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界精英 》 风云人物的传奇经历:马云正传 》
第17节:海博翻译社的艰苦岁月(2)
刘世英 Liu Shiying
这时候,周围好心的同事、朋友又开始劝马云"回头是岸"了。有人说:"马云,你真是犯傻了,安安稳稳地当大学老师多好,瞎折腾什么啊?"也有人讥讽和嘲笑他不知天高地厚。更要命的是,当初一起合伙创办翻译社的几个朋友这时也开始动摇了,他们甚至开始考虑让翻译社趁早"关门大吉"了。
马云却偏不信这个邪,在内心深处,有一种信念在召唤他,那是一种无比强烈的内心呐喊:一定要继续做下去,一定不能放弃,一定能熬过去,光明一定会来临的……
为了继续生存下去,马云开始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就在那大热天里,他一个人背着个大麻袋出发,从杭州跑到义乌、广州,四处批些小工艺品、小礼品,再一个人气喘吁吁地背回杭州……
混在一群小商贩中间,没人能看得出,眼前这个头发凌乱、瘦弱的年轻"小老板",竟然是一名堂堂的大学教师,一位优秀的青年教师。
就这样,在马云的一手操劳和打理下,原本以接翻译业务为主的海博翻译社,一夜之间竟变成了"海博杂货店":从鲜花到礼品,从袜子到内衣,但凡稍微能有些利润的小商品,马云通通背回来卖。
一个堂堂的大学教师,就这样做起了"倒爷"。
此外,马云的"多元化"战线甚至一度拉到医疗领域,甚至还销售过一年有余的医药和医疗器材。而当时推销的对象,上至大医院,下至赤脚医生。
为了能把货卖出去,他吃尽了闭门羹,遭尽了白眼。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马云的"倒爷"生涯持续了整整三年,就这样靠他卖小商品、推销医药赚来的钱,足足养了海博翻译社三年,才让这个原本早已是奄奄一息的翻译社奇迹般地起死回生。到1994年时,海博翻译社基本实现收支平衡;1995年,开始逐步实现赢利。
在海博翻译社实现赢利、业务开展走上正轨之后,马云就再也没管过它,放手给他那些老师来打理了。日后,凭着这股不怕吃亏、不怕吃苦的"傻"劲,马云的翻译社活了下来,并成为杭州最大的翻译社。而且,经营翻译社(其实就是卖杂货)并没有影响他的正业--在做这些事的时候,马云还是全校课程最多的老师。
如今的海博翻译社,正如马云当年所愿,已经成为杭州最大的专业翻译机构。时隔十几年以后,海博翻译社现任社长张红女士,在回顾当初的风风雨雨时,依然十分动情:"当开始大家都还没想到这个行业的时候,当大家都还没有看到这个商机的时候,马云首先想到了,他的想法都是具有前瞻性的。那时我们杭州没有翻译社,我们是第一家独立存在的这样一个公司,大家都不看好,而且一开始也不赚钱,但马云坚持下来,没有放弃。所以,我很佩服马云,他说的话会让你振奋,没有希望的东西在他看来也充满生机,他能带给他身边的人生活的激情。"
许多年以后,对经营海博翻译社的这段心酸经历,马云仍然引以为豪,他不止一次告诫后辈的创业青年:"真正想赚钱的人,你必须把钱看轻。"而马云那种不轻言放弃的顽强毅力,更是被如今的海博翻译社当成一种伟大的企业精神。当我们登录海博翻译社的网站时,首页上四个大字赫然在目:永不放弃。
这四个字,是马云亲笔题写的。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湖南文艺出版社 |
|
|
第1节:序 | 第2节:不把自己当英雄的英雄 | 第3节: 撮合百万意中人的"网络媒人" | 第4节: 不把自己当英雄的英雄 | 第5节:缔造阿里巴巴神话的至尊掌门 | 第6节:霸主的超越:敢保敢赔(1) | 第7节:霸主的超越:敢保敢赔(2) | 第8节:草根化创新:广告无界 | 第9节: 疯狂但不愚蠢的"疯子" | 第10节:从懵懂少年到大学教师(1) | 第11节:从懵懂少年到大学教师(2) | 第12节:屡战屡败的"高考老兵"(1) | 第13节:屡战屡败的"高考老兵"(2) | 第14节:风雨马老师 | 第15节: 那段教书的日子 | 第16节:海博翻译社的艰苦岁月(1) | 第17节:海博翻译社的艰苦岁月(2) | 第18节:"触网"大洋彼岸(1) | 第19节:"触网"大洋彼岸(2) | 第20节:西雅图的意外"触网"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