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类 周易今注今译   》 上经(6)      南怀瑾 Na Huaijin    徐芹庭 Xu Qinting

  彖①曰。大哉乾元②。万物资始。乃统③天。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④以御天⑤。乾道⑥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⑦。乃利贞。首出庶物⑧。万国咸宁。
  [今注]
  ①彖:兽名。在《周易》中,假借它作为某一卦、某一爻断语的专有名称。
  ②乾元:是指乾卦为代表天地之间,万事万物的本元。也便是取用乾卦卦辞的元、亨、利、贞的元字,引申为易学的专有名词。
  ③统:率领。
  ④六龙:是指乾卦六爻的爻辞中,都取用龙的功能,作为六爻变化的象征,所以又别名六爻为六龙了。
  ⑤御天:驾御天道运行的规则。
  ⑥乾道:是指乾卦本身功能的法则。
  ⑦太和:均衡和合适当的状态。
  ⑧庶物:庶是众多的意思。庶物是指万物。
  [今译]
  彖辞说:伟大的乾卦啊!它是一切的根元。万物都靠它做资本,才有原始的生命,所以它是统率原始万物的根元。云的运行聚散不定,雨的降临施予万物,乃至物理世界的一切,万有品类的形质,都是它流变而成的功能。它是宇宙光明的开始和终结的根元,它包含六个爻位的程序,形成宇宙时间,犹如六条龙一样,接连着驾御天体运行的规律。乾道本身能变化形成宇宙万物,万有物类,都是由于它而得到真正的性和命。所以万物如果能够保持它给予性命和合功能的原始状态,才是真正大利而贞洁的生命。它是首先生出万物的创世者。它给予世界万国以平安和康宁。
  [今释]
  (一)彖辞的作者 自古相传,认为彖辞就是孔子的手笔。然而后世也有人怀疑,认为是秦、汉以后的学者假托孔子的作品。又有人认为虽然不完全出于后人假托孔子所作,至少,有些是后人加入的意见,并非完全出于孔子,这是很难考证得确实的问题,各凭一得之见,言之成理,也都可以自成一家之说。如果从《周易》本经的卦辞、彖辞,以及文言的文辞、语句、章法来看,它是极力学习卦辞的体裁,文字简洁,而含义富丽,的确是周人和鲁人的风格,秦、汉以后的人,实在难以找出可以相提并论的意境。专门注重考据者的疑古议论,也都各有弊漏,而且对于考据者的理由采取保留态度,都有再加以考证的必要,所以不敢随便苟同,宁可从古而不辩,仍然认为它是孔子的著述,较为妥当。
  (二)彖辞的意义 在全部《周易》的文辞中,假借四个动物象形的字,用作卦爻的解释。第一:是易字。历来研究《易经》的象数家们,有人认为它是假借飞鸟的形象而成。也有认为它是假借蜥蜴的蜴字而来,但都不足为凭。第二:是龙字。是借用它的入水能游,在地能行,在空能飞,而且可以乘风云而上天,作为表示卦爻变化多的象征。第三:是象字。它有假借、谐声、转注的含义。古代象与像相通,是属于假借与转注的作用。象,也是大象(大现象),是假借它作象征性的谐声作用。第四:是彖字。彖是兽名。相传它的齿牙锐利,能够咬断铁器和金属品。所以《周易》便假借它做为断语的名词。
  (三)彖辞的观点与发挥 彖辞的作者与完成彖辞的年代等问题,凡属于疑古论者的考据范围,姑且存而不论。关于彖辞的观点,对于易学的发挥,以及它在中国文化思想中的价值,非常重大。秦、汉以后的学者,对于《易经》,归纳起来,不外三类观点。第一:通俗的观念。认为《易经》是自古相传占卜用的书籍。第二:两汉以后儒家的观念。认为《易经》是先圣学问的渊源,儒家经学的大典。第三:两汉以后象数学家与道家的观念。认为《易经》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沟通形上、形下神秘之学的宝藏。但无论属于哪一种观念,只要首先精细体会乾坤两卦的彖辞、文言、象辞的内涵精义,便可知道《周易》的学问,确是由“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贯通天地、物理、人事的大智慧的结晶,并非是迷信奥秘,不知其所以然的盲从的信仰。例如以乾卦为统率万事万物的道理来说,据彖辞的解释,它既不像西洋的文化传统,在万事万物之上,建立一个神主。同时又不像西洋的哲学(Philosophy)思想,在宗教信仰以外,另行建立一个形而上的本体。它只以一个代号的乾■■卦,作为统率天地万物的根元,故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说明万有物类,从它而生,故有“云行雨施,品物流行”的颂辞。又说到因它的功能而显现时间的作用,便有“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的赞语。其次,说到万物生命的根元,便有“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的说明。最后,指出世界人类的次序依归,又有“首出庶物,万国咸宁”的结语。总之,《周易》彖辞中所指的乾卦,它是概括后世所谓宗教、哲学、科学等三大类的总纲。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也是中国上古文化智慧之学的泉源。所以首当特别留意。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选集】台湾商务印书馆国学经典文丛

【资料来源】重庆出版社
叙言《易经》与“三易”易名的定义《易经》的作者
十翼的作者及其他易学的传承及其他两派十宗及其他易学的精神
本书译事的经过《周易今注今译》四版序《周易今注今译》凡例上经(1)
上经(2)上经(3)上经(4)上经(5)
上经(6)上经(7)上经(8)上经(9)
上经(10)上经(11)上经(12)上经(13)
第   I   [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