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园林建筑 》 北京地理之名傢宅院 》
宣南會館裏散發的文化味道
佚名 Yi Ming
原來老屋子的外墻已被刷上了石灰,幾乎看不出任何往日陳跡。歷史在一次次的變革中被粉刷一新。 ● 民間記憶 這裏原先有亭子、戲臺、假山 ●潘延康(74歲,在龔自珍故居出生,生活至今) 我小時候聽我奶奶說,我爺爺光緒年間進京趕考時就在這裏住過。我爺爺認識這番禺會館主事的,好像也姓潘。我們傢每月付給會館房錢,就一直住下來了,我父親也是出生在這裏。 原來這會館有兩扇大門,紅紫色,鑲着金邊,上面有塊牌子寫着"廣東番禺會館",門前有兩個石獅子。南邊還有後花園,有亭子,有戲臺,還有假山、丁香樹、棗樹。我老伴經常帶着我們傢孩子上後花園玩。"文化大革命"的時候,門、戲臺、亭子全都給弄沒了。1976年地震的時候,很多人沒有地方住,就在院子的空地上搭起了房子,就是現在你看見的這個樣子。最早這裏住了十來戶人傢,現在,這兒差不多有五六十戶了吧。 ● 政府聲音 目前衹能說是"保存" ●賈文靜(北京宣武區政府文物科科長) 雖然宣武區文物部門已將龔自珍故居定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但它目前的狀態還稱不上保護,衹能說是保存。 不止龔自珍故居,宣武區的故居和會館占全市的比例較大,而且保存現狀也很差,這一方面是因為有很多歷史遺留問題,比如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安排了大量居民在裏面居住,要恢復就要讓居民騰退,政府通常的做法是結合危房改造來做。另一方面是資金問題,我們衹能根據每年資金情況來有計劃地進行。 2003年開始,紀曉嵐故居就已經修繕完了,還有老字號德壽堂藥店、長椿寺都在去年修完了。宣武區有一個《宣武區古都風貌保護規劃》,其中就有對那些已經列為文物的地方及其周邊環境的整治修繕方案。計劃在2008年之前,將這些工作大部分都完成,恢復宣武區的文脈及人文景觀。 ● 地理鏈接 杭州龔自珍紀念館 龔自珍在杭州城東的一所大宅子裏出生,該宅靠近城東護城河的馬婆巷。馬婆巷從南宋起一直都是官員富紳的聚居地,南近東花園,北抵清泰門,高宅深院,連綿一片。在一次意外中,龔傢大宅毀於火災,龔自珍的祖父將其轉賣給了別人。龔的父親龔麗正後來在杭州的西湖蘇堤一帶置了一座小些的宅子。此處現已被闢為龔自珍紀念館。 ● 專傢訪談 龔自珍是位有遠見的社會改革者 ●李長莉(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院教授) 問:如何看待龔自珍的歷史影響? 答:在清朝的歷史中,龔自龔始終以"衆人皆醉我獨醒"的姿態,用犀利的詩文抨擊時政,是一位有遠見的社會改革者。我們都知道經學致用是晚清重要而主流的學派,而龔自珍就是清代經學思想演變過程中的一位很關鍵的人物。他開晚清"喜以經學作政論"的先河,對維新派的梁啓超、康有為都有着巨大的影響。另一方面,龔自珍的詩作得很好,但似乎繼承他文風的人並不多。 問:他有哪些學術成就呢? 答:簡單地說,龔自珍對古文經學中一些於當時社會有實際意義和積極內容的部分進行了一些創造性的詮釋。比如古文經學着眼於學術本身的多,所以學術風氣很樸實,而今文經學則更多着眼於政治,並不符合經義本身,因此,他倡導學術界要打破勢若水火的門戶之見。其次,他對公羊學進行了改進,使它更為改革思想和批判專製所用。當然,他的一生其實都在進行哲學探索,雖然沒有形成完整的體係,卻大都圍繞社會改革這個目標進行,很有實用性和目的性。 ● 地理與人 晚清思想傢龔自珍 龔自珍(1792~1841),晚清思想傢,史學家,又名鞏祚,字瑟人,浙江杭州人。27歲為舉人,道光元年(1821)任內閣中書,任國史館校對官。36歲考取進士科名,官至禮部主事。1838年棄官南歸,1841年在江蘇雲陽書院猝然去世。 龔自珍初承傢學淵源,從文字、訓詁入手,後漸涉金石、目錄,泛及詩文、地理、經史百傢。後棄絶考據訓詁之學,一意講求經世之務,一生志存改革。龔自珍生平詩文甚富,後人輯為《龔自珍全集》。 ● 地名溯源 龔自珍故居:位於宣武門外上斜街50號,晚清思想傢、史學家龔自珍在此住過5年,離開時將這座宅院賣給廣東番禺人潘仕成,潘將其贈給番禺在京同鄉會,院子被改為廣東番禺會館。宅院的大門以及後花園、戲臺、假山、亭子都已不存,現僅剩西廂房和兩幢北房,均改作民居。此處已被闢為宣武區文物保護單位。
新京报 編譯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當代中國出版社 |
|
|
平淡裏涌出了波瀾壯闊之美 | 彈劾嚴嵩的陣地 | 鬆筠畫社的搖籃 | 公車上書的開山之地 | 感悟北京 | 思想的審美遠勝視覺的衝擊 | 人頭攢動的"明星"老宅 | 曾經文人薈萃 | 如今遊客如織 | 感悟北京 | 從"隱於朝"到"隱於潮" | 晚清文人理想曾在這裏激蕩 | 老屋墻上不見青磚 | 也曾俯瞰萬日風雷 | 會館裏的鄉土情誼 | 感悟北京 | 宣南會館裏散發的文化味道 | 屋寒瓦陋難掩盛門氣質 | 宅院兩次目睹歷史開的"玩笑" | 老宅院裏也曾天翻地覆 | 梁啓超書齋 | 感悟北京 | 走近文化名門的幽深底藴 | 在滿院墨香裏回首文豪走過的路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