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 揭秘千年幹屍之謎:西域密碼·失落的文明(選載)   》 5詩人岑參竟然在古墓中留下一紙賬單      舒敏 Shu Min

  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古墓地之一,有“地下博物館”之稱,位於高昌故城遺址的北郊。這裏埋葬的是從西晉初年到唐代中期的人。讓人想不到的是,絶大部分死者竟是內地漢人的後裔,其墓製形式也與當時內地大致相同。
  神秘的阿斯塔那讓我們領略了與生命息息相關的溫情,從古墓中出土的“吐魯番文書”,其內容包羅萬象,涉及到政治、經濟、軍事、教育、交通、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尤其讓人不可思議的是,考古工作者在506號墓穴中,意外地發現了盛唐時期著名的詩人岑參留下的一紙賬單。
  岑參的這張賬單,糊在一個獨特的罩在屍體的紙棺上。紙棺大小如木棺,衹是沒有底。在阿斯塔那古墓很多死者上面都罩着一個紙糊的棺材,並伴有紙糊的衣帶、鞋等隨葬物品。可能是古代時紙張珍貴稀少,用過的紙不會隨便扔掉,而是再做他用。這些隨葬品所用的冥紙就是當時使用過的文件、檔案、書信、賬本等,上面的文字均是用漢文墨筆書寫。這些紙做的隨葬品拆開來,就是聞名天下的“吐魯番文書”。在目前發掘的四百餘座古墓中,這樣的文書一共出土了大約三千件。岑參的這張賬單就出自其中,這是詩人無意間給我們留下的古今中外絶無僅有的珍貴文物。
  試想,在邊塞的風雪大漠中,年輕的詩人岑參此時是一位意氣風發、胸懷壯志的青年將領,他徵戰馳騁在大漠邊關,往來於天山、輪臺、雪海、交河等地。他常飛馬而來,在驛站稍事休整,備足糧草,又跨馬匆匆而去。在天寶十二載至十四載(公元753-755年)西州等驛站的馬料出入賬上有一筆清楚地記載着:
  岑判官馬柒匹共食青麥三豆(鬥)伍勝(升)付健兒陳金。
  經查史料,天寶末年,在駐節西州的北庭都護,伊西節度使封常清幕府中當判官姓岑的衹有一人,那就是岑參。這筆賬是說,岑參等人的七匹馬在驛站用了馬料,把馬料錢付給了驛卒陳金。就是這張賬頁,不知被一個什麽人糊在了一個紙棺上,在經歷了一千多年之後,奇跡般地被考古工作者在古墓中發掘出來。
  看着這行墨跡青青的原始記錄,一千多年前這位著名的詩人戎馬倥傯、轉戰大漠時的形象,躍然浮現在眼前。
  我靜靜地站立在綿延無盡的大戈壁灘上,一動不動地望着望着,一霎時,仿佛已經融進茫茫的沙海之中,仿佛走進古代邊塞詩人那色彩斑斕的世界。我仿佛聽到了他們慷慨高歌的聲音,見到了他們馳騁疆場的豪邁英姿。
  岑參曾兩度出塞,前後在邊塞生活了六年,寫了大量的邊塞詩,他的詩氣勢雄渾、色彩瑰麗、想象豐富、筆法多變,呈現出一幅幅奇異而又壯美的塞外圖景,極富浪漫主義的陽剛之美。
  以岑參、高適為代表的邊塞詩,之所以能夠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在唐代浩如煙海的詩歌中,形成為一個重要的流派,主要原因應該是這些詩人,普遍具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洋溢着開拓進娶建功立業的激情與夢想。他們首先是保傢衛國、英勇殺敵的戰士,然後纔是激情洋溢的文人才子。正是這種粗獷豪邁的氣質,造就了令後人永遠仰慕的唐代輝煌。詩歌在這些詩人的筆下,也煥發出大氣磅礴、瑰麗雄奇的高亢格調。
  文學在這些戰士的筆下,流傳後世;文學家在這樣的文學中,名垂千古!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目錄自序(1)
自序(2)1張騫之前絲綢之路就已經存在?
2絲綢之路的三條古道3歷史凝結下來的見證:玉門關
4不為時間所衰減的歷史光彩:陽關5嘉峪關上的明代壁畫不可不看
6東西文明的碰撞(1)6東西文明的碰撞(2)
1遠古的記錄:《穆天子傳》2寓意深奧的伏羲女媧交尾圖
3千年幹屍之謎(1)3千年幹屍之謎(2)
4華光四射的戰旗使羅馬軍團潰不成軍(1)4華光四射的戰旗使羅馬軍團潰不成軍(2)
5詩人岑參竟然在古墓中留下一紙賬單6一個女人和絲綢的美麗傳說
1踏在高昌故城的千年墟土上(1)1踏在高昌故城的千年墟土上(2)
2從大地上直接雕刻出來的交河故城(1)2從大地上直接雕刻出來的交河故城(2)
3火焰山中的柏孜剋裏剋石窟寺(1)3火焰山中的柏孜剋裏剋石窟寺(2)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