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类 性情解读:刘绪义读春秋   》 第17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5)      刘绪义 Liu Xuyi

  此外,推断丰王为伯服的另一个理由乃是先秦石刻石鼓文。
  在我国遗存至今的石刻文字当中,石鼓文属时间最早且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此石文作鼓形,共十鼓,分别刻有四言诗一首,直径三尺余。因被弃于陈仓云野,也称"陈仓十碣"。所刻为秦始皇统一文字前的大篆,即籀文。石原在天兴(今陕西宝鸡)三畤原,唐初被发现。自唐代杜甫、韦应物、韩愈作歌诗以后,始显于世。内容记述秦国君游猎,故又称"猎碣"。原以为是周成王或宣王时所刻,后经专家考证,断定其为秦人所刻。但其作成的具体时间至今仍有争议,有秦襄公、文公、德公、穆公、献公等多种说法。有相当一部分学者从多个角度考察认为,石鼓文为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后凯旋时的纪功之作。然而石鼓文不记杀伐献俘之事,所述皆升平景象,凯旋纪功之作一说似有不妥。有学者认为此文所记乃秦文公大狩习兵之事,但其所记之事单以"大狩习兵"概括也远远不足。还有人认为石鼓文为秦德公修建鄜畤时所作,但也与石鼓文的大部分内容不合。
  晁先生先生认为,石鼓文当为秦襄公嫁缪嬴于丰王时的叙事志庆之作。从石鼓文总共十首诗词所言之事来看,晁先生的说法较为恰当。最关键的是,其中《而师》一诗有"天子□来,嗣王[始]□"之句。"天子"与"嗣王"并见,这一情况极为罕见。过去学者大多认为此二者为一人,即某位周王。但这种说法是很难说通的。嗣为继承之义,"嗣王"即继承之王。对于周王的称谓,从来只有"王"、"天子",周平王称"天王",故东周之后文献又有"天王"一称,从无一例"天子"与"嗣王"并称者。若说嗣王乃太子,也不合情理。太子是明天之君,今日依然为臣,故历代之称已确定的王位继承人为"储君"、"太子"、"嗣君",从未有以"王"相称的情况出现。有论者发觉"天子"与"嗣王"并为一人之说的破绽,猜测嗣王乃秦王。这种说法也很难另人信服。从全文内容看,作者对周天子十分恭谨的,并无不臣之意,在"天子"面前僭号为王,实在难以致信。所以,由石鼓文《而师》来看,当时的情况是周天子尚在,同时又有"嗣王",有利支持了晁先生有关周幽王生前便立伯服为王的观点。"丰王"极有可能就是此"嗣王",即伯服。
  这就是说,尚未即位还在做太子时的周幽王已娶褒姒并生于伯服。据周平王发动郦山之后在东周初年在位51年一事来看,周幽王在位时周平王应当少弱。以周幽王其父宣王、其祖厉王的在位时间来看,周平王很难是周幽王的长子。褒姒之子"伯服"以"伯"相称,伯、仲、叔、季的命名方式在周人的命名习惯中是非常严格的,几乎没有次子或幼子被命名为"伯"的例外出现。伯服应为长子。
  秦襄公元年,即公元前777年,也就是周幽王五年,秦襄公把妹妹嫁给了丰王。秦作为周室之下一附庸小邦,连诸侯国的资格都没有,能嫁女为周室之王,这当然是自诩为荣之事,所以作大型石刻文字《石鼓文》以为纪念,这是合乎情理的。由支持幽王和伯服转为支持平王,秦襄公是很有政治眼光。
  秦襄公助平王东迁之后,周平王除了封他为诸侯以外,还对襄公有这样的命辞:"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岐、丰之地为周王室的祖业、根基,他之所以拱手赏赐于秦,是因为岐、丰之地这时并不在平王手里。他让秦去攻取,颇有些宁予家奴、勿厚敌邦之意。周平王乐得做顺水人情,以空头支票笼络正在崛起的秦国。秦襄公乐得受到正式册封,可以名正言顺地在八百里秦川开疆土。周秦双方各得其所,可谓皆大欢喜。
  到春秋之世,秦终于成为十二诸侯国之一。秦献公十二年便迁都栎阳,就是现在的陕西临潼,到秦孝公时又迁都咸阳。一个后起之秀,终于在战国时期,成为"七雄"之首,令东方诸侯人人畏惧,并于公元前221年最终统一六国,建立起一个大帝国。
  可以说,逃避不是办法,真正的英雄,是敢于直面困难与敌人的。周衰秦兴,两相对照,不难发现,正是平王东迁,为自己培养了一个掘墓人。
  周郑交质
  平王东迁,另一个受益者是郑武公。
  郑武公是郑桓公之子,桓公名友,姬姓,是周厉王之子,周宣王之同母弟,宣王二十二年,友初封于郑,伯爵。
  郑国也是一个建国较晚的诸侯国,然而,在春秋史上,却也是一个早期实力较大的小霸主。这除了得益于郑桓公的"英明决断",于幽王之世迁国于虢、郐之间,因而保存了百姓之故,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桓公和武公先后在周王室中充当了卿士,并借平王东迁之机,逐步壮大了自己的实力。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1)第2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2)
第3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3)第4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4)
第5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5)第6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6)
第7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7)第8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1)
第9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2)第10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3)
第11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4)第12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5)
第13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1)第14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2)
第15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3)第16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4)
第17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5)第18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6)
第19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7)第20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8)
第21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9)第22节:莽夫当国,历史不可承受之累(1)
第23节:莽夫当国,历史不可承受之累(2)第24节:莽夫当国,历史不可承受之累(3)
第   I   [II]   [III]   [IV]   [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