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家评传 》  金庸传     》
第17节:第十章 雪山惊天 射雕奠宗师地位
    
冷夏 Leng Xia
    辛磊 Xin Lei
  
  第十章 雪山惊天 射雕奠宗师地位
   《雪山飞狐》一出,天惊石破,全城争读。
   《射雕英雄传》更被视为“天书”,新派武侠小说的宗师地位,由此奠定。那年,查良镛34岁。
   查良镛离开《大公报》的时间是1957年,他进入的长城电影制片公司是香港当时最大的电影制片公司之一。
   闯进电影圈,进入“长城”,对查良镛来说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他喜欢电影自不用说,从1950年起,他还为《新晚报》、《大公报》写影评,一写就是好几年;其间,还写过电影剧本,其中好几个剧本还被“长城”采用拍成电影。
   因为这样的关系,查良镛很熟悉香港的电影圈,在电影圈有不少朋友。从他所写的“三剑楼随笔”中可以得知,他时常出席电影圈的活动,与电影圈人士有诸多来往。
   由于对电影的酷爱,查良镛当时很想在电影圈干一番事业。
   初进入“长城”,查良镛干的是编剧工作。写电影剧本,对他来说是驾轻就熟的。所以,他花在电影剧本方面的时间和精力并不太多,倒是武侠小说创作占据了查良镛大部分的时间。
   自1955年开始写《书剑恩仇录》后,查良镛就没有一天停过写武侠小说。因为是写给报纸连载的,每天一篇,每篇一千字左右,所以他每天都得写稿、送稿。写完《碧血剑》后,查良镛又马不停蹄地写另外一部小说——《雪山飞狐》。《雪山飞狐》主要写胡斐与苗人凤和胡一刀夫妇的江湖恩仇。
   像《碧血剑》一样,《雪山飞狐》的主要人物并不是直写、明写的胡斐,而是暗写、倒叙中的苗人凤和胡一刀夫妇。但它也与《碧血剑》的写法有点不同,倒叙中的苗人凤并没有“死去”,而是在书中“活着”,最后还要和胡斐决一死战,以分胜负输赢。
   与以前写《书剑恩仇录》和《碧血剑》相比,查良镛写《雪山飞狐》更为用心,以至写到后来,整个人都完全投入小说之中。写到最后,胡斐和苗人凤这对多年的江湖死敌对峙于一座悬崖峭壁之上,没有退路,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多年的恩恩怨怨一定要在今天了结。果然,两人大打出手,奇招百出,胜负难分。交战中,胡斐找到了苗人凤刀法中的一个破绽,此时只要他再发一招,一刀砍下去,苗人凤可能就败在刀下,胜负就可分,多年恩怨也可了结。但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就在读者都在屏气静息等待结局的时候,查良镛却戛然搁笔,宣称:全书到此结束!
   为何到此结束?查良镛自己解释说:“写到最后,胡斐的矛盾,就变成了我的矛盾,同时苗人凤的痛苦,也成了我的痛苦,这两人如何了断恩怨情仇,连我也决定不了,所以胡斐那刀到底砍不砍得下去,我无法知道……”
   此书连载完毕,读者、朋友都纷纷问查良镛:到底胡斐这一刀最后砍没砍下去?如果说查良镛以前的两部武侠小说的出现是初放光芒的话,那这部《雪山飞狐》,却是石破天惊之作。它的情节扑朔迷离,但悬念解开之后又合理合情;它结构严谨,几乎没有任何漏洞。尤其是故事的铺排手法,以一天来写100年的恩怨纠葛,这样精妙的构思与立体框架,堪称绝笔。
   《雪山飞狐》连载过程中,全城争读,读者紧紧追着情节的发展;而到最后,查良镛留下的悬念,更使全城争议纷纷。一时间,“胡斐手里的刀有没有砍下”成了城市热门话题。
   而当香港市民还在对《雪山飞狐》议论纷纷的时候,查良镛又推出他第四部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
   查良镛在这部恢弘、浩大的小说中以一代英雄成吉思汗南征北战为背景,重点写了郭靖传奇的江湖生涯。
   郭靖是个相貌平凡、资质愚钝的人,因父亲被金兵所杀,后被蒙古英雄成吉思汗收养。他的生活里遇上很多武艺高强的江湖人物,经历充满传奇、刺激。这些人和事,一个接着一个,一件接着一件,环环紧扣,令人紧追不舍。
   查良镛以其非凡的想像力,塑造了一个个性格各异、经历不同的江湖人物:东邪、西毒、南帝、北丐、江南七子、周伯通、裘千仞、瑛姑……查良镛不愧为驾驭历史而又能随心所欲编写故事与塑造人物的高手。尤其是他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写出“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的传奇故事,以笔掀惊涛的巧妙安排和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使武侠小说变成一种令人读之不忍释卷、回味再三、击掌叫好的艺术品。
   查良镛在《射雕英雄传》中,也写了不少刻骨铭心的恩怨情仇:杨铁心与包惜弱的情深义重、完颜洪烈对包惜弱的痴情、杨康与穆念慈的情欲缠绵、郭靖与黄蓉的纯真情感、周伯通与瑛姑的情怨、华筝对郭靖的情痴……这一个个情怨故事,读来都足以令人叹息再三,或羡慕不已。
   这是一部结构完整得天衣无缝的作品,它标志着查良镛的武侠小说创作开始进入炉火纯青的境界。不管是在场面的气势上,还是在人物群雄的气势上,以及故事情节的气势上,《射雕英雄传》几乎压倒所有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的出现,可谓“全城轰动”。当时的“轰动效应”,正如查良镛的好朋友倪匡所说:“等到《射雕英雄传》一发表,更是惊天动地,在1958年,若是有看小说的人而不看《射雕英雄传》的,简直是笑话。”
   那时,每天报纸出来,人们首先翻到副刊看金庸的武侠小说连载;市民们街谈巷议的话题,多半与小说中的人物、情节有关。一时间,只要是金庸的武侠小说,人们便一路追着看下去;看过一遍不过瘾,又看第二遍、第三遍;看过连载,又看每“回”一本的小册子,还看最后出版的大部头全本……
   在曼谷,当地中文报纸每一家都转载金庸的作品,并在报馆门口贴出昨日和今日所载的片段。当时各报是靠每天往来香港至曼谷的班机送来香港报纸转载的,因而大家彼此共享;但到了小说中的紧要关头,有的报馆为了抢先,便不再坐等班机到来,而利用地下电台的设备通过电报来报道香港当天作品的内容,以满足读者迫不及待的渴望。
   用电报来拍发武侠小说,这在报业史上恐怕是破天荒的举动。可见金庸作品受欢迎的程度。
   自《射雕英雄传》出现之后,查良镛的武侠小说巨匠、大师地位,人人公认。新派武侠小说一代宗师的至高地位,由此奠定。
   那是1958年。
   那年查良镛34岁。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湖北人民出版社 |  
  |  
  | 
| 第1节:前言 | 第2节:第一章 家族显赫 已领风骚数百年(1) |  | 第3节:第一章 家族显赫 已领风骚数百年(2) | 第4节:第一章 家族显赫 已领风骚数百年(3) |  | 第5节:第二章 与书为伍 八岁开始读武侠 | 第6节:第三章 文章惹祸 被联合高中开除 |  | 第7节:第四章 打抱不平 竟招致勒令退学(1) | 第8节:第四章 打抱不平 竟招致勒令退学(2) |  | 第9节:第五章 进大公报 身无分文走香江 | 第10节:第六章 北上求职 垂头丧气返香港(1) |  | 第11节:第六章 北上求职 垂头丧气返香港(2) | 第12节:第七章 新晚报里 常与梁羽生对弈 |  | 第13节:第八章 偶试身手 书剑恩仇露锋芒(1) | 第14节:第八章 偶试身手 书剑恩仇露锋芒(2) |  | 第15节:第九章 文坛佳话 三剑客彩笔争辉(1) | 第16节:第九章 文坛佳话 三剑客彩笔争辉(2) |  | 第17节:第十章 雪山惊天 射雕奠宗师地位 | 第18节:第十一章 编导电影 才子巧遇俏佳人(1) |  | 第19节:第十一章 编导电影 才子巧遇俏佳人(2) | 第20节:第十二章 自立门户 八万港元创《明报》(1) |  | 第21节:第十二章 自立门户 八万港元创《明报》(2) | 第22节:第十三章 经营惨淡 自撰小说撑报业(1) |  | 第23节:第十三章 经营惨淡 自撰小说撑报业(2) | 第24节:第十四章 倾力报道 逃亡潮带旺《明报》(1) |   |  
  |   第   I   [II]   [III]   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