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思考 》 到古代中國去旅行 》
高爾夫球源何在(3)
伊永文 Yi Yongwen
因“捶丸”是從唐代打馬球變化的“步打”脫胎而來的,這是人們熟悉的史實。
1989年第4期《體育文史》刊載帥培業的文章《中國古代馬球的馬和球具》,也披露了河北巨鹿出土的宋代絹畫《擊鞠圖》中的馬球桿形狀,與故宮博物院所藏明《宣宗行樂圖》上所畫的“捶丸”球桿一模一樣,這是個極有力的旁證。再看樸通事對球棒的解釋:“棒形如匙,大如掌”,可見,“捶丸”的球棒其長,其形,與馬球桿大略相同這一論斷完全可能成立。而這些特點不是和長一米左右,其桿端部如羹匙狀的高爾夫球桿很相像嗎?關於“捶丸”的場地設施,樸通事有兩種解說。一種是射過竪起的球門“落窩者為勝”,這種設施和今天的高爾夫球場設施有較遠的距離。這是由於“捶丸”設施不可能一下子全部甩掉舊有的規矩的束縛,所以在元代最初的“捶丸”中,還保留着宋代打球時設球門的習慣。
而另一種解釋則與今天的高爾夫球較為一致了,即“掘地如碗,名‘窩兒’。或隔殿閣而作窩,或於階上作窩,或於平地作窩”。“人打球兒,先掘一窩兒,後將球兒打入窩內,方言謂之‘窩兒’”。“窩兒”也不盡一樣,有“花基窩兒”,是“以磚砌基,其上栽花藏窩”。還有“花房窩”,即“如打球,先立球窩於花房之上,然後用棒打入,方言謂之‘花房窩兒’”。“窩”即今天高爾夫球場上的“洞穴”,布於一塊不規則的,有起伏丘陵也有平坦草坪的大場地上。
“階上作窩”、“隔平地作窩”,這個意思已表達得很清楚了。還有“或隔殿閣而作窩”,元代殿閣是相當高的,可以想見“捶丸”場地之大。“花房窩”、“花基窩”則又表明“捶丸”場地是要有花草的。這與今天高爾夫球為增加比賽難度,在球場內設置一些沙坑、深草、樹木、道路等障礙區是相同的。
“捶丸”的打法和高爾夫球也一致。如“人將木圓球兒打起老高,便落於窩內”,“擊起球兒落入窩者勝”,“球行,或騰起,或斜起,或輪轉,各隨窩所在之宜”,“或立而擊,或跪而擊,節目甚多”。這些記述非常形象地告訴我們:人在打球時,衹能是站着將球打起老高,擊起的球在空中作弧形滑行,要越過“障礙”落入窩者纔為勝。像今天的高爾夫球比賽一樣,那時的“捶丸”就有側旋球、內外旋球等不同擊球方式了。而且,除了站着擊球式還有跪着擊球式,各種姿式很多。
樸通事所記“捶丸”的計分規則是:球被擊入窩則算得分,當擊球者擊球入窩時,“則他球不得再擊”。這與今天的高爾夫球擊球規則是一樣的。
綜上所述,若用今天的眼光衡量,盛行於世界的高爾夫球的主要面貌在元代“捶丸”中已經具備了。雖然今天高爾夫球的製作方法、高爾夫球桿的製作材料已有了變化,但是高爾夫球的基本原則是中國元代的“捶丸”就規範了的。因而,我們有充分理由說:中國是高爾夫球的發源地。
我們從《樸通事諺解》中可以推測,樸通事不僅將“捶丸”的打法而且也將“捶丸”的器材帶回高麗國。進而,在元帝國橫跨歐亞廣阔疆域的時代,通過歐亞的安全順暢的水路、驛道,大批來自西域的商人、羅馬教士、俄羅斯使者雲集於元大都,他們學會“捶丸”這種當時世界上稱得上是高雅而有情趣的活動,並將它連同器材帶回國,嚮歐洲傳播,是完全可能的。
“葉子戲”的演變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絶技(1) | 絶技(2) | 絶技(3) | 伎巧(1) | 伎巧(2) | 宋元玩具(1) | 宋元玩具(2) | 宋元玩具(3) | 李開先與笑話(1) | 李開先與笑話(2) | 李開先與笑話(3) | 明清象聲(1) | 明清象聲(2) | 明清象聲(3) | 高爾夫球源何在(1) | 高爾夫球源何在(2) | 高爾夫球源何在(3) | 高爾夫球源何在(4) | “葉子戲”的演變(1) | “葉子戲”的演變(2) | “葉子戲”的演變((3) | “漢文化圈”的交流(1) | “漢文化圈”的交流(2) | “漢文化圈”的交流(2)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