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全书 藝文類聚   》 捲十七 人部一      歐陽詢 Ouyang Xun

  ○頭 目 耳 口 舌 髑髏 膽
  ◇頭
  《說文》曰:首,頭也。
  《釋名》曰:頭,獨也,體高而獨也,首,始也。
  《黃帝素問》曰:頭者精明之主也。
  《易說卦》曰:乾為首。
  《毛詩》曰:螓首蛾眉。
  《禮鬥威儀》曰:君乘火而王,其民銳頭,君乘水而王,其民大頭。
  《春秋元命苞》曰:頭者,神所居,上圓象天。
  《晏子》曰:湯長頭而髯鬢。
  《史記》曰:藺相如為趙使秦,持璧卻立倚柱,謂秦王曰:趙王齋戒五日,使臣奉璧,今大王見臣,禮節甚倨,得璧傳之美人以戲弄,故臣復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於柱矣。
  《漢書》曰:陳遵長八尺餘,長頭大鼻,容貌甚偉。
  帝係譜曰:神農牛首,結繩而治,伏羲人頭蛇身。
  嚴尤三將敘曰:趙孝成王曰:誰能當武安君,平原君曰:澠池之會,臣察武安君,小頭而銳,瞳子白黑分明,視瞻不轉,小頭而銳,斷敢行也,目黑白分,見事明也,視瞻不轉,執志強也,可與持久,難與爭鋒,廉頗足以當之。
  《東觀漢記》曰:彭寵與吳漢圍隗囂於西城,敕彭書曰:西城若下,便可將兵南擊蜀虜,人苦不知足,既平隴,重望蜀,每一發兵,頭鬢為白。
  《魏志》曰:辰韓國兒生,以石押其頭,欲其扁扁,今辰韓人皆扁頭。
  《搜神記》曰:南方有落[《太平御覽》三百六十四落下有頭字。]民,吳時,將軍朱桓一婢,每夜臥後,頭輒飛去,或從狗竇,或從天窗中出入,以耳為翼,將曉復還,數數如此,傍人怪之,夜照視,唯有身無頭,其體微冷,乃蒙之以被,至曉頭還,礙被不得安,再三墮地,而其體氣急疾,若將死者,乃去被,頭復起附,得安,復瞑如常人。
  《神仙傳》曰:曹公捕左慈,數日得之,便斷頭,以白曹公,公大喜曰:果慈頭,定視,是一束茅爾。
  洞林曰:郭璞為左尉周恭卜雲,君且墮馬傷頭,尉後乘馬行,黃昏,坂下犢車觸馬,馬驚,頭打石上,流血殆死。
  《秦記》曰:符堅祖洪,見堅狀濬,欲令頭堅腹軟,字之曰堅頭。
  《幽明錄》曰:河東賈弼之,義熙中,為琅琊府參軍,夜夢有一人,面查靤[防老反。]甚,多鬢大鼻〈目閑〉目,請之曰:愛君之濬,欲易頭,可乎,乃於夢中許易,明朝起,自不覺,而人悉驚走藏,雲那漢何處來,弼取鏡自看,方知怪異,因還傢,傢人悉驚,入內,婦女走藏,雲那得男子,弼坐自陳說,後能半面笑,兩足手口各捉一筆,俱書,辭意皆美,此為異也,餘並如先。
  【文】晉張敏頭責子羽文曰:太原溫長仁,潁川荀景伯,範陽張茂先,上郡劉文生,南陽鄒潤甫,河南鄭冽,[據下及世說排調篇,當是鄭詡,詡字思淵,淵字壞作冽。又脫思字。]餘友有秦生者,雖有姊夫之尊,少而狎之,同時昵好張荀之徒,繼踵登朝,而此賢身處陋巷,屢沽而無善價,為之慨然。又怪諸賢身己既在位,曾無伐木嚶鳴之聲。又違王貢彈冠之義,故因秦生容貌之盛,為頭責之文以戲之,並嘲六子,頭責子羽曰:吾託為子頭,萬有餘日矣,大塊稟我以精,造我以形,我為子蒔發膚,置鼻耳,安眉須,捶牙齒,眸子攡光,雙權隆起,每至出入人間,遨遊市裏,行者僻易,坐者竦跽,如此者故我形之足偉也,子冠冕弗戴,金銀弗佩,旨味弗嘗,食粟茹菜,子遇我如讎,我視子如仇,居常不樂,兩者俱憂,何其鄙哉,子欲為仁賢耶,當如臯陶後稷巫鹹伊陟,保乂王傢,永見封殖,子欲為名高耶,則當如許由子臧卞隨務光,洗耳逃祿,千載流芳,子欲為遊說耶,則當如陳軫蒯通陸生鄧公,轉禍為福,含辭從容,子欲為恬淡耶,則當如老聃之守一,莊周之自逸,廓然離俗,志凌雲日,子欲為隱遯耶,則當如榮期之帶索,漁父之儳灂,棲遲神丘,垂餌巨壑,今子上不希道德,中不效儒墨,塊然窮賤,守此愚惑,察子之情,觀子之志,退不能為處士,進無望乎三事,而徒玩日勞形,習為常人之所喜,對曰:吾以天幸,為子所寄,今子欲使吾為忠耶,則當如子胥屈平,欲使吾為信耶,則當殺身而成名,欲使吾為介節耶,赴水火以全貞,此四者,子之所忌,故吾不敢造意,頭曰:吾欲告苶菀匝慓裕曶澶]以優遊,而與蟣虱同性,不聽我謀,悲哉,俱禦人體,而獨為子頭,且擬人其倫,諭子儕偶,子曾不如太原溫顒,潁川荀禹,[世說作宇。]範陽張華,上郡劉許,南陽鄒湛,河南鄭詡,此數子或謇吃無宮,[宮下有商字,此脫。]或尫陋希言語,或淹伊多姿態,或驒騱[上阤,下奚。]少智諝,或口如含膠飴,或頭如巾齏杵,而猶以文采可觀,意思詳序,攀竜附鳳,並登天府,豈若夫子,徒令唇口腐爛,手足霑濡哉,居有事之世,而恥為權謀,譬猶鑿地抱甕,難以求富,嗟乎子羽,何異牢檻之熊,深阱之虎,石間餓蟹,竈中之鼠,事力雖多,而見功甚少,宜其蹉跼煎蹙,至老無所希也。
  ◇目
  《易說卦》曰:離為目。
  《山海經》曰:一臂國,為人一目,中其面而居。
  《毛詩》曰:美目盼兮。
  《左傳》曰:宋華父督,見孔父之妻,目逆而送之。
  又曰:睅其目,皤其腹,[事具謳謠篇。]
  《春秋孔演圖》曰:蒼頡四目,是謂並明。
  又舜重瞳子,是謂重明。
  《孫卿子》曰:堯舜三眸子。
  《孝經援神契》曰:伏犧大目。
  《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
  鬍非子曰:目見百步之外,而不能見其眥。
  《莊子》曰:溫伯雪適齊,捨於魯,仲尼見之而不言,子路問焉,仲尼曰:若夫人者,目擊而道存矣。
  又曰:孔子見老聃而語仁義,老聃曰:夫播糠眯目,則天地四方易位矣,夫仁義翻然,乃憒吾心,亂莫大焉。
  《孟子》曰:伯夷目不視惡色。
  《慎子》曰:離朱之明,察毫末於百步之外,下水尺,不能見淺深,非目不明,其勢難睹也。
  《屍子》曰:使目在足下,則不可以視,《楚辭》曰:娛光眇視目增波。
  又曰:蛾眉曼睩目騰光。
  又曰: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又曰:滿堂兮美人,忽獨與餘兮目成。
  《孫卿子》曰:厭目而視者,視一以為兩也。
  《韓子》曰:田駟欺鄒君,鄒君將殺之,田駟恐,告惠子,惠子見鄒君曰:有人見君,則鑞其一目,奚如,君曰:我必殺之,惠子曰:瞽鑞兩目,君奚弗殺,駟東欺齊侯,南欺荊王,駟之於欺人瞽也,君奚怨,乃弗殺。
  《淮南子》曰:夫目察秋毫之末,而耳不聞雷霆之音,耳調玉石之聲,而目不見太山之高,何則,小有所志,而大有所忘也。
  《孔叢子》曰:夫子適周,見萇弘,言終退,萇弘語劉文公曰:吾觀仲尼,有聖人之表,其狀河目而隆顙,是黃帝之形濬也,史記曰:吳王賜子胥屬鏤之劍以死,子胥仰天嘆曰:抉吾眼,著吳東門上,以觀越寇之入滅吳也,乃自剄。
  《漢書》曰:東方朔上書,臣朔目若懸珠,齒如編貝。
  《東觀漢記》曰:馬援眉目如畫。
  鄭玄《別傳》曰:玄秀眉明目。
  《竹林七賢》論曰:王戎眸子洞徹,視日而眼明不虧。
  《瀨鄉記》曰:老子大目。
  【詩】梁劉孝綽詠眼詩曰:含嬌〈目曼〉已合,離怨動還開,欲知密中意,浮光逐笑回。
  【箴】宋謝惠連目箴曰:氣之清明,雙眸善識,唯道是視,瞻彼正直。
  【銘】齊竟陵王蕭子良眼銘曰:惟正是視,玄黃匪惑,非禮不觀,儀形是則,慎爾所覿,無愆斯德。
  ◇耳
  《樊氏相法》曰:耳門不容麥,百歲。
  《相書》曰:耳門小,富而吝。
  《淮南子》曰:禹耳三漏,是謂大通,興利除害,决江疏河。
  《老子》曰:五音令人耳聾。
  《孟子》曰:伯夷耳不聽惡聲。
  《史記》曰:韓信使人言於漢王,齊反覆之國,不為假王鎮之,其勢不定,漢王大怒,張良陳平,躡漢王之足,附耳語曰:漢方不利,寧能禁信王乎,因立之。
  范晔《後漢書》曰:珠崖儋耳,其渠帥耳垂肩三寸。
  《列仙傳》曰:務光,夏時人,耳長七寸,陽都女,耳細而長,衆皆言此天人也。
  《列士傳》曰:燕丹使田光往候荊軻,值其醉,唾其耳中,軻覺曰:此出口入耳之言,必大事也,則往見光。
  《蜀志》曰:先主長七尺五寸,垂臂下膝,顧,自見其耳。
  《英雄記》曰:曹公擒呂布,布顧劉備曰:玄德,卿為上坐客,我為降虜,繩縛我急,獨不可一言耶,操曰:縛虎不得不急,曹公欲緩之,備曰:不可,公不見布事丁建陽董太師乎,操憾[明本作頷,《太平御覽》三百六十六作領。]之,布目備曰:大耳兒最叵信。
  魏書,荀攸年七八歲,父衢曾醉,誤傷攸耳,而攸出入遊戲,常避護,不欲令衢見也,衢後聞之,乃驚,其夙智如此。
  《抱樸子》曰:老君耳長七寸。
  《瀨鄉記》曰:老子耳有三門。
  《楚辭》曰:曾頰倚耳麯眉規。
  樊氏相法曰:人耳囷長寸三分,壽百二十歲,一寸,壽百歲,如豆,生即死耳,門前有仙人杖,四理一百歲,三理八十,二理六十。
  【賦】晉祖臺之荀子耳賦曰:夫惡勞而希逸,寔萬物之至誠,何斯耳之不辰,託荀子而宅形,在瘠土而長勤,無須臾之閑寧,預清談而閉塞,開鄙穢而聰明,竭微聽於門閣,采群下之風聲。
  【銘】齊竟陵王蕭子良耳銘曰:惟耳是聽,仁愛是聞,詳察巧言,離辯異群,無迷邪諂,炫惑莫分。
  ◇口
  《易·說卦》曰:兌為口。
  《禮記》曰:數誚無為口容。
  又曰:口容止。
  又曰:負劍闢咡,詔之則掩口而對。
  又曰:趙文子,其言吶吶然,如不出諸其口。
  《孝經》曰:口無擇言。
  《孝經援神契》曰:舜大口。
  又曰:孔子海口含海,[《太平御覽》三百六十七作澤。]
  《老子》曰:五味令人口爽。
  《莊子》曰:公孫竜問於魏牟曰:吾聞莊子之言,芒焉異之,牟曰:子獨不聞坎井之蛙謂東海之鱉曰:坎井之樂,亦至矣,子奚不來入觀乎,鱉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縶矣,公孫竜口呿而不合,舌舉而不下。
  《史記》曰:秦始皇遊於會稽,渡浙江,項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無妄言,誅族矣。
  又曰:鄧公見景帝曰:吳王為反數十年矣,發怒削地,以誅錯為名,其意非在錯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復言。
  《鬼𠔌子》曰:口者機關也,所以開閉情意也。
  又曰:口可以食,不可以言。
  《說苑》曰:常樅有疾,《老子》曰:先生疾甚,無遺教語弟子乎,常樅乃張其口示《老子》曰:舌存乎,曰:存,豈非以軟耶,齒亡乎,曰:亡,豈非以剛耶,常樅曰:天下事盡矣。
  又曰:惡言不過口,苛言不留耳,口者,關也,舌者,機也,出言不審,駟馬不能追也。
  《漢書》曰:漢王擊魏豹,問酈食其曰:魏大將誰也,曰:柏直,漢王曰:是口尚乳臭。
  又曰:周昌曰:臣口不能言,心知其不可。
  又曰:楊雄口吃,不能戲談。
  應劭《漢官》曰:侍中刁存,年老口臭,帝賜雞舌香,令含之。
  杜恕《體論》曰:束脩之業,其上在於不言,其次莫如寡知也,故諺曰:使口如鼻,至老不失。
  《養生經》曰:軍營之中有甘泉,[軍營,口也,甘泉,唾也。]
  養生要尹氏內解曰:口為華池。
  《相書》曰:欲知人多口舌,當視其口如鳥喙,言語皆聚此多舌人也。
  《相書雜要》曰:口大容手,赤如朱丹,貴且壽。
  《瀨鄉記》曰:老子方口。
  《吳錄》曰:孫權方頤大口,目有精光。
  【箴】宋謝惠連口箴曰:宣納之由,澐伊樞機,唯舌是出,馳駟安追,差氂千裏,君子慎微,何用口爽,信在際肺¨
  【誡】晉傅玄口誡曰:勿謂何有炁積怨緻咎,勿曰不傳,伏流成川,蟻孔潰河,流穴傾山。
  【銘】齊竟陵王蕭子良口銘曰:惟口是慎,慎乎語笑,三緘是戒,事重周廟,戒之戒之,無貽厥誚。
  ◇舌
  《山海經》曰:反舌國,其人反舌。
  《呂氏春秋》曰:善為君者,蠻夷反舌,殊俗異習,皆服德厚也。
  《莊子》曰:公孫竜口呿而不合,舌舉而不下。
  《燕丹子》曰:荊軻之燕,太子曰:田先生今無恙乎,軻曰:光臨送軻之時,言太子戒以國事,恥以丈夫而不見信,嚮軻吞舌而死矣。
  《史記》曰:平原君已定從而歸,至於趙,曰: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
  又曰:留侯曰:傢世相韓,韓滅,不愛萬金之資,為韓報讎強秦,天下振動,今以三寸舌,為帝者之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於良足矣。
  又曰:張儀嘗從楚相飲,已而楚相亡璧,門下意儀盜璧,共執儀,掠笞數百,不服,釋之,其妻曰:子無讀書遊說,安得此辱乎,儀張口曰:視吾舌尚在否,妻曰:在也,儀曰:足矣。
  《說苑》曰:韓平子問叔嚮曰:剛與軟孰堅,對曰:臣年八十矣,齒再墮而舌尚在。
  《神異經》曰:東荒山中,有大石室,東王公居之,長一丈,頭髮皓白,鳥面人形而虎尾,恆與一玉女更投壺。
  《漢書》:蒯通謂韓信曰:酈生一士,伏軾掉三寸舌,下齊七十城。
  《英雄記》曰:曹操與劉備密言,備泄之於袁紹,紹知操有圖己之意,操自咋其舌流血,以失言戒後世。
  《搜神記》曰:永嘉中有天竺鬍人,能斷舌,先吐舌示賓客,然後刀截,血流覆地,乃取置器中,傳示人,取舌還含,有頃如故。
  《郭子》曰:殷仲堪雲,三日不讀道德經,覺舌本間強。
  瀋約《宋書》曰:南郭[宋書作郡。]王義宣,生而舌短澀言。
  《相書》曰:舌如絳赤者,賢人也。
  《相書雜要》曰:吐舌及鼻三公。
  【賦】梁簡文帝舌賦曰:奚茲先生問於何斯逸士曰:夫三端所貴,三寸著名,故微言傳乎往記,妙說表乎丹青,魯談笑而軍卻,王言詠而瑞隆,陸有千金之富,周為一說之功,復有構扇之端,讒諛之跡,豔紫凌朱,飛黃妒白,吾將欲廢便闢之交,遠巧佞之友,殄張儀之餘,殲蘇秦之後,粉虞卿之白璧,碎漢王之玉鬥,然後浮偽可息,淳風不朽。
  【論】晉張韓不用舌論曰:論者以為心氣相驅,因舌而言,捲舌翕氣,安得暢理,餘以留意於言,不如留意於不言,徒知無舌之通心,未盡有舌之必通心也,仲尼雲,天何言哉,四時行焉,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是謂至精,愈不可聞,樞機之發,主乎榮辱,禍言相尋,召福甚希,喪元滅族,沒有餘哀,三緘告慎,銘在金人,留侯不得已而掉三寸,亦反初服而效神仙,靈龜啓兆於有識,前卻可通於千年,鸚鵡猩猩,鼓弄於籠羅,財無一介之存,普天地之與人物,亦何屑於有言哉。
  ◇
  《歸藏啓筮》曰:共工人面蛇身,朱發。
  《左傳》曰:齊侯田於莒,盧蒲嫳見,泣且請曰:餘之發如此種種,餘奚能為,[種種,短也。]公曰:吾告二子,子尾欲復之,子雅不可,曰:彼其發短而心甚長,其或寢處我矣,子雅放盧蒲嫳於北燕。
  又曰:昔有仍氏女生,鬒黑[美發為鬒。]而甚美,光可以鑒,名曰玄妻,樂正後夔取之。
  《禮鬥威儀》曰:君乘木而王,為人美發。
  《呂氏春秋》曰:昔者殷旱五年,湯乃以身禱,剪發自以為犧,用祈福於上帝。
  《韓子》曰:文公之時,宰人上炙而發繞之,文公召宰人而誚之,宰人曰:臣有死罪三,援礪砥刀,利猶幹將,切肉斷而發不絶,臣之罪一也,援錐貫臠,而不見發,臣之罪二也,奉炙爐炭,肉盡赤紅,炙熟而發不焦,臣之罪三也,堂下得微有嫉臣者乎,公乃召其下而誚之,果然,乃誅之。
  又曰:燕李季好遠出,其妻有士,季至,士在內,妻患之,妾曰:令公子倮而解發,直出門,吾屬詳不見也,公子從其計,疾走出門,季曰:是何人也,傢室皆曰無有,季曰吾見鬼,為之奈何,婦曰:取五姓之水浴之,季曰:諾,乃浴。
  《傢語》曰:顔回二十發白。
  《史記》曰:藺相如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衝冠。
  《漢書》曰:蘇武留匈奴十九年,始以強壯出,及還,鬢發盡白。
  淮南《萬畢術》曰:理發竈前,婦安夫傢。
  又曰:用麻子中人,桐葉米汁煮之,沐二十日,發長。
  《東觀漢記》曰:明德後美發,為四起大髻,但以發成尚有餘,繞髻三匝。
  又曰:和喜皇后,六歲,諸兄持後發,後曰: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奈何弄人發乎。
  《曹瞞傳》曰:太祖嘗行經麥中,令卒士無敗麥,犯者死,騎士皆下馬持麥以相付,時太祖馬騰入麥中,太祖曰:製法而自犯之,何以帥下,然孤為軍帥,不可殺,請自刑,因援劍割發以置地。
  王隱《晉書》曰:陶侃為吏,鄱陽孝廉與親友過侃宿,母截發以供賓,諸客嘆曰:非此母,不生此子也。
  【詩】梁何遜白發詩曰:絲白不難染,蓬生本易扶,唯此星星發,獨與衆中殊。
  【賦】晉左思白發賦曰:星星白發,生於鬢垂,雖非青蠅,穢我光儀,策名觀國,以此見疵,將拔將鑷,好爵是縻,白發將拔,惄然自訴,稟命不幸,值君年暮,逼迫秋霜,生而皓素,始覽明鏡,惕然見惡,朝生晝拔,何罪之故,予觀橘柚,一〈目高〉一瞱,貴其素華,匪尚緑葉,原戢子之手,攝子之鑷,咨爾白發,觀世之途,靡不追榮,貴華賤枯,赫赫閶闔,藹藹紫廬,弱冠來仕,童髫獻謨,甘羅乘軫,子奇剖符,英英終賈,高論雲衢,拔白就黑,此自在吾,白發臨欲拔,瞋目號呼,何我之冤,何子之誤,甘羅自以辯惠見稱,不以發黑而名著,賈生自以良纔見異,不以烏鬢而後舉,聞之先民,國用老成,二老歸周,周道肅清,四皓佐漢,漢德光明,何必去我,然後要榮,咨爾白發,事故有以,爾之所言,非不有理,曩貴耆耋,今薄舊齒,皤皤榮期,皓首田裏,雖有二毛,河清難俟,隨時之變,見嘆孔子,發乃辭盡,誓以固窮,昔臨玉顔,今從飛蓬,發膚至昵,尚不剋終,聊用擬辭,比之國風。
  【序】晉稽含白首賦序曰:餘年二十七,始有白發生於左鬢,斯乃衰悴之標證,棄捐之大漸也,蒲衣幼齒,作弼夏後,漢之賈鄧,弱冠從政,獨以垂立之年,白首無聞,壯志衄於蕪塗,忠貞抗於棘路,睹將衰而有川上之感,觀趣捨而抱慷慨之嘆。
  ◇髑髏
  《說文》曰:髑髏,頂也。
  《廣雅》曰:顙顱謂之髑髏。
  《莊子》曰:莊子使楚,見空髑髏,擊以馬捶而問曰:夫子貪生失理而為此乎,將有凍餒之患而為此乎,語卒,援髑髏,枕而臥,髑髏見夢曰:夫死無君於上,無臣於下,亦無四時之事,與天地為春秋,雖南面帝王,樂不能過也。
  《魏略》曰:王忠先因饑啖人,五官將與共從駕出行,過塚[原訛傢,據馮校本改。]間,無何,令取道邊死人髑髏係著忠馬鞍上,以為戲笑。
  盛弘之《荊州記》曰:長沙蒲圻縣,有呂蒙塚,塚中有一髑髏,極大,蒙形既長偉,疑即蒙髑髏也。
  《廣州記》曰:盧循襲廣州,風火夜發,奔免者數千而已,循除諸燒骨,數得髑髏三萬餘,於江南洲上作大坑葬之,今名共塚。
  《南州異物志》曰:烏滸人,髑髏破之,以飲酒。
  《續搜神記》曰:永嘉五年,張榮為高平戍邏主,時遭曹嶷賊寇亂,人民[○原民字壞,據《太平御覽》三百七十四補。]皆塢壘自保固,見山中火起,飛埃絶爛[御覽作爓。]十餘丈,樹顛大焱,響動山𠔌,久聞人馬鎧甲聲,謂嶷賊上,人皆惶恐,並嚴出,將欲擊之,引騎到山下,無有人,但見碎火來曬人,袍鎧馬毛{髟葛}皆燒,於是軍人走還,明日往視山中,無燃火處,唯見髑髏百頭,布散在山中。
  【賦】後漢張衡髑髏賦曰:張平子將遊目於九野,觀化於八方,顧見髑髏,委於路旁,平子悵然而問之,子將並糧推命,以夭逝乎,本喪此土,流遷來乎,為是上知,為是下愚,答曰:吾宋人也,姓莊名周,遊心方外,不能自修,公子何以問之,對曰:我欲告之於五嶽,禱之於神祇,起子素骨,反子四支,髑髏曰:死為休息,生為役勞,鼕之冰凝,何如春冰之消,況我已化,與道逍遙,與陰陽同其流,元氣合其樸,雲漢為川池,星宿為珠玉,雷電為鼓扇,日月為燈燭,合體自然,無情無欲,不行而至,不疾而速。
  晉呂安髑髏賦曰:躊躇增愁,言遊舊鄉,惟遇髑髏,在彼路傍,餘乃俯仰咤嘆,告於昊蒼,此獨何人,命不永長,身銷原野,骨曝大荒,餘將殯子時服,與子嚴裝,殮以棺槨,遷彼幽堂,於是髑髏蠢如,精靈感應,若在若無,斐然見形,溫色素膚,昔以無良,行違皇乾,來遊此土,天奪我年,令我全膚消滅,白骨連翩,四支摧藏於草莽,孤魂悲悼乎黃泉,餘乃感其苦酸,哂其所說,念爾荼毒,形神斷絶,今宅子後土,以為永列,相與異路,於是便別。
  【說】魏陳王曹植髑髏說曰:曹子遊乎陂塘之濱,步乎蓁穢之藪,蕭條潛虛,經幽踐阻,顧見髑髏,塊然獨居,於是伏軾而問之曰:子將結纓首劍,殉國君乎,將被堅執銳,斃三軍乎,將嬰茲固疾,命殞傾乎,將壽終數極,歸幽冥乎,叩遺骸而嘆息,哀白骨之無靈,慕嚴周之適楚,儻託夢以通情,於是伻若有來,怳若有存,影見容隱,厲響而言曰:子何國之君子乎,既枉輿駕,愍其枯朽,不惜咳唾之音,慰以苦言,子則辯於辭矣,然未達幽冥之情,識死生之說也,夫死之為言歸也,歸也者,歸於道也,道也者,身以無形為主,故能與化推移,陰陽不能更,四節不能虧,是故洞於纖微之域,通於恍惚之庭,望之不見其象,聽之不聞其聲,挹之不衝,滿之不盈,吹之不凋,噓之不榮,激之不流,凝之不停,寥落冥漠,與道相拘,偃然長寢,樂莫是逾,曹子曰:予將請之上帝,求諸神靈,使司命輟籍,反子骸形,於是髑髏長呻廓眥曰:甚矣,何子之難語也,昔太素氏不仁,無故勞我以形,苦我以生,今也幸變而之死,是反吾真也,何子之好勞,而我之好逸,子則行矣,餘將歸於太虛,於是言卒響絶,神光霧除,顧將旋軫,乃命僕夫,拂以玄塵,覆以縞巾,爰將藏彼路濱,壅以丹土,翳以緑榛,夫存亡之異勢,乃宣尼之所陳,何神憑之虛對,雲死生之必均。
  ◇膽
  《黃帝素問》曰:膽者,中正之官,斷决出焉。
  《吳越春秋》曰:越王欲報怨,懸膽於戶,出入嘗之,[事具水部水篇。]
  魏志曰:樂進,字文謙,容貌短小,以膽烈從太祖。
  又曰:袁紹在黎陽,將南度,程昱守甄城,太祖欲益其兵,昱不肯,曰:袁紹擁十萬衆,見昱兵少,必輕易不攻,若益昱兵,過則不可,攻之必剋,徒兩損其勢,原公無疑,太祖從之,紹聞昱兵少,果不往,太祖曰:程昱之膽,過於賁育。
  《吳志》曰:呂蒙病篤,孫權問曰:卿如不起,誰可代者,對曰:朱然,膽守有餘,愚以為可任。
  《管輅別傳》曰:輅年十五,琅琊太守單子春,雅有纔度,欲見輅,輅造之,客百餘人,有能言之士,輅謂子春曰:府君名士,加有雄貴之資,輅既年少,膽未堅剛,若欲相觀,懼失精神,請先飲酒三鬥,然後而言,子春大喜,酌三鬥,獨使飲之,於是輅人人答對,言皆有餘。
  劉琨書曰:膽識堅定,臨難無苟免之意。
  《世說》曰:姜維死時見剖,膽大如鬥。
  【論】魏嵇康明膽論曰:有呂子春者,精義味道,研覈是非,以為人有膽可無明,有明便有膽矣,嵇先生以為明膽殊用,不能相生,論曰:夫元氣陶鑠,衆生稟焉,賦受有多少,故纔性有昏明,唯至人,特鍾純美,兼周外內,無不畢備,降此已往,蓋闕如也,或明於見物,或勇於决斷,人情貪廉,各有所止,譬諸草木,區以別矣,兼之者博於物,偏受者守其分,故吾謂明膽異氣,不能相生,明以見事,膽以决斷,專明無膽,雖見不斷,專膽無明,則違理失機。
  《藝文類聚》 唐·歐陽詢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捲一 天部上 據明本補捲二 天部下 據明本補捲三 歲時上 據明本補捲四 歲時中 據明本補
捲五 歲時下捲六 地部、州部、郡部捲七 山部上捲八 山部下、水部上
捲九 水部下捲十 符命部捲十一 帝王部一捲十二 帝王部二
捲十三 帝王部三捲十四 帝王部四捲十五 後妃部捲十六 儲宮部
捲十七 人部一捲十八 人部二捲十九 人部三捲二十 人部四
捲二十一 人部五捲二十二 人部六捲二十三 人部七捲二十四 人部八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