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 》 論北大 》
第17節:北京大學教授的不同選擇(7)
錢理群 Qian Liqun
那麽,五四以後,北大學生的狀態如何,有什麽樣的動嚮與選擇呢?
這裏再講一個很有意思的細節:蔡校長回來後,全校師生開了一個歡迎大會,北大學生運動領袖,也是著名的演講傢,一個叫方豪的學生,作了一篇熱情洋溢的演講——
回憶返裏之日,人爭走相問曰:“蔡校長返校乎?”生等嘆大學前途,每悲不能答。今先生返矣,大學新紀元作矣!生等新生命誕矣!生等於此有無窮之歡樂,無限之興奮,祝先生健康!大學萬歲!
接着,他又說了一段話——
昔者,先生之治大學者以兼收並容,訓學生者以力爭報國。生等亦深信大學生之貢獻,在增進世界文化,以謀人類之幸福;而對於國傢社會之現象,惟負觀察批評之責。奈何生居中國,感於國難,遂迫而犧牲神聖學術之光明,以從事愛國運動。
這段話很有意思。正如一位研究者所說,這裏顯示了學生與校長在認識和選擇上的錯位:“學生並非不理解蔡校長的良苦用心,也並非不能接受蔡校長的教育理念,衹是國難當頭,熱血青年不可能‘兩耳不聞窗外事’”;鄭勇:《蔡元培:在“讀書”和“救國”之間》,收入《觸摸歷史:五四人物與現代中國》,廣州出版社,1999年,頁65。表面上誰也沒有反對“讀書救國”,但校長強調的是“救國不忘讀書”,學生強調的是“讀書不忘救國”;校長要學生“回來”,學生卻欲罷不能,因為國傢還是這個樣子,沒有變。這就發生了學生和校長認識上的錯位。
但是話又說回來,這衹是少數學生,大多數學生的狀況,卻是像鬍適在講義風潮發生後寫的那篇文章裏所描寫的那樣,“‘五四’、‘六三’以後,北京大學‘好事’的意興早已衰歇了。一般學生仍回那‘挨畢業’的平庸生活;優良的學生尋着了知識上的新趣味,都嚮讀書譯書上去,也很少與聞外事的了。因此,北大的學生團體竟陷入了絶無組織的狀態,三年內組不成一個學生會!”《這一周·43》,《鬍適文集》3《鬍適文存》2集,頁438。
在這種情況下,少數能量很大的激進學生在學校裏的活動就特別引人註目。五四之後,北大的學生中,有兩種思潮影響最大:一是無政府主義,一是馬剋思主義。
有無政府主義傾嚮的學生主要聚集在《北京大學學生周刊》周圍,從1919年鼕天到1920年春天,曾展開了關於教育革命的討論,發表了一批文章,集中批判權力主義,批評北大是“一個等級森嚴的學府”,批判北大正規的畢業制度、考試制度,以至批判學校要收學生住宿費等等。這些文章反映了學生的無政府主義傾嚮,同時也是對前述校方體製化努力的一個抵製和反抗。
這裏可以講一個小故事。當時北大哲學係二年級有一個信奉無政府主義的學生,叫朱謙之。他認為考試是對學生的一種束縛,提出要“罷考”。學生大概十之八九都是厭惡考試的,因此有很多人支持他,或者暗地表示同情,事情鬧得很大。最後還是總務長蔣夢麟出來說話,提出一個折中方案:“如果不要學分,可以不考,如果要學分就必須參加考試。”於是,朱謙之宣佈“我衹要聽課,不要學分”,自然也就不必考試了。朱謙之還寫了一篇文章,從反對學校的制度,進一步發展到鼓吹“反智主義”。他說,知識是一種“贓物”,本身就是知識私有制度産生的“罪惡”,因此要廢止知識私有製的最好辦法就是“取消知識”,而“知識的所有者,無論為何形式,都不過盜賊罷了”。朱謙之:《教育上的反智主義》,文載1921年5月19日《京報》副刊《青年之友》。有意思的是,朱謙之的這番根本否認知識與知識分子的高論引起了魯迅的註意,寫了一篇雜文叫《智識即罪惡》,予以反駁。最近有人研究,認為這其實是一篇小說,是“沒有編進《吶喊》的魯迅小說”鬍尹強:《〈智識即罪惡〉:沒有編進〈吶喊〉的魯迅小說》,《魯迅研究月刊》1999年2期。,自然也無妨這樣說,文章確實講了一個虛構的故事:“我”本來是一個給小酒館打雜,混一口安穩飯吃的人,不幸識得幾個字,受了新文化運動的影響,居然想到北京來求學,以增長點智識。突然聽“虛無哲學家”說智識是有罪的,還沒有來得及逃回去,半夜就被“活無常”與“死有分”帶到地獄裏去了。一看那個閻羅王,就是隔壁的大富豪朱朗翁。大富豪不由分說就把“我”推下地獄。地獄裏滿是拌着桐油的豆子,“我”一下去就打滾,還看到無數人在打滾,都是知識分子。其中一個還氣喘籲籲地對“我”說:“你在陽間的時候,怎麽不昏一點?”一昏就沒有罪惡了……《智識即罪惡》,《魯迅全集》1,頁389—391。這故事自然是充滿暗示性的:所謂“反智主義”無非是“朱朗翁”這類統治者的愚民政策。——當然,魯迅可能考慮到作者還是個學生,就筆下留情,衹編個小故事嘲弄一下就完了。但魯迅自己還是很認真的:直到1927年魯迅在《關於知識階級》的演講中,還在批評這類“知識就仿佛是罪惡”、“要打倒知識階級”的論調。《關於知識階級》,《魯迅全集》8,頁223。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北大百年:光榮和恥辱(1) | 第2節:北大百年:光榮和恥辱(2) | 第3節:北大百年:光榮和恥辱(3) | 第4節:北大百年:光榮和恥辱(4) | 第5節:北大百年:光榮和恥辱(5) | 第6節:教育史上的一件往事(1) | 第7節:教育史上的一件往事(2) | 第8節:漫說北京大學與五四新文化運動(1) | 第9節:漫說北京大學與五四新文化運動(2) | 第10節:漫說北京大學與五四新文化運動(3) | 第11節:北京大學教授的不同選擇(1) | 第12節:北京大學教授的不同選擇(2) | 第13節:北京大學教授的不同選擇(3) | 第14節:北京大學教授的不同選擇(4) | 第15節:北京大學教授的不同選擇(5) | 第16節:北京大學教授的不同選擇(6) | 第17節:北京大學教授的不同選擇(7) | 第18節:北京大學教授的不同選擇(8) | 第19節:北京大學教授的不同選擇(9) | 第20節:北京大學教授的不同選擇(10) | 第21節:北京大學教授的不同選擇(11) | 第22節:北京大學教授的不同選擇(12) | 第23節:北京大學教授的不同選擇(13) | 第24節:北京大學教授的不同選擇(14)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