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感悟 揭開20幾歲的迷思:20幾歲的問號   》 第17節:你的財富超過了比爾·蓋茨?      鬆嶋·亞 Song Nakajima Asia

  2. 你的財富超過了比爾?蓋茨?
  你是否多次下决心要改掉拖拉的習慣,但總是以失敗告終?你是否仔細估算過拖拉造成你的損失有多少?
  越來越多拖拖拉拉的人,無論在生活還是工作中,都會感到無比的焦慮。雖然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有權利和自由,來選擇自己是否願意做某件事情,但是,拖延的後果卻必須由自己承擔。
  有人曾經說過:“如果藉口能換成美元的話,相信你的財富會超過比爾?蓋茨。”所以說,很多人的失敗都與拖拉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正因為拖拉,我們纔變成了懶惰的人和行動的侏儒。我們為自己找到各種各樣的藉口:人還沒有找到、我再考慮一下、我等一會兒再做……
  於是,我們用這樣的藉口惹惱了上司,讓他們覺得我們不具備應有的工作能力,或根本就不努力工作等,結果,我們前途黯淡,不僅與晉升無緣,甚至會被掃地出門。
  一般來說,對不愉快的事情我們拖延,對睏難的事情我們拖延,對難以做决定的事情我們拖延……一些心理學家認為,是嬰兒時期錯誤的撫養方式,導致成人後的拖延習性。如父母的強迫行為,設置過高的目標以及將這些目標與愛和許諾聯繫在一起,等等。
  拖拉者的習慣和導致的原因也是各不相同的,他們的心態也多種多樣。
  1.寄希望於最後關頭的衝刺
  此類拖拉族,總是對自己很有信心,而且對工作也有自己的計劃,但在時間的分配上卻很不合理。他們總喜歡把工作拖到最後時刻再去做,在他們看來,那時候會出現各種壓力,而他們則會因這些壓力而變得“高效”。
  的確,壓力下很多人都能發揮一些潛力,但為什麽不能先工作後再休息呢?那樣既會讓我們從心理上感到輕鬆,而且也不用擔心在最後關頭,出現什麽不可預測的因素。
  暘林自從上班以來,每次要遞交報告時,都是等到最後關頭纔開始動手,在接受任務的前段時間,他總是無法集中精力做事。
  有一次,暘林和同事們合作,準備做一個大型的策劃方案,每個人負責一部分工作。在工作全部安排好後,其他人都有條不紊地開始行動了,衹有暘林依舊那麽悠然自得。
  剛開始,同事們還提醒他要把握時間,不過暘林講述了自己最後衝刺的理由,別人也不好說什麽了。
  就在他非常痛快地玩了幾天之後,準備開始通宵趕工時,傢裏的電腦竟然出故障了。他匆忙衝進辦公室,卻發現公司停電,而上司也正好告訴他,臨時决定要將這個方案提前三天完成。面對這些,雖然他百般努力,結果還是沒能按時完成任務,下場可慘哪!
  2.沒有自信造成的拖拉
  對此類拖拉族來說,他們經常會産生自卑心理,做事缺乏自信,總擔心自己做不好這件事情,從而導致事倍功半。他們害怕面對失敗的結局,所以一味躲避、拖延,以致出現讓人失望的結果。
  其實,情況並不是這樣的,逃避不能解决任何問題,工作最後還是要完成的。如果我們一味地在這種恐懼感中等待,情緒會嚴重影響我們的工作品質,甚至形成惡性循環。
  小濤的拖拉習慣,是從上班之後纔開始的。那次,由於一個小小錯誤,上司開始質疑他的工作能力。小濤原本做事是很有計劃的人。但那次之後,他卻有了 “後遺癥”,總是把工作拖到實在無法再拖時,纔開始動手做。
  小濤每次都說“不忙,不忙,我馬上開始”,卻總是不付諸行動,而是把工作從上午拖到下午,又從下午拖到明天,時間就這樣在焦慮不安中匆匆溜過。直到最後,他纔開始手忙腳亂地做事。可是,這時全心全意地趕工,哪還有什麽心思註意工作品質呢?結果當然不會讓人滿意。雖然小濤也明白這種習慣的不良後果,也為此非常苦惱,但他始終無法改變。
  這類拖拉的人,因他們曾在同樣的問題上遭遇過挫折,所以付出前總會先考慮是否能得到相應的回報,於是在巨大的壓力下,他們選擇了暫時逃避去做某件事情。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南海出版公司
第1節:20幾歲的迷思第2節:現實給你的一記重拳第3節:現實和夢想同樣重要
第4節:二十幾歲,你和夢想差幾步?第5節:二十幾歲,告訴世界我來了第6節:你找到工作了嗎?
第7節:求職應聘時你最在意什麽?第8節:什麽樣的工作算是好工作?第9節:如何找到好工作?(1)
第10節:如何找到好工作?(2)第11節:迷茫的職場“閃跳族”第12節:積極也需有個“度”
第13節:二十幾歲,跨越職場二重門第14節:四星上將也曾是職場“菜鳥”第15節:剋服職場中的“水土不服”(1)
第16節:剋服職場中的“水土不服”(2)第17節:你的財富超過了比爾·蓋茨?第18節:惰性造成的拖拉(1)
第19節:惰性造成的拖拉(2)第20節:二十幾歲,拒絶閉門造車第21節:學習他們的用人之道
第22節:藉鑒絶非簡單地COPY(1)第23節:藉鑒絶非簡單地COPY(2)第24節:藉鑒絶非簡單地COPY(3)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