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論語》心得 》
第17節:君子之道(4)
於丹 Yu Dan
這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君子和而不同”(《論語?子路》)。
舉個例子,許多人在一起,大傢的觀點肯定會不完全一樣,當各自說出自己的觀點時,一個真君子是會認真傾聽的,他能夠理解和尊重每一個人觀點的合理性,同時又能夠堅持自己的觀點。這樣就既保證了整體的和諧,又保留了不同的聲音。我們今天說要構建和諧社會,就是要把每一個人的不同的聲音和諧地融入到大的集體的聲音中。
小人則剛好相反,他是“同而不和”(《論語?子路》)。
生活中經常會看見這樣的場面:大傢討論一件事情的時候,領導的話還沒說完,馬上就會有人跳出來說,對對對,領導說得真好,什麽高屋建瓴、深謀遠慮之類的溢美之詞說了一大籮筐;可是到會後他轉臉就會對別人說,哎,這個領導說的都是什麽啊?我一點都不同意他的觀點!
關於君子和小人行事的不同,孔子還有一個表述,叫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為政》)。
“周”就是能夠團结照顧到很多人,他以道義為準則與人交往,所以有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個真君子不管他有多少朋友,他都會像空氣裏的氧氣一樣,讓朋友們感覺到很歡欣,感到受到照應。
“比”這個字形,象兩個人緊挨着站在一起,意思是說,小人喜歡結成小圈子,他不會融入大集體。
比如說開一個Party,一個君子會讓這裏面遠近親疏所有人都覺得很舒服;但是小人呢,他會和他最要好的人躲到一個角落去嘀嘀咕咕,好像他們兩個人好得不得了。
為什麽會有這種不同呢?還是因為君子和小人的道德境界不同。
孔子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論語?述而》),小人之所以喜歡互相勾結,是因為他的心裏有鬼,想通過這種勾結謀取私利和維護既得利益。所謂“結黨營私”,正是這個意思。而君子則胸懷坦蕩,因為他坦然無私,所以能夠平和,能夠以善意跟所有人走到一起。
中國一直以和諧為美,而真正的和諧是什麽?就是在堅持不同聲音、不同觀點的前提下,對於他人的一種寬容,一種融入。其實這就是君子之道。
因為君子和小人有這許多不同,因而同君子相處和同小人相處,情形會很不一樣。
孔夫子說:“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論語?子路》)
《論語》的敘事方式特別容易懂,就是因為它老把君子和小人放在一起比較。
說,同“悅”,高興。一個君子你很容易與他相處,但是你又難以取悅他。假如你想以不正當的手段取悅他,他反而會不高興。决不會說你給他一個小恩小惠,他就給你大開緑燈、大開後門。等到他真正使用你的時候,他會根據你的才幹,給你安排一個合適的位子。這就叫“器之”。
小人的特點是你很容易取悅他,但是你很難與他相處。生活中這樣的人不在少數。比如說你給他施一點小恩小惠,幫他一個小忙,甚至你請他喝一頓酒,這個人就會很高興了。即便你取悅他的方式是不合乎道義的,是不正當的,他也還是會很高興。但這樣的人又是很不容易共事的。你千萬不要以為取得了他一時的歡心,他以後就會非常忠誠地一路給你開緑燈,雖然你費了很多力氣,花了很多錢財,打通了關節,但等到他真要用人的時候,他不會根據你的才幹給你安排工作。而是求全責備,覺得你這兒也不夠格,那兒也不達標,你以前所做的一切都算白費。他會想法刁難你,讓你覺得很尷尬。所以這樣的人你很難與他相處。
這就是小人和君子的區別。
《論語》中為我們描述的君子,除了要是一個善良的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很好相處的人外,還有一個重要的標準,就是說話和做事的標準。
一個君子的言行,應該是怎樣的呢?
一個君子不會把自己要做的事、要達到的目標先說出來;而往往是等把事都做完了,目標達到了,纔淡淡地說出來。這叫“先行其言而後從之”(《論語?為政》)。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灰色的孔子與多彩的世界—易中天 | 第2節:天地人之道(1) | 第3節:天地人之道(2) | 第4節:天地人之道(3) | 第5節:天地人之道(4) | 第6節:心靈之道(1) | 第7節:心靈之道(2) | 第8節:心靈之道(3) | 第9節:心靈之道(4) | 第10節:處世之道(1) | 第11節:處世之道(2) | 第12節:處世之道(3) | 第13節:處世之道(4) | 第14節:君子之道(1) | 第15節:君子之道(2) | 第16節:君子之道(3) | 第17節:君子之道(4) | 第18節:君子之道(5) | 第19節:朋友之道(1) | 第20節:朋友之道(2) | 第21節:朋友之道(3) | 第22節:朋友之道(4) | 第三部分 於丹《論語》心得之六 理想之道(1) | 第三部分 於丹《論語》心得之六 理想之道(2)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