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 讀論語心得全集 》
第17節:論語心得(17)
劉廣宇 Liu Anyu
自古以來,人們就懂得了變通對於人生的重要意義。
有這樣一則有趣的故事:
在一個村子裏有兩個年輕人,一個叫阿一,一個叫阿二,一天他們相約到外地去做生意,變賣了些田産,帶着一部分錢財和驢子上路了。
他們到了一個生産布的地方,阿一對阿二說:“在咱們那裏,布是很值錢的東西,我們把所有的錢換取麻布,帶回故鄉一定會有利潤的。”阿二同意了,兩人買了布,捆綁在驢子背上繼續趕路。
接着,他們到了一個盛産毛皮的地方,阿一就對阿二說:“毛皮在咱們故鄉是更值錢的東西,我們把布賣了,換成毛皮,這樣不但我們的本錢回收了還能有一點利潤啊!”
阿二說:“不了,我的布已經很安穩地捆在驢背上,要搬下來多麽麻煩呀!”
阿一把布全換成毛皮,還多了一筆錢,阿二依然有一驢背的布。
他們來到一個生産藥材的地方,阿一就對阿二說:“藥材在我們家乡是更值錢的東西,你把布賣了,我把毛皮賣了,換成藥材帶回故鄉一定能賺大錢的。”阿二說:“不了,我的布已經很安穩地在驢背上,何況已經走了那麽長的路,卸下太麻煩了!”阿一把毛皮都換成藥材,還賺了一筆錢,阿二依然有一驢背的麻布。
後來,他們來到一個盛産黃金的城市,那裏到處是金礦,但是很欠缺藥材和布,阿一賣了藥材,換成黃金,又賺了一筆錢,阿二依然守着一驢背的布。
最後,他們回到了故鄉,阿二賣了麻布,衹換得了很少的一點錢,而阿一把黃金賣了,成為當地最大的富翁。
這雖是一則小故事,但是我們可以從中看出“變通”的意義有多麽重要,“大禹治水”的故事時我們都讀過,為什麽大禹會那麽聰明地用“疏導法”來治水,而他的父親就那麽的不會變通而最後必須眼睜睜地看着被拉去砍頭?難道是大禹真的比他的父親聰明嗎?其實不是這樣的,衹是因為大禹善於變通,他能夠在當時騎虎難下的態勢前適時應變罷了。
“不以規矩,不成方圓”,這是古代的一句名言,是告訴我們規矩的重要性,可是如果過於刻板,認為規矩衹能立而不能改變,則是大錯特錯了。可是我們身邊很多人,卻都缺少那種改變的勇氣和膽量。其實,規則是掌握在我們自己手裏的。雖然規則是約定俗成的,但並不是沒有別的方法和方式,如果不知道改變,衹一味地遵守規則,是註定要被社會淘汰的。對於改變,一個思想僵化、保守的人顯然是難以應付的,衹有那些最為樂觀而最富創造性的人才能夠思路開闊地、靈活機動地對待不可避免、持續發展的變化,而這些變化恰恰是實現目標所必需的。
勇往直前是一種勇氣,激流勇退也是一種勇氣。我們必須順勢而為,善於變通。在環境變化或者形勢變化的時候,你的處世方式也應該隨之改變,否則你會吃虧或者敗陣。適應性是人類適應周邊環境的生存能力,靈活性是人處在不可改變的環境中改變自己的能力,它是活力的表現。
許多人在情況改變以後還堅持原來的方針,是因為沿着既有的方向,順勢而為要簡單得多,所以不願意立即接受風嚮改變的事實。因為一旦承認轉嚮,戰略也非得跟着改變,不少成功人士都相信自己的運勢,也希望沿着原來的道路走下去。二戰時期帶領英國和法國贏得勝利的丘吉爾和戴高樂,在和平時期的選舉中反而落選,就是這個道理。
情況轉變時,思想必須跟着輪換也就是這個道理。有些人即使曾經靈活運用手腕多次獲得成功,但還是很難察覺悄悄接近的危險和新的機會。沒有經驗但能夠以平實而冷靜的態度觀察事物的人,比較能夠因情況不同而改變。
在學習中,變通的原則也是相當重要的,學習時要多動腦,學問更要活學活用,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真正享受知識和學問所帶來的好處。死讀書的人多數無法將學問靈活運用,一旦發生狀況,他們也衹會生硬地搬出腦子裏有限的知識,陷在矛盾與錯誤的生活中。不管是模仿還是學習,都要懂得靈活應用,絶不是生搬硬套就能獲得同樣的效果。不懂得變通與應用,衹會讓自己錯誤地踏上以為可以通往成功的道路。學習,最重要的不是理論的死記,而是知識的融會貫通,就像數學公式一樣,我們背得再多,很快便又要忘記,但是,衹要我們瞭解了公式裏的解題技巧與原理,不管考題怎麽變化,我們也都能迎刃而解!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