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家类 》 老子的幫助 》
第九章 功遂身退(2)
王蒙 Wang Meng
而明朝馮夢竜在《警世通言》捲三十一中的說法是:
官人宜急流勇退,為山林娛老之計。
著名的單弦牌子麯《風雨歸舟》就是專門寫“卸職入深山,悶來時撫琴飲酒”之樂的。都愛聽,都不愛這樣做。
那麽許多人為什麽有此認識卻無此行動,即做不到急流勇退,直至自取滅亡呢?蔡澤也有個說法:
且夫翠、鵠、犀、象,其處勢非不遠死也,而所以死者,惑於餌也。蘇秦、智伯之智,非不足以闢辱遠死也,而所以死者,惑於貪利不止也。是以聖人製禮節欲,取於民有度,使之以時,用之有止,故志不溢,行不驕,常與道俱而不失,故天下承而不絶。昔者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吳王夫差兵無敵於天下……遂以殺身亡國……此皆乘至盛而不返道理,不居卑退處儉約之患也。
他講得好,是貪欲和誘餌使人類或鳥類退不下來,是至盛的處境使人熱昏,拒絶退下。蔡澤的論述洋洋灑灑,旁徵博引,高屋建瓴,後邊還舉了商鞅、白起、吳起、大夫種的例子,都是該退不退,終至殺身之禍。其實這更像是司馬遷的議論——藉題發揮,而不大可能完全是蔡澤的原話。
《史記》通過蔡澤之口,從理論上論道:
易曰“亢竜有悔”,此言上而不能下,信而不能詘,往而不能自返者也。
原來這裏已經提出了能上能下的富有當代性的命題。而蔡澤的整個的“上而能下、信而能詘、往而能返”的主張,頗似來自老子的真傳。
當然客觀分析起來,當退不退的原因也與體製有關,與選擇的可能性是否存在有關,並與人的結構素質有關。一個人如果除了一種職業一種身份一種語言以外其他什麽都不懂,他還能退個什麽勁呢?我就聽到一位參加革命多年的老朋友退休(離休)前的講話,他說,我自少年時代參加革命,從來沒有離開過革命的隊伍呀……他已經聲淚俱下了。
或有學者討論,功遂而身退中的退字,並不意味着退休退出,而叫做避位而去,而是指的斂藏、不張揚膨脹。這樣的解釋雖然靈活,卻可能為戀棧者留下了藉口。什麽叫身退,一般人都掰扯得分明,不再深入討論,不受學問的迷惑也許更好。
這裏還有一個說法,叫做功遂身退是天道。這也可以用蔡澤的話來說明,日中則移,月滿則虧,都是天象天道。類似的事例多了去了:夏盡秋來,夜長破曉,鬥轉星移,陰晴寒暑,無不一一嚮着對立的方面轉化。嗚呼,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縱使千年鐵門檻,終須一個土饅頭!退步抽身的道理講了幾千年,又有幾個做到了呢?
同時,世界上的道理、大道並非衹有一個方面,衹有一種言說表述的方式,並非沒有悖論至少是與之相反相成互悖互補的論存在,就是說也有堂堂正正的“反身退”的道理:其中一個說法就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自有其感人處。雖然感人,卻未必明智。你是死而後了,盡了瘁了與“已”了,事業呢?國傢呢?百姓呢?對他們是有好處還是沒有好處呢?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華夏出版社 |
|
|
前言:老子的幫助 | 第一章 衆妙之門(1) | 第一章 衆妙之門(2) | 第二章 知美即惡(1) | 第二章 知美即惡(2) | 第三章 虛心實腹 | 第四章 和光同塵(1) | 第四章 和光同塵(2) | 第五章 天地不仁(1) | 第五章 天地不仁(2) | 第五章 天地不仁(3) | 第五章 天地不仁(4) | 第六章 𠔌神玄牝 | 第七章 無私成私 | 第八章 上善若水 | 第九章 功遂身退(1) | 第九章 功遂身退(2) | 第十章 如嬰兒乎(1) | 第十章 如嬰兒乎(2) | 第十章 如嬰兒乎(3) | 第十一章 無之為用(1) | 第十一章 無之為用(2) | 第十二章 五色目盲 | 第十三章 寵辱無驚(1)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