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 唐詩百話   》 17.孟浩然:五言律詩又三首      施蜇存 Shi Zhecun

  洞庭湖寄閻九
  洞庭秋正闊,餘欲泛歸船。
  莫辨荊吳地,唯餘水共天。
  渺彌江樹沒,合沓海湖連。
  遲爾為舟楫,相將濟巨川。
  都下送辛大之鄂
  南國辛居士,言歸舊竹林。
  未逢調鼎用,徒有濟川心。
  餘亦忘機者,田園在漢陰。
  因君故鄉去,遙寄式微吟。
  洛下送奚三還揚州
  水國無邊際,舟行共使風。
  羨君從此去,朝夕見鄉中。
  餘亦離傢久,南歸恨不同。
  音書若有問,江上會相逢。
  孟浩然專作五言詩,現在所有的《孟浩然詩集》中,共收詩二百五十七首,五言詩占了二百二十首。五言四韻的律詩又占了五言詩中的大半。開元時期五言律詩的各種篇法、句法、調聲、對偶的形式,都可以從孟浩然詩中見到。這裏又選了三首孟浩然的詩,它們不是名作,從來也沒有選錄,宋元以來的詩話裏,也沒有人提到過。我現在選取這三首詩,目的是想講一講初、盛唐五言律詩的格律,用它們來作例子。
  這三首詩都容易瞭解,不過我們還是先約略解釋一下。第一首是以洞庭湖為題,寄給一個朋友閻九的。閻是姓,九是排行。中國知識分子,大約從春秋時代以來,每人都有一個名,一個字。名是正式公文書上用的,長輩叫小輩,可以稱他的名,平輩之問,就不能直呼其名,衹能稱他的字。例如王維,同時友好都叫他摩詰,而不能叫他王維。但是,唐代人連字都不常用,一般熟人都以排行相稱呼。排行是從祖父算起的,閻九不是他父親的第九個兒子,而是他祖父的笫九個孫子。例如祖父有三個兒子,不管那一個兒子,首先生的孫子就是老大。以後第二,第三排下去,詩人高適的排行是第三十五,所以李頎的詩題有《答高三十五留別》。這種詩題在唐人詩集中常見,後世讀者往往不知這高三十五是誰。史學家岑仲勉費過一番功夫,把《全唐詩》中用行輩稱呼的人名大都考查出來,寫了一本《唐人行第錄》,對研究唐詩的人,很有幫助。
  此詩大意是說:洞庭湖到了秋天水漲,很闊大了,我也想乘船回襄陽去。接着就用二聯描寫湖水之空闊,衹見水天一片,分不清那兒是楚,那兒是吳。這地區是古代是楚接境,嚮來稱為吳頭楚尾。江水和樹木都隱沒在空虛渺茫之中,湖與海好象也合併為一了,這一句的意義是說湖廣大得象海了。最後二句說:等你來做我的船,大傢一起渡過這個大湖。這一聯的意義和贈張丞相詩一樣,用一個雙關的“濟”字,用舟楫作比喻,就從寫景轉入為抒情。大約作者希望等閻九回來,給他做一個介紹人,嚮達官貴人推薦一下。末句說“相將濟巨川”,可知是雙方有利的事。
  第二首是在長安送辛大回鄂州去的詩。前四句敘述辛大,後四句敘述自己。南方的辛居士,要回家乡去了。他空有“濟川”之心,而沒有發揮“調鼎”之用。信佛教而不出傢的稱為居士。“濟川”,在這裏也是求官的比喻。“調鼎”本來是宰相的職責,這裏用來比喻做官。這兩句詩,寫得很堂皇,說穿了,衹是說;他想求個一官半職,可是竟沒有到手。有人把“濟川心”講做“救世濟民的心”,未免擡得太高了。
  後半首說自己也是一個“忘機者”,傢園也在漢水邊上,因為聽說你要回傢去,所以從遠地寄這首詩給你,以表慰問之情。“忘機者”是忘卻了一切求名求利、勾心鬥角的機心的人。這是高尚的比喻,事實上是指那些在功名道路上的失敗者。《詩經·邶風》有一首詩,題名《式微》。有一個黎國的諸侯,失去了政權,寄居在衛國。他的臣子做了這首詩,勸他回去。“式微”的意義是很微賤。亡國之君,流落在外,是微賤之至的人。孟浩然說這首詩是“式微吟”,是鼓勵辛大回家乡的意思。這個辛大,想必也是一位落第進士,和孟浩然一樣的失意人物。所以這首送別詩,沒有惜別之意,而表達了自己的式微之感,從而抒寫了自己的鄉愁。古典文學中用“式微”一詞,相當於現在的“沒落”。“式饊吟”就是“沒落之歌”。
  第三首是在洛陽送奚三回揚州的詩。主題、結構,和送辛大的詩完全一樣。前四句說揚州是茫茫無涯的水鄉,乘船回去都要依仗順風。我羨慕你從此路回去,不久就可以見到家乡。“朝夕”即“旦夕”,亦即不久”。下四句說自己也離傢已久,恨不能同你一起回南。將來如果你有書信來,我們也許可以在江上會晤。這意思是說:那時我也可能回傢了。
  三首都是送人的詩,第一首是寄贈友人,第二、三首是送別友人。第一首詩還有掙紮着求仕進之意,第二、三首則流露了灰心絶望的沒落情緒。孟浩然詩的主題思想,大多如此。許多不得志的唐代詩人,他們的投贈詩也大多如此。史傳說孟浩然“文不為仕,行不為飾,遊不為利”,恐怕是美化得過分了。
  在講王績的《野望》詩時,我曾說五、七言律詩的中間二聯必須是對句,但這裏三首孟浩然的詩就不符合這條規律。上一篇講過的《與諸子登蜆山》也不符合這條規律。第一首是頷聯不對的例子。第二首是頸聯不對的例子。第三首是中二聯全不對的例子。《與諸子登蜆山》是第一聯對而第二聯不對的例子。這種對法,宋代人稱為“移柱”。一聯好比一條柱子,第一、二聯移換了柱子,以致第一聯反而是對句,第二聯反而不作對句。
  這些詩的平仄,音節,無疑都是五言律詩,决不是五言古詩。這個情況,值得註意。孟浩然的五言詩,當時是“天下稱其盡美”的。他作詩,决不會破體失格,也决不是沒有能力作對句。那麽,這是什麽理由呢?答案很簡單:這是初,盛唐五言律詩的格式。是從五言古詩發展到五言律詩的道路上留下來的軌跡。平仄、音節已經固定了律詩的規格,對偶的規格還沒有固定,因而還可以有全不對或一聯不對的形式。這種形式的五言律詩,在李白、杜甫及其他同時詩人的詩中,常可以見到,然而在中唐以後,除非偶爾有人摹仿,一般地說是絶跡了。
  《峴傭說詩》的作者施鴻保說:“五言律有中二語不對者,有全不對者,須一氣揮灑,妙極自然。初學人當講究對仗,不能臻此化境。”他以為這種形式是五言律詩的最高藝術手法,是入於“化境”,初學作詩的人應當先講究對仗,從能作對句上升到不作對句。這個理論,我頗有懷疑,為什麽中、晚唐詩人都不想追求這個“化境”呢?
  奇怪的是,盛唐詩人作七言律詩,絶沒有不對的聯句,移柱的方法倒是有的。這或者是因為七言律詩不作對句,就近似歌行,不如索性作歌行體了。
  一九七八年五月十日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1.王績:野望2.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3.楊炯:從軍行
4.五七言絶句四首5.劉希夷:代悲白頭翁6.宋之問:奉和晦日幸昆明池應製
7.瀋佺期:遙同杜員外審言過嶺8.雜言歌行三首9.陳子昂:感遇詩(上)
10.陳子昂:感遇詩(中)11.陳子昂:感遇詩(下)12.王梵志詩
13.初唐詩餘話14.王維:五言律詩三首15.王維:五言律詩二首
16.孟浩然:五言律詩三首17.孟浩然:五言律詩又三首18.高適:燕歌行
19.岑參:七言歌行二首20.早朝大明宮唱和詩四首21.王灣:五言律詩二首
22.邊塞絶句四首23.五言絶句四首24.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