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政 》 龙象之争——中国、印度与世界新秩序 》
第17节:第二章、走进中国(3)
戴维-史密斯 David - Smith
2002年以来,石油价格一路攀升,从2002年每桶20美元涨到2006年约每桶80美元。油价上涨的原因很多,包括伊拉克战争,委内瑞拉和尼加拉瓜等石油出口国石油供应的中断,卡特里娜飓风对美国滨海石油设施的破坏,恐怖分子对中东国家进行恐怖袭击的高度风险以及沙特阿拉伯国内的动乱。除了这些石油供给方面的原因外,需求的增加也的确是重要因素,尽管人们对这一因素有些担心。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的石油进口还并不显著。可是21世纪初的五年,中国的石油进口量突然增加,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全球能源署的数据显示,从2000~2005年,世界能源需求每天平均增加7 900万桶,其中超过2 400万桶--差不多30%的增量--是由中国带来的。中国如此迫切地进口石油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其迅速发展的经济需求;另一方面是中国的经济增长对石油的依赖逐步提高。西方经济在过去30年中逐渐减少了对石油的依赖。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数据显示:发达经济国家对石油的依赖度平均为50%,这意味着国内生产总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对石油的需求将增加0.5个百分点;相比而言,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这个比例高达120%,也就是说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1个百分点,对石油的需求将增加1.2个百分点。中国发展带给全球经济的改变,将在石油和其他商品的需求方面产生重大影响。
中国价格
中国经济因其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性以及对全球稀有资源的需求而变得不容忽视。据《商业周刊》报道,"中国价格"成为美国产业界最为关注的几个字。在美国,企业不得不削减30%的成本,否则将失去消费者。从家具商到齿轮厂,几乎每个制造商都面临"中国价格"的威胁。当然,不仅是低成本的中国产品影响这些美国企业,更需要指出的是,还有很多在中国经营的跨国公司,其中很多是美国投资的,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中国一方面使全球原材料价格回升,另一方面却严格控制企业不让它们提高成本,这对西方产业的影响的确是双重的。来自中国的竞争对西方企业通常产生这样的效果:要么降低成本,要么倒闭。《商业周刊》报道:"总体而言,在中国生产的商品比在美国生产的要便宜30%~50%。最糟糕的情况是中国产品的价格甚至会低于美国产品的原料成本,这使得美国的服装、鞋类、电器和塑料产品的制造商在数十年前就绝迹了,它们都因竞争不过中国商家而惨遭倒闭。"⑤美国曾有一个模具公司以207万美元为竞价向一个美国设备公司提供塑料模具,由于一家中国公司承诺只需144万美元,这家模具公司最终被淘汰。一种水流线机床在中国零售价为829美元,而同类的美国货则需1 800美元;一家负责网络和电讯设备销售的中国网络公司标出的数据交换合作价格是18.3万美元,而美国领先全球的供应商思科系统公司出价是24.5万美元;中国出口美国的餐巾纸零售价每卷只有9美分,这甚至低于美国最大的纸业供应商希曼纸业(Seaman Paper)的制造成本。
不仅仅是大量发达国家的企业要面对中国低成本的压力,那里的工人与雇主集体议价的能力也被削弱。中国进入全球市场并没有给其他地区带来工资的相应增长。哈佛大学专门研究国际劳动力市场的专家理查德·弗里曼说,中国、印度和前苏联地区经济的发展使全球劳动力数量翻了一番,这三个地区有接近15亿的新工人正在和将要求职。如果没有全球资本的补偿,全球资本与劳动力的比率会降低55%~60%。这或许有点难懂,但正如弗里曼指出的那样,资本与劳动力的比率至关重要:资本与劳动力的比率关系到工人的工资和资本的回报。比率越高,生产效益和工人工资就越高;如今这一比率的下降将改变市场中资本的平衡,会导致更多的工人同时竞争一定量的资本。中国、印度和其他地区不仅有着充足的劳动力,并且这些劳动力的素质也在逐步提高。人们常常认为中国只能生产一些价值和成本都较低的产品,当然,中国也有不少这样的产品。但是,值得关注的是,到2010年中国拥有的理工科博士将超过美国。"历史经验常常是,发达国家在高科技产品方面处于领先地位,这些产品的制造需要有良好教育背景的高薪工人以及广泛的研发技术;发展中国家则集中生产那些老旧的制造业产品,"弗里曼补充道,"原因在于发达国家在拥有科学家、工程师以及受过良好教育的工人方面具有垄断优势。但是随着中国、印度等国家研究生数量的日益增长,发达国家在高科技创新能力方面的垄断优势将受到削弱。此外,在中国和印度的许多跨国公司都有自己的研发部门,这也会改变发达国家的领先优势……可以肯定的是,技术赶超的速度会加快,低工资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将会缩小。"⑥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节:导言:中国、印度和世界新秩序(1) | 第2节:导言:中国、印度和世界新秩序(2) | 第3节:导言:中国、印度和世界新秩序(3) | 第4节:第一章、历史回顾(1) | 第5节:第一章、历史回顾(2) | 第6节:第一章、历史回顾(3) | 第7节:第一章、历史回顾(4) | 第8节:第一章、历史回顾(5) | 第9节:第一章、历史回顾(6) | 第10节:第一章、历史回顾(7) | 第11节:第一章、历史回顾(8) | 第12节:第一章、历史回顾(9) | 第13节:第一章、历史回顾(10) | 第14节:第一章、历史回顾(11) | 第15节:第二章、走进中国(1) | 第16节:第二章、走进中国(2) | 第17节:第二章、走进中国(3) | 第18节:第二章、走进中国(4) | 第19节:第二章、走进中国(5) | 第20节:第二章、走进中国(6) | 第21节:第二章、走进中国(7) | 第22节:第二章、走进中国(8) | 第23节:第二章、走进中国(9) | 第24节:第二章、走进中国(10) | |
| 第 I [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