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 揭秘千年干尸之谜:西域密码·失落的文明(选载)   》 5诗人岑参竟然在古墓中留下一纸账单      舒敏 Shu Min

  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古墓地之一,有“地下博物馆”之称,位于高昌故城遗址的北郊。这里埋葬的是从西晋初年到唐代中期的人。让人想不到的是,绝大部分死者竟是内地汉人的后裔,其墓制形式也与当时内地大致相同。
  神秘的阿斯塔那让我们领略了与生命息息相关的温情,从古墓中出土的“吐鲁番文书”,其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教育、交通、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尤其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考古工作者在506号墓穴中,意外地发现了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岑参留下的一纸账单。
  岑参的这张账单,糊在一个独特的罩在尸体的纸棺上。纸棺大小如木棺,只是没有底。在阿斯塔那古墓很多死者上面都罩着一个纸糊的棺材,并伴有纸糊的衣带、鞋等随葬物品。可能是古代时纸张珍贵稀少,用过的纸不会随便扔掉,而是再做他用。这些随葬品所用的冥纸就是当时使用过的文件、档案、书信、账本等,上面的文字均是用汉文墨笔书写。这些纸做的随葬品拆开来,就是闻名天下的“吐鲁番文书”。在目前发掘的四百余座古墓中,这样的文书一共出土了大约三千件。岑参的这张账单就出自其中,这是诗人无意间给我们留下的古今中外绝无仅有的珍贵文物。
  试想,在边塞的风雪大漠中,年轻的诗人岑参此时是一位意气风发、胸怀壮志的青年将领,他征战驰骋在大漠边关,往来于天山、轮台、雪海、交河等地。他常飞马而来,在驿站稍事休整,备足粮草,又跨马匆匆而去。在天宝十二载至十四载(公元753-755年)西州等驿站的马料出入账上有一笔清楚地记载着:
  岑判官马柒匹共食青麦三豆(斗)伍胜(升)付健儿陈金。
  经查史料,天宝末年,在驻节西州的北庭都护,伊西节度使封常清幕府中当判官姓岑的只有一人,那就是岑参。这笔账是说,岑参等人的七匹马在驿站用了马料,把马料钱付给了驿卒陈金。就是这张账页,不知被一个什么人糊在了一个纸棺上,在经历了一千多年之后,奇迹般地被考古工作者在古墓中发掘出来。
  看着这行墨迹青青的原始记录,一千多年前这位著名的诗人戎马倥偬、转战大漠时的形象,跃然浮现在眼前。
  我静静地站立在绵延无尽的大戈壁滩上,一动不动地望着望着,一霎时,仿佛已经融进茫茫的沙海之中,仿佛走进古代边塞诗人那色彩斑斓的世界。我仿佛听到了他们慷慨高歌的声音,见到了他们驰骋疆场的豪迈英姿。
  岑参曾两度出塞,前后在边塞生活了六年,写了大量的边塞诗,他的诗气势雄浑、色彩瑰丽、想象丰富、笔法多变,呈现出一幅幅奇异而又壮美的塞外图景,极富浪漫主义的阳刚之美。
  以岑参、高适为代表的边塞诗,之所以能够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唐代浩如烟海的诗歌中,形成为一个重要的流派,主要原因应该是这些诗人,普遍具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开拓进娶建功立业的激情与梦想。他们首先是保家卫国、英勇杀敌的战士,然后才是激情洋溢的文人才子。正是这种粗犷豪迈的气质,造就了令后人永远仰慕的唐代辉煌。诗歌在这些诗人的笔下,也焕发出大气磅礴、瑰丽雄奇的高亢格调。
  文学在这些战士的笔下,流传后世;文学家在这样的文学中,名垂千古!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目录自序(1)
自序(2)1张骞之前丝绸之路就已经存在?
2丝绸之路的三条古道3历史凝结下来的见证:玉门关
4不为时间所衰减的历史光彩:阳关5嘉峪关上的明代壁画不可不看
6东西文明的碰撞(1)6东西文明的碰撞(2)
1远古的记录:《穆天子传》2寓意深奥的伏羲女娲交尾图
3千年干尸之谜(1)3千年干尸之谜(2)
4华光四射的战旗使罗马军团溃不成军(1)4华光四射的战旗使罗马军团溃不成军(2)
5诗人岑参竟然在古墓中留下一纸账单6一个女人和丝绸的美丽传说
1踏在高昌故城的千年墟土上(1)1踏在高昌故城的千年墟土上(2)
2从大地上直接雕刻出来的交河故城(1)2从大地上直接雕刻出来的交河故城(2)
3火焰山中的柏孜克里克石窟寺(1)3火焰山中的柏孜克里克石窟寺(2)
第   I   [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