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名胜 萬裏長城縱橫談   》 第二編 建築遺存(4)      董耀會 Dong Yaohui

  在舊長城綫上,原來是有磚石小臺。不過這種小臺彼此之間毫無聯繫,既不能掩蔽兵士,又沒有地方儲存軍火器具,敵軍衹要登高發矢,臺上守軍就很難固守,所以這種臺實際上並沒有多大用處。過去修補宣、大一帶邊墻時,曾有人建議改變那種磚石小臺的作法,而在墻上“築高臺,建廬以棲火器”。戚繼光參考了這個意見,提出了新的修築敵臺的具體建議:
  緊要地區數十步或一百步築一臺,較次要地區一百四、五十步或二百步築一臺,兩臺呼應,互相配合。根據地形决定修築的地點和形式。敵臺一般高三四丈,周圍為十二丈到十七八丈。以巨石或磚築臺基,和邊墻一樣高,而嚮邊墻外突出一丈四五尺有餘,嚮邊墻內突出五尺有餘;臺分三層,中間虛空,四面有箭窗,上層有垛口。每臺可駐兵三、五十人,並儲備必要的器械、食糧。一臺設百總一人,專管調度攻打;臺頭、臺副二名,專管臺內軍器、輜重。敵軍來攻時,即舉烽火報警,並登臺迎戰,銃炮矢石居高臨下,使敵軍不能近臺,即令敵軍突入邊墻,敵臺守軍依然可以據臺固守,邀擊敵人的側翼和後方。敵臺之下,另有駐屯軍隊,和臺上守軍配合作戰,不令敵軍拆墻內犯。士兵平日可在敵臺附近屯田,以解决軍食問題。
  戚繼光的建議被明政府采納了,不過明政府把應修的敵臺數目從三千座減到一千多座。自1569年起,戚繼光就調配士卒,開始了艱巨的築臺、修墻工程。1571年全部完工。從此以後,在東起山海關西到鎮邊(今昌平縣西)的千裏長城防綫上,矗立着1017座雄偉的敵臺,隨着地勢,高下相間,突兀參差,蔚為壯觀。
  塞的含義是什麽?
  在我國古代北方經常受到匈奴幹擾的險要地段或出入口,築城設防,以阻塞匈奴襲擾,故稱為塞。在史書中用到塞字的地方很多,一般情況有兩種意義:一是用以表示關口要隘,平時據以稽查行旅,戰時用以防禦來犯之敵。有的就設置在長城之上,有的則在離長城很遠的地方。另一個意義是用以表示長城。如塞北、塞外,均指長城以北;塞內則指長城以南。
  長城關隘處為什麽要建關城?
  關城通常建於關津要隘之處。從地形上說,關城所處位置都控製着內外通路,而且地勢險峻,憑險築關,易守難攻,一夫當關,萬夫莫敵。它通常選擇和構築在具有重要戰略、戰術價值和敵我必爭的高山峻嶺之上,深溝峽𠔌之中,依山傍水的咽喉之地;或構築在能控製江河海灣的要地,能以較少兵力抗擊較多敵人的進攻。關隘上所構築的關城,是長城防綫上起支撐骨幹作用的守禦要點,是和長城防綫在某一地區的安危直接相關的。關隘的關城,能駐紮和部署較多的兵力,儲備足夠的兵器、糧食和軍用物資,直接供應和支援關城所管轄範圍內長城綫上的防禦作戰,它又是封鎖突破口、保障縱深內控製的兵力反擊入侵之敵和堵塞突破口的有力支撐。明代長城防綫在九邊的各個鎮內,這種關城、關塞、關堡等很多,其中著名的關城,如山海關、居庸關和八達嶺、雁門關和嘉峪關等,就是典型的例子。
  秦漢時的城障指的是什麽?
  城障是長城險要處所修築的供官兵駐守的小城,一般指秦漢時期沿長城建造的用以阻擋匈奴進犯的小城堡,也作障。《漢書·匈奴傳》記載有“出五原塞數百裏,遠者千裏,築城障,列亭至廬朐”,這裏所提到的“城障”指的就是這種戍邊的小城。近年在內蒙古巴音諾洛、蘇亥等地發現有4座類似的小城遺址,大小相似、形製相同,平面為正方形,邊長約45米,僅一面設門,四角有斜出的墻臺。有人認為,城和障是有區別的,城的大小不一,城為軍民同住;障則尺寸差別不大,衹住官兵。
  什麽叫烽火臺?
  烽火臺又稱墩臺、烽堠、狼煙墩等,體有圓、方數種,圓者上蓋圓屋。烽臺由來已久,漢代叫做烽燧,多築於遠距城體之外的高山之巔或平川地高亢之處,俯控交通要地,專作瞭望和報警之用。有的烽臺和長城支脈相連,在建造上多土石合築,圓形者下大上小,內側築有臺階以通上下。烽臺外有的加方形圍墻設施,《太白陰經》捲五《烽燧臺篇第四十六》雲明烽燧“下築羊馬城,高下任便,常山三五為準,臺高五丈,下闊三丈,上闊一丈”。其尺寸和實際調查情況相符,但因臺子多毀,設置情況已不清楚。據記載臺上小屋以板為之,上覆下棧,屋上置三竈,臺上亦置三所。流火繩三條,舉烽煙用。臺內備旗、鼓、弩、炮石、壘木、水甕、乾糧、火鑽、火箭、蒿艾、狼糞、牛羊糞等,每烽六人,五人值班,一人傳遞文書符牒。有的烽臺基製和敵臺基本相同,一般下部以石為基,有門。上部以磚為臺體,中空,周設箭窗,這種烽臺可上可下。臺頂可以舉烽火,或派遣付堠到敵區尋探消息,迂警回報,古北口臥虎山西編號29的烽火臺,位於山頂,西北和墻體相接,平面為圓形,東西開門,門為圓拱形,門前有高3.8米寬2.1米的墻體,顯然是進入烽火臺的踏道。門為青磚砌築,拱券式,高1.8米,寬1.03米,進門後為深2米、寬1米的拱券洞,成直角南拐,有臺階八層可達臺頂。臺子為圓形,下部用毛石砌起,高8.2米,再上為高1.5米的磚墻,通高9.7米。臺頂直徑10.2米,周圍磚砌高1.5米的短墻,臺西南有一寬約1米的門道可通嚮城墻體,短墻上布滿了望孔,今存12個,孔長30釐米、寬20釐米。烽火臺往往數個相連,在險要高山之巔,用信號構成了一個為防禦體係服務的聯絡網。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一編 歷史沿革(1)第一編 歷史沿革(2)第一編 歷史沿革(3)第一編 歷史沿革(4)
第一編 歷史沿革(5)第一編 歷史沿革(6)第一編 歷史沿革(7)第一編 歷史沿革(8)
第一編 歷史沿革(9)第一編 歷史沿革(10)第一編 歷史沿革(11)第一編 歷史沿革(12)
第一編 歷史沿革(13)第二編 建築遺存(1)第二編 建築遺存(2)第二編 建築遺存(3)
第二編 建築遺存(4)第二編 建築遺存(5)第二編 建築遺存(6)第二編 建築遺存(7)
第二編 建築遺存(8)第二編 建築遺存(9)第二編 建築遺存(10)第二編 建築遺存(11)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