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评论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電影:雙重生命   》 第17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7)      安內特·因斯多夫 Annette Insdorf

  基耶斯洛夫斯基拍紀錄片不喜歡用全知角度的畫外音旁白,他更願意衹是簡單地將人物、地點和過程呈現給觀衆。1977年的《看夜更的觀點》(Z Punktu Widzenia Nocnego Portiere)正是這種“客觀”立場的典範之一。工人馬裏昂·奧舒赫習慣嚴守各種紀律,信奉“規則比人更重要”的道理。在17分鐘的影片中,他從喜歡的電影類型一路談到自己對死刑的支持態度。“我並不認為他是個壞人,”基耶斯洛夫斯基說,“我想他衹是個很普通的人,衹是他碰巧認為公開把人吊死會是件好事,因為那樣可以殺雞儆猴、遏製犯罪……之所以有這種想法,衹不過因為他腦袋不太聰明,對生命的看法比較粗淺,從小的成長環境又是如此。”[13]影片完成後,奧舒赫自己也看了,而且還挺喜歡的。但波蘭電視臺計劃把它公開播出時,基耶斯洛夫斯基提了反對意見,擔心這可能會給奧舒赫帶來的麻煩。(順便提一下,儘管影片拍得十分簡單,但配樂部分卻請到了因與紮努西、瓦伊達等人合作而聞名的沃伊切赫·吉拉[Wojciech Kilar]。)
  《我不知道》(Nie Wiem,1977年)是一個更加極端的例子,基耶斯洛夫斯基擔心公開放映紀錄片可能會對主人公造成影響。影片片長46分鐘,來自下西裏西亞某傢工廠的工程師面對鏡頭,講述了發生在他身上的真實故事。他是名黨員,在那傢工廠當了九年廠長,發現廠裏有人往外偷皮革。但起初,他並不知道這些工人與當地警察甚至黨委會都有關係。當他站到黨的對立面時,他被解雇了。影片完成後,基耶斯洛夫斯基采取了某些措施,目的是為保護這位工程師;每當他在片中提到某個名字時,就會有短促響亮的打字機聲響起,蓋在他的聲音上。第二個辦法更加極端,他盡力阻止電視臺播出本片。最終,他成功了。《我不知道》從沒在任何地方放過。影片的開始與結束幾乎相同——伴隨着探戈樂,出現一段字幕,提醒我們該聽聽這男人口中他自己的生活。這意味着其實什麽變化都沒發生。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第1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第2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2)第3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3)
第4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4)第5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5)第6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6)
第7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7)第8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8)第9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9)
第10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0)第11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1)第12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2)
第13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3)第14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4)第15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5)
第16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6)第17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7)第18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8)
第19節:維洛尼卡的雙重生命(1)第20節:維洛尼卡的雙重生命(2)第21節:維洛尼卡的雙重生命(3)
第22節:維洛尼卡的雙重生命(4)第23節:維洛尼卡的雙重生命(5)第24節:維洛尼卡的雙重生命(6)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