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类 周易江湖   》 显赫出身,隐蔽思想      熊逸 Xiong Yi

  《周易》作者是谁?传统说法是:伏羲创作了八卦,周文王把八卦两两重叠,发展出了六十四卦,这就完成了《周易》当中《易经》部分;后来孔子为《易经》编写学习辅导材料,一共写了十篇,这就是《易传》,也称“十翼”。《易经》和《易传》一起构成了一部完整《周易》。
  所以说,一部《周易》是经由三个时代三位圣人才创作完成,这就是所谓“人更三圣,世历三古”。这样一来,所有经典再没有比《周易》时间更早、出身更显赫了。
  但是,我们一定要明白一个常识:凡是伏羲时候事,三皇五帝什么,没多少是靠得住,只要没拿出扎实考古证据,任何上古时代言之凿凿你都大可不必当真;周文王虽然时代晚了不少,可情况其实也是一样。所以,虽然说“人更三圣”,就好比“昆仑三圣何足道”,其实只是一个人。这个惟一可靠人,就是“三圣”最后一圣——孔子。
  那咱们就先从最可靠部分说起吧。
  孔子对《易经》研究是极深,对它评价也很高。在《论语》里孔子说过:“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这句话主要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说:“再让我多活几年,五十岁时候学学《易经》,就不会再犯什么大错了。”另一种解释是:“让我再多活几年,花上五年、十年工夫好好学学《易经》,就不会再犯什么大错了。”
  谁让孔子时代没有标点符号呢,所以,这两种解释全能讲得通。
  无论取哪种解释,这段话都能告诉几点重要信息。第一:《易经》不是孔子作,要不他怎么自己还要学呢,虽然伏羲和周文王故事很不可靠,但孔子看来确像是只作了《易传》;第二:《易经》很难学,儒家其他学问在本科就可以学,唯独这个《易经》,博士生恐怕都不能轻易去碰,简直就是歌德巴赫猜想;第三:《易经》很神,虽然难学,可你一旦真学会了它,就可以用它来指导生活,避免犯错。(是不是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就不知道了。)
  孔子时代是个乱世,虽然接踵而来战国时代更是乱得不行,但孔子这会儿就已经够乱了。孔子悲凉地旁观着身边这个世界,觉得越来越看不懂了:为什么有那么多臣子杀国君、儿子杀老爸事情呢?每天报纸不用仔细看,只浏览一下头版大标题,就觉得世界末日快要临头了。孔子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他大声疾呼着:“我们周朝是个礼仪之邦啊,礼仪之邦是最讲究官本位啊,每个阶级都要守好自己本分,不能乱来啊!”
  要让世界由乱到治,这可不是件容易工作,如果你是孔子,你想改良春秋乱世,你会从哪里开始入手呢?
  嗯,一定要先找到病根,从根子上入手。
  那么,根子又在哪里呢?
  ——两千多年之后,胡适在讲解这个问题时候说,引用了孔子在《易传?文言》里一段名言:
  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易》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
  孔子意思是说:臣子杀国君,儿子杀老爸,这都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啊。《易经》上说:“出门踩到霜了,预示着天寒地冻日子就不远了。”
  所以说,别等到天寒地冻了再去找破冰船清理航道去,最好在地面刚刚结霜时候就早做准备——举个极端例子,别等希特勒发动世界大战了再去跟他兵戎相见,如果一开始就把一战之后德国重建工作搞好,如果法国和它欧洲盟友们在那时候就有了清楚欧盟概念,那可能就不会有后来二战了。
  孔子就决定从根子上入手,胡适说:“孔子学说一切根本,在我看来,都在一部《易经》。”
  ——胡博士这话让人不大容易马上理解。其实孔子抓根子主要是重新明确周朝初年等级制度,让作老板好好作老板,作员工踏实作员工,员工别想翻身当老板,工农也别想当家作主人,人生观和世界观都要全国统一,移风易俗要自上而下。胡适认为,这些内容全都蕴涵在《易传》之中。
  可郭沫若倒不认为《易传》真有孔子手笔,也就是说,前边胡适认为是孔子说那段话(也是历代基本公认是孔子说话)不是孔子说,他说这《系辞》什么很可能是孔子弟子们搞。但若干年之后,郭沫若又把自己说法给推翻了(推翻原论并不就意味着倒向胡适和历代公论),原因是新证据出现使得《论语》里那句“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变得靠不住了。
  要知道,所有先秦文献里明确提到孔子和《周易》亲密关系只有这么一句,如果这句话出了问题,那可真是出了大问题了。
  问题在哪儿呢?原来,这句话里那个“易”字其实应当是“亦”,逗号也应该点在“亦”字前边,这就变成了:“加我数年,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看,这就变得和《易经》一点儿关系都没有了。
  郭沫若接着又有一段论证,最后总结有两点,第一:孔子和《周易》并没有什么关系;第二,在孔子时代《易经》还没有成形。
  这观点好像太大胆了一些吧?就算孔子和《周易》无关,可《易经》卦爻辞文字那么古朴,难道还会是孔子以后文辞吗?
  我在前边已经介绍过了卦爻辞里“若”字和“如”字,其实还有一些明显特征,有人专门从文字风格来分析过,认为《易经》卦爻辞确实非常古老。
  哦,如果非常古老,那就早于孔子;如果晚于孔子,那就不很古老。到底谁说对呢?
  ——可能都对。
  这可不是和稀泥,因为卦爻辞虽然有不少文字可能非常古老,但也有一些不太古老,所以,《易经》不像是由“某某著”,倒更像是由“某某编著”,也就是说,这书是由什么人,或许是晚于孔子什么人,把一大堆新和旧卦爻辞收集起来,再组织组织,再编辑编辑,再校订校订,一番拷贝粘贴功夫,最后完成了这部《易经》。
  那么,这位编著者能不能查到呢?
  郭沫若说他查到了,这个人就是馯臂子弓。
  馯臂子弓,这个名字很古怪吧?不过他既不是日本人,也不是复姓。他姓“馯”(这个字既读“千”,也读“汉”),名“臂”,字“子弓”。
  《汉书》里叫他馯臂子弓,《史记》里叫他馯臂子弘,郭沫若认为“弘”是“肱”笔误,姓“馯”,名“臂”,字“子肱”,名和字意思是呼应,这很合乎古人习惯。大家都该记得郭靖给杨过起名字吧,姓杨,名过,字改之,“过”和“改之”就是意思呼应,表示“过而能改”。不过我总怀疑郭靖那个老粗起不出这么有水平名字。
  图34-《今文周易演义》 [明]徐师曾撰 影印国家图书馆藏明隆庆二年董汉策刻本-1
  图35-《今文周易演义》 [明]徐师曾撰 影印国家图书馆藏明隆庆二年董汉策刻本-2
  传统上认为,《周易》学问从孔子完成《易传》之后就一代一代往下传,有说馯臂子弓是第三代传人,也有说他是第四代。可是郭沫若却说,馯臂子弓既不是第三代传人,也不是第四代传人,《周易》里《易经》部分根本就是这小子编著,他才是货真价实第一代!
  奇怪吧,创始人怎么倒成了传人了?
  这不难理解。好比我去推销一种包治百病新药,如果老实介绍:“这药是我们内蒙某某旗卫生所大夫精心研制”,你听着可能就会眉头一皱:“哦,蒙古大夫?!”
  我还是改口好,我会说这药研制者是纽约医疗中心爱德华?李博士专利,而这位爱德华?李博士是位华裔科学家,他爷爷是李时珍,他外公是孙思邈。
  ——馯臂子弓遭遇正是如此这般,虽然他确实就是孔子再传弟子。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研究生成果最后变成了导师,这也是很多人都能理解吧?
  下一个问题是:如果《易经》创始人是孔子再传弟子馯臂子弓,那《易传》作者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是孔子了。
  郭沫若意见是:《易传》作者以南方楚国学者为主,主要都是荀子学生。《易传》里不是有那么多“子曰”吗?方才胡适不是还引了《系辞》里孔子话吗?郭沫若说:这都是《易传》作者为了掩人耳目,其实“子曰”难道一定就是“孔子曰”吗?不一定,很可能不是“自己曰”就是“荀子曰”呢。
  荀子是先秦时代最后一位儒家大师,此人学养深厚,思辨能力极强,还教出了李斯和韩非这两个很不儒家著名学生。
  荀子是赵国人,后来到南方楚国发展,老板就是“战国四公子”之一春申君(上海有个简称“申”,就是从春申君这儿来)。荀子没赶上好时候,他时代正是秦灭六国如火如荼当口,而且,很可能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他老人家仍然健在。
  荀子如果遥想当年,儒门之中,祖师爷孔子虽然一生都无法施展政治理想,但好歹也能周游列国,讲学授课,传播自己主张和学说,一般也能受到各国国君礼遇;孔子后学们,子夏讲学西河,作了魏文侯老师,声誉极隆;曾子在鲁国时候,鲁缪公简直拿他当爹当妈似伺候,可人家曾子还挺挑理;孟子也不得了,一开路就带着一大帮研究生一起,浩浩荡荡一个车队,走到哪儿吃到哪儿,整个儿一群蝗虫,最可恨是,他拿着韦尔奇薪水还不知足,一辈子到处跑,就是要推行自己政治理想。唉,唉,唉,可到了荀子这里,前辈们所谓苦难都变得比蜜还甜了——对于一个思想家来讲,再没有什么能比生活在专制时代更加不幸了。荀子悲凉地看了看四周,全国上下忽然变得只有一个秦始皇思想了,人民群众至少在表面上取得了思想上高度统一,团结一致向前看,而为了维护秦始皇思想权威性、绝对性和惟一性,开始出现了无所不在秘密警察。
  中国人都知道“焚书坑儒”,“焚书”消灭了出版自由,“坑儒”消灭了——
  得为秦始皇说句公道话,其实“坑儒”并不像很多人以为那样是坑杀儒家知识分子,是对全国知识分子们起到杀一儆百作用残酷大屠杀。“坑儒”所坑“儒”其实并非儒家人物,而都是些方士,也就是神棍一类人,而且秦始皇是具体针对这批神棍来“坑”,并没有要扩大打击面或者剿灭一切反动知识分子意图。
  所以,虽然“焚书坑儒”是一直连在一起说,但性质大不一样,“焚书”是全国性政治行为,意在愚民,而“坑儒”则是一个小范围具体行动,端掉了一个以神棍为主要成分反动团伙。
  天下一统了,秦帝国需要稳定。对老百姓来讲,国家让你往东,你就别想往西;国家让你打狗,你就别去骂鸡。每个老百姓都不是有独立思想独立个人,而是秦帝国国家大机器里一个小小零件。
  对于零件来讲,最好多干活儿,少读书,手脚要勤,大脑要懒,这才是好零件,好国民。
  在焚书令之后,好国民只有三种书可看:医书、算命书、种树书。
  大家先想想南宋大英雄、大词人辛弃疾有一首词,词中有很著名一句是:“且将万字平戎策,换取东家种树书。”这里“种树书”是个很高明修辞,如果你不知道它另有出处,单从字面上理解,也能够正确理解作者意思,但如果你知道了“种树书”可能是藏着用典意思,那你就更能体会到辛弃疾当时愤懑心境了。
  恰恰就生活在这个时代里荀子难道不会比辛弃疾更加愤懑吗?
  那些荀门学者,那些怀着亡国之痛楚国知识分子,难道不会比辛弃疾更加愤懑吗?
  早在周厉王时代,大贵族召公就能说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样至理名言,而其实,钳制人民群众思想和言论倒并不是一定就钳制不住,只是技术难度比较大罢了,而且需要统治者具有极大权力。
  在周代,政治体制主要还是封建制,封建制表现为贵族民主政治和贵族寡头专制,一国之君并不具有绝对权力,贵族们对国君不满意时候甚至可以联合起来赶走国君,赶走周厉王那场“国人暴动”就属于这种性质。所以,对于那时候一般统治者来说,“防民之口”确实“甚于防川”。
  可历史一进入秦朝,封建体制就转变为专制体制了,诸侯自治也变为中央集权了,皇权开始有了至高无上地位了,所以“防民之口”也就相应地具备了技术上可行性了。
  于是,秦政府以重法钳制出版著述,更严厉是,还不许大家交头接耳——不知道各位有没有喜欢扎堆聊天,如果有话,放在秦朝,这个习惯会害你掉脑袋。
  这些政策对普通百姓倒也没什么,反正吃饭睡觉呗,就算让读书还不识字呢,可对知识分子来说,这简直就如同阻挠西门庆去勾引潘金莲,是可忍孰不可忍!
  那,不可忍,他们又能怎么办呢?
  有人可能会说:“嗯,遇到难题时候不都是占个卜、算个卦么,现在也一样做呗。”
  可再灵乌龟、再神蓍草,也抗拒不了专制皇权啊。所以,办法就只剩一个了。
  还记得我在《孟子他说》里介绍过清代文字狱盛行时候知识分子都去搞考据学了么?高手即便在寻章摘句这样枯燥工作中也能够发现机会传播思想,不动声色地颠覆着主流观念。
  秦帝国专制之下学者们一看,不是还有三种书可以流通么,嗯,这个算命书有些搞头,咱们就研究算命好了。
  ——这是个非常合乎逻辑解释。郭沫若给出了不少证据,认为尤其是楚国荀门知识分子们把精力都投入到了对《易经》阐释当中,通过对卦爻辞解说,阐发那些无法在秦帝国光明正大地表达出来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易传》就是这样成形
  我们一般所熟悉《周易》思想,诸如阴阳相互作用、事物演进变化等等,其实都是《易传》里思想。郭沫若认为,《易传》这分明就是针对秦始皇,就是在和秦帝国唱对台戏。
  秦始皇把自己叫做“始皇帝”,自己子孙就“二世”、“三世”这么往下一直叫,直到“万世”。可《易传》传达思想是:没有什么东西是永远不变,阳极生阴,阴极生阳,寒过后是暑,暑过后又是寒。荀门学者们唱着:“太阳落山明朝还会爬上来,花儿谢了明年还会一样地开。”
  如果你负责秦帝国宣传工作,你可能会和这些捣蛋分子对对歌:“我青春一去无影踪,我青春小鸟一去不回来——哈哈,世界是线性发展,哪有什么轮回!”
  荀们学者会回答:“你青春小鸟一去不回来,因为它飞到你儿子那儿去了。所以这世界依然是轮回变化,历史不是线性进程。”
  当然了,秦帝国不会给异见分子唱歌机会,可人家会在《易传》里偷着唱,其中思想隐蔽涵义是:别以为你们秦帝国就真能千秋万代一统江湖,嘿,风水轮流转,明年还不知道会转到谁家呢。别以为你们秦帝国真能一万世不动摇,这个世界真理是:物极必反,盛极而衰,万事万物永远都在不停地变化着。
  在两千多年前另一个东方世界上,释迦牟尼说:“事物都有成、住、坏、灭,生命都有生、老、病、死。一切全是因缘聚合,空幻不实。”——也在阐释变化之道,重点是在人生观。
  在两千多年前西方世界上,赫拉克里特说:“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也在阐释变化之道,重点是在宇宙观。
  而《易传》阐释变化之道,重点却在于政治思想。
  现在我们再回来看看最初那个问题:难道《周易》真藏有反对独裁专制观念吗?那年头人怎么可能会有如此前卫思想呢?独裁专制不一直都是中国历史传统吗?
  现在再来想想,乾卦九五爻、上九爻和用九爻关系,想想用九爻“群龙无首,吉”爻辞,想想这一爻为什么能够高踞于通常认为象征帝王九五爻之上,并且是“吉”,而不是像上九爻那样物极必反式“有悔”?
  有了前文这些铺垫,这时候如果让我对这个问题推测一下话,我就会产生一些新疑问:为什么六十四卦里只有乾卦和坤卦才有“用九”爻辞,其他卦却全都没有呢?而且,“用九”爻辞是有辞无爻——乾卦也和所有卦一样是由六根爻构成啊,到第六爻“上九爻”就到头了,并没有一个第七爻呀?再有,乾卦六根爻爻辞从“潜龙勿用”到“亢龙有悔”,表达了一个完整事物发展周期,阐明事物从萌生到发展,再到鼎盛,最后物极必反一个过程,圆满无缺,并不需要再加入一个“用九”啊?
  我对“用九”这些疑问早有无数前辈研究过了,但结论都没什么太令人信服。当然,我推测更不足以让人信服,在没有新证据出现情况下,这只能是一桩无头公案。我对这桩无头公案推测是:“用九”恐怕不是《易经》原来就有,而是被荀门学者们篡改上去
  从人之常情上讲,“群龙无首”充分表达着亡国遗老遗少们对旧制度怀念。是呀,封建社会到此结束了,贵族民主制度到此结束了,除了皇帝没有人再对国事有任何有保障发言权了,分封诸侯变成了设立郡县,诸侯分治变成了中央集权,一个容得下国民制约君权、容得下百家争鸣时代彻底结束了。
  大家习惯于把漫长中国古代社会统称作封建社会,这其实是一个误解,从秦始皇变封建为郡县之后,中国就进入了专制社会、极权社会,而封建时代贵族民主遗风便被专制社会皇帝独裁所取代。(关于这一点具体分析都在《孟子他说》第一册,谁要有兴趣可以到那里去找。)
  也别太当真,我这只是推测罢了,所依据除了不充分证据之外,还有人之常情和世之常态。就后者而言,从历史上看,只要制度和外部环境是相同或者相似,那么基本上说,不管把什么人搁进去,他们都会做出同样表现。
  举个例子来说吧,都说我们中国农民是吃苦耐劳,是任劳任怨,是有着典型东方式勤俭美德,可你会看到,一旦制度和外部环境一变,嗯,比如在大锅饭时期,农民们就不再吃苦耐劳了,不再任劳任怨了。我们再把眼光往前放放,往外放放,这种制度其实当年欧文早就搞过试点,列宁也搞过试点,全都是同样收场。看,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人种,只要制度和外部环境一样,结果就一样。
  所以,别以为人地域性啊、时代性啊就真有多重要,要知道,人趋利避害天性都是一样,只有这点才是最重要,从这点出发来考虑问题,制度设计和外部环境才是最重要。再看上边例子,大锅饭时期懒汉们到了承包制实行以后,马上又变回具有吃苦耐劳传统美德中国农民了。这可是全国范围大事件啊,太有说服力了。
  这可不仅仅是我个人体会而已——我曾经这么以为过,后来发现早有很多人认清这个规律了,郭沫若在当年反动派大造舆论说共产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时候,就写过这样话:“只要是一个人体,他发展,无论是红黄黑白,大抵相同。由人所组成社会也是一样。中国人有一句口头禅,说是‘我们国情不同’。这种民族偏见差不多各个民族都有。然而中国人不是神,也不是猴子,中国人所组成社会不应该有什么不同。”
  ——这观点可是出自一位历史学家之口哦!
  其实就往身边看看,这个逻辑在很多地方也都适用,比如,你看到甲城市公交车查票很严,乙城市恰好相反,你不要以为乙城市就民风淳朴,司机和售票员更容易信任乘客,要知道,如果在同样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这两座城市同样是外来流动人口很多大都会,如果这种情况是普遍情况而非个案,那么惟一可能就是两地公交公司收入分配制度不同,司乘人员个人收入和车票销售额度挂钩紧密程度不同。好习惯都是逼出来,坏习惯都是惯出来,这个道理,无论在社会、国家、公司、家庭,全都适用。
  我讲这些是为了说明:我们很清楚清朝文字狱兴盛时期那段历史,而那时是极权统治,秦帝国也是极权统治;那时是钳制思想,钳制出版,秦帝国也是钳制思想,钳制出版;那时学者们被迫退到了看似和政治毫无关系考据领域,秦帝国学者们难道不也会退到看似和政治无关算命领域吗?文字狱那时学者在考据当中谨慎而隐蔽地提出了颠覆性思想观念,难道秦帝国学者们不也会在算命书隐蔽之下表达自己非主流见解吗?
  我方才说:“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人种,只要制度和外部环境一样,结果就一样。”如果承认这一点话,那么,《易经》里“用九”之谜和《易传》政治哲学思想不也很容易被理解了吗?
  有人可能会问:“照这么说,这些个作者和编者都是些楚国爱国学者了?可《易传》里看不出有爱国主义成分在啊?”
  第一个理由是:真把话说那么明显,也就说不出话来了。
  第二个理由是:别以为爱国观念很早就有,事实上,这个观念是出现得很晚。“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话是明朝末年才由大学者顾炎武提出来,而且这句话还不能就这么单独来看,而要和顾炎武亡国和亡天下之辨一起读才行,因为顾老师这话前后文是外族灭了汉人政权,这才是当时正统知识分子最不能容忍
  ——这个问题值得仔细说说。读历史千万要小心是,不要拿现代观念去套古人。我们现在都认为爱国是天经地义,这是因为社会制度不一样了,我们新中国是人民群众当家作主,通过人大行使政治权利,层层选举,我这片每到居委会换届选举时候都会挂出横幅,请大家投出神圣一票。所以,国家是属于全体人民,属于我们每一个人,我们用税款养活着政府,政府是被人民雇佣,是为人民服务。这样话,我们爱我们国家,这是天经地义。可古代社会不是这样啊。
  从秦朝到清朝,是漫长极权专制,无论是土地还是人民,整个国家都是皇帝一个人私有财产,如果你生活在那个时候,从你一降生开始,你就是属于皇帝,你是没有独立人格,只是一部分作为你自己、一部分作为皇帝私有财产而存在着。如果皇朝鼎盛,你可能也会拔拔胸脯,遇到外国人欺负时候会一瞪眼:“打狗也不看主人?!”可如果你正赶上昏君统治时候呢?如果皇帝不把你当人,你还会去“爱”他其他私有财产吗?
  皇帝们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严重性,所以一再宣传忠孝。
  什么是忠孝?
  忠是忠,孝也是忠,我们讲中华民族孝道往往会拿和《周易》同列于“十三经”《孝经》说事,其实《孝经》在本质上就是一本《忠经》。很多人觉得中国历来讲究孝道伦理,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其实你只要把《孝经》通读一遍就不会再这么看了。这个问题详见《孟子他说》第三册,这里就不再细说了。
  皇帝苦口婆心,教育人民要忠君。其实这也怪不得皇帝,人性都是这个样子——想想什么东西最“忠”呢,当然是狗,所以狗才是人类朋友。
  狗对同类会很凶,但对主人永远都很温顺,要不怎么那么多人都喜欢养狗呢。以前流行过一首歌,名字好像叫《交个女朋友还是养条狗》,这个名字很说明问题啊。你就算把狗扔了,一般来说,狗还会千里迢迢找回家,一点儿不会怨你,可你要是做了一丁点儿对不起女朋友事,女朋友就得跟你急。如果你是皇帝,你是希望臣民们都像你女朋友呢,还是都像狗?
  在强大宣传之下,老百姓们觉得自己天经地义就是狗,天经地义就该服从主人。而看家护院是狗天职,所以老百姓们自然应该看护好皇帝家业。所以说,在有皇帝时代里,忠君才是第一位,甚至是惟一,爱国意思主要是爱护皇帝主人私有财产,而既然有了忠君观念,爱国也就成了不言而喻,没有特别提出必要。
  在秦帝国之前,周代主要都是封建制度,前文讲过,是贵族民主政治和贵族寡头政治局面,没有中央集权。而且,时间越往前,“家”概念就越是重要于“国”概念,也就是说,一个贵族可以不爱国,这没什么,没人因为他不爱国就唾弃他,但他一定要爱家,不爱家人才是被人唾弃
  先解释一下,我为什么只说“贵族”如此,而不说平民?因为那时社会是由贵族把持,贵族人数很多,从高级贵族到低级贵族,都住在城里,他们都是所谓统治阶级,都是享有政治权利;而劳动人民一般是原住民或者被征服者,或者既是原住民,同时也是被征服者,这些人不享有任何政治权利。
  周朝,尤其是西周和春秋时代,是个宗法社会,治国依靠是礼制,简单说就是非常强调等级秩序,等级秩序稳定就意味着社会稳定,我们说中国是个礼仪之邦,源头就在这儿。而礼制是针对贵族阶级,对草根阶级用不上,所以说“礼不下庶人”,这可不是指对草民百姓可以不讲礼貌。即便到了礼崩乐坏战国时代,孟子还都认为“无恒产者无恒心”,对草根阶级是没什么高要求。让他们“爱国”?根本谈不上。
  国家是贵族,而且是贵族集体,在周代前期尤其如此。那时社会“群龙无首”,周天子并没有多大权力,自己直辖地盘只有很小一块,其他地方都分封出去了,地方诸侯们享有高度自治权,只要经常向天子进进贡,有事时候帮天子打打仗就可以了。那么,贵族们有强烈爱国观念吗?也没有。诸侯们爱自己封国胜于爱他们头顶上周朝,到底自己封国才真正是“我地盘我做主”,是自己命根子。
  那,每个诸侯国里贵族们都爱各自诸侯国吗?也不是。当时社会制度是:像周天子分封诸侯一样,诸侯也要分封自己手下那些小贵族,这些小贵族其实也不算小,他们有自己领地和军队,对诸侯国国君要尽义务就和诸侯国国君要向周天子尽义务一样。而这些小贵族还要把自己领土、人口和军队再分封给更小贵族,互相权利和义务也还依次类推。所以,在那个时代里,“家”观念胜过“国”观念,一个叛国贵族并不就会受到普遍非议,可他如果叛了家,或者把自家给搞垮了,那可是不容原谅罪过。
  这一点现代人不容易理解。要知道,当时较大贵族“家”几乎就是一个小国,我在前文不是讲过叔孙穆子和竖牛案例吗,叔孙穆子是鲁国大贵族,他“家”几乎相当于全国三分之一,比一些小诸侯国全国都大,竖牛作为他家管家,也几乎就相当于一个小国总理。而叔孙穆子作为叔孙氏当家人,在处理重要事务时候,按照当时一般标准,是要把自家利益放在国家利益之前
  周朝这种政治结构发展下来,就使得每个诸侯国里几乎都产生了国君和大贵族权力之争,争斗趋势是掌权者越来越少。有国家最后是君权压倒了大贵族,而有国家则相反,比如鲁国,三家大贵族实际上已经把鲁国瓜分了,鲁国甚至有一位国君被三家联合赶到国外去了,一直都回不了国。这三家大贵族就是孔子经常念叨“三桓”:季孙氏、仲孙氏、叔孙氏。叔孙穆子就是叔孙氏某一代大当家。
  晋国比鲁国更过分,六大家族斗来斗去倒了三家,剩下三家居然公然瓜分了晋国,从此中原大地再没有了晋国名号,原来晋国版图分裂成了韩国、赵国和魏国,这就是标志着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分野重大事件“三家分晋”。
  任何事情好像都很难说没有特例,在战国时代楚国,出了个“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首先,屈原这时候已经到了战国时代,社会体制和社会风气都和西周、乃至春秋时代不大一样了。再者,楚国对于周朝来讲其实是个“外国”,受中原华夏文明影响不大。这点我在《孟子他说》第三册详细讲过,现在简单讲讲:楚国原本是在商代晚期加盟到周人阵营,后来又退了出来,这就大体相当于一个加盟国退出了邦联(简单说,邦联是比联邦更加松散联邦制),倒也无可厚非。而且事实上,楚国一直以外国自居,楚王很早就称了王,和周天子平起平坐,中原诸侯们也都不把楚国当自己人,只当他们是南蛮子,是未开化蛮族。还有第三点是:屈原是楚国贵族,和楚国王室是同姓一家人。所以,虽然他只是个小贵族,但楚国也有他一份,甚至可以说,楚国就是他们芈家
  芈,读“米”。奇怪吧,屈原怎么又成芈家人了呢?
  楚国国王姓芈,前边讲过,一个“姓”会渐渐分成许多“氏”,芈姓就分出来熊氏、屈氏、景氏等等,所以屈原“屈”并不是他姓,而是他氏,“原”也不是他名,而是他字,如果按照现代人称呼习惯,我们应该叫他“芈平”——伟大爱国主义诗人芈平。
  所以严格说起来,爱国主义是个后起观念,甚至可以说是个现代观念,最好不要轻易往古人身上去套。话说回来,对于可能是《易传》作者那些楚国学者来说,他们对秦帝国态度恐怕不是出于什么爱国主义,而是出于历史上仇恨渊源和既得利益被剥夺,还有自由思想被钳制。
  ——呵呵,一家之言,推想而已,可别问我要什么充足证据。不过我倒愿意顺手把托马斯?潘恩一句名言摘录过来,让大家看看他老人家在这个问题上一种心态——“我国家是世界,我宗教是行善”。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让了解《周易》过程像阅读推理小说一样有趣如果你邻居是“九五之尊”……
教给你算卦的方法不但介石,而且中正
电脑有神鬼莫测之机古人对《易经》真相信吗?
周朝人能看懂卦辞吗?周易江湖 很多人家都有蛊 很多人家都有蛊
弘扬算卦精神,促进世界和平一卦算出来八辈子
明夷待访:明确等待夷狄来访?斗法:以各种算命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
做占卜大师先决条件?熊氏定理占卜灵,还是乌龟灵?《周易》灵,还是蓍草灵?
降龙十八掌详解群龙无首谁为首?
显赫出身,隐蔽思想绞尽脑汁段意和中心思想
虽然名言辈出,但请不要曲解凡事总要听听反方意见
这个马子真正点谈谈天,说说地
《周易》小话题集锦后记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