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代 太平天国史   》 卷二十九 志第八 兵      罗玺纲 Luo Xigang

  一总说
  太平天国金田起义,就创立一种优越的兵制来组织革命的人民〔一〕。就是当时的反革命分子也不能不承认太平天国的兵制「不愆於法」〔一〕,承认太平天国的「军制有足恃者」〔二〕。由於太平天国有了优良的武装组织,所以能够建立革命政权,使革命战争遍及十八省,时间经十九年之久。
  太平天国的兵制是仿照周礼「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三〕的制度。它的编制,每军设军帅一员,军分前、後、左、右、中五营。每营设师帅一员。每师又分前、後、左、右、中五营,五旅帅分统。旅帅下分一、二、三、四、五五个卒长统带。每卒长下分东、西、南、北四个两司马统带。每两司马下分刚强、勇敢、雄猛、果毅、威武五个伍长统带。每伍长下分冲锋、破敌、制胜、奏捷四伍卒。计军帅统率师帅五员,旅帅二十五员,卒长一百二十五员,两司马五百员。每军官员、伍长、伍卒共一万三千一百五十五人〔一〕。又卒长、两司马都有正副,应再加六百二十五人〔二〕。此外,军中还有各典官及听使人等,其人数尚未计算。但是,据记载每军实际人数只有二千五百人,这是研究太平天国兵制史所不可不知的。
  定制平时辖军,由军帅独任,至出师,乃以监军统率。其丞相、检点、指挥奉命出征,以钦差大臣的名义,统辖数军,总制以下都听指挥〔三〕。
  太平军的编制,到了後期,改以队为编制的单位,与前期不同。它的详细内容,及因何改变,现在还未能稽考清楚。
  太平军的兵种,有陆营、水营、土营、马队四种,而陆营为最主要的一种兵种,土营是担任挖地道攻城的特种部队。太平天国建都金陵,地处长江下游,必须有强大的水师,力争长江控制权,然後根本才能巩固。乃对水师的建制未能及时讲求,给敌人水师压倒,故虽有无敌的陆军,仍使上游全失,为敌所制。太平军除男营之外,还有女营,女子与男子并肩作战,驰名於当世。
  太平军的徽识,凡旗帜、号衣、号帽、腰牌都有定制。至於兵器、军律、兵法等,今天也还斑斑可考。
  茲将太平军的编制、兵种、徽识、兵器、军律、兵法分著於篇,以见太平天国兵制的内容。
  二编制
  甲前期的编制
  太平军前期的编制制度,具见於太平军目中。军中又刻有军册,长阔二尺,以一军为一册。军中自两司马以至军帅都须将所属编造兵册,以次上于本管上级。而官兵个人也须填造家册,以备查考。其军目、军册、兵册、家册各标一式为例于下。
  A军目
  太平天国初定军目式,以一军为例,全刻五百两司马,前列军帅、师帅、旅帅
  ,後列卒长,每一卒长下列两司马四人,还没有东西南北的分别,及刚强伍长、冲锋伍卒各名色,千篇一律,满纸都是卒长、两司马字样,不知它的制度的没有不开卷茫然。後来改定的军目,眉目较前清楚了,上面将陆营水营各举一军以为式,推而至於十军百军都是相同的〔一〕。
  B军册
  军册式
  前一军军帅,前营师帅,前营旅帅,前一卒长,东两司马,伍卒。
  每一军计五百两司马。今在前、後、左、右、中五军各举一两司马伍卒册式录於篇,以概其馀。如号衣上刷印某军某营某司马圣兵,左缀「刚强」二字,右缀「冲锋」二字,即知是那一军那一营那一司马管下第一伍长所管第一伍卒。如左缀「雄猛」二字,右缀「奏捷」二字,即知是第三伍长所管第四伍卒。全军连军帅在内计军帅一人,师帅五人,旅帅二十五人,卒长一百二十五人,两司马五百人,刚强、勇敢、雄猛、果毅、威武各伍长各五百人,共伍长二千五百人,冲锋、破敌、制胜、奏捷各伍卒各二千五百人,共伍卒一万人,合伍长伍卒一万二千五百人,自军帅至两司马共六百五十六人,合计一军官员、伍长、伍卒统共一万三千一百五十六人〔一〕。
  C兵册
  兵册式
  前十三军前营前前一东两司马统下
  正司马吉添顺年二十六岁,广西浔州府桂平县大宣墟人,庚戌年在金田入营,壬子十二月破武昌,封为前一军前营前前一东正司马。
  副司马汪万菁年十八岁,湖北武昌府江夏县青林寺人,壬子二年十二月在武昌入营,癸好三年破天京,封为前一军前营前前一东副司马。
  使书陈万顺年四十五岁,湖北黄州府黄冈县团风人,癸好三年正月在黄州入营。
  长伍谭大福年十九岁,湖北黄州府蕲水县兰溪人,癸好三年正月在黄州入营。
  周绣良年二十一岁,湖北岳州府巴陵县鹿角人,壬子二年十月在岳州入营。
  陈亚福年三十二岁,广东广州府南海县安乐乡人,癸好三年正月在安庆入营。
  朱瑲贵年三十岁,安徽池州府贵池县池口人,癸好三年正月在大通入营。
  马添林年四十二岁,安徽庐州府合肥县派河人,癸好三年正月在大通入营。
  长伍姚万奎年三十五岁,湖北黄州府黄冈县余家集人,壬子二年十二月在黄州入营。
  张有财年十八岁,湖北武昌府兴国州酒铺人,癸好三年正月在黄州入营。
  陈守道年十九岁,江西南昌府新建县吴城人,癸好三年六月在吴城入营。
  董万喜年二十八岁,江南扬州府江都县北来寺人,癸好三年二月在扬州入营。
  高三顺年二十六岁,江南江宁府上元县城内人,癸好三年二月在天京入营。
  长伍黄大兴年二十六岁,江南江宁府句容县茅山人,癸好三年二月在天京入营。
  陈良银年四十一岁,安徽池州府贵池县殷家汇人,癸好三年二月在天京入营。
  赵狗子年十七岁,湖北黄州府麻城县宋埠人,癸好三年六月在鹅公颈入营。
  陈发科年四十一岁,河南河南府洛阳县西乡人,癸好三年正月在九江入营。
  汪成才年三十三岁,安徽徽州府黟县汪村人,壬子二年十一月在汉阳入营。
  长伍苏容林年三十岁,江南苏州府元和县南廒人,癸好三年二月在镇江入营。
  黄丹桂年三十六岁,江南镇江府丹徒县张官渡人,癸好三年在镇江入营。
  周家齐年四十五岁,湖北汉阳府汉川县刘家隔人,癸好三年在汉川入营。
  尾牌陈小四年十五岁,湖北武昌府大冶县治山人,癸好三年九月在兴国入营。
  万如意年十四岁,湖北黄州府麻城县宋埠人,癸好三年六月在宋埠入营。
  长伍邱添瑲年二十三岁,湖北武昌府崇阳县宋四都人,癸好三年六月在团风入营。
  李泉顺年五十一岁,陕西西安府泾阳县及楼人,癸好三年九月在汉口入营。
  吴长菁年二十四岁,安徽徽州府黟县宋家冲人,癸好三年五月在安庆入营。
  尾牌汪毛儿年十三岁,安徽安庆府桐城县东潭人,癸好三年十一月在桐城人营。
  尾牌朱贵儿年十一岁,安徽安庆府桐城县天林庄人,癸好三年十一月在桐城入营。
  尾牌赵瞎子年五十九岁,湖北武昌府江夏县城内人,壬子二年十二月在武瑲入营。
  尾牌郑杏花年十四岁,湖北武昌府江夏县城内人,壬子二年十二月在武瑲入营。
  兵册每一两司马造一本呈本管卒长。每卒长合四两司马兵册汇造一本呈本管旅帅。每旅帅合五卒长兵册汇造一本呈本管师帅。每师帅合五旅帅兵册汇造一本呈本管军帅。每军帅合五师帅兵册汇造一样四本分送本管监军、总制、将军及诏书衙。如有增添或死亡,随时改造,节节呈送。每七日各两司马馆开人数单,赴典圣库衙领礼拜钱,典圣粮衙、典油盐衙领米油盐〔一〕。
  D家册
  家册式
  後二军军帅梁立泰年三十四岁,广西浔州府桂平县白沙墟人。庚戌年七月在金田入营,八月封前营长东两司马,九月升前营旅帅,辛开元年十一月封後二师帅,十二月蒙
  天父
  天兄
  天王
  东王大开天恩封为後二军军帅。
  父梁万铸在家升天
  母胡大妹随营封为後四军女军帅
  妻廖大妹在绣锦衙
  妹梁晚妹北殿内贵使
  子梁小保幼
  女梁二妹幼
  以上俱随营
  兄梁立汉在武宣打仗升天
  弟梁立海
  梁立洲在家未随来
  家册每军自军帅起到伍卒止,人各一页,也由两司马造送,层层汇转同兵册制度。各军典官所属也造兵册家册,由各典官径送本管总制,总制汇造送诏书衙〔一〕。
  乙後期的编制
  太平天国前期的军制,以番号为编排,也就以番号称谓军队〔二〕。後期却自称所统的军队为「我队之兵」〔一〕,称他人所统的军队为某某人队〔二〕。从称谓上,可以看出太平天国前期军队,其军政、军令都掌握於中央政府,後期则权力分散,为将帅所操持。这是研究太平天国军制的一件大事。
  後期军队的编制,现在可以明确地看出来的是采用「队」的编制,而不是同前期那样用军、师、旅、卒、两的编制。现存的三十多件太平天国兵册和名册中,没有一册是用军、师、旅、卒、两的编制〔三〕。惟辛酉十一年正月,诏命为保卫天京交归护京正副主将统率的御林兵,守。汉阳上关头营系左十七军把守,二营系左十五军把守。又如同年国宗提督军务韦俊上东王杨秀清禀奏报告田家镇战事说:「调来土八副将军梁修仁所统左十五、左十七、中十五三军兵士」。却特命「照旧设立军、师、旅、卒、两」〔一〕,这也说明了当时军队早已不用旧制,故这一支选锋特设的御林兵才特诏指定要照旧制来编制。
  太平天国後期军队所用的「队」的编制,每队如何编组?人数多少?队下如何分划?等等内容,目前文献残缺,都未能看得清楚。据记载辛酉十一年三月时,英王陈玉成统下共有五大队、五小队,以前、後、左、右、中编排〔二〕。据现存护王陈坤书部下兵册,有护殿前一队理天义右营詊■天安属下年名菁册,知护王陈坤书部下军队是以队、营编制,将全军分为若干队,队以下为营。又考有一个驻扎在江苏常熟县境的巡察使鸢天神刘翰,他就做一条例外仍称卒长之外,其他都改称百长。此外,在曾国藩家藏的太平天国官员执照及官印清册中,有中一军军帅李章懿,案这一个中一军军帅李章懿的官照,是彭大顺发的,他们是翼王石达开部下。又同册中记有师帅印三颗,旅帅印二颗,这可能是前期的官印,例如其中有东王杨秀清发的官照,又如彭大顺是石达开部下一员大将,并且早已战死了,而叛徒保王童容海缴给这一批太平天国的官照官印中,便有彭大顺做恩赏指挥的小官的官照,可知这一批官照官印虽是童容海在壬戌十二年叛变时缴给敌人的,却有一部份是前期的官照官樱「总队主」,「其下有泯天豫唐、丞相张等十队主」〔一〕。统率大军的统帅英王陈玉成部下只分为五大队、五小队,而一个只驻在一个县的境内的小小鸢天福刘翰飞统带的部队,便分为十队,这就可知太平天国後期所用「队」的编制,其人数多少,并没有一定的制度
  。至於英王陈玉成军队,只见有「队」的编制,未见有「队」下的编制(它的小队,并不是隶属於大队),而护王陈坤书军队,却在「队」下分「营」,这又可知太平天国後期军队的编制,在「队」之下也没有一定的制度
  。其有记明队的人数的所见只有乙好十五年正月驻军福建上杭县南阳乡的康王汪海洋军队,每队五百人,共一百八十五队,合计九万二千五百人〔二〕。
  太平天国後期军队为什么采取队的编制,这应该看作是一件逐渐演变的事件。首先是太平天国前期每军照太平军目所规定的名额连军帅计算在内,应为一万三千一百五十六人,但据记载,每军实际人数只有二千五百人〔三〕。有的军人数还不到这一个实际人数,如甲寅四年军帅刘瑲得统带的後二军便只有一百七十多人〔一〕。同时,前期每逢行军时,行军总要规定必须将军队分为前中後三队。这样,每军的人数既不足额,就难照定制那样军、师、旅、卒、两层层分割的编制,而到作战连用时,又采取分队的形式,这就可见後期采取队的编制,并非突然的改革,而是一件逐渐演变的事件。据现存文献所见,早在丁巳七年十二月,成天福陈玉成统下的鉴天豫涂连照,就因为军规不整,队伍紊乱,他把他所统的军队派分队伍:吁天侯卜某分为前队,羡天侯倪某分为後队,丞相曾某分为右队,他本人与丞相蒙某共为中队。平时各归各队宣讲道理,训练兵士;行军时,各归各队行走,各归各队驻扎;作战时各归各队迎剿,以免紊乱〔一〕。於是与行军总要所规定的只行军时「分为前、中、後三队」不同,而形成为固定的制度了。
  三兵种
  甲陆营
  陆营是太平天国最主要的一种兵种。金田起义,就首先组织陆营。「直破铜关百万重」〔二〕,跨越江湖,到了天京。此後北伐西征,太平天国的旗帜遍十八省,都以陆营为主力。
  太平军是中国历史上著名善战的军队。杨秀清诰四民安居乐业谕说:「抗王师者前徒倒投顺之戈,凛天威者闻风丧妖人之胆」。李秀成自述原稿说:「那时洋鬼并不敢与我见仗,战其
  即败」。曾国藩自供在太平军威的震慑下,「胆已惊碎」〔一〕。左宗棠自供清军与外国侵略军的丑态说:「夷人之畏长毛,亦与我同。」太平天国在进行反封建反侵略战争当中,这种「战胜攻克,所向披靡」〔二〕的辉煌战绩,大部份便是由陆营建树的。
  太平天国对军事创立了许多规章制度,用兵创造了许多新法,都是为陆营所设,详见於本卷各节,此处不赘。
  乙水营
  太平天国的水师叫做水营。金田起义,在山乡作战,毋需水营,至壬子二年十一月,在湖南益阳得民船数千只,始立水营。明年克南京,得民船愈多,就以船户水手为水兵,分为前後左右中五军,旋增至九军,每军以军帅统率,其下所属师帅至两司马也同陆营的制度。
  那时候,长江千里,敌人没有船只。太平天国水营,浮江万艘,行则帆如叠雪,住则樯若丛芦,每当乘风急驶,輒所向无前,处处使敌猝不及防,要取的城池,不战即得,沿江粮食物资,全由船连,声势煊赫,敌人几乎没有防御的办法,太平天国掌握了长江的控制权。
  但是,这时候太平天国水营,不分炮船、战船、坐船、辎重船,所有船只都载军队,都载粮糗,都载器械炮火,凡有船都作为战船,凡接仗都出队。这样,不讲船制,船只大小不一,未经训练,其实不能战,只以人众船多压倒了当时兵单无船的敌人。
  太平天国在全国没有平定,特别是长江流域与敌人共有的时候,既建都南京,就必须力争长江上游,才能保障首都的安全,而敌人要进行反攻,也必须力争长江。故在建都南京之後,全国战事中心,实在长江流域,而长江决战,当然就是以水师为主力,水师强的胜,弱的败,这是一定的道理。这一著棋,给反革命大头子曾国藩先看出来了。壬子二年冬,太平天国撤长沙围後,曾国藩在湖南汀乡家中守制,奉到清朝皇帝的谕旨,叫他出来办理湖南团练。他知道团练不可能抗拒太平天国,他向皇帝报告绿营不可用,提出改弦更张另练新军的主张。他先在长沙成立湘军陆师,就到衡州去以全力建立水师。他仿照广东战船式,鸠集衡州、永州工匠,在衡州设总广,湘漳设分广,制造战船。甲寅四年正月,造成快蟹船四十号,长龙船四十号,舢板船一百五十号,拖罟船一号,作为座船。又購钓钩船改造为战船的一百二十号,雇民船载辎重的一百馀号。战船上配炮五百七十馀尊,这些大炮,绝大部份都是外国侵略者供给的洋铁炮。在湘潭、衡州招募船户水手为水兵,用广西炮手为教习,编成水师五千人,分为十营,叫做湘军水师。
  这一枝反革命的湘军水师,由於船坚炮利,并有训练,就以压倒的优势出现在战场上。太平天国船只初被焚於湘潭约二千艘,接着被焚於岳州约数百艘,被焚於城陵矶约数百艘,被焚於汉阳小河约四千艘,被焚於田家镇约三千艘〔一〕。岳州失守了,武昌、汉阳都被攻陷,田家镇要塞也在血战後陷落,甲寅四年十月敌人水陆军一直进犯到九江、湖口。这时候,太平天国水师不可能与敌人水师正面作战。後来用了种种妙计,先把湘军水师冲锋陷阵的轻便战船长龙舢板一百二十馀号从湖口诱入鄱阳湖,立刻把湖口水卡堵塞,并巩垒增栅扼守,使不得出。於是在湖口,再在九江,用黑夜劫营计,袭破敌人水师大船,敌溃走,乘势追击,第三次克复武昌。
  先是太平天国在船只连续被焚,水营惨败的时候,才知道水师必须讲求船制,因此,在安徽仿照敌人水师船式制造战船,预备西上拒御〔一〕。到乙荣五年二月,三克武昌後,更加锐意讲求,并且学习敌人的战术,建立了自己的新水师。这年四月廿七日(夏历四月十九日),太平天国新水师第一次以雄姿出现在鄱阳湖下游青山湖面,使敌人「见之,不觉惊骇」,结果打败了敌人水师〔二〕。曾国藩吃了败仗後,写信给他的兄弟说:「该逆水战之法,尽仿我军之所为。船之大小长短,桨之疏密,炮之远近,皆与我军相等。其不如我军处在群子不能及远,故我军仅伤数人,而该逆伤亡三百馀人。其更胜於我处,在每桨以两人摧送。故船行更快」〔三〕。太平天国的新水师,除了炮位一项,不如敌人有洋铁炮装备取得射程之远外,所有在船式上、战法上都赶上敌人,而在速度上远超过敌人。过了二十天,曾国藩又写信给他的兄弟说:「今年内湖水师共开四仗,两胜两败,湖口一关,竟难遽行打出,不胜焦灼」〔四〕!八月十二日(夏历八月初八日),太平天国水师又得一胜仗,俘获湘军水师炮船廿一号,小划二号〔一〕。从这一仗後,湘军水师不敢再发动攻势,「日日操练,夜夜防守」〔二〕。到十一月初一日(夏历十月廿八日)开仗,太平天国水师得胜,俘获长龙船一号〔三〕。丙辰六年正月廿九日(夏历同是正月廿九日)又开一仗,太平天国水师打胜,俘获湘军水师战船六号〔四〕。太平天国的新水师,不但是不再同从前那样挨打挨烧了,而且,胜多败少,屡次打败了敌人。这时候,正是太平天国军事力量最鼎盛的时期,长江上下游,西起武昌,东至镇江,都归太平天国掌握,正把曾国藩困在江西南昌,於是在吉安、临江、瑞州修造战船,在临江铸造大炮,煎硝制药,采铁铸子,定计秋间大举围攻南昌,上游瑞、临的战船出而下攻,下游湖口的战船入而上攻,把湘军内湖水师围歼於中段〔五〕。双方水师力量的对比,正随着整个形势的对比,而起着日益有利於太平天国方面的变化。
  不幸正在这个具有决定性的关头,丙辰六年七月,天京事变起,太平天国整个革命形势起了变化,使束手待毙的反革命巨魁曾国藩得再逞他的凶焰,使正在被围歼的反革命军队湘军水师得到喘息、整顿、扩充以至全面反扑的机会。这年十一月十三日(夏历十一月二十二日),武昌、汉阳同时撤退,廿九日(夏历十二月初九日),敌人就由提督杨载福率领湘军外江水师,和由布政使李续宾率领的湘军陆师进犯到了九江郡城下。这时候,这一枝合湖南、湖北、江西、广东四省物力,并得到外国侵略者供给洋铁炮装备的反革命湘军水师,已经扩充为二十三营(外江水师十五营,内湖水师八营),合计战船五百多号,炮位至二千多尊〔一〕,反革命大头子湖北巡抚胡林翼自吹为「江、汉之师,如雷如霆」〔二〕,又以压倒的优势,於丁巳七年九月十八日(夏历九月初八日),在湖口一役大战中,把太平天国战船焚夺淨尽,第二天,就攻陷湖口,被困在鄱阳湖内三年的内湖水师,打出了长江与外江水师会合。曾国藩叫嚣起来说:「三年积愤,雪於一朝」,又说内湖水师「从此重游浩荡之宇」〔三〕。
  太平天国新建的水师被打垮了,由於受着长江下游不产材木的条件限制,不可能再重建起一枝强大的水师〔一〕。从此长江千里,都归敌人掌握。李秀成论当时双方形势,指出:敌人「由上而下,利在水军,我劳其逸,水道难争」挚友郭嵩焘挽他的对联有一句话说:「考战绩以水师为著」〔一〕。曾国藩的党羽王定安在湘军记里也说:「朝廷论平寇功,以国藩创立舟师为首,而国藩亦言长江既清,贼粮渐匮,故金陵两载而告克」〔二〕。曾国藩在进犯安庆的时候,也向清廷奏报说:「发逆之横行在陆不在水,皖、吴官军之单薄亦在陆而不在水」〔三〕。太平天国的陆军是无敌的,但是,它建都在长江下流的南京,与敌苦战争夺长江,而未能建立强大的水师,遂为敌所败。
  丙马队
  金田起义,太平军尚未编马队。太平军的马队在战场上出现,始於戊午八年。三河歼灭李续宾之役,便是以马队数千骑急袭敌人的侧背而取得决战,使曾国藩惊为「向来所未见」〔四〕。
  太平军马队的编制,现尚未考出。江南不产马,而淮河流域起义的捻党却多马队〔一〕。太平军马队马匹的来源,当系丁巳七年捻党加入后,经由捻党之手得来的。此外,在皖北战场上,经常打败八旗骑兵,俘获敌人的马队。清朝钦差大臣督办安徽军务胜保部下的八旗马队便给太平军消灭静二〕。这也是太平军马队马匹来源之一。
  马队战斗,是能以快速的机动性,不失时机,迅速地果敢地突入敌中,使敌得不到讲求对抗手段—发扬火力的时机,以压倒敌人的。尤其是从远距离向冒进的敌人举行急袭时,更非马队不易奏功。固然,马队颇缺乏强韧性,要实现歼灭战,必须配合步兵,使用步兵以当敌强韧战斗的方面,但是,如果没有马队,就不可能急袭敌测背以求决战。所以在遵王赖文光、梁王张宗禹的军队里面,一贯地运用游击性的运动战去歼灭强敌当中,马队尤其是发挥了它的功能。
  丁土营
  太平军还有一种特种部队叫做土营,专任攻坚战中的掘地道作业。金田起义,就有贵县银矿工人参加。壬子二年三月,进攻桂林时,曾在文昌门外掘地道,因桂林城根多坚石,累旬不能入〔一〕。旋即撤围北出,到全州即用地道攻克。太平天国叫掘地道为「开垅口」,这就是当时贵县开银矿工人说的术语〔二〕。这年五月,进入湖南道州、郴州后,又得掘煤工人数千参加,于是建立土营〔三〕。
  土营初仅设指挥一员,将军分一二正副四人,后又封指挥至三十余人,将军六百余人,其总制、监军、军帅至两司马俱备。到建都天京,封土营师帅七百六十二人〔一〕。其后分军四出,在各路军队中也都编有土营〔二〕。
  在太平天国战争中,地道攻城是最有效的一种攻坚战术。太平天国组织大开矿工人,在军队编制中成立土营,因此,对进攻坚城坚寨的战斗起了十分显著的作用。
  四女军和童子兵
  甲女军
  金田起义,拜上帝会都全家参加革命,因此,妇女也同男人一样组织了女军,这些妇女,都是农村劳动妇女,平时挑担犁田,十分强壮。后二军军帅梁立泰的母亲胡大妹,已经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妇女了,她参加金田起义后,在女军中起着骨干作用,到辛开元年十二月,就被提升为后四军女军帅〔一〕。
  女军的装束,与男军相似「当腰横长刀,窄袖短衣服,骑马能怒驰,黄巾赤其足」〔二〕。她们「勇健过于男子,临陈皆持械接伏」〔三〕。壬子二年春,永安破围之役,天王诏令全军「男将女将尽持刀」,「同心放胆同杀妖」。这一场破围大战,女军也建立了大功劳。她们一路与男军并肩作战,扫荡了多少清兵,打破了多少铜关铁卡,一直打到南京来。太平天国颁行的天情道理书里,有一首果然忠勇的诗褒奖她们道:「我们弟妹果然忠,胜比常山赵子龙;起义破关千百万,直到天京最英雄。」
  建都天京后,女军扩编为四十军。女军不设师帅、旅帅,军帅统二十五卒长,卒长领四两司马,两司马管二十五人,一军共女兵二千五百人,四十军共女兵十万人〔四〕。当时女军在天京担任的主要工作,是防守,筑城、运输和建筑。天情道理书赞美她们说:「守卡巡更,筑营运粮,与夫建造天朝、东府,我们弟妹无不历尽勤劳」。其中广西女军还担任冲锋破敌的任务,她们充当太平军中的选锋—牌刀手,攻击天京城外的敌军〔一〕。癸好三年十月救扬州之役,这是一役艰苦的战斗,也调广西女军参加〔二〕。当时镇江防守的任务,便是大半由女军担任,她们把进攻的敌人打得脑浆迸流,狼狈败窜〔三〕。此外,记载可考的,如北伐军中便有女兵参加〔四〕,四寅四年冬,坚守安徽桐城的部队里面,便有一半是女兵和童子兵〔五〕。
  太平天国女军,这样的勇敢无畏地走上战场,她们的英风勃勃,是曾经震动过世人的。癸好三年(一八五三年)冬,在上海出版的英文北华捷报发表了一篇社评,对她们这种为革命斗争而与男子「并肓作战」的行动,表示不胜驚奇和赞美〔一〕。
  乙童子兵
  太平天国有童子兵〔二〕。但必须说明,并不是在太平军的编制里面,童子兵自成编制,如同妇女编为女营那样,而是把童子作为牌尾〔三〕编归男营。例如前十三军前营前前一东两司马吉添顺统下兵册中所列牌尾,有十一岁的朱贵儿,十三岁的汪毛儿,十四负的万如意、郑杏花,十五岁的陈小四便是。不过,童子兵在太平军中虽然没有自成为一种编制,十五岁以下的儿童根据太平天国制度也还没有达到必须参战的法定年龄,但是,这些编入军中的童子,他们从小受到革命战争的锻炼,他们在战场上所显现的英勇事迹,却是一件可歌可舞的铁的事实〔一〕。
  童子兵也同青壮年的军队一样有训练的,时人做有一首童子兵篇诗咏癸好三年镇守扬州的太平军中的童子兵训练情况道:「儿今充童子兵,头编红巾,手执竹枪,朝夕跳叫,喉燥无声,炮声轰轰」〔二〕。这首诗写出太平军中的童子兵以高度革命热情从早到晚的勤操苦练。当时在苏州太平军中服务的外国人,也说到苏州太平军有训练童子打仗的事〔一〕。
  童子兵参战最早见于记载的,是壬子二年春进攻桂林之役〔二〕。童子兵经常担负冲锋的任务,他们最富于战斗精神,当先陷陈,不得胜利不止,以战死为光荣。敌人情报说:「凡临陈攻城,亦惯用童子为倡,以童子皆不畏死,无不以号叫跳跃为乐者。且手足轻便,往往登高陟险如履平地。」又说:「每陷一城,掳一庄,童子又愿为前驱,群贼随其后」。再说:「或我兵偶挫,童子率众穷追,驰逐甚急」〔三〕。丙辰六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一八五七年一月二日),裨治文通讯报导太平军作战说:「他们迎头走上去,尤其是小童,他们必要取胜为止」〔四〕。呤唎在他所著的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里说:「大家知道,太平军中最勇敢无畏的兵土,一般都是十二岁到十五岁的年轻的孩子」〔五〕。呤唎又记他问过几个正在出征的童子兵:「怕不怕打仗,怕不怕陈亡」?一个勇气勃勃的童子兵指着颈上的一块大伤疤,另一个指着胸口上的伤疤,告诉他说:「这都是跟妖魔打仗卦的彩,马上就可以跟他们算帐了」〔一〕。
  在太平天国革命战争当中,童子兵曾经建立了许多辉煌的战绩,如壬子二年十二月,用地雷阵破武昌文昌门城墙根,就由五十名童子兵做先锋,首先冲锋登城,把搶缺口的清兵打败,大军继进,遂克武昌〔一〕。如壬戌十二年三月,江苏嘉定撤退之役,奉命死守城内掩护撤退的忠勇小队一百三十人,大多数是少年兵和童子兵。他们在英,法侵略联军攻城大炮猛烈轰击之下,扼守敌人攻击最猛烈的南门。他们每个人拿着一杆鸟枪,冒着侵略军射过来的可以炸毁一大片城墙的大炮弹,一直冲到前面,用这种笨劣的武器对着敌人开火。其中有三个最小的童子,因为人小達不到枪眼,他们一直在等待着侵略军的三十二磅炮弹打开一个洞口,以便利用这个洞口射击。他们为了避免敌人的来福枪,从不利用同一洞口射击两次。他们架在城堡上的三门中国两磅炮始终向着敌人开火,直到敌人的猛烈炮火轰毁了城墙,把这些炮手埋在瓦砾下面,才使这三门小炮沉默下去。这支英雄的小队被敌人排山倒海地冲了进来,他们退到北门,这是守城军撤退的地点。他们在这里勇敢地■击故人,掩护自己部队的撤退,浴血死战到最后一人,光荣地完成了他们的任务〔一〕。又如癸开十三年正月江苏太倉大败奥伦(Holland)之后,三月太倉在撤退前重创戈登之役,在守军四千多人中,也有许多童子兵,他们在敌人枪林弹雨之中,勇敢地衝到缺口,用一堆堆的擂石来投掷敌人,把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冲锋打退,终使敌人受到重大的伤亡〔二〕。这几役童子兵的战绩,更是使人驚欢不置。
  因此,清朝统治者就把太平天国的童子军看做他们的「心腹之大患」〔三〕。清朝统治者的预料倒是不错的,太平天国里面许多著名的少年英雄们,如英王陈玉成、首王范汝增这班人,他们都是从儿童的时候就参加革命,在军中锻炼出来的。
  五兵源
  金田起义,全家参加革命,除老年和幼童外,人人都是战士。到癸好三年二月克复南京,就推行普遍兵制。其后因战时在新克复地方施行此制有不便,暂时改行募兵制〔一〕。太平天国须要大量的兵源,在克复新地区后,经常举行招兵〔二〕。招兵的人员持有「奉命招兵」大旗,分到各乡镇去召募〔三〕。人民应募的好似流水一般奔赴〔四〕。丙辰六年在江西抚州,就招得志愿兵至四万人〔五〕。
  在太平天国革命战争当中,人民踊跃投军,大力支持太平天国。尤其是当石达开走上分裂路线,把精兵都带走之后,使太平天国陷到危殆的境地,当时安徽人民就成十万人起来投军,增加兵员,补充实力,挽救了危殆的局面。
  关于太平天国招兵事,时人有一首诗詠道:「白旗下乡招投军,市井游手词色欣,新兵入城老兵喜,营中别有相见礼,尊者为兄卑为弟,不问亲戚俱一体」〔一〕。这一首诗,道出了当时人民踊跃投军与新兵入营后军中一片欢融的情况。
  六徽帜
  太平天国起义,与创立兵制同时,旗帜尺寸颜色也分别等级。其后号衣、号帽、腰牌等制度都次第建立。这些制度,对作战都发挥了大作用。以旗帜而论,每一军,军帅旗一面,师帅旗五面,旅帅旗二十五面,卒长旗一百二十五面,两司马旗五百面,共计大小黄旗多至六百五十六面。呤唎论述太平军中的旗手说:「两司马以上军官各有特定旗号,旗式大小视官级之高下。……军中执掌旗帜的旗手颇多,都由精壮忠勇的人充任。重要统帅的旗手和高级军官的官级同等,他们在军中所处的地位极为光荣。有些旗手是我生平所见到的最勇敢的人。他们的任务就是执掌旗帜走在前面引导大军作战」〔二〕。由于太平军的旗帜作为指挥军队的号令,所以从最低级的统率二十五人的军官两司马起都有一面旗帜。由于旗手的任务是执掌旗帜走在前面引导大军作战,所以旗手都是最勇敢的人,他们在军中所处的地位极为光荣,那些执掌将帅大旗的旗手就和高级军官有同等的地位。敌人论到太平天国军队作战的英勇,说是「如墙而进」〔一〕,就是由于执掌旗帜的旗手勇往直前引导大军作战,一个接着一个,一排接着一排,坚固得好似墙壁一样向前进。所以每逢野战,都是「黄旗遍野」〔二〕,到攻克敌人城池的时候,城头上就「有无数黄旗分门站立」〔三〕。太平军旗帜作用的重大如此。兹将太平天国前期所定的旗帜制度,以及军中号衣、号帽、腰牌等分别记述。
  甲旗帜
  初刻本太平军目一册首载旗的尖方式样,长阔尺寸,但不及边色。那时候还未封燕王、豫王及各侯爵,东王旗长阔止九尺,并定日干侍卫旗七尺、节气侍卫旗六尺五寸各制。及定都天京,以侍卫归入同职官,裁其旗制,增封王侯,送加至东王旗九尺五寸而止。字分红黑,边分各色,制度愈密〔一〕。
  乙号衣
  军中号衣都半臂式,如同背心的形式。天王御林军,金黄背心没有边。东王统下黄背心绿边。西王统下黄背心白边。南王统下黄背心红边。北王统下黄背心黑边。翼王统下黄背心蓝边。燕王、豫王统下黄背心水红边。侯至指挥统下也是黄背心水红边。将军至监军统下红背心黄边。军帅至两司马统下都是红背心绿边。前后各缀长五寸、阔五寸黄布一方,或写或刷樱初时前写「太平」二字,后写「第几军圣兵」几字或「某衙听使」几字。到建都天京后,改用宋体字镂板,浓墨刷印于号衣前后,不复另缀黄布〔一〕。
  丙号帽
  号帽以竹片编为柳条凉帽式,上画红绿难花云彩,四面留粉白圈四个,分写「太平天国」四字〔二〕。
  丁腰牌
  腰牌长阔宽薄初时没有定制,上写「太平天国」四字,下写「某一军圣兵某人」或「某衙
  正
  面
  背面
  宰差冯道起腰牌
  说明
  这一块宰差冯道起腰牌,原件高10.7厘米,宽8.2厘米,木质墨书,略涂油漆,上部穿孔,可以悬挂。背面诫谕第一句应为「诫谕众军将兵」,漏了「兵」字,另一块宰差李□□腰牌有「兵」字。这两块腰牌均安徽省博物馆藏。
  听使某人」。到建都天京,始颁定制,下煅火印,预制千万块,分给各军各衙备用。军中各典官都听同监军,所属人数多少不一,有百人则置一卒长,分辖四两司马,二百人则置八两司马,没有??帅、旅帅各官,故各衙听使腰牌没有前营后营字样。若系天朝宫殿和各王府典官,并没有某军字样,则标典天舆衙、典东锣衙各名目〔一〕。
  七兵器
  甲总说
  太平天国革命战争,在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它的武装配备,还是用中国古旧的兵器,虽然也有欧洲制造的兵器,但一般说来,都是十分粗劣的〔二〕。当时太平天国军队的兵器主要是用刀矛和自己制造的粗劣的枪炮。而外国侵略者用的兵器却是最新式的洋枪和炸炮(后膛新式开花大炮),在签订北京条约前,就早已经把落后的前膛旧式洋铁炮成千成万尊地接济清军,曾国藩的湘军水师就是倚靠洋铁炮装备起来的。到北京条约后,更源源不断地以洋枪、炸炮来装备清军,李鸿章的淮军就是这样全部使用洋枪和成立了炮兵营。从今天发现的太平天国铜炮、铁炮来与外国侵略者和清军用的大炮比较,那些后膛开花大炮固然不要说了,就是那些前膛旧式洋铁炮也还是比太平天国自铸的铜炮、铁炮为优良,洋铁炮是用熟铁精制的,太平天国铁炮是用生铁粗制的,从质料看,熟铁制的炮比较坚牢,生铁和铜制的炮,作战时若时间用得过久就易炸裂;从炮身制作看,洋铁炮的射程比较远,火力也比较大,太平天国自铸的铜炮、铁炮射程比较近,火力也比较校但是,太平天国军队却使用了粗劣的兵器,甚至原始的武器,在浙江慈溪用鸟枪打死美国侵略者华尔〔一〕,在江苏金坛用擂石打垮英国侵略者戈登。在江、淮流域平原,用长矛大刀,一次又一次地歼灭了湘军、淮军的洋枪营和炮兵营,在长期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战争中,建下了数不尽的辉煌的业绩。这就可见唯武器论者的说法,是荒谬的;武器是人造出来的,要人去使用它,什么武器都要人来使用,什么样的人来使用武器,它的作用就不同,祇有宏伟的人力的力量才是无敌的。
  兹将太平天国兵器的种类和兵工厂分述于后。
  乙兵器的种类
  太平天国步兵通常使用短而重的刀,长矛队则使用长矛。长矛用竹竿做成,顶端装有铁尖,按照兵士的高矮,长自八尺至十二尺不等。骑兵使用的大刀,一般是双柄式,刀口厚而阔〔一〕。
  太平天国时代战争,火器已占重要地位。据记载辛酉十一年七月十八日(夏历七月廿三日)安庆之战,一日一夜,湘军共用火药至十七万斤,铅子五十万斤〔二〕,当时战争,已大规模地利用火器,可以想见。太平天国用的火器有鸟枪、抬枪、铜炮、铁炮等。鸟枪长约五尺,枪管用钢铁铸造,长约六寸,周围约如拇指粗细,管内有法郎旋,管厚约三分。顶端一口,叫做枪门;末端则为桶状物。加木柄于其内,为握手的地方。向上的一边。距柄约一寸处,则有一线香眼,直通入管的内部,叫做药门。子弹用细铁珠,将铁珠难于火药之中,用竹管由枪门灌入膛内,每膛药约一两,铁珠约二十粒,须砧之使结实;更以纸少许塞结于膛内,用长约寸许的药线,在装弹之前由药门中插入;用时将火燎着药线,使火种传入膛内,药着火即炸,子弹即由枪口射出,可及二百步以外。火药以一水牛角装底盛带,铁珠药线以一盛带,火绳用二竹管贮带,须预先将火绳燃着,冒于竹管内,平时不燎,用时拔出,临风一晃即燃着。发铳时以右手固握其柄,切防弹出口时外拔后退的反动力,以免自伤而不克瞄准;左手出火绳晃燎药线,火由药门传入膛内,药炸而众子弹即向目的轰射〔一〕。既发之后,须重行安装弹药,故续发颇迟。而每遇天气潮湿时,则不能使用。清代在道光前鸟枪兵很少,道光三十年(一八五0年)间还未有大规模的鸟枪队。到金田起义,清军首先利用在火器上的优越,以鸟枪进攻太平军。不久,曾国藩组织湘军,每营分四哨,每哨分八队,其中就有两队小枪队(即鸟枪队)。太平天国在胜利的进军中,大批地缴夺敌人的鸟枪和设厂自制之后,也就大规模地利用鸟枪。鸟枪是当时主要的火器。
  抬枪是一种长而重的火枪,近柄处装有一小撑杆,以便放枪时将小撑杆支撑于地面,
  太平军抬枪作战图(採自呤唎《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
  铜
  炮
  这是左面一尊炮上的铭文。上部份(右面)铭文刻在炮身上第一、第二两段上,下部份(左面)铭文刻在炮身上第四段上。
  说
  明
  这两尊铜炮是在安徽肥西县发现的。左面一尊长110.0厘米,口径直径13.0厘米,炮上部铭文说:“太平天国辛酉十一年本月吉制,九门御林开朝王宗谒天义陈正铸炮刘造”。下部铭文说:“计重三百觔,吃粉二觔”。案义爵是太平天国六等封爵的第一等,谒天义是陈志书的封爵。正铸炮是管理铸炮的官名,刘某名待考。粉是火药,太平天国叫火药做红粉。铭文上是记监造者的姓名、炮重及每开放一次用火药的数量。右面一尊长82.0厘米,口径直径11.5厘米,炮后部有铭文说:“太平天国丁巳七年置造,粉九两”。现在,这两尊铜炮都陈列在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
  铁炮
  这是左面一尊的铭文这是右面一尊的铭文
  说明
  这两尊铁炮,一九五三年在扬州发现。左面一尊长130.0厘米,口径直径8.0厘米,右面一尊长140.0厘米,口径直径11.5厘米。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藏。
  以利瞄准,而便推动〔一〕。呤唎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有一幅太平军作战图,其中便突出地总画太平军对抬枪的使用。现上海市松江县文化馆藏有太平天国抬枪一枝,长二百三十七厘米,下脚宽十厘米,厚六厘米。
  太平天国应用大炮为守城守要塞的利器,以守湖口梅家洲新城和石钟山要塞论,就设有大炮一千二百多尊〔二〕,其大规模地使用大炮为以前中国战史上所未有。当时太平天国自制的铜炮铁炮近年续有发现,保藏在各地博物馆中,而以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收藏最多。兹据太平天国文献集第三集文物所收的铜炮铁炮列表于后。
  太平天国铜炮铁炮表从上表看,炮重最重的为四〇〇斤,最轻的为三〇斤。最长的一三九·八厘米,最短的七七厘米。口径最阔一四·五厘米,最窄为五厘米。受火药最多的为二0两,最少的为二两五钱。受炮子祇有两炮上刻有:一为一〇两,一为二〇两。制造年代,最早为乙荣五年,最迟为癸开十三年。制造地域,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各地都有制造。
  太平天国的火器,还有火弹(一作火疍,又叫火球)、火箭、喷筒、地雷等。火弹太平天国叫做先锋包,又叫红粉包〔一〕,也叫先锋袋〔二〕,经常用在近距离的防御战和冲锋肉搏的进攻战中,发挥迅速的杀伤人马的作用,颇具有现代手榴弹的性能。而用地雷攻城,在中国战史上也是太平天国才利用为主要的攻城兵器,武昌、南京、杭州都是用地雷攻克的,敌人仿效太平天国,也用地雷攻陷了九江、安庆和天京。
  太平天国守城,还利用中国古代的滚木、擂石的兵器。每当敌人攻城,逼近城根,或架梯冲上的时候,城上滚木、擂石纷然交下,常常大量杀伤敌人,城池赖以保固。太平天国的敌人,每每自供受到滚木、擂石的打击,伤亡惨重〔三〕,而金坛大败戈登之役,就是以擂石为主要兵器,尤为著名,世称为「砖石之战」〔四〕。当年防守天京的擂石,近年发现有两个,
  在太平天国革命战争当中,童子兵曾经建立了许多辉煌的战绩,如壬子二十二月,用地雷轰破武文昌门城墙根,就由五十名童子兵做先锋,首先冲锋登城,把抢缺口的清兵打败,大军继进,遂克武昌〔二〕。如壬戌十二年三月,江苏嘉定撤退之役,奉命死守城内掩让撤退的忠勇小队一百三十人,大多数是少年兵和童子兵。他们在英、法侵略联军攻城大炮猛烈轰击之下,扼守敌人攻击最猛烈的南门。他们每个人拿着一杆鸟枪,冒着侵略军射过来的可以炸毁一大片城墙的大炮弹,一直冲到前面,用这种笨劣的武器对着敌人开火。其中有三个最小的童子,因为人小达不到枪眼,他们一真在等待着侵略军的三十二磅炮弹打开一个洞口,以便利用这个洞中射击。他们为了避免敌人的来福枪,从不利用同一洞口射击两次。他们架在城堡上的三门中国两磅炮始终向着敌人开火,直到敌人的猛烈炮火轰毁了城墙,把这些炮手埋在瓦砾下面,才使这三门小炮沉默下去。这支英雄的小队被敌人排山倒海地冲了进来,他们退到北门,这是守城军撤退的地点。他们在这里勇敢地拦击敌人,掩让自己部队的撤退,浴血死战到最后一人,光荣地完成了他们的任务〔一〕。又如癸开十三年正月江苏太仓太败奥伦Holland)之役,三月太仓在撤退前重创戈登之役,在守军四千多人中,也有许多童子兵,他们在敌人枪林强雨之中,勇敢地冲到缺口,用一堆堆的擂石来投掷敌人,把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冲锋打退,终使敌人受到重大的伤亡〔二〕。这几役童子兵的战绩,更是使人驚欢不置。
  因此,清朝统治者就把太平天国的童子军看做他们的「心腹之大患」〔三〕。清朝统治者的预料倒是不错的,太平天国里面许多著名的少年英雄们,如英王陈玉成、首王范汝增这班人,他们都是从儿童的时候就参加革命,在军中锻炼出来的。现陈列在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中。
  太平天国也还利用弓箭。据呤唎说,太平军中来自北方各省的兵士使用弓箭射击,较之使用鸟枪和抬枪要准确得多〔一〕。
  在太平天国战争中,应该注意它用烟幕作战这一创举。烟幕英文名为SmokeScreens'系由化学药品制成,用时以法使起化学作用,成浓厚烟雾,散布空中,在战线能发生所需要的遮隐效果,在需要的时间内完全阻蔽敌人的观察点,惟对于本方的观察、炮火及交通,只有极低的阻碍。这是一种保护与进攻的化学兵器。在欧洲,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才应用〔二〕。而在中国,太平天国战争就首先使用了它。陈徽言武昌纪事记壬子二年十一月太平军进攻武昌城说:「乘雾放毒烟,须臾咫尺不辩」。曾国藩向清廷报告甲寅四年七月十九日〔夏历闰七月初一日〕岳州水战,太平军收兵时战况说:「自放黄绿毒烟迷路,阻我追兵」〔三〕。佚名金陵纪事说太平军「有毒烟药,战稍却,即放毒烟,使人昏闷溃败」。又说:「此方以黑砒石、黄漆叶、人粪为最毒」。汪士铎乙丙日记也说太平军「能放青烟以迷人,相去甚远,可以忽至人前,有青烟酸入人鼻,不可耐」。据这些片断资料,可以看出太平天国军队使用烟幕的情况与效果。
  太平天国军队,以鸣锣、吹角、擂鼓号令〔一〕。号角以海螺做成叫做「胜角」,又叫做「圣角」〔二〕。时人有诗句道:「击鼓吹螺结队行」〔三〕,又有句道:「督战吹螺晓夜同」〔四〕,都是咏太平军吹海螺号令军队的事。
  此外,太平天国也有欧洲制造的双铳枪、滑膛枪、手枪〔五〕、来福枪〔六〕,有人估计保卫苏福省城的太平军可能有三万枝外国枪,其中四分之一的兵士佩带步枪和来福枪,李秀成的一千名卫队完全佩来福枪〔一〕。这些新式兵器,是太平天国打败了外国侵略者缴获,及从外国同情者手中秘密购得的,但由于外国侵略者与清朝统治者的严禁,太平天国购买枪炮十分困难,据说在癸开十三年秋冬间,两个多月里面,总共只买到四十七支枪〔二〕。当时白齐文两次亲身到上海去为太平天国购买军火,结果都空手归来〔三〕。
  丙兵工厂
  太平天国在天京设立典炮衙、铜炮衙、典铁衙、铅码衙、典硝衙、红粉衙、战船衙、弓箭衙、旗帜衙等机关制造各种枪、炮、刀、矛、弓箭、子弹、火药以及战船旗帜等军事工业。
  在各地也设立兵工厂,乙荣五年秋天,在汉阳外江边,便设有铸炮局五所,火药局六所〔四〕。太平天国由于缺乏火药的原料——硝——,须用旧砖熬成,故在各乡更普遍地设立煎硝厂〔一〕。其制硝方法,用缸数十双埋土中,拆旧屋,取旧砖敲碎,研细和烟或灰中,入缸内以水淘之,然后并熬成硝〔二〕。到后期太平天国还仿制欧洲新式兵器,在昆山设有炮弹厂〔三〕,在苏州延请有欧洲人来制造武器和军火〔四〕,在福建漳州也延请爱尔兰人麦克奥立夫〔Mcaubffe〕制造臼炮和弹壳等件〔五〕。太平天国缺乏铜的生产,制造铜炮系溶化铜佛钟磬之类作为原料〔六〕。
  八军律
  太平天国军队不但有完善的组织,而且有严明的纪律。一个军队如果只有完善的组织而没有严明的纪律,那么,这个军队就会瘫痪,不能对敌作战。太平天国军队之所以无敌,是跟它的纪律严明分不开的。
  百年来,太平天国军队虽然受尽地主阶级的诬蔑,但它的铁的纪律却还是彰然共见。以服从指挥说,太平军的士兵们自觉地执行着上级命令,遵守着革命纪律,就是「渡不测之渊,登壁立之山」,还是「死者自死,渡者自渡,登者自登」的〔一〕。以对待人民的关系说:「凡安民安民之地,何官何兵无令敢入民房者斩不赦,左脚呇〔踏〕入民家门口卽斩左脚,右脚呇〔踏〕民家门口者斩右脚」〔二〕。可见太平军是怎样的一个纪律严明的军队。太平天国颁行的一部最重要的军律叫做太平条规,全文如下:
  甲定营规条十要
  一要恪遵天令。
  二要熟识天条赞美朝晚礼拜感谢规矩及所颁行诏论。
  三要练好心肠,不得吹烟饮酒,公正和傩,毋得包弊徇情,顺下逆上。
  四要同心合力,各遵有司约束,不得隐藏兵数及匿金银器饰。
  五要别男营女营,不得授受相亲。
  六要谙熟日夜点兵鸣锣吹角擂鼓号令。
  七要无干不得过营越军,荒误公事。
  八要学习为官称呼问答礼制。
  九要各整军装枪炮以备急用。
  十要不许谎言国法王章,讹传军机将令。
  乙行营规矩
  一令各内外将兵凡自十五岁以外各要佩带军装粮食及碗锅油盐,不得有枪无杆。
  二令内外强健将兵不得僭分干名、坐轿骑马及乱拿外校
  三令内外官兵各回道傍,呼万岁、万福、千岁,不得杂入卸与宫妃马轿中间。
  四令号角喧传急赶前禁地听令杀妖,不得躲避偷安。
  五令军兵男妇不得入乡造取食,毁坏民房,掳掠财物及搜操药材铺户并州府县司衙门。
  六令不许乱捉卖茶水卖粥饭外小为挑夫,及瞒味吞骗军中兄弟行李。
  七令不许在途中铺户堆煷困睡,耽阻行程,务要前后联络,不得脱徒。
  八令不得焚烧民房及出恭在路并民房。
  九令不得枉杀老弱无力挑夫。
  十令各遵主将有司号令分发,毋得任性自便,推前越后。
  上录军律,它的内容最重要的有三项:首先是服从指挥,定营规条十要中第一条就是「要恪遵天令」,其他还有「要同心合力,各遵有司约束」,「各遵主将有司号令分发,毋得任性自便,推前越后」,等条文。其次是爱护群众,十条行营规矩里面就有六条说到群众纪律,严禁焚烧民房、毁坏民房、掳掠财物、乱捉挑夫等,就是在路上和民房出恭〔卽大便〕也在禁止之列。再次是保护武器,士兵们都「要各整军装枪炮,以备急用」,行军时「要佩带军装」。其他如缴获归公,「不得隐藏兵数及金银器饰」,「要别男营女营,不得授受相亲」等事都有明确的规定。此外,又辑录所定的规条号令为行军总要一书,颁布军中,计分为陆路号令、水路号令、点兵号令、传官号令、查察号令、防敌要道、禁止号令、体惜号令、试兵号令共九项,防维周密,纪律严明,与上录条规相同,因其条文过长,故不著录。
  九兵法
  甲总说
  太平天国攻战守备诸法,金田起义时,就使清军将师吃惊。钦差大臣赛尚阿大营翼长姚莹一面狂吠为:「诡计百出」〔一〕,同时又不能不低头承认是:「诚善用兵者」〔二〕。广州副都统鸟兰泰也向赛尚阿报告说:「凶悍诡诈,久历戎行者不独未见,并所未闻。外火器营每次俱有出兵之人,常闻讲论川楚、金川,未似如此」〔三〕。
  孙子说:「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四〕。太平天国兵法,就是掌握这一个战争规律,在战争当中,力争主动灵活,使敌人变为被动,变为钝局,从而取得一役又一役的辉煌胜利。
  当时人指出太平天国用兵,取法于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一〕。这两部小说,保存有许多民间传说故事,其中对战争的描写,不少是反映农民战争的真实兵事。所以太平天国用兵,参考了这两部小说。但是,太平天国兵法,应该说是从战争实践中来,经体现了革命战争中广大群众的智慧,它总结了无数次战争的经验,它有所继承,有所发展,并且有了种种超越前人的新创,在中国农民战争的兵法上,达到了最高峰。
  兹分为作战指导思想、战术、阵法、筑城四方面叙述后。
  乙战略指导思想
  太平天国战略指导思想,从它的全部战史看,是争取战争的主动性,与掌握战争的灵活性。因为在战争当中,只有主动与灵活,才能「致人而不致于人」,百战百胜。
  一、争取战争的主动性主动性是军队行动的自由权,在战争中取得主动,就可以化劣势为优势,把处在优势地位的敌人化为劣势,使「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使「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从而造成「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门」〔一〕的胜利把握,所以争取主动有着极端重要的意义。太平天国自金田起义,就时刻以争取主动为先着。清朝调集各省军队,要把它聚歼在紫荆山区,它就突破围困,袭取永安州,进入城市;攻桂林不下,就主动撤围,向湖南进军;攻长沙不下,四围有清朝大军,太平天国军队,将要陷在顿兵坚城,情见势绌的地步,它又主动撤围,向湖北进军;使清军到处陷于被动,疲于奔命,不过两年多,就从广西山区打到长江,席卷江南,建都金陵,造成伟大的革命业绩。太平天国这一个争取主动性的作战指导思想,从进攻战一直贯串到筑城工程、防卸战以至晚期的带游激性的运动战上来。太平天国在天京事变之后,从武昌撤退,已处在防卸的形势。它保卫九江,则向湖北麻城、黄安进攻〔二〕。保卫安庆,则从长江两岸分向湖北、江西进军,曾国藩自供这一役太平天国的战略说:「取势乃在千里之外,如湖北则破黄州、破德安、破孝感、破隋州、云萝、黄梅、蕲州等属,江西则破吉安、破瑞州、吉水、新淦、永丰等属,皆所以分兵力,及肆以疲我,多方以误我」〔三〕。而庚申十年,奇袭杭州以救天京之役,尤其是太平天国战史中光辉的范例。这一役,天京被清朝江南大营围困得铁桶一般,于是出奇兵袭破敌人军响来源的杭州,「攻其所必救」〔一〕,强迫敌人改变阵容,迫使敌人分兵把守,切断了敌人的给养线,然后调集各路军队集中安徽建平,从敌人后方进攻,一战就解了天京围困,打垮了江南大营,取得了克复常州、苏州和浙江嘉与的伟大战果,就连反革命大头子曾国藩也不得不承认是太平天国「得意之笔」〔二〕。敌人最怕太平天国这一种战略战术,胡林翼复曾国荃信说:「林翼之愚,谓从此东征之师处处为坚城坚垒所阻,一年二年求一战而不可得也。贼情于近三、四年凡遇名将强兵,皆以此法制我。彼作活局,作守局,而能使我军作钝局,改为攻局、围局也。积日累月,情见势绌,彼乃起而乘之,往事可鉴,伏望深思」〔三〕。致多隆阿信又说:「发逆自粤西起事以来,每以坚城坚垒牵缀我兵,而转于无兵及兵弱之处狡焉思逞。故贼日见其多,兵日见其少。贼处乎有馀,而我转处于不足。善乎李左车戒韩信之言曰:顿兵城下,情见势绌,实为古今不易之论」〔四〕。太平天国就是这样争取主动,使敌人处在被动,十九年无数辉煌的战役,都是从这种思想指导而来的。
  二、掌握战争的灵活性毛泽东说:「灵活性就是具体地表现主动性的东西」。又说:「灵活地使用兵力,是转变敌我形势争取主动地位的最重要的手段」〔一〕。太平天国用兵极重视灵活性,杨秀清行军总要防敌要道教育将士要「灵变应敌」。他命秦日网保举官员「必须查其平素历练老成精明灵变」。他指示北伐大将林凤祥、李开芳等说:「务宜身先士卒,格外放胆灵变」。他指示北伐深入敌境办理粮运人员也说:「务宜灵变」。他褒奖张子朋等功劳又说:「足见灵变有干」。石达开指示在岳州指挥前敌的秋官又正丞相曾天养说:「俱要事事灵变」。秦日网指示在圻州抗击敌军的参拾检点陈玉成说务要「小心灵变」。李秀成指示进攻上海的宿卫军大佐将陆顺德、荷天安麦冬良顺等必须「随机应事」,「向机进取,方可兵获万全」。这都可见太平天国用兵极重灵活性。关于这一点,敌人曾有所论列,张德坚说:「贼之奸黠,首在能审势度力,如攻桂林不下,则陷全州;攻长沙屡败,则下之窜湖北;攻南昌不下,则攻田家镇;攻田家镇知力不敌,则先虏与国、大治,力足然后破之;势不足陷武昌,则遍扰四围郡邑,绝我援饷,俟我饥疲,彼势强盛,然后陷之;上溯襄河,直逼棗阳,知棗阳坚守,而有敢战兵勇,队幡然回窜犯荆州,一败旋卽退去踞麻城。·····夫攻坚则力倍而多损,攻瑕则力省而效速。贼安知胜算,然能逞其巧作,毫无拘执,捷若转圆」〔一〕。左宗棠说:「逆贼每遇坚城,必取远势包围,待其自困而后陷之。频年东南贼从,验之历历不爽」〔二〕。许瑶光举太平天国攻克宁波这一役的战术为例说:「其犯宁波分两路,一由嵊县上之山路,走陈公岭入奉化以下绕入宁,一由嵊县之下走塘路,陷上虞、馀姚、入慈溪、镇海而上入宁。……宁以新昌、嵊县、上虞为背,以奉化、慈溪为左右手,以镇海为出海之咽喉,贼不直走宁波,而先窜陷四围之邻邑属邑,大局包钞计亦狡矣。卽其入嵊也,亦分两路,一由东阳逾榆岭以犯嵊,一由会稽苦竹溪入孙坳,人言贼用兵如蟹螯,信矣」〔三〕。太平天国用兵,有时遇到失利,就立刻改向有瑕可乘的地方转进;有时进攻坚城,则取远势包围,待其自困而后攻取;有时则用蟹螯式战术,使敌无可守卸,总之,它灵活地使用和变换这些战术,做到「捷若转圆」的地步,就完全取得主动,也就成为敌人命运的主宰了。
  丙战术
  一、间牒
  孙子兵法认为争取主动的关键,首先是正确判断情况,他说:「知彼知已者,百战不殆」;如果不掌握情况,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那就会「不知彼,不知已,每战必殆」〔一〕。而要了解敌人,就必须使用间牒。太平天国用兵,懂得这黠,重高视间牒作用。敌人说他「广置奸细」〔二〕,说他「善侦探」〔三〕。当时外国人的报导也说:「他们的侦探系统是很无善,各处均密布有侦探,以探取情报」〔四〕。太平天国经常派遣乡官统下人民,就他们所做的职业,如卖棉纱、布、线、钱绳、茶叶之类,给以资本,遍撒多人,叫他们上下左右各探四、五百里,限日期回报。这些间牒,本是田间百姓,形色衣履,毫无瑕隙,往来敌人城池营垒各处,习见不察,故所探最确〔五〕。行军到处,则对前来进贡的人民厚加赏赐,给以银两,叫他们去侦探敌人虚实〔一〕。太平天国的侦探网一直深入到敌人的心脏,在进攻南京的同时,就派有间牒到北京白云观挂单,探听清廷消息〔二〕。在北伐军进入直隶时,丞相妻陈氏、张氏假扮男装潜入北京探明确信,就决定急攻北京的作战计划〔三〕。太平天国还派人入北京捐官,或到大城市假作大买卖,或挟赀入清朝军营投效。据奸细向清朝钦差大臣向荣报告,天京圣库初克南京时存银一千八百馀万两,不到几个月只存八百馀万两,就是为了密派间牒用牒去〔四〕。太平天国这样善于使用各种间牒,进行微妙的门争,故能了解敌人,使主观估计符合于客观情况。
  二、行军用兵要「知彼知已」,还须要了解敌方的地理情况,研究地形险易,计算道路远近。太平天国每克一城,必搜罗图籍。广募士人绘与图,考道路的远近。将要行军,必发路程单,将所行道路都写在纸上,分给各馆,示以趋向,先后次序,都依教令〔五〕。据时人论述,太平天国善用乡导,攻克安徽宁国郡时,两次来路都与郡国利病书所说暗合〔一〕。奇袭杭州回军救天京之役,走的就是从天目山,出孝丰,到安徽广德的山中小路。两个月以前,因江南借浙闱乡试,皖南人走这条山路去杭州,人们才知道山中有这一条捷径,立刻便给太平天国探悉,就从这条捷径行军,赶在清军的前面,取得了天京解围的大功〔二〕。李秀成自述原稿论这一役行军说:「查广德到天京三百馀里,杭州至八、九百里,湾湾曲曲,千里有馀,是以张玉良回救金陵不及」。这段话,说明了用兵了解敌方地理情况的重要。太天平天国颁布的行军总要第一条就是对这一点进行教导说:「凡行军,先要将路程算清,譬如欲往某处,攻剿某处城池,相去约计有多少路程,必须访问明白。卽在军中,选择熟谙路径之人多名,知得由此去多少路到一市镇,又有多少路到一村乡,用纸写得清清楚楚,使之了如指掌,依样书写多张明早五更起身,今晚卽将路程单交与各军总制,熟记在心,以便带兵按程前行,不致歧误。凡为佐将,以及各副将官员,每人须要多选识路兵士,带在身边。自已兵士中,一时无识路之人,到一方,卽先拿那一方外小作为引路之人,亦要问得明明白白,他果能识得路途,方可用他,断不可随拿一人,卽叫他引路,须防其中有奸诡之计。如途中有三叉路口,或二岔歧路,日间固能易知,夜间实恐难认,必须审明此条路是往那方去的,这条路是正路,卽着一随身兵士,手执令旗,站在岔路口,俟圣兵一到,卽大声喊曰:「此是正路,此是岔路」。指引明白,以便圣兵前进,庶不致走入岔路。又恐圣兵到此,以执旗之人,疑为奸细,不肯轻信,必先发路凭一张,盖用佐将印信,从圣兵狐执旗把路之人,或为奸细,亦可问其路凭,细看果有佐将印信,自无疑惑。至若执旗把路之人,须要吩咐的的当当,令其总要等待后队兵士来齐,执旗把路之人,亦可跟随后尾同来。至于扎夜之时,凡为佐将者,须要探听去路前程。譬如明早相去多少里,有一深河,恐其船双逃走,不能渡圣兵而过,先要问明土人,某处系挽船地方,平时有多少船双,又某处又有几多小溪,恐船双由渡处逃走,务必先发兵士,由某处两头拦绝,方得船双以渡军兵。又要探听明日路道,约到某处,或有高埳,抑或有山路崎岖,恐与马难过,是晚必要点定数十人,各带脚锄铁锹,跟随先锋先行修整路道。譬如又探得此去多少路有某城,或某地方有妖坭窟多少,妖兵多少,是晚速要出令,或几时造饭,几时行程,又调多某员为前队先锋。将到有妖之地,所有兵士不准骑马,各各手执军装,负抬一切军装炮煷,预备齐整后,队伍分明,连络而行,首尾相应,以备攻城斩关」这是一段教导,把了解敌方的地理情况,研究地形险易,计算道路远近,使用向导等都指示得清清楚楚。
  三、埋伏
  在太平天国战役的时候,攻城器具还没有克服城塞的足够能力,因此,战门方式也还是古老的形态,埋伏和袭击成为当时最有利的战门方式。敌人说他「善设伏」〔一〕,说他「一味讲求埋伏」〔二〕。太平天国用兵,常利用有利地形,预伏军队三路,正面以小部队诈败诱敌深入到伏击圈时,伏兵齐出,敌骤然遇伏,气套反奔,没有不败的〔三〕。壬子二年九月在长沙水陆洲大败清朝钦差大臣向荣之役,便是用这一个埋伏战术。干王洪仁玕在自术裹特别提起这一役说:「在河心孤州用诱敌伏兵计胜捷,溺死清兵不计其数。乘胜弃长沙不围」。清朝方面也有记载,反革命分子郭嵩焘记此役说:「贼复遣其党石达开渡湘而西,筑数大营,兼掠洋湖晚稻供贼粮。湘水中一洲,俗呼水陆洲,卽古桔洲也,长数里,横亘江心如匹练。贼之渡西岸也,留贼屯洲尾为声援。向公拟先剿之。九月十九日亲率劲卒三千馀,由西岸渡江至洲北,整队而进。贼尽匿洲南树林中,时出零骑诱官军。向公督所部放枪击贼。贼走避林中,徐从林旁出,斜抄官军后。官灾初为林木所蔽,不及觉,比贼帜微露,则疾趋如旋风,官军惊溃,健将游击萧逢春、都司姬圣脉战殁,士卒死者千馀。向公与河北镇总兵王代琳骑善马得免」〔一〕。太平天国埋伏战术还有剪尾、冲腰诸法。每出战,或预伏一军于敌后,或敌左右,当酣战时,不是潜出剪敌尾,就是突出冲敌腰,敌兵惊惶失措,没有不败的。
  四、营劫
  劫营是袭击战术的一种。太平天国用兵,极善于黑夜运劫营。如劫陆营,必遣几个壮士骑马,各带几枚火弹,密藏火种,更以精兵百人跟随,携带鼓角旗械,衔枚急走,约距敌营几里,伏于有掩蔽处。俟三更后,那几个骑马壮士直驰抵敌土墙,踏鞍攀登,各抛火弹,烧敌营篷帐,必有四、五处燃着。当敌人全营惊扰的时候,几里外所伏百人遥见火起,立刻鼓角齐鸣,飞奔敌营。敌军黑夜不知人数多少,往往惊溃。天王有一道诏旨说:「日夜巡逻严预备,运筹设策夜衔枚。岳飞五百破十万,何况妖魔灭绝该」,就是对黑夜劫营将士的鼓励。至于刦敵人水师营,每用几只大船,载草柴燃烧着,渐渐逼近,诱敵炮船抵击,别用无灯黑划多只,绕到故炮船后面,和敌辎重各船左右,抛火弹,放喷筒,烧毁敌对船。二兵士,专放喷喷筒,相间排列十余里,其实不过二三百士卒,喷筒也不能及敌船。但敌船见江岸十多里,火筒如流星,相继不绝,众心疑懼,也必驚惶自擾,慌忙退走了。甲寅四曾国藩。湘军水师溃不成军,曾国藩羞愤到要寻死。太平天国就是巧妙地连用这种刦营的战术,以处在劣势地位的水师,打垮了优势的故人水师的。
  五、撤退
  太平天国退兵,每以进为退,必连日出队打仗不息,反进几十里或几里,逼近敌营下寨,使敌不肄,其实布置周密,一夜已安全撤退。当撤退时,必在城内、寨内留瞽目残疾多人击鼓吹角,城墙、土墙成立草人,或立木椿,上顶竹帽,白天篇插旌旗,夜间虚张灯火.敌人常常被迷惑,甚至已经撤退几天还不知道.佚名独秀峰题壁三十首有两句讽刺桂林守城的清朝将帅道:「绝妙敌人渡江去,诸公独在枕头眠」.反革命分子王闓连记太平军从长沙撤退事说:「乙未夜半,寇渡湘西走,丙申城上詗寇屯肄空虚,有呼者曰:『贼去矣』!将帅闻报,皆愕且惧」〔一〕。佚名咸同广陵史稿记清朝钦差大臣琦善统江北大营围扬州,城中粮尽撤退,去已三日,仅余空城,清军才发觉。这是太平军的一个传统的战术,从壬子二年春进攻桂林时撤退以至于乙好十五年冬从广东嘉应州撤退都是用这一个战术。由于太平天国用兵,撤退时神妙如此,故能保存自己,向有利的地方转进,以消减敌人。
  六、游击性的运动战天京失陷之后,遵王赖文光领导蒙、亳队伍继续在长江、黄河流域抗战。这时候,赖文光的军队不过几万人,到乙好十五年冬,长江以南的军队在广东嘉应州壮烈牺牲后,便要抗击清朝全国的军队。用的武器是大刀、长矛,「全无火器」〔二〕,虽然缴获了敌人的枪炮,又因「无火药」〔三〕,也无用处,而敌人用的是来福枪、炸炮,李鸿章的淮军并有炮兵营。故武器不如敌人,人数也不如敌人。它要正面攻击固不可能,要深沟高垒防御也不可得。为了在战略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于是创造出一种新战术。这种战术,是执行外线速决的进攻战的作虞术,是执行外線速决的进攻战的作战方针,但在作战当中,「兵多之处,避路而行,兵少之地,冲锋突过」〔一〕,「有时疾驰狂奔,日行百余里,连数日不少停歇,有时盘于百余里之内,如蚁旋磨,忽左忽右」〔二〕,「微有不利,则电掣而去,顷刻百里」〔三〕,还保留有游击战术的特点,所以可叫做为游击性的运动战。这一种战术,包涵有三项主要的战斗纲领:第一是以走致敌人,第二是专伺机进攻有隙可乘的敌人,第三是迂回残敌。战争的目的,是保存自己,消减敌人。太平天国这一个战术,为避敌之长,在漫长的战線上,以「飙疾如风」〔四〕的高度流动——走——来从事战斗,「一转瞬间」,使敌人「拦头者变为尾追,前进者倏又旁落」〔五〕,首先就保存了自己。同时,在走的当中,运用种种方策,使强敌失去主动,我东则东,我西则西,疲于奔命,因此,走又是作为消减敌人的一种先决手段。李鸿章所说:「以走自活,卽以走疲我」〔六〕的话,就是指这一项战斗纲领说的。太平军在实施了走来拖疲敌人之后,就伺候着敌人的虚隙,选择有利的时机来进攻敌人。曾国藩向清廷报告说:「该逆狡诈多端,飘忽异常,从不肯与堂堂之阵约期鏖战,必伺官军势孤力竭之时,出不意以困我」〔一〕。什么叫做「不意」?不意便是敌人的「虚」,敌人在此往往不作准备,优势而无准备,不是真正的优势,也没有主动,它的虚,已造成它的败形。劣势而有准备的军队,则立于主动地位,如果对着敌人这个虚,出以疾风迅雷之势,举行不意的攻击,一定可以百战百胜。孙子说:「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人所备者多;敌人所备者多,则吾之所与战者寡矣。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故知战之地,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二〕。太平天国这一项战斗纲领,实在是和孙子兵法相合的。太平军到掌握了优势,发现了敌人的败形(虚隙),选择了进攻的时间与地点之后,它就采用迂回的残减战术,以骑兵急袭敌人的侧背,而以步兵从正面冲击。骑兵袭敌,则瞬息间便已包过敌人的侧背,从两侧迂回切断敌人的归路;步兵冲击,则于枪弹如雨之中,冒火線急进。其骑兵用的是大刀长棒,步兵用的是长矛。这是当时冲锋肉薄最好的武器。决战一开始,就以疾风扫落业的声势,用肉薄战来控制住敌人,使敌人的来福枪炸炮都无用武之地。敌人优良的武器,既归无用,而骑兵迂回袭敌,步兵长矛挺进,乃太平军的长技,于是马步便可以无限制地发挥其坚强的战斗力,愈逼愈近,愈裹愈紧,遂层层包裹把敌人围在垓心。在这种场合之下,敌人是难于突围的。太平军执行这一种残减战,大体上在半天,或一天,或再加一个晚上,就可以解决战斗。打得好,可以全部或大部或一部消灭敌人;卽打不好,也给敌人一场败挫。太平军这一个战术,就是这样将走、击、抄这三个纲领灵活地结合起来,以达到全残或大量杀敌的战斗任务。太平军运用这一个战术,对决战时机的选择是十分慎重的,非到了残敌的时机成熟,从来不轻易举行决战,每一次决战,就一定把敌人残减,或大量杀伤敌人。敌人说他「善战而不肯轻用其锋」〔一〕。说他一旦进行决战,则「猛一回噬,立见伤亡。当此之际,虽韩、白复生,无所用其勇;良、平复出,无所用其智」〔二〕。其战术的精妙,可以想见〔三〕。
  丁阵法
  阵法是一种战斗队形的配置,在古代战争短兵接战的条件下,为着要求战场上统一的指挥和协同动作而产生的。中国古代很讲求阵法,代有传书。到太平天国战争时期,火器虽然已经大量使用,但在晚期(约在壬戌十二年)以前,大部分军队的装备,还没有起根本的变化,故在此以前,特别是在初期和中期,阵法是一直被采用着。
  太平天国的阵法,是从长期战争中创造出来的。据记载有下列四种〔一〕:
  一、牵线阵
  这是一种行军的战斗队形,以防敌袭击,和预防发生遭遇战。凡从此城乡向彼城乡行军时,必下令作牵線阵行走,每两司马执旗一面,后随二十五人,一百人则张卒长旗一面,五百人则张旅帅旗一面,二千五百人则张师帅旗一面,一万二千五百人则张军帅旗一面。一军接着一军前进。宽路则分双行,狭路则单行,鱼贯以进,斩然不紊。在行军中,一旦发生遭遇战,首尾蟠曲钩连,顷刻聚集,结成圆阵迎敌。接仗若不利,统将敲锣,方准退却,仍守牵線阵战斗队形,这时如果路宽,就是分为十行二十行都可以,但不得斜奔旁走,亦必鱼贯而退,牵線急趋,敌往往追赶不上,卽追上了,见队伍不乱,也不敢穷追。
  二、螃蟹阵
  这是一种三队平行配置的战斗队形,中间一队人数少,两翼的人数多,形似螃蟹,所以叫做螃蟹阵。这一种阵法,还根据敌情而有种种变化。如敌仅分左右两队,就以阵的中队分益左右翼,也成两队。如敌前后各一队,就合左右翼的前锋为一队,以左右翼后半与中间一队合而平列,以为前队接应。如敌左一队兵多,则变偏左阵。右一队兵多,则变偏右阵。如敌出四、五队,也分为四、五队次第迎击。其大螃蟹包小螃蟹阵尤为著名,其法或先以小阵与敌交战,后出大阵包围,或诈败诱追,伏兵四起,将敌包围。螃蟹阵变化虽然复杂,但损左益右,移后置前,运用之妙,在于统将根据敌情,临时指挥。其进退开合的疾徐,祇须几个大旗手娴习,全军望大旗向那裹就向那裹奔赴。所以一军用了几个大旗手,便可以指挥万众,略无参差,提纲挈领,深得以简驭繁的妙用〔一〕。
  三、百乌阵
  这是一种使用疑兵的阵法。偶值平旷野,与敌作战,以二十五人为一小队,把部队分为一百几十队,好似天空散布繁星那样,使敌人惊疑不知人数多少,每队人数都同,又不知应先攻何处,彷徨不进,每因此被打败。
  四、伏地阵又名卧虎阵,每遇敌人来追时,退却到水穷山阻的地方,由统将发令,忽地一面大旗仆倒,千旗齐仆倒,瞬息万人几千人都贴伏在地上,寂不闻声。敌军追到,突然前面一片水涯山陬,看不见一个太平军,正在诧异徘徊,疑神疑鬼的时候,太平军一声号令,忽地一面大旗扬起,千旗齐起,万人几千人风涌潮奔,呼声雷吼,转面急趋,向敌猛扑。敌人一疑不释,又增一疑,而益以一惊,没有不转胜为败的。太平军曾在长沙、南昌、武昌等地用这一个阵法屡败清军。
  十三日男亲画贼之莲花抄尾阵寄交璞山。……昨日岳州之败,贼并未用抄尾法,交手不过一个时辰,卽纷纷奔退,若使贼用抄尾法,则我兵更胆怯矣」(见曾文正公家书卷四)。考沧浪钓徒动余灰录述太平军作战事说:「分左右翼合围,贼中谓蟹螯阵是也」。案沧浪钓徒此书与潘锺端苏一麋鹿记都是当时当地人记太平军克苏州前后事的记载。今试将两书所述太平天国阵法对照,潘锺端苏一麋鹿记述荷包阵是:「从两傍兜裹向前」,沧浪钓徒劫余灰录述蟹螯阵是:「分左右翼合围」,可见两者阵法是相同的,荷包阵应当就是蟹螯阵,也就是螃蟹阵的别名。因为这种阵法的特点通常是分两翼包抄合围敌人,有如螃蟹的双螯,到包抄敌人的后方,把敌人包围起来时,又有如荷花的层层包裹,所以称为螃蟹阵(一作蟹螯阵),又称为荷包阵,也称为莲花抄尾阵。
  太平天国用兵运用这些阵法,在当时兵器条件之下,曾经发挥了它的作用。癸好三年夏,江忠源上奏清廷说:「臣随诸军自粤西至湖南,与贼大小百数十战,亦尝备嘗其结营置阵矣。……贼分数路,我每以一路当之,卽或数道并发,而临阵彼此不相雇,贼得以施其奇正抄伏之术,广西、湖南诸战之失利,皆由于贼知布阵之诀,而我不知也」〔一〕。从反革命的自供,可知太平天国阵法所收的功效。其中螃蟹阵一种阵法,直到庚申十年克复苏州后还经常使用〔二〕。
  戊筑城
  A总说
  太平天国在长期革命战争中,为着进行游击战与运动战以及必要时所采取的阵地防御战的需要,创造了它的新颖的筑城设施〔一〕。从金田起义到攻克南京,太平天国进行着游击战与运动战,进攻筑城便是这一时期的产物。到建都天京后,太平天国开始守卫城市,在运动战与阵地防御战结合的当中,又产生了防御筑城。
  太平天国行军,不在平野扎营,多依山险,或在大村巨镇构筑营寨。其营寨周围砌筑土墙。墙上开设枪炮射孔。墙外掘有濠沟。濠中密插竹签。濠外钉有木桩,更用荆棘围绕起来。在木桩之外,又钉交叉竹签,取极软竹片交叉密布。在与敌激战的地方,则掘重濠,筑重墙。第一道濠必密植竹签。第一道墙必用双层板片排架,用横木钉实,虚其中如复壁状,中填沙石砖土。第二道濠也力求宽深。第二道墙,或密排整株树木,或垒堆盐包、糖包,以及水浸棉花包,就情况而定。在永安州时,曾以生根活树,间以杉、竹篙编成墙壁,尤出入意表。这种多样性的设置障碍,使敌人难以用一种辨法克服,而炮子击中竹签微软,已无力坠地,同时可以争取时间,从容不迫地打击敌人,这些筑城设施在战争中都收到显著的功效。
  太平天国构筑营寨,都经过缜密设计,亲踏看地形。行军总要教导将领,「凡筑营立寨」,必须「料度已定,又看地利清楚」。而且构筑力求坚固,工程限时完成,故所筑营寨,对山川形势运用得十分神妙,构筑得坚固异常,就连敌人也不得不说他「筑垒如城,掘濠如川,坚深无匹」〔一〕。又说他「非师古法」,而「必坚必固,且能倚伏相救,声气相连,兵书良法,亦不过如是」〔二〕。
  太平天国守城法,「不守陴而守险」〔三〕。就是不守城墙,而把兵力部署在城外险要的地方,构筑要塞堵击敌人。例如守武昌时,在长江的东岸花园,西岸虾蟆矶各筑一个要塞防御。花园外临长江,内枕青林湖,在那里设大营三座,掘深濠宽二丈,长约三里,引长江水入湖沟内。周围起木城,塞实泥沙,中开炮眼。濠外植约二尺高木桩,交互连钉,木桩外面密密地插着竹签,再外面用荆棘围绕起来。木城里面,又有砖城,内濠层层防御。要塞内安有一百多尊大炮,向长江的一面是防御敌人的水师,向南的是防御敌人的陆军。虾蟆矶要塞的构筑也与花园要塞相等。水师泊守在两个要塞的下面,水陆两军在作战时互相支援〔一〕。这一个守城法的要竅在于不照旧法采用环形防御,使兵力分散在城墙上,陷于被动地位,随处都有给敌人乘虚突破的机会,而把兵力部署在几个险要的据点上,机动地迎击敌人,兵力既集中,又先据地利,作战中就易于争取主动,「致人而不致于人」。太平天国城防所以具有高度的坚韧性,实由于此。
  太平天国筑城,不论是进攻筑地,或者是防御筑城,都有不少创造。筑城的设置,除营寨外,还有与营寨结合起来进行作战的望楼与浮桥,至于攻城则善用地道,这些都属于筑城工事范围内,兹分述于后。
  B营寨
  营寨是太平军在战争中经常构筑的一种工事,它的设置,是根据进攻部置或防御配备,和因地制宜而实施的。据记载共有八种:
  一、夹江为营
  为了适应在在江滨进行战斗,所以采取夹江为营来配置兵力。这一种筑城设施,在江的两岸选择有利地形构筑营寨工事,在营寨与营寨之间设置有望楼,向敌的一方筑有土城,派兵把守。在武、汉、黄州、樊口、田家镇、半壁山各处屡行此法。在武、汉则搭浮桥,使两岸部队在进攻中得到作战的协同;在田家镇、半壁山则设置拦江铁链,以阻敌人水师;在黄州则坚筑壁垒以防北岸,南岸仅置两营,都根据具体情况而灵活运用。至于在长江行军时,都水陆三路并进,行则同行,住则同住,也必夹江为营。如这一夜住围风镇,北岸陆军则全住街市民房,南岸陆军则住洲上民房,如果不够住,则寄宿船上,船分两岸停泊,其房屋较少的一边,则停船七、八成,以船二、三成停在屋多的一岸,三路表里,从不参差。
  二、夹河为营凡在可通航的河道附近作战或进军时,就采取夹河为营的方法,此法与夹江为营同,不过规模较小些。而于壬子二年冬进攻武昌时,在汉阳、汉口小河,备极经营,其通长江河口,则植木桩两万根,更以破船塞口,中开一闸,以坚木栅为门扇,用牵车启闭,以放船支出入。河口两岸,各立数营,汉口的尾桥口地方,两岸也各立数营,中于接驾嘴,搭浮桥一道,以通往来。
  三、阻山为营太平天国守城守险,以及攻城,必依山为营,扼守隘路谷口,对屯数营,或于山腰山顶分立数营,前筑土墙,墙上开炮眼,山后多插旗帜,以为疑兵,这样使得隐蔽结集,适时的组织机动部队出击敌人。太平军在桂林象鼻山、武昌洪山、汉阳龟山、蕲州半壁山等处筑营都用此法。
  四、夹市为营每当部队驻扎市镇时,就用这种扎营的方法,在市镇的周围环立营寨,严守三面,惟自己的来路不必防守。
  五、以村庄为营当时山西、河南、山东、直隶各省村庄,多有围墙、瞭望台、护庄河。北伐军在这几省作战时,往往以大村为营,利用这些已有的构筑设备,再挑濠筑土墙,进行加固,以便宿营和据守。
  六、包营为营常与敌营对峙日久,如有大批生力军开到,必采取包营为营的方式。这种扎营的目的,在于残减敌人,因此必须突然行动,在一两天内,便在敌营的周围都密布了营寨,独留一路,引诱敌人从此冲出,而在前面隘口,预先伏兵邀击,把敌人残减。
  七、包城为营这是环攻城池的设营方法。但敌城一面滨江,或一面扎有敌营,都不能用此法,而弹丸州县,不能持久,又无须用此法。祇有过到大城,守城的敌人力量比较薄弱,城外没有筑城工事,救兵相距很远,才可以采用环攻,首先包围城池掘濠沟,筑土墙,墙内设置星罗棋布的营寨,外面再构筑土墙、濠沟,以阻击敌人的援军。这样把整个城包围得水泄不通,就可以很快地攻下。癸好三年十二月攻克庐州,就是用这一种筑城法。
  八、木簰水城〔一〕用大木簰数架,上面设置木城,木簰的中间搭板屋,起望楼为营寨。木城上开炮眼,密架枪炮向外射击。这一种木簰水城,在水上构筑防御工事,用来控制江河要道,在天京水营、湖口、田家镇、汉口等处,都有设置。
  C望楼
  望楼是一种瞭望和指挥的工事,设置在高处。望楼高度一般是四、五丈,分为五层〔二〕,每层设一梯,缘梯而上〔三〕,但也有高至十丈,分为十数层的〔四〕。雨花台要塞的望楼,挺立山颠,便高与报恩寺塔并峙〔五〕。望楼上有平台,四围红色栏杆〔六〕,其上设有旗灯备方色〔一〕,派专人进行瞭望,大约五人一班,转流值班〔二〕。平时可以打更报时,遇有敌情,白天麾旗为号,擂鼓吹角,传递消息,如日间东方有敌来,就麾青旗,南方有敌来麾红旗,西方有敌来麾白旗,北方有敌来麾乌旗(卽黑旗)。夜间则举灯为号,灯的方色与旗同〔三〕。
  太平天国营寨构筑,每数营便设望楼一座。如己未九年石达开驻军江西南康县新城墟地方,筑立土城,开濠列栅,在二十多里的村庄里面,便设有一百多座望楼〔四〕。太平天国在江岸要点上,和江岸要塞中,都遍设望楼,天京水府祠前江口是水营驻泊处,并为船舶出入总汇之所,太平天国在这里构筑有一个要塞,沿江用板木砖石圈扎成城,安设枪炮,城墙上开有射孔,其中便设置有很多望楼,以扼守港口〔五〕。著名的南京堂子街望楼壁画,在江岸上挺立着一座五层高的雄伟望楼,楼下江面排列着一行战船,威武保卫着江防,便是生动地描写太平天国江防的实况。这种江岸望楼,是江防的瞭望塔,是战船的指挥台,它和炮台构成坚固的要塞。
  此外,太平天国在木簰水城上,也设置有木制的望楼。
  太平天国在作战中普遍地利用望楼,而长期保卫天京,对望楼的利用更多。当时天京城中从近城起,约一里远就设一座望楼〔一〕,通城大街小巷无处不有,有的大街设几座望楼,也有几条巷共设一座的。其中以天京卫戍司令的望楼和东王府的望楼最高,从浦口可以望见东王府望楼。周围城头遍设有望楼,由城而外以至各要塞也都有望楼。凡遇敌来攻,分别日夜,按照方位,楼上擂鼓吹角,举起各色灯旗,如就麾黄旗,夜间就举黄灯,如被敌攻急,就在旗尾或灯下加拖几尺乌布,从城外传到城头,从城头递传到城内各街巷,以至卫戍司令望楼,顷刻间,全城望楼都传遍,如日间麾青旗,或夜间举青灯,就都知道东门外有敌来了。卫戍司令根据敌情,如须调北门外的军队添赴东门支援,就在望楼上麾黑旗;如调南门军队赴东门就麾红旗,其余类推〔二〕。癸开十三年五月,雨花台要塞失守后,敌人时来攻城,由于望楼监视敌人行动的严密,和指挥的迅速灵活,所以都得及时调集兵力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使始终不可能用强力攻入。有一首诗道:「遥望谯楼百尺高,九霄鹤警屡呼号。五方五色旌旗配,鼓角声中各带刀」〔一〕。就是咏天京望楼指挥城防战斗的情况的。综上所述,可见望楼是太平天国特有的筑城工事之一,也可见望楼在当时战争中所发挥的作用。
  D浮桥
  浮桥是行军时渡过江河和作战时使两岸部队作战的协同而搭设的工事。太平天国用兵,以「见水善搭浮桥」〔二〕驰名。而壬子二年十一月在武、汉搭长江大桥进攻武昌,癸开十三年二月,在四川越岑厅大树堡用布疋连船搭浮桥横渡天险的大渡河两役为尤著。壬子二年十一月二十日(夏历十一月十三日)太平军到武昌,这一天,克复对岸汉阳。第二夜,用船支在江面上联繫成两座浮桥,上游一座由鹦鹉洲至白沙洲,下游一座由南岸嘴至大堤口〔三〕。廿六日(夏历十九日),渡过汉水克复汉口后,又在接驾嘴搭一座浮桥,以通太平天国往来〔一〕。这样便把武、汉三镇联成一个整体,使先攻下汉阳、汉口的兵力得迅速投入武昌围残战中。十二月初四夜(夏历十一月廿八日)三更,狂风突至,大浪把两座浮桥冲散,但第二天又把浮桥都重建起来。初九日(夏历十二月初四日),攻克武昌。在攻克武昌后四天,又从汉阳晴川阁搭了一座更大的浮桥直达武昌汉阳门。这座浮桥是用巨缆横纜大木造成,上面用木板铺盖,人马来往,如行平地。太平天国修建这一座大浮桥,是要经过缜密的设计和克服许多技术上的困难的。到廿二日(夏历十七日),这座大浮桥被大风浪冲断,但仅隔一天,又把大桥修好了,在桥边更多繫大铁锚重三、四千斤的抛江中,比以前更加稳固,虽大风浪不能动〔二〕。这一座长江大桥的搭造,在当时确是一件石破天惊的创举。
  搭浮桥横渡天险的大渡河,是赖裕新统率的中旗后队事。中旗后队共三万人,于癸开十三年二月十九日(夏历二月十四日)到四川越岑厅大树堡,见前横大渡河,就立刻搭造浮桥,桥索用布疋扭成,运繫船支,搭成浮桥,在大军渡河的时候,敌人偷派了一队善泅水的地主武装潜入水中,割断浮桥,在过渡中的人马不幸坠没江中,但大部分人马却早已安全过渡〔一〕。
  E地道
  中国掘地道,埋地雷攻城,早有此法。明末崇祯时撰的则克录说,掀翻钜城,如揭片纸。清嘉庆十八年(一八一三年),总兵杨芳攻陷天理教农民起义军据守的河南滑县城,便是用此法〔二〕。但普遍地使用地道攻城,却是到了太平天国用兵才如此。
  在太平天国战争时期,到了后期始间有使用西洋新式炸炮。当时所用的攻城武器,不论是中国自制的铜炮、铁炮,或者是外国运入的洋铁炮,都没有克服坚城的足够能力。要攻克敌人坚守的城池,就祇有用地道攻城一法。
  地道攻城的方法,通常是在城外几里外选择隐蔽地形,使敌人不能发觉,开一巨洞,作为入口,用大木上钉横板,一边进入,一边用木担承,所以不会压坠。木的两旁可容人出入,掘开的泥土,就从入口担出。既抵城脚,堆满火药,然后用竹筒套上引信(导火線),引信的长短,就时间的长短而定,要慢要快,都可豫定〔一〕。布置既完竣,于是选定攻城时刻,预先部署好攻城部队,就点燃引信,静候轰裂,乘势攻入。太平天国攻克武昌、南京等名城和许多城池,都是用这一个地道攻城法打开的。敌人偷学了太平天国这一个地道攻城法,在围攻九江、安庆、天京各战役中都用此法。太平天国运用了各种精妙的战术把敌人的攻城地道打破。大凡地道开挖时,中必有灯火,其烟气上灼,草色萎黄,卽从其处从城内迎掘,无不相值〔二〕。于是或派精兵入洞,把开掘地道的敌人歼灭於地下。或用粪汁和水由洞口倾入,以灌敌人〔一〕。或在敌人地道之下,再掘地道,用火药将敌人地道轰倒,把敌人压死在地道内〔二〕。甲子十四年夏,敌人攻天京急,掘了三十多条地道攻城,条条近城,都给守军打破。最后地堡城失守,敌人占踞龙膊子山阴,其地离城墙极近,不过十多丈,居高临下,架炮数层,安炮百多尊,连攻十多天,昼夜不断,炮火极烈,城垛都被打平,城内无法守御,敌人就从其下开掘地道,仅五日而成。至地道发前一天,已发现敌人地道,并且知道就要轰城,迎掘已来不及,这一夜,就抽点先锋几百人,出城直攻敌人地道大垒,深夜出敌不意,几乎得计,无奈敌人势大,死守住洞口,无法夺取,第二天,地道发,天京遂被轰陷〔三〕。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序一 刘大年序二 谷霁光
序三序四 邢凤麟
自序凡例 汤锡龙
第一部份 卷一 序论第二部分 卷二 纪年
第三部份 卷三至卷二十一 表卷二十二 志第一 上帝教
卷二十三 志第二 天朝田亩制度卷二十四 志第三 资政新篇
卷二十五 志第四 政权卷二十六 志第五 政体
卷二十七 志第六 食货卷二十八 志第七 官爵
卷二十九 志第八 兵卷三十 志第九 刑律
卷三十一 志第十 志第礼制卷三十二 志第十一 天历
卷三十三 志第十二 科举附招贤卷三十四 志第十三 外交
卷三十五 志第十四 地理卷三十六 志第十五 交通
第   I   [II]   [III]   [I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