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评传 王蒙自传:(第一部)半生多事   》 第17节:家庭主男      王蒙 Wang Meng

  当然,这些事后来办得很麻烦,为此我甚至于向旁人借过债,作为周转金。
  然后父亲匆匆结了婚,不久又闹了起来,其火爆程度不亚于过去。然后父亲的潜力永远被压抑着。他常常来到我的工作的地方,大吐苦水:新婚失败,工作成绩不被肯定,群众关系(与周围同事关系)不佳,领导不待见,钱不够花,营养没有保证,缺东少西,邻居不讲礼貌,我的弟弟妹妹拒绝见他,写了文章没有地方发表,没有社交活动……他又善于抒情,讲得阴毒痉挛,颠狂冷笑,活不下去。什么(受到了)凌辱,什么他现在的地位是"次小尼姑"(意指《阿Q正传》中地位最低的人物是小尼姑,连阿Q都敢消遣之),什么他准备退职当"家庭主男"……都很刺激人。我不准备再回忆下去了。我得到一个教训,一个男人,尽量不要诉苦,不要把自己的罪过压力一代一代传递下去,不要搞痛苦与负担的接力传送,转嫁旁人尤其不要把自己的日子过不好告诉自己的孩子。一个男人一定要咬得紧牙关,不论什么处境,自己起码要扛得住自己。
  但是父亲有一个特点,至今我也分析不清楚,他当时已因院系调整到了北大哲学系,他几乎对谁都不满意。但是他从来没有忘记歌颂共产主义与马列主义。他读列宁的《黑格尔小逻辑一书笔记》,那种兴奋,那种服膺,那种称颂,堪称感天动地。他读毛主席的"两论"也是称颂备至,他对所有的大事大是大非都坚决听党的听中央的,而且,他对我这样带着激情,带着真情实感来讲,讲一次再讲一次再讲几次几十次,不像是作秀也绝无作秀的必要。
  父亲的全部表现中,唯一带点政治上的另类色彩的是他常常从收音机里听到一些重大的场面上的活动的参加者的名单,谁谁主持,谁谁讲话,谁谁剪彩,参加者有张某某,李某某……他会说:"老是一样的名单,多么寂寞啊。"
  我的反应差不多是轻蔑地一笑:怎么着,您想上这个台盘吗?
  我记不清与父亲谈他的思想情绪工作直到生活经济问题几十次还是上百次,我每次都雄辩地,情理并茂地给以忠言,给以鼓舞,给以严肃的批评。一时会好一点,基本上没有效果。当然,每次临别的时候,特别是如果我们一道吃了点饭,他会再抒正面的情,什么为时不晚,他的资质不差,他要振作起来,要从头做起,从现在努力,正好做出成绩。
  我读过巴甫连柯的一个短篇小说《话的力量》,是讲斯大林青年时代信守承诺的故事。而与父亲谈话,我感到的是话的没有力量。
  批判胡适的时候他写过一篇文章,寄给《人民日报》。我开始有点瞧他不起,无法设想人民日报会刊登他的文章。没几天,人民日报把大样寄给了他,他兴奋若狂,怎么样扬眉吐气,怎么样拿稿费请我们吃西餐,都说到了。他根据人民日报理论版的编辑王若水同志的意见反复对文章做了修改,每天等待着大作的发表。一天晚上他突然前来,拿着王的信,就是说最后决定不用他的文章了。于是冷水浇头,全部泡汤。他痛苦得要死要活,比范进、比孔乙己还要狼狈得多。当天晚上他睡在我的房间,半夜腹痛,洋相出尽。我们的团区委当时已迁移到东四北大街靠近北新桥处,我自己一间办公室,并设了床铺。
  父亲永远想得很多,知道生活应该是怎么样,他自己本可以是怎么样。同时他永远纠缠于现实种种无聊的麻烦之中。他永远期盼着自己的潜力,他确实感觉到了自己的无穷潜力连十分之一都没有发挥出来,这大致是真的。至于他的潜力到底如何,由于迄未发挥,难以鉴定,死无对证。
  我通过区里有关部门,给母亲找了一个小学教员的工作,她大致胜任。有一段她被吸收去听党课,她很兴奋,声称自己"入党了",不知为什么,此事没有下文--可能与1957年后的形势与我的变故有关。
  那时我们住在西四北小绒线胡同,两个微型小院。父亲到前院看我,母亲甚至给他做过饭,符合我的文明离婚的设想。赡养费用的猫腻终于曝了光,改成了35元,母亲也接受了。
  直到1956年,母亲得知父亲的后妻怀了孩子,母亲突然大怒,一直对父亲抱咬牙切齿的态度。此后母亲一直是愤愤不平,耿耿于怀,觉得自己是天下最倒霉的人,她张口闭口都是讲一个恨字。
  十二、初恋
  那是一个特别无拘无束的年代。许多男女生恋爱,我们只觉得特别美好,从来没有那些学生不能谈恋爱之类的想法。所以,我后来称这个时期为恋爱的季节。从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五七年,那时的中国是爱情的自由王国。
  前边我说到过周曼华,那只是童年的一些遐想。我在区里工作期间,常常和一些女中的团干部打交道,我虽然不是贾宝玉,但我同样有男浊女清之叹。我相信所有的男生都有过近贾宝玉的想法,《红楼梦》首次把它写得那么夸张和生动,但毕竟不必大惊小怪。这些女生热情、聪明、长得好看,说话好听,都在男生之上。我相信没有青年的积极参预就没有革命,没有女青年的参预,就更没有革命。当你想到苏联的革命者的时候,你难道能够不想到永远的苏菲娅吗?
  我对其中一位矮个子的梳长辫子的高材生突然感到非常亲切,一个周末,本来无事,我临时决定到这个学校找她谈谈工作乃至谈谈思想。从小经历的组织生活,参加区委组织的学校支部的党员假期学习,使我已经很喜欢谈甚至自以为很善于谈思想品德修养。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好孩子好学生第2节:做诗与失眠第3节:精神危机第4节:我要革命
第5节:我有没有童年第6节:老舍的话剧第7节:雨果与周曼华第8节:拥抱就会怀孕
第9节:思想赤化第10节:冬天里的春天第11节:中央团校第12节:个人英雄主义
第13节:秋天的发现第14节:充满阳光第15节:走向胜利第16节:终于离异
第17节:家庭主男第18节:初恋第19节:艺术生活第20节:战斗的时候
第21节:爱恋和永恒第22节:苦难与升华第23节:青年作家第24节:小说的命门穴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