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論語》感悟 》
第17節:智慧之道(3)
於丹 Yu Dan
所以,君子"過則勿憚改"(《論語·學而》),錯就錯了,別怕改;"過而不改,是謂過矣"(《論語·衛靈公》),錯了不改纔叫過錯。這一點很重要,錯就錯了,馬上改。
第二點,真正的君子還有一個特點,叫"不貳過"(《論語·雍也》)。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不犯同樣的錯誤。人這一輩子是可以犯錯誤,但是犯錯誤也要有點品質,也要高級一點,我們不能屢屢犯同樣一個錯誤。
不同的事情在不同的情景下可能有失誤,但是你要記住教訓,不要在同一個地方再次跌倒。
觀察一個人的過錯,難道不比觀察一個人的成績要更深刻、更見人心嗎?
通過這些知人的方法,最後你考察出來的,可能是跟客觀世界所呈現出來的面目完全不同的結果。
有些人在遊藝場上玩兒,比如大傢去學賽車,一個開得特別快的新手,他已經遙遙領先。你問他為什麽把車開成這樣,他可能說我一直追求速度,我覺得還不夠快。其實他已經是第一了。
你看到慢慢吞吞一直在後頭的人,你問他開車為什麽這麽慢呢?這個人有可能告訴你,我覺得已經風馳電掣了,這是我生命中的極限速度,我從來沒有過這麽快的體驗。其實他已經是最慢的了。
這說明了什麽呢?每一個人,他的此刻都帶着他以往的價值觀和以往的生活坐標,他能感覺得到的是跟他自己心理上的參照。心理上覺得最快的那個人有可能是客觀上比較慢的,心理上覺得還慢的人他在挑戰極限,客觀上他已經是最快的了。
觀察一個人,是看其外在的現象,還是看他的內心,差別很大。孔子說,觀察一個人,要"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其實就是告訴我們怎麽樣能夠獲得大智慧。
我們想,獲得大智慧以後是為了幹什麽?
大智慧的獲得,不是為了我們蜚短流長品評人物,是為了有用。也就是說,在這個世界上,知人之後應當知道如何用人。
大傢都知道子路。子路是一個勇敢過人但智謀稍稍欠缺的人,有一次他問他的老師:"子行三軍,則誰與?"(《論語·述而》)他說,老師,如果現在讓你帶兵打仗,你會選擇跟什麽人同行呢?可能子路想,老師你這樣一介儒生,帶兵打仗肯定要選擇很勇猛的人吧。
結果,老師告訴他:"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論語·述而》)什麽叫暴虎馮河?"暴虎",指赤手空拳就敢搏擊老虎。"馮"就是憑藉的意思,讀如憑。"馮河",指一條浩浩蕩蕩的大河在那裏,河上沒有橋,也沒有船,這個人衹身就敢去遊大河。一個人敢這樣做還不說,還要拍着胸脯保證:死而無悔,我不怕,我的勇氣就足夠支撐我這麽去做,我用不着考慮後果。如果一個人在三軍陣前這樣來表態,孔子說,我反正不選擇跟他同行,我不用這樣的人。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孝敬之道(1) | 第2節:孝敬之道(2) | 第3節:孝敬之道(3) | 第4節:孝敬之道(4) | 第5節:孝敬之道(5) | 第6節:孝敬之道(6) | 第7節:孝敬之道(7) | 第8節:孝敬之道(8) | 第9節:孝敬之道(9) | 第10節:孝敬之道(10) | 第11節:孝敬之道(11) | 第12節:孝敬之道(12) | 第13節:孝敬之道(13) | 第14節:孝敬之道(14) | 第15節:智慧之道(1) | 第16節:智慧之道(2) | 第17節:智慧之道(3) | 第18節:智慧之道(4) | 第19節:智慧之道(5) | 第20節:智慧之道(6) | 第21節:智慧之道(7) | 第22節:智慧之道(8) | 第23節:智慧之道(9) | 第24節:智慧之道(10)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