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建筑 北京地理之王謝門庭   》 在哈德門外很是熱鬧過一陣      佚名 Yi Ming

  “百工坊”的李鳳群師傅應記者要求現場展示拔絲技術。從各個絲孔裏拉出的絲從粗到細,至最下排離鏡頭最近的這個孔,拉出的絲比頭髮絲還細。
  在通州原北京花絲鑲嵌廠的宿舍樓裏,記者見到了84歲的花絲老藝人馬漢儒,在他的記憶裏,當年花絲鑲嵌的狀況並非如此。
  “我們這一行的老人差不多都是從哈德門(即崇文門)外出來的,花絲活兒在那一帶很是熱鬧過一陣。”
  1936年的春天,15歲的馬漢儒被親戚領到位於崇文門外大街巾帽鬍同2號的天源,一傢專作花絲活兒的作坊。馬漢儒後來纔知道,天字號是京城花絲作坊裏數一數二的牌子,東傢姓李,不但自己會做活兒,而且懂經營,除了天源,崇外大街上還有天順和天利兩傢分號,據說李傢最後一共開了6傢花絲作坊。馬漢儒說,當時的情形是東傢想不開分號都不行,“那會兒的花絲活兒,好幾個國傢的外國人都搶着要呢。”據地方志記載,因崇文門是稅關,崇外大街一帶從明代起就逐漸成為各種手工業者雲集之地。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海運大開,金銀飾品及各種中國傳統手工藝製品成為外國人求購的目標。
  在馬漢儒的記憶裏,從街的這頭走到那頭,首飾、玉器、拔絲、花絲等各個行當的招牌一傢挨着一傢,尤其跨進巾帽鬍同,每傢都傳出師傅幹活敲擊金屬發出的乒乒乓乓聲。他說當時行內還沒有花絲鑲嵌的叫法,因為花絲和鑲嵌是兩種工藝,分屬不同行當,而且花絲還把拔絲工序單獨分出去成作坊,每次做活兒之前先讓人拔絲,當時還沒有壓片機,全靠人力把金銀打成塊、搓成條,然後放在拔絲眼裏拔,經無數次拔搓,最後交到花絲作坊的絲比頭髮絲還細。取了絲之後就是做花絲,一般按客人要求,用剪子、錘子、鑷子、銼刀等工具,使出掐絲、弓絲、瓦絲、編小辮兒、填絹頭兒(填上圖案)等各種技術做花活兒。其中最復雜的是把金銀絲焊接得天衣無縫。由於當時惟一的火源是煤油燈,所以花絲師傅得一邊把絲放在火上烤,一邊用嘴將溫度較高的外焰吹嚮細絲接口處,常常頭髮燒焦了都不知道。即使做一件簡單的活兒也得一天時間,而且由於焊接時得不停吹氣,所以剛做完活兒的師傅總是頭暈眼花。
  做完的花絲,如果還需鑲嵌珠寶,則有專人送到附近的首飾樓裏讓鑲嵌師傅在上面鑲嵌,工藝復雜的還要結合實鏨、攢煉、點翠、燒藍等技法。花絲鑲嵌可以琢磨一輩子
  到天源學徒的第一天,掌櫃的就指派馬漢儒拜一位老師傅馬鳴源為師。但馬漢儒說,手藝人最看重的就是手藝,過去“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例子太多了,所以他從進師門起,全靠眼睛看,心裏琢磨。
  而出身花絲鑲嵌世傢的北京工藝美術大師南志剛說,這是一門能琢磨一輩子的手藝。在大師傢不足5平方米的工作間裏,記者看到一張破舊的工作臺上有一盞可拉升、摺叠的臺燈和同樣可拉升的放大鏡。拉開抽屜,裏面是不同型號、形狀各異的工具,在一把極精緻的小錘子底部,記者看到一個極小的印章:1966年,南志剛解釋,它們是在不同年代,自己根據工作需要親手打製的,這些經特殊設計的鉗子、銼刀、搜具、剪刀、手拿子、矩尺,比外面買的用起來順手。而在工作臺旁的小櫃子裏,整整齊齊地放着些瓶瓶罐罐和他自製的坩堝、鐵皮盒甚至電解儀。他說這些都是他的工作必需品。花絲鑲嵌工藝中包含許多道工序,每道工序裏又有無數技巧,從將金屬化料、壓片、拔絲、掐絲、鑲嵌到最後的打磨、鍍金,這些過去由多人分工合作的工序,他現在都能在傢完成,甚至金銀比例都有自己的配方。
  南志剛說,他學徒時從鑲嵌入手,現在花絲、攢活、刻花等技術都已掌握,雖琢磨了近一輩子,但花絲鑲嵌這門手藝還有很多東西可琢磨。如今從事這個行業的人越來越少,像他這樣能在其中鑽研的人幾乎沒有了。如果能找到真正的傳人,也算對得起他這套獨一無二的工具。

    新京报 編譯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當代中國出版社
“四大名旦”光彩奪目一出生就為達官貴人服務流落民間照樣富有創造力從陷入低迷到再創輝煌
市場看似興盛的背後賣得好的還是大師作品講究人性與個性從“玉器街”看老北京玉器行
名冠玉器行的“四大怪”玉器製作重在“琢磨”靠手藝吃飯(1)靠手藝吃飯(2)
玉器行的工匠被稱為“先生”周末去動物園上寫生課千年老手藝足夠人琢磨一輩子的老手藝
在哈德門外很是熱鬧過一陣繁榮過後尋找新的活法等不到“遲來的愛”朱德曾多次看望老藝人
解放前老藝人傳技藝思想保守(1)解放前老藝人傳技藝思想保守(2)編織宮廷藝術的錦綉“格律詩”昔日佈局穩重為皇傢專用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