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类 朱子學提綱   》 (十六)朱子論敬      錢穆 Qian Mu

  以上略述朱子論心性,論心之仁與誠,論天理與人欲,人心與道心,凡此諸章,皆是指陳心體。人因賦有此心體,故能到達心與理合人與天合之境界。在各章中,已屢次涉及工夫即修養方法之一面。工夫必與本體相關。有此本體,始得有此工夫。亦因有此工夫,始得完成此本體。此亦是一而二、二而一者。大體言之,理學諸儒,於本體上爭論尚較少,在工夫上,在修養方法上,則分歧較多。此下當繼續略述朱子在工夫上,即修養方法上之各論點。所謂工夫與修養,則必一一歸本於此心,此層可不煩再論。首當略述朱子之論敬。
  朱子說:
  聖人言語,當初未曾關聚,到程子始關聚出一個敬來教人。因嘆敬字工夫之妙,聖學之所以成始成終者皆由此。
  又曰:
  敬字工夫,乃聖門第一義,徹頭底尾,不可頃刻間斷。
  敬之一字,真聖門之網領,存養之要法。一主乎此, 更無內外精粗之間。
  伊洛拈出此字,真是聖學真的要妙工夫。
  程先生所以有功於後學者,最是敬之一字有力。
  可見朱子言敬,乃是直承二程傳統。今再分述朱子論敬諸涵義如次。
  一曰敬衹如畏字相似。朱子說:
  敬有甚物,衹如畏字相似。衹是收斂身心,整齊純一,不恁地放縱。
  又曰:
  莫看得戒謹恐懼太重。道着敬字已是重了。衹略略收拾來,便在這裏。
  二曰敬是收斂,心中不容一物。此是程門弟子尹焞和靖之說。朱子說之曰:
  衹是收拾自傢精神專一在此。
  有所畏謹,不敢放縱。
  常要此心在這裏。
  此說收斂義。又曰:
  心主這一事,不為他事擾亂,便是不容一物。
  此說不容一物義。心有有事時,有無事時。無事,則此心便應專一在此無事上。若遇這事,心想那事。遇無事,心想有事。遇有事,又想無事。皆是不專一,心成兩路。朱子又說:
  凡是安排要恁地,便不得。如人立心要恁地嚴毅把捉,少間衹管見這意思,到不消恁地處也恁地,便拘逼了。
  又說:
  人心如一個鏡,先未有一個影像。有事物來,方始照見妍醜。先有個影像在,如何照得。
  三曰主一之謂敬。此伊川之說。朱子說之曰:
  心廣大如天地,虛明如日月。要閑,心卻不閑,隨物走了。不要閑,心卻閑。有所主。
  此謂有所主則無是弊。伊川說:人心有主則實,無主則虛。又一說卻曰:有主則虛,無則實。朱子說之曰:
  有主則實,指理言。無主則實,主私欲言。以理為主,則此心虛明,一毫私意着不得。
  又曰:
  常使截斷嚴整之時多,膠膠擾擾之時少,方好。
  四曰敬須隨事檢點。敬義夾輔,亦伊川說。朱綱子說之雲:
  行篤敬,執事敬,敬本不為默然無為時設。
  敬須該貫動靜。方其無事而存主不懈,是敬。及其應物而酬酢不亂,亦敬。
  又曰:
  有死敬,有活敬。若衹守着主一之敬,則不活。須敬義夾持,循環無端,則內外透徹。
  又曰:
  居敬窮理,二者不可偏廢。
  五曰敬是常惺惺法。此是程門謝良佐上蔡之說。朱子說之雲:
  靜中有個覺處,衹是常惺惺在這裏。
  惺惺乃心不昏昧之謂。
  或問謝氏常惺惺之說,佛氏亦有此語。曰:其喚醒此心則同,而其為道則異。吾儒喚醒此心,欲他照顧許多道理。佛氏則空喚醒在此。
  六曰敬是整齊嚴肅。此亦是伊川說。朱子說之雲:
  今人論道,衹論理,不論事。衹說心,不說身。其說至高,而蕩然無守,流於空虛異端之說。固其內是本,外是末,但偏說存於中,不說製於外,則無下手腳處。
  上舉六說,其實衹說一敬字,六說可相會通。強加分別,則轉成拘礙。
  明道又說,敬則自然和樂。朱子說之曰:
  禮主於敬,樂主於和,此是異用。皆本之於一心,是同體。然敬與和亦衹是一事。敬則和,和則自然敬。
  又曰:
  和是碎底敬,敬是合聚底和。
  謂敬與和是一理亦說得,然言心卻親切,敬與和皆是心做。自心而言,則心為體,敬和為用。以敬對和而言,則敬為體,和為用。
  所謂樂者,亦不過謂胸中無事,而自和樂耳。非是着意放開一路而欲其和樂也。欲胸中無事,非敬不能。
  伊川又謂涵養須用敬,進學則在緻知。朱子說之曰:
  主敬二字,須是內外交相養。人心活物,吾學非比釋氏,須是窮理。
  又曰:
  主敬窮理雖二端,其實一本。
  持敬是窮理之本。窮得理明,又是養心之助。
  又曰:
  聖人指示為學之方,周遍詳密,不靠一邊,故曰敬義立而德不孤。若衹恃一個敬字,更不做集義工夫,其德亦孤立而易窮矣。
  又曰:
  苟不從事於學問思辨之間,但欲以敬為主,而待理之自明,則亦沒世窮年而無所獲矣。
  朱子言敬,承自二程,但尤有契於伊川敬義夾持,涵養緻知,居敬窮理兩途並進之說。伊川亦言未有緻知而不在敬者,但與說衹敬便知自緻理自窮不同。朱子自認就二程思想言,自己尤接近伊川,大要即指此等處。同時陸九淵象山,深不喜伊川,而於明道無間辭。其反對朱子,亦正在此等處。
  大抵漢以下諸儒,因於統一盛運之激動,都更註重在修齊治平之實際事務上,較少註意到本源心性上。魏晉以下,莊老道傢代興,釋教繼之傳入,他們在兩方面成績上,似乎超過了漢儒。一是有關宇宙論方面,漢唐儒闡發似乎較弱,故朱子采取濂溪橫渠康節三人之說以補其缺。其二是關於心性本源方面,尤其自唐代禪宗盛行,關於人生領導,幾全入其手。儒傢造詣,似乎更見落後。北宋理學在此方面更深註意。二程提出敬字,舉為心地工夫之總頭腦,總歸聚處,而朱子承襲之。但程門言敬,頗不免染及禪學,如謝上蔡以覺訓仁,以常惺惺說敬,皆有此弊,朱子亦已隨時加以糾正。尤其言心性本源,亦不能捨卻外面事物,故朱子力申敬不是塊然兀坐,不是全不省事,須求本末內外之交盡,則緻知窮理工夫,自所當重。不能單靠一邊,衹恃一敬字。此是朱子言敬最要宗旨所在。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弁言(一)孔子與朱子(二)先秦儒至漢儒的流變
(三)三國兩晉至唐五代的儒學流變(四)宋之新儒(五)宋代之理學
(六)朱子為集儒學之大成者(七)朱子之理氣論(八)朱子之心性論
(九)朱子論宇宙之仁(十)朱子論宇宙之神(十一)朱子之聖人難為論
(十二)朱子論人心之仁(十三)朱子論心之誠(十四)朱子之天理人欲論
(十五)朱子之道心人心論(十六)朱子論敬(十七)朱子論靜
(十八)朱子論已發未發以及涵養省察(十九)朱子論剋己(二十)朱子論立志
(二十一)朱子論格物(二十二)朱子論象山(二十三)朱子論禪學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