繮 | 第十六回觀音院僧謀寶貝 黑風山怪竊袈裟 | 第十七回 孫行者大鬧黑風山觀世音收伏熊羆怪 | 第十八回觀音院唐僧脫難 高老莊行者降魔 | 第十九回雲棧洞悟空收八戒浮屠山玄奘受心經 | 第二十回黃風嶺唐僧有難 半山中八戒爭先 | 第二十一回護法設莊留大聖須彌靈吉定風魔 | |
| 第 I [II] [III] [IV] [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