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 》 北京的前世今生 》
第17节:老北京交通(4)
冯大彪 Feng Dabiao
手推车 手推车当中只有一个车轮,故俗称"一轮明月"。过去, 山东、河北、河南各省载客运货均用此车。那时曾有"推小车不用学, 只要腰眼活"的民谚。北京在未安自来水管之前, 各营业水井, 给用户送水, 概用手推车推运。车上左右各有一大木桶, 桶之上有方口,用以灌水, 桶之两旁下端, 各有一出水的小洞口, 用木塞堵塞。车上放带铁钩扁担一条。靠车辕置小木桶两个。至用户家门时, 将小木桶分置车之左右, 拔下木塞, 将水放满, 再用木塞堵严小洞口,挑水入门, 倒于缸内。倒满一缸水, 有时需挑送数次。淘气小孩儿, 趁送水人进门之际, 拔下一边木塞, 水流满地, 急急跑走。两边水桶一轻一重, 必然倾倒。
此外, 卖青菜、山货、缸盆、黄土者以及卖干鲜果品、烫面饺、牛头肉、切糕等小商贩, 亦多用手推车。但车之上部是平面的。
另有粪车, 其构造与水车全同, 但两旁不用木桶, 而用荆条筐。此种工具很不严实,且行走甚慢, 行人碰了只好掩鼻而过。
担挑 过去, 卖河水的( 种荷花用)、卖青菜的、卖鱼虾的、卖鲜花的, 都用担挑。此外, 煤铺送煤, 灰铺送灰, 饭馆送酒菜, 家具铺出赁家具等等, 也用担挑。
人背人 清末, 京都下水道大半堵塞。一到夏季, 尤其是暴雨频繁时节, 各大街积水成河, 有时没膝及腹,无法通行。此时便有些穷苦之人为挣得几文钱, 专门背人过街。这些人穿着短裤, 光着膀子光着脚,背上背, 用双手托住那人双腿, 一步一步水过街。
驼 户
陈琪
清朝末年, 京西石景山和门头沟一带, 京南良乡和大红门一带, 有很多养骆驼的"驼户"。那时, 山区的煤炭、石灰、木头, 主要是靠骆驼驮进城。一进入秋季,拉骆驼跑城儿的就开始多起来, 冬季是最忙的时候, 每天天蒙蒙亮, 随着阵阵清新悦耳的驼铃声, 一队队的骆驼就来到北京城外。有的将煤或灰卸在城门附近的集市上, 有的则直接送到用户家里。
那时, 在北京城里, 时常可以见到高大的骆驼昂首阔步、悠然自得地漫步在马路上。
我家四代都是养骆驼的
我们是京西衙门口村的老住户。因为从我们村到门头沟和到城里远近差不多, 到门头沟驮煤也好, 往城里送煤也好,当天都可以返回村里, 不用在外面住店,由于地点适中, 村里养骆驼的特别多。听老辈子人讲, 全村的骆驼最多的时候达到过千儿八百只, 仅东街樊家一家就养了一百多只。
我今年75 岁, 我们家从我太爷到我这一辈儿, 四代都是养骆驼的。听老人们说, 北京的骆驼早先是蒙古人带进来的。蒙古人向清政府进贡或来北京做买卖, 都是把贡品或货物用骆驼驮到城北黄寺或外馆一带, 有时卸完货就把多余的骆驼卖掉。但大部分的骆驼是老辈子人去口外买回来的。一到春天, 他们把钱交到做蒙古人生意的外馆那里,自己仅带点路上吃的, 就和外馆的人一道奔口外的骆驼市上牵骆驼。那时的年月跟民国以后不一样, 那时世道太平,人也踏实, 路上虽然也有土匪, 但不劫骆驼。我太爷就是靠去口外贩卖骆驼发了家。我太爷有个本家兄弟, 人称陈二先生。他懂些医术, 给礼王府家的人瞧好了病, 王爷给他买了好多骆驼和马。后来陈二先生的骆驼也养到百十来只。那时门头沟还没出煤, 驮煤得上周口店,陈二先生的骆驼专门从周口店给礼王府驮煤, 打头的骆驼背上插着一面三角形的小黄旗, 上面有龙的图样, 表示是给皇家做事的。当时城里的马路不宽,交通挺乱, 但陈二先生的骆驼可以畅行无阻, 谁也不敢拦, 谁也不敢抢。他家里有好些王爷送的古玩和字画。记得我小时候, 有一次他拿着一个鼻烟壶逗我玩, 他把鼻烟壶放进水缸里, 鼻烟壶能漂着不沉。
拉骆驼的有两类:
驮脚的和跑买卖的
养骆驼多的叫骆驼主, 也叫掌柜的,他们雇有一些人专门拉骆驼跑城儿。拉骆驼按"把"计算, 有六只一把的, 有七只一把的, 也有八只一把的。六只一把的叫小把, 八只一把的叫大把。一般一把一个人拉, 人手不够时可以临时雇人。有的好几把一起走, 几个人可以互相帮助。早先装卸货物有人帮忙, 一把骆驼还拉到过九只。进入民国以后, 随着交通的发展, 对进城的骆驼有了新的规定,只准三只为一把。因为六只一把前后得有六七丈长, 影响城里的交通, 所以六只一把的来到城外, 就得分成两把, 三只三只的进城。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上海三联书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