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守望的距离   》 第17节:悲观·执著·超脱1      周国平 Zhou Guoping

  19933
  人一辈子只想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一视同仁无可回避地摆在每个人面前……
  悲观·执著·超脱
  一
  人的一生,思绪万千。然而,真正让人想一辈子,有时想得惊心动魄,有时不去想仍然牵肠挂肚,这样的问题并不多。透底地说,人一辈子只想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一视同仁无可回避地摆在每个人面前,令人困惑得足以想一辈子也未必想清楚。
  回想起来,许多年里纠缠着也连缀着我的思绪的动机始终未变,它催促我阅读和思考,激励我奋斗和追求,又规劝我及时撤退,甘于淡泊。倘要用文字表达这个时隐时显的动机,便是一个极简单的命题:只有一个人生。
  如果人能永远活着或者活无数次,人生问题的景观就会彻底改变,甚至根本不会有人生问题存在了。人生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前提是生命的一次性和短暂性。不过,从只有一个人生这个前提,不同的人,不,同一个人可以引出不同的结论。也许,困惑正在于这些彼此矛盾的结论似乎都有道理。也许,智慧也正在于使这些彼此矛盾的结论达成辩证的和解。
  二
  无论是谁,当他初次意识到只有一个人生这个令人伤心的事实时,必定会产生一种幻灭感。生命的诱惑刚刚在地平线上出现,却一眼看到了它的尽头。一个人生太少了!心中涌动着如许欲望和梦幻,一个人生怎么够用?为什么历史上有好多帝国和王朝,宇宙间有无数星辰,而我却只有一个人生?在帝国兴衰、王朝更迭的历史长河中,在星辰的运转中,我的这个小小人生岂非等于零?它确实等于零,一旦结束,便不留一丝影踪,与从未存在过有何区别?
  捷克作家昆德拉笔下的一个主人公常常重复一句德国谚语,大意是:"只活一次等于未尝活过。"这句谚语非常简练地把只有一个人生与人生虚无画了等号。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自序第2节: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第3节:幸福的悖论1
第4节:幸福的悖论2第5节:幸福的悖论3第6节: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1
第7节: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2第8节: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3第9节:自我二重奏1
第10节:自我二重奏2第11节:自我二重奏3第12节:失去的岁月1
第13节:失去的岁月2第14节:探究存在之谜1第15节:探究存在之谜2
第16节:永远未完成第17节:悲观·执著·超脱1第18节:悲观·执著·超脱2
第19节:悲观·执著·超脱3第20节:有意义的徒劳1第21节:有意义的徒劳2
第22节:有意义的徒劳3第23节:有意义的徒劳4第24节:有意义的徒劳5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