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二拍 醒世恆言   》 第十七捲 張孝基陳留認舅      馮夢竜 Feng Menglong

  士子攻書農種田。工商勤苦掙傢園。
  世人切莫閑遊蕩,遊蕩從來誤少年。
  嘗聞得老郎們傳說,當初有個貴人,官拜尚書,傢財萬貫,生得有五個兒子。衹教長子讀書,以下四子農工商賈,各執一藝。那四子心下不悅,卻不知甚麽緣故,央人問老尚書:“四位公子何故都不教他習儒?況且農工商賈勞苦營生,非上人之所為。府上富貴安享有餘,何故捨逸就勞,棄甘即苦?衹恐四位公子不能習慣。”老尚書呵呵大笑,疊着兩指,說出一篇長話來,道是:世人盡道讀書好,衹恐讀書讀不了。讀書個個望公卿,幾人能嚮金階跑?郎不郎時秀不秀,長衣一領遮前後。畏寒畏暑畏風波,養成嬌怯難生受。算來事事不如人,氣硬心高妄自尊。稼穡不知貪逸樂,那知逸樂會亡身。農工商賈雖然賤,各務營生不辭倦。從來勞苦皆習成,習成勞苦筋力劍春風得力總繁華,不論桃花與菜花。自古成人不自在,若貪安享豈成傢?老夫富貴雖然愛,戲場紗帽輪流戴。子孫失勢被人欺,不如及早均平派。一脈書香付長房,諸兒恰好四民良。暖衣飽食非容易,常把勤勞答上蒼。
  老尚書這篇話,至今流傳人間,人多服其高論。為何的?多有富貴子弟,擔了個讀書的虛名,不去務本營生,戴頂角巾,穿領長衣,自以為上等之人,習成一身輕薄,稼穡艱難,全然不知。到知識漸開,戀酒迷花,無所不至。甚者破傢蕩産,有上稍時沒下稍。所以古人云:五穀不熟,不如荑稗;貪卻賒錢,失卻見在。這叫做:受用須從勤苦得,淫奢必定禍災生。
  說這漢末時,許昌有一巨富之傢,其人姓過名善,真個田連阡陌,牛馬成群,莊房屋捨,幾十餘處,童僕廝養,不計其數。他雖然是個富翁,一生省儉做傢,從沒有穿一件新鮮衣服,吃一味可口東西;也不曉得花朝月夕,同個朋友到勝景處遊玩一番;也不曾四時八節,備個筵席,會一會親族,請一請鄉黨。終日縮在傢中,皺着兩個眉頭,吃這碗枯茶淡飯。一把匙鑰,緊緊挂在身邊,絲毫東西,都要親手出放。房中卓上,更無別物,單單一個算盤,幾本賬簿。身子恰像生鐵鑄就,熟銅打成,長生不死一般,日夜思算,得一望十,得十望百,堆積上去,分文不捨得妄費。正是:世無百歲人,枉作千年調。
  那過善年紀五十餘外,閤家稱做太公。媽媽已故,止有兒女二人。兒子過遷,已聘下方長者之女為媳。女兒淑女,尚未議姻。過善見兒子人材出衆,性質聰明,立心要他讀書,卻又慳吝,不肯延師在傢,送到一個親戚人傢附學。誰知過老本是個看財童子,兒子卻是個敗傢五道,平昔有幾件毛病:見了書本,就如冤傢;遇着婦人,便是性命。喜的是吃酒,愛的是賭錢。蹴踘打彈,賣弄風流:放鷂擎鷹,爭誇豪俠。耍拳走馬骨頭輕,使棒輪槍心竅癢。自古道:“物以類聚。”過遷性喜遊蕩,就有一班浮浪子弟引誘打合。這時還懼怕父親,早上去了,至晚而歸。過善一心單在錢財上做工夫的人,每日見兒子早出晚入,衹道是在學裏,那個去查考。況且過遷把錢買囑了送飯的小廝,日逐照舊送飯,到半路上作成他飽啖,歸來瞞得鐵桶相似。過善何繇得知。過遷在先生面前,衹說傢中有事,不得工夫。過幾日間,或去點個卯兒,又時常將些小東西孝順。那先生一來見他不像個讀書之人,二來見他老官兒也不像認真要兒讀書的,三來又貪着些小利,總然有些知覺,也裝聾作啞,衹當不知,不去拘管他。所以過遷得恣意無藉,傢中毫不知覺。
  常言說得好:“若要不知,除非莫為。”不想方長者曉得了,差人上覆過善。過善不信,想道:“若在外恁般遊蕩,也得好些銀子使費,他卻從何而來?況且小廝日日送飯到學,並不說起不在,那有這事!”又想道:“方親傢是個真誠之人,必是有因,方纔來說,不可不信。”便喚送飯的小廝來回道:“小官人日日不在學裏,你把飯都與那個吃了?”這小廝是個教熟猢猻,便道:“呀!小官人無一日不在學裏,那個卻掉這樣大謊?”過善衹道小廝傢是實話,更不再問。到晚間過遷回來,這小廝先把信兒透與知道。到了房中,過善問道:“你如何不在學裏讀書,每日在外遊蕩?”過遷道:“這是那個說?快叫來,打他幾個耳聒子,戒他下次不許說謊!我那一日不在學裏?造這話來謗我!”過善一來是愛子,二來料他沒銀使費,況說話與小廝一般,遂信以為實然,更不題起。正是:因無背後眼,衹當耳邊風。
  過了幾日,方長者又教人來說:“太公如何不拘管小官人到學裏讀書,仍舊縱容在外狂放?”過善道:“不信有這等事!”
  即教人在學裏去問,看他今日可在。傢人到學看時,果然不見個影兒。問那先生時,答道:“他說傢中有事,好幾日不到學了。”傢人急忙歸傢,回覆了過善。過善大怒道:“這畜生元來恁地!”即將送飯小廝拷打起來。這小廝吃打不過,說道:“小官人每日不知在何處頑耍,果然不到學中,再三教我瞞着太公。”過善聽說,氣得手足俱戰,恨不得此時那不肖子就立在眼前,一棒敲死,方泄其忿。卻得淑女在傍解勸。捱到晚間,過遷回傢,老兒滿肚子氣,已自平下了一半,纔駡得一句:“畜生!你在外鬍為,瞞得我好!”淑女就接口道:“哥哥,你這幾日在那裏頑耍?氣壞了爹爹!還不跪着告罪?”過遷真個就跪下去,扯個謊道:“孩兒一嚮在學攻書。這三兩日因同學朋友傢中賽神做會,邀孩兒去看,誠恐爹爹嗔責,分付小廝莫說。望爹爹恕孩兒則個!”淑女道:“爹爹息怒,哥哥從今讀書便了。”過善被他一片謊言瞞過,又信以為實。當下駡了一場,關他在傢中看書,不放出門。
  隔了兩日,有人把幾百畝田賣與過善,議定價錢,做下文書,到後房一隻箱內去取銀子,開箱看時,吃了一驚:那箱內約有二千餘金,已去其大半。原來過遷曉得有銀在內,私下配個匙鑰,夜間俟父親妹子睡着,便起來悄悄捵開,偷去花費。陸續取溜了,他也不知用過多少。當下過善叫屈連天。
  淑女聽得,急忙來問,見說沒了銀子,便道:“這也奇怪,在此間的東西,如何失了?爹莫不記錯了,沒有這許多?”過善道:“不錯,不錯!原來這畜生偷我的銀子在外花費。”即忙尋了一條棒子,喚過遷到來。此時銀子為重,把憐愛之情閣過一邊。不由分說,扯過來一頓棍棒,衹打得滿地亂滾。淑女負命解勸,將過善拉過一邊,扯住了棒兒。過善喝道:“畜生!你怎樣偷的?在那處花費?實說出來,還有個商量。若一句支吾,定然活活打死!”過遷打急了,衹得一一直說,連那匙鑰在裩帶上解將下來。氣得過善雙腳亂跳道:“留你這畜生,總是不肖之子,被入恥笑!不如早死,到得幹淨。”又要來打。
  那時闔傢男女都來下跪討饒。過善討條鏈子,鎖在一間空房裏去,連這田也不買了,氣倒在一個壁角邊坐地。這老兒雖是一時氣不過,把兒子痛打一頓,卻又十分肉疼,想道:“看他這模樣兒,也不像落莫的,誰道到是個敗子!怎地使他回心轉意便好?”心下躊躇,無計可施。淑女勸道:“爹爹,事已至此,氣亦無益。衹因哥哥年紀幼小,被人誘引,以致如此。今後但在傢中讀書,不要放他出門,遠着這班人,他的念頭自然息了。”衆傢人也勸道:“太公關鎖小官人,也不是長法。如今年已長大,何不與他完了姻事?有娘子絆住身子,料必不想到外邊遊蕩,豈不兩全其美?”過善見說,深以為然。
  兩三日後,放其鎖禁,又將好言教誨。過遷受了這場打駡,勉強住在傢中,不敢出門。
  半月之後,過善擇了吉日,叫媒人往方傢去說,要娶媳婦過門。方長者也是大富之傢,妝奩久已完備,一諾無辭。到了吉期,迎娶來傢。那過善素性儉樸,諸事減省,草草而已。
  且說過遷初婚時,見渾傢面貌美麗,妝奩富盛,真個日日住在傢中,橫竪成雙,全不想到外邊遊蕩。過善見兒子如此,甚是歡喜。過了幾時,方氏歸寧回去。過遷在傢無聊,三不知閃出去尋着舊日這班子弟,到各處頑耍。衹是手中沒有錢鈔使費,不能恣意。想起渾傢箱籠中必然有物,將出舊日手段,逐一捵開搜尋去撒漫。使得手滑了,連衣飾都把來弄得罄盡。
  不一日,渾傢歸來,見箱籠俱空,叫苦不迭,盤問過遷時,衹推不知。夫妻反目起來。
  過善聞知,氣得手足麻冷,喚出兒子來,一把頭髮揪翻,亂踢亂打。這番連淑女也勸解不住了。過善喝道:“衹道你這畜生改悔前非,尚有成人之日。不想原復如是,我還有甚指望!不如速死,留我老性命再活幾日!”見旁邊有個棒棰,便搶在手,劈頭就打。嚇得淑兒魂不附體,雙手扳住臂膊哭道:“爹爹,別件打猶可,這東西斷然使不得的!”方氏見勢頭利害,心中懼怕,說道:“公公請息怒,媳婦沒不多幾件東西,不為大事。”過善方纔放手。淑女勸父親到房中坐下,告道:“爹爹衹有一子,怎生如此毒打?萬一失手打壞,後來倚靠何人?”過善道:“這畜生到底不成人的了!還指望倚靠着他?打死了也省得被人談恥。”淑女道:“自古道:‘敗子回頭便作傢。’哥哥方纔少年,那見得一世如此!不爭今日一時之怒,一下打死,後來思想,悔之何及!”過善被女兒苦勸一番,怒氣少息,欲要訪問同遊這班人告官懲治,又怕反用銀子,衹得忍耐。自此之後,過遷日日躲在房裏,不敢出門,連父親面也不敢見。
  常言道:“偷食貓兒性不改。”他在外邊放蕩慣了,看着傢中,猶如牢獄一般,那裏坐立得祝過了月餘,瞞着父親,悄悄卻又出去。渾傢再三苦諫,全不作準。欲要嚮過善說知,又見打得利害,不敢開口,衹得到與他隱瞞。過遷此時身邊並無財物,寡闖了幾日,甚覺沒趣。料道傢中,决然無處出豁,私下將田産央人四處抵藉銀子,日夜在花街柳巷,酒館賭坊迷戀,不想回傢。方氏察聽得實,恐怕在外學出些不好事來,衹得告知過善。過善大驚道:“我衹道這畜生還躲在房裏,元來又出去了!”埋怨方氏道:“娘子,這畜生初出去時,何不就說,直至今日方言?”方氏道:“因見公公打得利害,故不敢說。”過善道:“這樣不肖子,打死罷了,要他何用!”當下便差人四下尋覓。淑兒姑嫂二人,反替他擔着愁擔子,將棍棒之類,預先都藏過了。早有人報知過遷。過遷量得此番歸傢,必然鎖禁,不能出來,索性莫歸罷,遂請着妓者藏在閑漢人傢取樂。覺道有人曉得,即又換常一連在外四五個月。這些傢人們雖然知得些風聲,那個敢與小主人做冤傢!衹推沒處尋覓。過善愈加氣惱,寫一紙忤逆狀子,告在縣裏。卻得閑漢們替過遷衙門上下使費,也不上緊拿人。
  常言道:“水平不波,人平不言。”這班閑漢替過遷衙門打點使錢,亦是有所利而為之。若是得利均分,到也和其光而同其塵了。因有手遲腳慢的,眼看別人賺錢,心中不忿,卻去過老面前搬嘴,說:“令郎與某人某人往來,怎樣嫖賭,將田産與某處抵銀多少,算來共藉有三千銀子。”把那老兒嚇得面如土色,想道:“畜生恁般大膽,如此花費,能消幾時!再過一二年,連我身子也是別人的了。”問道:“如今這畜生在那裏?”其人道:“見在東門外三裏橋北堍下老王三傢。他前門是不開的,進了小巷,中間有個小小竹園,便是他後門。內有茅亭三間,此乃令郎安頓之所。”
  過善得了下落,喚了五六個傢人跟隨,一徑出東門,到三裏橋,分付衆人,在橋下伺候:“莫要驚走了那畜生。待我喚你們時,便一齊上前。”也是這日合當有事,過遷恰好和一個朋友說話,不覺送出園門,作別過了,方欲轉身,忽聽得背後吆喝一聲:“畜生那裏走?”過遷回頭一看,原來是父親,唬得雙腳俱軟,寸步也移不動。說時遲,那時快,過善趕上一步,不由分說,在地下揀起一塊大石塊,口裏恨着一聲,照過遷頂門擘將去,咶剌一聲響,衹道這畜生今番性命休矣。正是:地府忽增不肖鬼,人間已少敗傢精。
  這一聲,衹道打碎天靈蓋了。不想過遷後生眼快,見父親來得兇惡,剛打下時,就傍邊一閃。那石塊恰恰中在側邊一堆亂磚上,打得磚頭亂滾下來。過遷望着巷口便跑。不想去得力猛,反把過善衝倒。過善爬起身來,一頭趕,一頭喊道:“殺爹的逆賊走了!快些拿住!”衆傢人聽得傢長聲喚,都走攏來看時,過遷已自去得好遠。過善氣得一句話也說不出,衹叫快趕,趕着的有賞。衆人領命,分頭追趕小官人。過善獨自個氣忿忿地坐在橋上,約有兩個時辰,不見回報。天色將晚,衹得忍着氣,一步步捱到傢裏。淑女見父親餘怒未息,已猜着八九,上前問其緣故。過善細細告說如此如此。淑女含淚勸道:“爹爹年過五旬,又無七男八女,衹有這點骨血。
  總雖不肖,但可教誨,何忍下此毒手!適來幸喜他躲閃得快,不致傷身。倘有失錯,豈不覆宗絶祀!爹爹,今後斷不可如此!”過善咬牙切齒恨道:“我便為無祀之鬼也罷!這畜生定然饒他不得!”
  不題淑女苦勸父親,且說過遷得了性命,不論高低,衹望小路亂跑。正行間,背後二人飛也似趕來,一把扯住,定要小官人同回。你道這二人是誰?乃過善傢裏義僕小三、小四兄弟。兩個領着老主之命,做一路兒追趕小官人。恰好在此遇見。過遷捽脫不開,心中忿怒,提起拳頭,照着小四心窩裏便打。小四着了拳,衹叫得一聲“阿呀”!仰後便倒,更不做聲。小三見兄弟跌悶在地,衹道死了,高聲叫起屈來,扭住小官人死也不放。事到其間,過遷也沒有主意。“左右是個左右,不是他,便是我,一發並了命罷。”捏起兩個拳頭,沒頭沒腦,亂打將來。他曾學個拳法,頗有些手腳。小三如何招架得住,衹得放他走了。回身看小四時,已自蘇醒。小三扶他起來,就近處討些湯水,與他吃了。兩個一同回傢,報與傢主。別個傢人趕不着的,也都回了。過善衹是嘆氣,不在話下。
  且說過遷一頭走,一頭想:“父親不懷好意了。見今縣裏告下忤逆,如今又打死小四,罪上加罪。這條性命休矣!稱身邊還存得三四兩銀子,可做盤纏,且往遠外逃命,再作區處。”算計已定,連夜奔走。正是:忙忙如喪傢之狗,急急如漏網之魚。
  過遷去有半年,杳無音信,裏中傳為已死。這些幫閑的要自脫幹係,攛掇債主,教人來過傢取討銀子,若不還銀,要收田産。那債主都是有勢有力之傢,過善不敢衝撞,衹得緩詞謝之。回得一傢去時,接腳又是一傢來說。門上絡繹不絶,都是討債之人。過善索性不出來相見。各傢見不應承,齊告在縣裏。差人拘來審問。縣令看了文契,對過善道:“這都是你兒子藉的,須賴不得!”過善道:“逆子不遵教誨,被這班小人引誘為非,將傢業蕩費殆盡,嚮告在臺,逃遁於外,未蒙審結。所存些少,止勾小人送終之用,豈可復與逆子還債!
  況子債亦無父還之理。”縣令笑道:“汝尚不肯與子還債,外人怎肯把銀與汝子白用!且引誘汝子者,决非放債之人,如何賴得?總之,汝子不肖,莫怪別人。但父在子不得自專,各傢貪圖重利,與敗子私自立券,其心亦是不良。今照契償還本銀,利錢勿論。銀完之日,原契當堂銷毀。居中人重責問罪。”過善被官府斷了,怎敢不依,衹得逐一清楚,心中愈加痛恨。到以兒子死在他鄉為樂,全無思念之意。正是:種田不熟不如荒,養兒不肖不如無。
  話休煩絮。且說過善女兒淑女,天性孝友,相貌端莊,長成一十八歲,尚未許人。你道恁樣大富人傢,為甚如此年紀猶未議婚?過善衹因是個愛女,要覓個個喹嗻女婿為配,所以高不成,低不就,揀擇了多少子弟,沒個中意的,蹉跎至今。
  又因兒子不肖,越把女兒值錢,要擇個出人頭地的,贅入傢來,付托傢事,故此愈難其配。
  話分兩頭。卻說過善鄰近有一人,姓張名仁,世代耕讀,傢頗富饒。夫妻兩口,單生一子,取名孝基,生得相貌魁梧,人物濟楚,深通今古,廣讀詩書。年方二十,未曾婚配。張仁正央媒人尋親,恰好說至過傢。過善已曾看見孝基這個豐儀,卻又門當戶對,心中大喜,道:“得此子為婿,我女終身有托矣!”張仁是個獨子,本不捨得贅出。因過善央媒再三來說,又聞其女甚賢,故此允了。少不得問名納彩,奠雁傳書,贅入過傢。孝基雖然贅在過傢,每日早晚省視父母,並無少擔夫妻相待,猶如賓客,敬重過善,同於父母。又且為人謙厚,待人接物,一團和氣,上下之人,無不悅服。過善愛之如子。凡有疑難事體,托他支理,看其材幹。孝基條分理析,井井有方。過善因此愈加歡喜。衹有方氏在房,思想丈夫,不知在於何處,並無消耗,未知死活存亡,日夜悲傷不已。
  光陰如箭,張孝基在過傢不覺又是二年有餘。過善忽然染病,求神罔效,用藥無功。方氏姑嫂二人,晝夜侍奉湯藥。
  孝基居在外廂,綜理諸事。那老兒漸漸危篤,自料不起,分付女兒治酒,遍請鄰里親戚到傢,囑忖道:“列位高親在上。
  老漢托賴天地祖宗,掙得這些薄産,指望傳諸子孫,世守其業。不幸命薄,生此不肖逆賊,破費許多。嚮已潛遁在外,未知死生。幸爾尚有一女,婚配得人,聊慰老景。不想今得重疾,不久謝世。故特請列位到來,做個證明,將所有財産,盡傳付女夫,接續我傢宗祀。久已寫下遺囑,煩列位各署個花押。倘或逆子猶在,探我亡後,回傢爭執,竟將此告送官司,官府自然明白。”遂於枕邊摸出遺囑,教傢人遞與衆人觀看。
  此時衆人疑是張孝基見識,尚未開言,衹見張孝基說道:“多蒙嶽父大恩。但嶽父現有子在,萬無財産反歸外姓之理。
  以小婿愚見,當差人四面訪覓大舅回來,將傢業付之,以全父子之情,小婿夫妻自當歸宗。設或大舅身已不幸,尚有舅嫂守節,當交與掌管,然後訪族中之子,立為後嗣。此乃正理。若是小婿承受,外人必有逐子愛婿之謗。鳩僭鵲巢,小婿亦被人談論。這决不敢奉命。”淑女也道:“哥哥衹因懼怕爹爹責罰,故躲避在外,料必無恙。丈夫乃外姓之人,豈敢承受。”
  衆人見他夫妻說話出於至誠,遂齊聲說道:“今婿令愛之言,亦似有理。且待尋訪小官人,一年半載,待有的信,再作區處。”過善道:“小婿之言,不是愛我,乃是害我。”衆人道:“如何是害太公?”過善道:“老漢一生辛苦,掙得這些傢事,逆子視之猶如糞土,不上半年,破散四千餘金。如此揮霍,便銅鬥傢計,指日可荊財産既盡,必至變賣塋墓。那時不惟老漢不能入土,恐祖宗在土之骨,反暴棄荒野矣。”孝基又道:“大舅昔因年幼,為匪人誘惑所致。今已年長,又有某輩好言勸喻,料必改過自新,决不至此。”過善道:“未必,未必!有我在日,嚴加責罰,尚不改悛。我死之後,又何人得而禁之!”衆人都道:“依着我們愚見,不若均分了,兩全其美。令郎回時,也沒得話說。”過善衹是不許。孝基夫婦再三苦辭,過善大怒道:“汝亦效逆子要毆死我麽?”衆人見他發惡,乃對孝基道:“令嶽執意如此,不必辭了。”遂將遺囑各寫了花押,遞與過老。淑女又道:“爹爹傢財盡付與我夫婦,嫂嫂當置於何地?”過善道:“我已料理在此,不消你慮。”將遺囑付過孝基,孝基夫婦泣拜而受。
  過善又摸出二紙捏在手中,請過方長者近前,說道:“逆子不肖,緻令愛失其所天,老漢心實不安。但耽誤在此,終為不了。老漢已寫一執照於此,付與令愛。老漢亡後,煩親傢引回,另選良配。萬一逆子回來有言,執此赴官訴理。外有田百畝,以償逆子所費妝奩。”道罷,將二紙遞與。方長者也不來接,答道:“小女既歸令郎,乃親傢傢事,已與老夫無幹。況寒門從無二嫁之女,非老夫所願聞,親傢請勿開口。”
  道罷,往外就走。孝基苦留不祝
  過善呼媳婦出來說知,方氏大哭道:“妾聞婦人之義,從一而終。夫死而嫁,志者恥為。何況妾夫尚在,豈可為此狗彘之事!”過善又道:“逆子總在,這等不肖,守之何益!”方氏道:“妾夫雖不肖,妾志不可改。必欲奪妾之志,有死而已。”
  過善道:“你有此志氣,固是好事。但我亡後,傢産已付女夫掌管。你居於此,須不穩便。”淑女道:“爹爹,嫂嫂既肯守節,傢業自然該他承受。孩兒歸於夫傢,纔是正理。”方氏道:“姑娘,我又無子嗣,要這些傢財何用!公公既有田百畝與我,當歸母傢,以贍此生。即丈夫回傢,亦可度日。”衆人齊聲稱好。過善道:“媳婦,你與過門爭氣,這百畝田尚少,再增田二百畝,銀子二百兩,與你終身受用。”方氏含淚拜謝。分撥已定,過善教女婿留親戚鄰里於堂中飲酒,至晚方散。
  那過善本來病勢已有八九分了,卻又勉強料理這事。喉長氣短,費舌勞唇,勞碌這半日,到晚上愈加沉重。女兒、媳婦守在床邊,啼啼哭哭。張孝基備辦後事,早已停當。又過數日,嗚呼哀哉!正是:三寸氣在千般用,一旦無常萬事休。
  女兒媳婦都哭得昏迷幾次。張孝基也十分哀痛。衣衾棺槨,極其華美。七十之中,開喪受吊,延請僧道,修做好事,以資冥福。擇選吉日,葬於祖塋。每事務從豐厚。殯葬之後,方氏收拾,歸於母傢。姑嫂不忍分捨,大哭而別,不在話下。
  且說張孝基將丈人所遺傢産錢財米𠔌,一一登記賬簿,又差人各處訪問過遷,並無蹤影。時光似箭,歲月如流,倏忽便過五年。那時張孝基生下兩個兒子,門首添個解當鋪兒,用個主管,總其出入。傢事比過善手內,又增幾倍。
  話休煩絮。一日張孝基有事來到陳留郡中,藉個寓所住下。偶同傢人到各處遊玩。末後來至市上,衹見個有病乞丐,坐在一人傢檐下。那人傢驅逐他起身。張孝基心中不忍,教傢人朱信捨與他幾個錢鈔。那朱信原是過傢老僕,極會鑒貌辨色,隨機應變,是個伶俐人兒。當下取錢遞與這乞丐,把眼觀看,吃了一驚,急忙趕來,對張孝基說道:“官人嚮來尋訪小官人下落。適來丐者,面貌好生廝像。”張孝基便定了腳,分忖道:“你再去細看。若果是他,必然認得你。且莫說我是你傢女婿,太公産業都歸於我。衹說傢已破散,我乃是你新主人,看他如何對答,然後你便引他來相見,我自有處。”
  朱信得了言語,復身轉去,見他正低着頭,把錢係在一根衣帶上,藏入腰裏。朱信仔細一看,更無疑惑。那丐者起先捨錢與他時,其心全在錢上,那個來看捨錢的是誰。這次朱信去看時,他已把錢藏過,也舉起眼來,認得是自傢傢人,不覺失聲叫道:“朱信,你同誰在這裏?”朱信便道:“小官人,你如何流落至此?”過遷泣道:“自從那日逃奔出門,欲要央人來勸解爹爹,不想路上恰遇着小三、小四兄弟兩個攔阻住了,務要拖我回傢。我想爹爹正在盛怒之時,這番若回,性命决然難活。匆忙之際,一拳打去,不意小四跌倒便死。心中害怕,連夜逃命,奔了幾日,方到這裏。在客店中歇了幾時,把身邊銀兩吃盡,被他趕將出來,無可奈何,衹得求乞度命。日夜思傢,沒處討個信息,天幸今日遇你。可實對我說,那日小四死了,爹爹有何話說?”朱信道:“小四當時醒了轉來,不曾得死。太公已去世五年矣。”
  過遷見說父親已死,叫聲:“苦也!”望下便倒。朱信上前扶起,喉中哽咽,哭不出聲。嗚嗚了好一回,方纔放聲大哭道:“我指望回傢,央人求告收留,依原父子相聚,誰想已不在了!”悲聲慘切,朱信亦不覺墮淚。哭了一回,乃問道:“爹爹既故,這些傢私是誰掌管?”朱信道:“太公未亡之前,小官人所藉這些債主,齊來取索。太公不肯承認,被告官司。
  衙門中用了無數銀子。及至審問,一一斷還,田産已去大半。
  小娘子出嫁,妝奩又去了好些。太公臨終時,恨小官人不學好,盡數分散親戚。存下些少,太公死後,傢無正主,童僕等輩,一頓亂搶,分毫不留。止存住宅,賣與我新主人張大官人,把來喪中殯葬之用。如今寸土俱無了。”過遷見說,又哭起來道:“我衹道傢業還在,如今掙紮性命回去,學好為人,不料破費至此!”又問道:“傢産便無了,我渾傢卻在何處?妹子嫁於那傢?”朱信道:“小娘子就嫁在近處人傢,大嫂到不好說。”過遷道:“卻是為何?”朱信道:“太公因久不見小官人消息,衹道已故,送歸母傢,令他改嫁。”過遷道:“可曉得嫁也不曾?”朱信道:“老奴為投了新主人,不時差往遠處,在傢日少,不曾細問,想是已嫁去了。”
  過遷撫膺大慟道:“衹為我一身不肖,傢破人亡,財為他人所有,妻為他人所得,誠天地間一大罪人也!要這狗命何用,不如死休!”望着階沿石上便要撞死。朱信一把扯住道:“小官人,螻蟻尚且貪生,如何這等短見!”過遷道:“昔年還想有歸鄉的日子,故忍恥偷生。今已無傢可歸,不如早些死了,省得在此出醜。”朱信道:“好死不如惡活!不可如此。老奴新主人做人甚好,待我引去相見,求他帶回鄉裏。倘有用得着你之處,就在他傢安身立命,到老來還有個結果。若死在這裏,有誰收取你的屍骸?卻不枉了這一死!”過遷沉吟了一回道:“你話到說得是。但羞人子,怎好去相見?萬一不留,反幹折這番面皮。”朱信道:“至此地位,還顧得什麽羞恥!”
  過遷道:“既如此,不要說出我真姓名來,衹說是你的親戚罷。”
  朱信道:“適纔我先講過了,怎好改得?”當下過遷無奈,衹得把身上破衣裳整一整,隨朱信而來。
  張孝基遠遠站在人傢屋下,望見他啼哭這一段光景,覺道他有懊悔之念,不勝嘆息。過遷走近孝基身邊,低着頭站下。朱信先說道:“告官人,正是老奴舊日小主人,因逃難出來,流落在此。求官人留他則個。”便叫道:“過來見了官人。”
  過遷上前欲要作揖,去扯那袖子,卻都衹有得半截,又是破的,左扯也蓋不來手,右扯也遮不着臂,衹得抄着手,唱個喏。張孝基看了,愈加可憐,因是舅子,不好受他的禮,還了個半禮,乃道:“噯!你是個好人傢子息,怎麽到這等田地?但收留你回去,沒有用處,卻怎好?”朱信道:“告官人,隨分胡亂留他罷!”張孝基道:“你可會灌園麽?”過遷道:“小人雖然不會,情願用心去學。”張孝基道:“衹怕你是受用的人,如何吃得恁樣辛苦?”過遷道:“小人到此地位,如何敢辭辛苦!”張孝基道:“這也罷。衹是依得三件事,方帶你回去,若依不得,不敢相留。”過遷道:“不知是那三件?”張孝基道:“第一件,衹許住在園上,飯食教人送與你吃,不許往外行走。若跨出了園門,就不許跨進園門。”過遷道:“小人玷辱祖宗,有何顔見人,往外行走!住在園上,正是本願。這個依得。”張孝基見說話有自愧之念,甚是歡喜,又道:“第二件,要早起晏息,不許貪眠懶怠偷工。”過遷道:“小人天未明就起身,直至黑了方止。若有月的日子,夜裏也做,怎敢偷工!這個也依得。”孝基又道:“夜裏到不消得,衹日裏不偷工就夠了。第三件,若有不到之處,任憑我責罰,不許怨悵。”過遷道:“既蒙收養,便是重生父母,但憑責罰,死而無怨。”張孝基道:“既都肯依,隨我來。”也不去閑玩,復轉身引到寓所門口,過遷隨將進來。
  主人傢見是個乞丐,大聲叱咤,不容進門。張孝基道:“莫趕他,這是我傢的人。”主人道:“這乞丐常是在這裏討飯吃,怎麽是在府上傢人?”朱信道:“一嚮流落在此,今日遇見的。”到裏邊開了房門,張孝基坐下,分忖道:“你隨了我,這模樣不好看相。朱信,你去教主人傢燒些湯與他洗淨了身子,省兩件衣服與他換了,把些飯食與他吃。”朱信便去教主人傢燒起湯來,喚過遷去洗裕過遷自出門這幾年,從不曾見湯面。今日這浴,就如脫皮退殼,身上鏖糟,足足洗了半缸。朱信將衣服與他穿起,梳好了頭髮,比前便大不相同。朱信取過飯來,恣意一飽。那過遷身子本來有些病體,又苦了一苦,又在當風處洗了浴,見着飯又多吃了碗,三合湊,到夜裏生起病來。張孝基倩醫調治,有一個多月,方纔痊愈。
  張孝基事體已完,算還了房錢,收拾起身。又雇了個生口與過遷乘坐。一行四衆,循着大路而來。張孝基開言道:“過遷,你是舊傢子弟,我不好喚你名字,如今改叫做過小乙。”
  又分付朱信:“你們叫他小乙哥,兩下穩便。”朱信道:“小人知道。”張孝基道:“小乙,今日路上無聊,你把嚮日興頭事情,細細說與我消遣。”過遷道:“官人,往事休題!若說起來,羞也羞死了。”張孝基道:“你當時是個風流趣人,有甚麽羞!且略說些麽。”過遷被逼不過,衹得一一直說前後浪費之事。張孝基道:“你起初恁般快活,前日街頭這樣苦楚,可覺有些過不去麽?”過遷道:“小人當時年幼無知,又被人哄騙,以致如此。懊悔無及矣!”張孝基道:“衹怕有了銀子,還去快活哩。”過遷道:“小人性命已是多的了,還做這樁事,便殺我也不敢去!”張孝基又對朱信道:“你是他老傢人,可曉得太公少年時也曾恁般快活過麽?”朱信道:“可憐他日夜衹想做人傢,何曾捨得使一文屈錢!卻想這樣事!”孝基道:“你且說怎地樣做人傢?”朱信扳指頭一歲起運,細說怎地勤勞,如何辛苦,方掙得這等傢事。不想小乙哥把來看得像土塊一般,弄得人亡傢破。過遷聽了,衹管哀泣。張孝基道:“你如今哭也遲了,衹是將來學做好人,還有個出頭日子。”一路上熱一句,冷一句,把話打着他心事。過遷漸漸自怨自艾,懊悔不迭。正是:臨崖立馬收繮晚,船到江心補漏遲。
  在路行了幾日,來到許昌,張孝基打發朱信先將行李歸傢,報告渾傢,自同過遷徑到自己傢中,見過父母,將此事說知。令過遷相見已畢,遂引到後園,打掃一間房子,把出被窩之類,交付安歇,又分忖道:“不許到別處行走。我若查出時,定然責罰!”過遷連聲答應:“不敢,不敢!”孝基別了父母,回至傢中,悄悄與渾傢說了。渾傢再三稱謝,不題。是日過遷當晚住下,次日起早,便起身擔着器具去鋤地。看那園時,甚是廣阔,周圍編竹為籬。張太公也是做傢之人,並不種甚花木,單種的是蔬菜。灌園的非止一人。過遷初時,那裏運弄得來?他也不管,一味蠻墾。過了數日,漸覺熟落,好不歡喜。每日擔水灌澆,刈草鋤墾,也不與人搭話。從清晨直至黃昏,略不少息。或遇凄風楚雨之時,思想父親,吞聲痛泣。欲要往墳上叩個頭兒,又守着規矩,不敢出門。想起妹子,聞說就嫁在左近,卻不知是那傢。意欲見他一面,又想:“今日落於人後,何顔去見妹子。總不嫌我,倘被妹夫父母兄弟奚落,卻不自取其辱!”索性把這念頭休了。
  且說張孝基日日差人察聽,見如此勤謹,萬分歡喜。又教人私下試他,說:“小乙哥,你何苦日夜這般勞碌?偷些工夫同我到街坊上頑耍頑耍,請你吃三杯,可好麽?”過遷大怒道:“你這人自己怠惰,已是不該,卻又來引誘我為非!下次如此,定然稟知傢主。”一日,張孝基自來查點,假意尋他事過,高聲叱喝要打。過遷伏在地上,說道:“是小人有罪,正該責罰。”張孝基恨了幾聲,乃道:“姑恕你初次,且不計較。
  倘若再犯,定然不饒。”過遷頓首唯唯。自此之後,愈加奮勵。
  約莫半年,並無倦怠之意,足跡不敢跨出園門。
  張孝基見他悔過之念已堅,一日,教人拿着一套衣服並巾幘鞋襪之類,來到園上,對過遷道:“我看你作事勤謹,甚是可用。如今解庫中少個人相幫,你到去得,可戴了巾幘,隨我同去。”過遷道:“小人得蒙收留灌園,已出望外,豈敢復望解庫中使令?”張孝基道:“不必推辭,但得用心支理,便是你的好處了。”過遷即便裹起巾幘,整頓衣裳。此時模樣,比前更是不同。隨孝基至堂中,作別張太公出門。路上無顔見人,低着頭而走。不一時,望見自傢門首,心中傷感,暗自掉下淚來。到得門口,衹見舊日傢人都叉手拱立兩邊,讓張孝基進門。過遷想道:“我傢這些人,如何都歸在他傢?想是隨屋賣的了。”卻也不敢呼喚,衹低着頭而走。衆傢人隨後也跟進來。到了黨中,便立住腳不行,見卓椅傢夥之類,俱是自傢故物,愈加凄慘。張孝基道:“你隨我來,教你見一個人。”過遷正不知見那個,衹得又隨着而走。卻從堂後轉嚮左邊。過遷認得這徑道乃他傢舊時往傢廟去之路。漸漸至近,孝基指着堂中道:“有人在裏邊,你進去認一認。”過遷急忙走去,擡頭看見父親神影,翻身拜倒在地,哭道:“不肖子流落卑污,玷辱傢門,生不能侍奉湯藥,死不能送骨入土,忤逆不道,粉骨難贖!”以頭叩地,血被於面。正哭間,衹聽得背後有人哭來,叫道:“哥哥,你一去不回,全不把爹爹為念!”
  過遷舉眼見是妹子,一把扯住道:“妹子,衹道今生已無再見之期,不料復得與你相會!”哥妹二人,相持大哭。
  昔年流落實堪傷,今日相逢轉斷腸。
  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哥妹哭了一回,過遷嚮張孝基拜謝道:“若非妹丈救我性命,必作異鄉之鬼矣!大恩大德,將何補報!”張孝基扶起道:“自傢骨肉,何出此言!但得老舅改過自新,以慰嶽丈在天之靈,勝似報我也。”過遷泣謝道:“不肖謹守妹丈嚮日約束,倘有不到處,一依前番責罰。”張孝基笑道:“前者老舅不知詳細,故用權宜之策。今已明白,豈有是理!但須自戒可也。”
  當下張孝基喚衆傢人來,拜見已畢,回至房中。淑女整治酒餚款待。過遷乃問:“你的大嫂嫁了何人?”淑女道:“哥哥,你怎說這話,卻不枉殺了人!當日爹爹病重,主張教嫂嫂轉嫁,嫂嫂立志不從。”乃把前事細說一遍,又道:“如今見守在傢,怎麽說他嫁人!”過遷見說妻子貞節,又不覺淚下,乃道:“我那裏曉得!都是朱信之言。”張孝基道:“此乃一時哄你的話。待過幾時,同你去見令嶽,迎大嫂來傢。”過遷道:“這個我也不想矣,但要到爹爹墓上走遭。”張孝基道:“這事容易!”到次早,備辦祭禮,同到墓上。過遷哭拜道:“不肖子違背爹爹,罪該萬死!今願改行自新,以贖前非,望乞陰靈洞鑒。”祝罷,又哭。張孝基勸住了,回到傢中,把解庫中銀錢點明,付與過遷掌管。那過遷雖管瞭解庫,一照灌園時早起晏眠,不辭辛苦,出入銀兩,公平謹慎。往來的人,無不歡喜。將張孝基夫妻恭敬猶如父母。倘有疑難之事,便來請問。終日住在店中,毫無昔日之態。此時親戚盡曉得他已回傢,俱來相探。彼此衹作個揖,未敢深談。
  過了兩三個月,張孝基還恐他心活,又令人來試他說:“小官人,你平昔好頑,沒銀時還各處抵藉來用。今見放着白晃晃許多東西,到呆坐看守!近日有個絶妙的人兒,有十二分纔色,藏在一個所在。若有興,同去吃杯茶,何如?”過遷聽罷,大喝道:“你這鳥人!我衹因當初被人引誘壞了,弄得破傢蕩産,幾乎送了性命。心下正恨着這班賊男女,你卻又來哄我!”便要扯去見張孝基。那人招稱不是,方纔罷了。孝基聞知如此,不勝之喜。
  時光迅速,不覺又是半年。張孝基把庫中賬目,細細查算,分毫不差,乃對過遷說道:“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嚮日你初回時,我便要上覆令嶽,迎大嫂與老舅完聚。恐他還疑你是個敗子,未必肯許,故此止了。今你悔過之名,人都曉得,去迎大嫂,料無推托。如今可即同去。”過遷依允。淑女取出一副新鮮衣服與他穿起,同至方傢。方長者出來相見。過遷拜倒在地道:“小婿不肖,有負嶽父、賢妻!今已改過前非,欲迎令愛完聚。”方長者扶起道:“不消拜,你之所行,我盡已知道。小女既歸於汝,老夫自當送來。”張孝基道:“親翁還在何日送來?”方長者道:“就明日便了。”張孝基道:“親翁亦求一顧,尚有話說。”方長者應允。二人作別,回到傢裏。
  張孝基遍請親戚鄰里,於明日吃慶喜筵席。
  到次日午前,方氏已到。過遷哥妹出去相迎。相見之時,悲喜交集。方氏又請張孝基拜謝。少頃,諸親俱到,相見已畢,無不稱贊孝基夫婦玉成之德,過遷改悔之善,方氏志節之堅。不一時,酒筵完備。張孝基安席定位,敘齒而坐。酒過數巡,食供三套,張孝基起身進去,教人捧出一個箱兒,放於卓上,討個大杯,滿斟熱酒,親自遞與過遷道:“大舅,滿飲此杯。”過遷見孝基所敬,不敢推托,雙手來接道:“過遷理合敬妹丈,如何反勞尊賜?”張孝基道:“大舅就請幹了,還有話說。”過遷一吸而荊孝基將鑰匙開了那衹箱兒,箱內取出十來本文薄,遞與過遷:“你請收了這幾本賬目。”過遷接了,問道:“妹丈,這是什麽賬?”張孝基道:“你且收下,待我細說。”乃對衆人道:“列位尊長在上,小生有一言相稟。”
  衆人俱站立起身道:“不知足下有何見諭?老漢們願聞清誨。”
  遂側耳拱聽。張孝基疊出兩個指頭,說將出來,言無數句,使聽者無不嘖嘖稱羨。正是:錢財如糞土,仁義值千金。
  曾記床頭語,窮通不二心。
  當下張孝基說道:“昔年嶽父衹因大舅蕩費傢業,故將財産傳與小生。當時再三推辭,嶽父執意不從。因見正在病中,恐觸其怒,反非愛敬之意,故勉強承受。此皆列位尊長所共見,不必某再細言。及嶽父棄世之後,差人四處尋訪大舅。四五年間,毫無蹤影。天意陳留得遇,當時本欲直陳,交還原産;仍恐其舊態猶存,依然浪費,豈不反負嶽父這段恩德!故將真情隱匿,使之耕種,繩以規矩,勞其筋骨,苦其心志,兼以良言勸喻,隱語諷刺,冀其悔過自新。幸喜彼亦自覺前非,怨艾日深,幡然遷改。及令管庫,處心公平,臨事馴謹。數月以來,絲毫不苟。某猶恐其心未堅,幾遍教人試誘,心如鐵石,片語難投,竟為志誠君子矣!故特請列位尊長到此,將昔日嶽父所授財産,並歷年收積米𠔌布帛銀錢,分毫不敢妄用,一一開載賬上。今日交還老舅,明早同令妹即搬歸寒捨矣。”又在篋中取出一紙文書,也奉與過遷道:“這幅紙乃昔年嶽父遺囑,一發奉還。適來這杯酒,乃勸大舅,自今以後兢兢業業,剋儉剋勤,以副嶽父泉臺之望。勿得意盈志滿,又生別念。戒之,戒之!”
  衆人到此,方知昔年張孝基苦辭不受,乃是真情,稱嘆不已。過遷見說,哭拜於地道:“不肖悖逆天道,流落他鄉,自分橫死街衢,永無歸期。此産豈為我有!幸逢妹丈救回故裏,朝夕訓誨,激勵成人,全我父子,完我夫婦,延我宗祀,正所謂生我者父母,成我者妹丈。此恩此德,高天厚地,殺身難報。即使執鞭隨蹬,亦為過分,豈敢復有他望!況不肖一生違逆父命,罪惡深重,無門可贖。今此産乃先人主張授君,如歸不肖,卻不又逆父志,益增我罪!”張孝基扶起道:“大舅差矣!嶽父一世辛苦,實欲傳之子孫世守。不意大舅飄零於外,又無他子可承,付之於我,此乃萬不得已,豈是他之本念。今大舅已改前愆,守成其業,正是繼父之志。嶽父在天,亦必倘徉長笑,怎麽反增你罪?”過遷又將言語推辭。
  兩下你讓我卻,各不肯收受,連衆人都沒主意。方長者開言對張孝基道:“承姑丈高誼,小婿義不容辭。但全歸之,其心何安!依老夫愚見,各受其半,庶不過情。”衆人齊道:“長者之言甚是!昔日老漢們亦有此議,衹因太公不允,所以止了。不想今日原從這着。可見老成之見,大略相同。”張孝基道:“親翁,子承父業,乃是正理,有甚不安!若各分其半,即如不還一般了。這怎使得!”方長者又道:“既不願分,不若同居於此,協力經營。待後分之子孫,何如?”張孝基道:“寒傢自有敝廬薄産,子孫豈可占過氏之物?”衆人見執意不肯,俱勸過遷受領。過遷卻又不肯,跑進裏邊,見妹子正與方氏飲酒,過遷上前哭訴其事,教妹子勸張孝基受其半。那知淑女說話與丈夫一般。過遷夫婦跪拜哀求,衹是不允。過遷推托不去,再拜而受。衆人齊贊道:“張君高義,千古所無!”
  唐人羅隱先生有贊雲:能生之,不能富之;能富之,不能教之。死而生之,貧而富之,小人而君子之。嗚呼孝基,真可為百世之師!
  當日直飲至晚而散。到次日,張孝基叫渾傢收拾回傢。過遷苦留道:“妹丈財産既已不受,且同居於此,相聚幾時,何忍遽別!”張孝基道:“我傢去此不遠,朝暮便見,與居此何異!”過遷料留不住,乃道:“既如此,容明日治一酌與妹丈為餞,後日去何如?”孝基許之。次日,過遷大排筵席,廣延男女親鄰,並張太公夫婦。張媽媽守傢不至。請張太公坐了首席,其餘賓客依次而坐。裏邊方氏姑嫂女親,自不必說。是日筵席,水陸畢備,極其豐富。衆客盡歡而別。客去後,張孝基對過遷道:“大舅,嶽父存日,從不曾如此之費。下次衹宜儉省,不可以此為則。”過遷唯唯。次日,孝基夫婦,止收拾妝奩中之物,其餘一毫不動,領着兩個兒子,作辭起身。過遷、方氏同婢僕直送至張傢,置酒款待而回。自此之後,過遷操守愈勵,遂為鄉閭善士。衹因勤苦太過,漸漸習成父親慳吝樣子。後亦生下一子,名師儉。因懲自己昔年之失,嚴加教誨。此是後話不題。
  且說裏中父老,敬張孝基之義,將其事申聞郡縣,郡縣上之於朝。其時正是曹丕篡漢,欲收人望,遂下書徵聘。孝基惡魏乃僭竊之朝,恥食其祿,以親老為辭,不肯就闢。後父母百年後,容毀骨立,喪葬合禮,其名愈著。州郡俱舉孝廉。凡五詔,俱以疾辭。有人問其緣故,孝基笑而不答。隱於田裏,躬耕樂道,教育二子。長子名繼,次子名紹,皆仁孝有學行,裏中鹹願與之婚,孝基擇有世德者配之。孝基年五十外,忽夢上帝膺召,夫婦遂雙雙得疾。二子日夜侍奉湯藥,衣不解帶。過遷聞知,率其子過師儉同來,亦如二子一般侍奉。孝基謝而止之。過遷道:“感君之德,恨不能身代。
  今聊效區區,何足為謝。”過了數日,夫婦同逝。臨終之時,異香滿室。鄰里俱聞空中車馬音樂之聲,從東而去。二子哀慟,自不必說。那過遷哭絶復甦,至於嘔血。喪葬之費,俱過遷為之置辦。二子泣辭再三,過遷不允。
  一月後,有親友從洛中回來,至張傢吊奠,述雲:“某日於嵩山遊玩,忽見旌幢騶禦滿野。某等避在林中觀看,見車上坐着一人,絳袍玉帶,威儀如王者,兩邊錦衣花帽,侍衛多人。仔細一認,乃是令先君。某等驚喜,出林趨揖。令先君下車相慰。某等問道:‘公何時就徵,遂為此顯官?’令先君答雲:‘某非陽官,乃陰職也。上帝以某還財之事,命主此山。煩傳示吾子,不必過哀。’言訖,倏然不見。方知令先君已為神矣。”二子聞言,不勝哀感。那時傳遍鄉裏,無不嘆異。
  相率為善,名其裏為義感鄉。晉武帝時,州郡舉二子孝廉,俱為顯官。過遷年至八旬外而終。兩傢子孫繁盛,世為姻戚雲。
  還財陰德慶流長,千古名傳義感鄉。
  多少競財疏骨肉,應知無面嚮嵩山。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一捲 兩縣令競義婚孤女第二捲 三孝廉讓産立高名第三捲 賣油郎獨占花魁
第四捲 灌園叟晚逢仙女第五捲 大樹坡義虎送親第六捲 小水灣天狐詒書
第七捲 錢秀纔錯占鳳凰儔第八捲 喬太守亂點鴛鴦譜第九捲 陳多壽生死夫妻
第十捲 劉小官雌雄兄弟第十一捲 蘇小妹三難新郎第十二捲 佛印師四調琴娘
第十三捲 勘皮靴單證二郎神第十四捲 鬧樊樓多情周勝仙第十五捲 赫大卿遺恨鴛鴦縧
第十六捲 陸五漢硬留合色鞋第十七捲 張孝基陳留認舅第十八捲 施潤澤灘闕遇友
第十九捲 白玉娘忍苦成夫第二十捲 張廷秀逃生救父第二十一捲 張淑兒巧智脫楊生
第二十二捲 呂洞賓飛劍斬黃竜第二十三捲 金海陵縱欲亡身第二十四捲 隋煬帝逸遊召譴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