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游文化 》 文化遺産的歷史回眸:後望書 》
五、聳立在莊稼地上的現代樓閣
朱幼棣 Zhu Youdi
幾十年過去了,事實表明了“黃委會”當年圈出的許多“淹沒區”始終無水,是不能捨棄的良田。於是,部分移民開始回流,近年來為了發展經濟,又有了不少新的舉措。
重建古代名樓,盛行各地。湖北的黃鶴樓,南昌的滕王閣等等,規模宏大,都是鋼筋混凝土架構。歷代兵燹之患,古建築多毀於戰火,現代建築倒不怕火災。
蒲津渡是黃河古渡,維係着秦晉交通要道。渡口位於古蒲州城西門外。這裏水勢較緩,除了船渡,還曾建有黃河上最古老的浮橋。
1989年8月,在蒲津渡遺址出土了四尊“鎮河鐵牛”,引起人們的極大關註。黃河鐵牛鑄於唐元開十二年(公元724年),為穩固蒲津黃河浮橋而鑄,每尊各重30噸。黃河浮橋毀於元末。據《史記 · 秦本紀》記載,公元前257年秦昭襄王就在此“初作河橋”。此後屢毀屢建,浮橋的竹索也改成了鐵索。隨四尊鐵牛出土的還有四個鐵人、兩座鐵山、三個鐵墩、六根鐵柱等。蒲津渡遺址的面積大,遺存十分豐富,麯拱梯形石堤上邊還發現有古代管理渡口的磚屋遺址。
蒲津古渡遺址、蒲州古城、普救寺、中條山中的永固寺,組成了黃河中遊極好的旅遊景觀組合——當然,重建鸛雀樓是不可缺少的環節。但未想到,建成後鸛雀樓又留下了新的遺憾。
問題是鸛雀樓的選址。
鸛雀樓始建於北周時期,大約在公元557~571年間,位於蒲州城西門外的黃河灘地上,做軍事瞭望臺用。歷經隋唐、五代、宋金七百餘年。《蒲州府志》記載:“鸛雀樓舊在城西河洲渚上,周宇文護造。”唐代李瀚的《河中鸛雀樓集序》雲:“宇文護鎮河外之地,築為層樓,遐標碧空,倒影橫流,二百餘載,獨立乎中州。以其佳氣在下,代為勝概。”樓因黃河近岸沙洲沼澤密佈,鸛雀等水鳥翔集故名。宋代的瀋括在《夢溪筆談》中推崇了《登鸛雀樓》的三人同題詩。
李益的詩云:
鸛雀樓西百尺檣,汀洲雲樹共茫茫。
漢傢簫鼓空流水,魏國山河半夕陽。
事去千年猶恨速,愁來一日即為長。
風煙並起思歸望,遠目非春亦自傷。
暢諸的詩云:
迥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
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
另一首就是王之渙的那首“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了。正因為有如此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澱,鸛雀樓也就成為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座精神文化之樓,它從來沒有在人們的意識中消失過。
唐代蒲津渡遺址,距蒲州西城墻不過百米之遙。可以想見,當年鸛雀樓就近在蒲州城邊,樓下便是滾滾黃河。元初鸛雀樓毀後,明代以蒲州西門城樓“寄名曰鸛雀”。
現在黃河已經西移至十多裏外的山腳下。
黃河經過“治理”後,來水也已經大大減少。原先河灘上的沼澤沙洲,全變成了莊稼地。
其實文化需要皈依,需要“植根”。鸛雀樓也是一個悠久文化的結點,衹有兩種合理的選擇:要麽把重修的鸛雀樓移至現在的黃河邊;要麽盡量尊重歷史,選在古城與蒲津渡之間,接近原址,修復鸛雀樓的同時再修建一段古城墻。
新鸛雀樓由領導人題額,移位到了蒲津渡西邊幾千米處的莊稼地上,高高大大,絶無依傍地屹立在青青麥田之中。新樓圈了很大一片地方,建築十分現代,周圍是幾何圖案的西式草坪,這就是當代人對鸛雀樓的理解和詮釋?完全不符合文物重建和古跡保護的原真性原則。由於占地大,可買票乘電瓶車進出。沒有古城,沒有黃河的鸛雀樓,缺乏表現形式與歷史價值的內在統一,構不成任何與黃河、古渡、沙洲有關的景觀意境,即使作為新建的旅遊景點,也很難說是成功的。
烈日炎炎,門票不菲,遊人寥落。
嗚呼,登樓遠眺,前不見黃河,後不見古城,更無飛鳥。
而山河之偉,雲煙之勝,風土之異,不殊於往古矣。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中信出版社 |
|
|
為了前瞻的回顧 | 序2 絶種·絶跡·絶唱(1) | 序2 絶種·絶跡·絶唱(2) | 一、潼關:天下第一關的毀滅(1) | 一、潼關:天下第一關的毀滅(2) | 一、潼關:天下第一關的毀滅(3) | 一、潼關:天下第一關的毀滅(4) | 一、潼關:天下第一關的毀滅(5) | 二、尋找峽𠔌與陝州(1) | 二、尋找峽𠔌與陝州(2) | 三、永遠消失的唐中都(1) | 三、永遠消失的唐中都(2) | 三、永遠消失的唐中都(3) | 四、在水利學名詞的背後(1) | 四、在水利學名詞的背後(2) | 四、在水利學名詞的背後(3) | 五、聳立在莊稼地上的現代樓閣 | 一、文津街國傢圖書館的啓示(1) | 一、文津街國傢圖書館的啓示(2) | 一、文津街國傢圖書館的啓示(3) | 二、回望長安街上的風景:緑島、雙塔與牌樓(1) | 二、回望長安街上的風景:緑島、雙塔與牌樓(2) | 二、回望長安街上的風景:緑島、雙塔與牌樓(3) | 二、回望長安街上的風景:緑島、雙塔與牌樓(4)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