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郝懿行雲:“海外北經作務隅,海內東經作鮒魚,此經又作附禺,皆一山也,古字通用。文選註謝朓哀策文引此經作鮒禺之山,後漢書張衡傳註引此經與今本同。”
② 郭璞雲:“此皆殊俗,義所作塚。”
③ 珂案:經文(丘鳥),孫星衍校改鴟。
④ 珂案:皇鳥,宋本、毛扆本、藏經本均作鳳鳥,王念孫亦校作鳳鳥。
⑤ 郭璞雲:“言備有也。”王崇慶雲:“大物小物,皆殉葬之具也。”
⑥ 郭璞雲:“在其山邊也。”郝懿行雲:“藝文類聚八十九捲、初學記二十八捲引此經並作衛丘山,北堂書鈔一百三十七捲亦作衛丘,是知古本衛丘連文,而以皆出於山四字相屬,今本誤倒其句耳,所宜訂正。”珂案:王念孫校亦同郝註。附禺山所有各物其部分已見海外北經“務隅之山”節。
⑦ 郝懿行雲:“此經帝俊蓋顓頊也:下云丘西有瀋淵,顓頊所浴,以此知之。”珂案:郝說疑非。此經既明言丘南帝俊竹林,大可為舟;丘西瀋淵,顓頊所浴;則帝俊自帝俊,顓頊自顓頊,又何得以帝俊為顓頊邪?此不同於大荒南經所記不庭之山,前雲“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國”,後雲“從淵,舜之所浴也”,以舜亦妻娥皇,固可以謂浴於從淵之舜即“妻娥皇”之帝俊也,而此則無可比附,故不可以以二帝偶共一地即謂彼此相同也。
⑧ 郭璞雲:“言舜林中竹一節則可以為船也。”郝懿行雲:“初學記(捲二十八)引神異經云:‘南方荒中有沛竹,其長百丈,圍二丈五六尺,厚八九寸,可以為船。’廣韻引神異經云:‘篩竹一名太極,長百丈,南方以為船。’玉篇雲:‘蕁竹長千丈,為大船也;生海畔。’即此類。”
⑨ 郭璞雲:“水色赤也。”
⑩郭璞雲:“封亦大也。”
⑾郭璞雲:“皆高百仞。”王念孫雲:“皆高百仞四字乃正文誤入註,見藝文類聚八十八,又見御覽木部四(捲九五五),又見類聚木部(捲八十九)。”珂案:“三桑無枝”已見北次二經、海外北經。
2、有鬍不與之國①,烈姓②,黍食。
① 郭璞雲:“一國復名耳,今鬍夷語皆通然。”
② 郝懿行雲:“烈姓蓋炎帝神農之裔,左傳(昭公二十九年)稱烈山氏,(禮記)祭法稱厲山氏;鄭康成註云:‘厲山,神農所起。一日有烈山。’”珂案:今本禮記鄭註云:“厲山氏,炎帝也,起於厲山。或曰有烈山氏。”
3、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鹹。有肅慎氏之國①。有蜚蛭,四翼②。有蟲,獸首蛇身,名曰琴蟲③。
① 郭璞雲:“今肅慎國去遼東三千餘裏,穴居,無衣,衣豬皮,鼕以膏塗體,厚數分,用卻風寒。其人皆工射,弓長四尺,勁強。箭以楛(宋本楛下有木字——珂)為之,長尺五(藏經本五作八——珂)寸,青石為鏑,此春秋時隼集陳侯之庭所得矢也。晉太興三年平州刺史崔毖遣別駕高會,使來獻肅慎氏之弓矢,箭鏃有似銅骨作者。問(藏經本問下有之字,是也——珂)雲,轉與海內國,通得用此。今名之為挹婁國,出好貂、赤玉。豈從海外轉而至此乎?後漢書所謂挹婁者(宋本、吳寬抄本者作國——珂)是也。”郝懿行雲:“肅慎國見海外西經。郭說肅慎本魏志東夷傳,但傳本作‘用楛長尺八寸’,與郭異,餘則同也。今之後漢書,非郭所見,而此註引後漢書者,吳志嬪妃傳云:‘謝承撰後漢書百餘捲。’其書說挹婁,即古肅慎氏之國也。隼集陳侯之庭,魯語有其事。”
② 郭璞雲:“翡、窒兩音。”珂案:文選上林賦:“蛭蜩蠼猱。”司馬彪註引此經蜚作飛。
③ 郭璞雲:“亦蛇類也。”郝懿行雲:“南山人以蟲為蛇,見海外南經。”
4、有人名曰大人。有大人之國①,釐姓②,黍食。有大青蛇,黃頭③,食麈④。
① 珂案:大人國已見海外東經及大荒東經。
② 郝懿行雲:“晉語(國語晉語四——珂)司空季子說黃帝之子十二姓中有僖姓,僖、釐古字通用,釐即僖也。史記孔子世傢雲:‘汪罔氏之君,守封禺之山,為釐姓。’索隱雲:‘釐音僖。’是也。”珂案:國語魯語下云:“防風,汪芒氏之君也,守封嵎之山者也,為漆姓;在虞、夏、商為汪芒氏,於周為長狄,今為大人。”汪芒氏即汪罔氏,漆姓即釐姓也。則大人者,防風之後,亦黃帝之裔也。
③ 珂案:藝文類聚捲六引此作頭方。
④ 郭璞雲:“今南方(蟲丹)蛇食鹿,鹿亦麈屬也。”珂案:榮山亦有玄蛇食麈,已見大荒南經。又此經文食麈,藏經本作食鹿;註文鹿亦麈屬,藏經本作鹿亦麀類。
5、有榆山。有鯀攻程州之山①。
① 郭璞雲:“皆因其事而名物也。”郝懿行雲:“程州,蓋亦國名,如禹攻共工國山之類。”珂案:郝說疑是。此經下文有“有始州之國,有丹山”,可證。禹攻共工國山已見大荒西經。
6、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衡天。有先民之山①。有盤木千裏②。
① 珂案:大荒西經云:“西北海之外,赤水之西,有先民之國。”非此。此山地望當在東北。
② 郭璞雲:“音盤。”珂案:大戴禮五帝德及史記五帝本紀,均有“東至於蟠木”語,疑即此。論衡訂鬼篇引山海經(今本無)雲:“滄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裏,其枝閑東北曰鬼門,萬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鬱壘,主閱領萬鬼。惡害之鬼,執以葦索,而以食虎。於是黃帝乃作禮,以時驅之,立大桃人,門戶畫神荼鬱壘與虎,懸葦索以禦兇。”此“屈蟠三千裏”之大桃木,當即“千裏”盤木之屬。劉昭註後漢書禮儀志亦引此經而文稍異,當皆此經之逸文也。
7、有叔歜國①。顓頊之子,黍食,使四鳥:虎、豹、熊、羆。有黑蟲如熊狀,名曰(犬昔)(犬昔)②。
① 郭璞雲:“(歜)音作感反;一音觸。”
② 郭璞雲:“或作獡,音夕同。”郝懿行雲:“玉篇雲:‘(犬昔),秦亦切,獸名。’廣韻亦云獸名,引此經。蓋蟲、獸通名耳。獡見說文(十)。”珂案:郭註“音夕同”,藏經本無同字,同字疑衍。
8、有北齊之國,姜姓①,使虎、豹、熊、羆。
① 郝懿行雲:“說文(十二)雲:‘薑,神農居薑水以為姓。’史記齊太公世傢雲:‘姓姜氏。’案大荒西經有西周之國,姬姓,此有北齊之國,姜姓,皆周秦人語也。”
9、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先檻①大逢之山,河濟所入,海北註焉②。其西有山,名曰禹所積石③。
① 珂案:藏經本作光檻。
② 郭璞雲:“河濟註海,已復出海外,入此山中也。”
③ 珂案:禹所積石之山,已見海外北經,詳該節註。
10、有陽山者。有順山者,順水出焉。有始州之國,有丹山①。
① 郭璞雲:“此山純出丹朱也。竹書曰:‘和甲西徵,得一丹山。’今所在亦有丹山,丹出土穴中。”
11、有大澤方千裏,群鳥所解①。
① 郭璞曰:“穆天子傳(捲四)曰:‘北至廣原之野,飛鳥所解其羽,乃於此獵鳥獸,絶群,載羽百車。’竹書亦曰:‘穆王北徵,行流沙千裏,積羽千裏。’皆謂此澤也。”珂案:大澤有二:一乃海內北經“舜妻登比氏生宵明燭光,處河大澤”之大澤,一即此澤。此澤即海外北經所記“誇父與日逐走,北飲大澤”及此經“誇父將走大澤”之大澤,說詳海內北經“宵明燭光”節註。
12、有毛民之國①,依姓②,食黍,使四鳥。禹生均國,均國生役采③,役采生修④鞈⑤,修鞈殺綽人⑥。帝念之,潛為之國⑦,是此毛民。
① 郭璞雲:“其人面體皆生毛。”珂案:毛民國已見海外東經。
② 珂案:國語晉語四雲: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中有依姓。據此則毛民當是黃帝之裔,海外東經郝註云禹裔非也。然禹亦黃帝族,則毛民者,雖非其直接裔屬,亦其同族子孫也;故禹之曾孫修鞈殺綽人,禹乃“念之”而“潛為”此毛民國,以此也。
③ 郭璞雲:“采一作來。”珂案:藏經本正作來,無郭註四字。
④ 珂案:藏經本作循。
⑤ 郭璞雲:“音如單夾之夾。”
⑥ 郭璞雲:“人名。”
⑦ 郭璞雲:“潛密用之為國。”
13、有儋耳之國①,任姓②,禺號子,食𠔌。北海之渚中③,有神,人面鳥身,珥兩青蛇,踐兩赤蛇,名曰禺強④。
① 郭璞雲:“其人耳大下儋,垂在肩上,朱崖儋耳,鏤畫其耳,亦以放之也。”珂案:儋耳,淮南子墬形篇作耽耳,博物志捲一作擔耳,依字儋當為聸。說文十二雲:“聸,垂耳也。”即郭註所謂“耳大下儋,垂在肩上”之意也。海外北經有聶耳國,即此,說詳該節註。
② 珂案:國語晉語說黃帝之子十二姓中有任姓,此經下文復言“禺號子”,禺號即禺(豸虎),乃黃帝之子,見大荒東經,故儋耳亦黃帝裔也。
③ 郭璞雲:“言在海島中種粟給食,謂禺強也。”珂案:大荒東經云:“黃帝生禺(豸虎),禺(豸虎)生禺京,禺京處北海,禺(豸虎)處東海,是為海神。”郭璞註:“(豸虎)一本作號。”又註“禺京”雲:“即禺強也。”是禺強固禺號子,然其身份乃北海海神,非如郭註所謂“在海島中種粟給食”之禺號子也。揆此經文意,此“食𠔌北海之渚中”之禺號子,乃任姓之儋耳國也。謂之“子”者,蓋謂其苗裔,非必謂其親子也。郭註“謂禺強也”蓋誤。又,舊以“食𠔌北海之渚中”為句,亦誤。“食𠔌”,應作一句,屬上讀;“北海之渚中”,應作一句,屬下讀,始當。
④ 珂案:禺強已見海外北經及大荒東經。海外北經云,禺強踐兩青蛇,與此異。列子湯問篇雲:“帝令禺強使巨鰲十五,舉首而戴五山。”見海外東經“大人國”節註。
14、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極天櫃①,海水北註焉。有神,九首人面鳥身,名曰九鳳②。又有神銜蛇操蛇③,其狀虎首人身,四長肘,名曰強良④。
① 郭璞雲:“音匱。”珂案:經文櫃,宋本、吳寬抄本、毛扆本藏經本均作樻。
② 郝懿行雲:“郭氏江賦(文選郭璞江賦——珂)雲:‘奇鶬九頭。’疑即此。”
③ 珂案:列子湯問篇說愚公事雲:“操蛇之神聞之,告之於帝。”操蛇之神或本此。
④ 郭璞雲:“亦在畏獸畫中。”郝懿行雲:“後漢禮儀志說十二神雲:‘強梁祖明共食磔死寄生。’疑強梁即強良,古字通也。”珂案:強良,藏經本作強良。
15、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載天。有人珥兩黃蛇,把兩黃蛇,名曰誇父。後土生信①,信生誇父。誇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於禺𠔌②。將飲河而不足也,將走大澤,未至,死於此③。應竜已殺蚩尤,又殺誇父④,乃去南方處之,故南方多雨⑤。
① 郝懿行雲:“後土,共工氏之子句竜也,見昭十九年左傳,又見海內經。”
② 郭璞雲:“禺淵,日所入也,今作虞。”
③ 郭璞雲:“渴死。”珂案:誇父逐日已見海外北經。
④ 郭璞雲:“上雲誇父不量力,與日競而死,今此復雲為應竜所殺,死無定名,觸事而寄,明其變化無方,不可揆測。”珂案:郭以玄理釋神話,未免失之。蓋誇父乃古巨人族名(玄珠中國神話研究ABC說),非一人之名也。“誇父逐日”與“應竜殺蚩尤與誇父”蓋均有關誇父之不同神話,非如郭註所謂“變化無方”也。應竜殺蚩尤與誇父事已見大荒東經。誇父,炎帝之裔,與蚩尤並肩作戰以抗黃帝者也,以不幸兵敗而為應竜所殺。說詳大荒東經“應竜”節註。
⑤ 郭璞雲:“言竜水物,以類相感故也。”
16、又有①無腸之國②,是任姓③,無繼子,食魚④。
① 珂案:藏經本無又字。
② 郭璞雲:“為人長也。”珂案:無腸國已見海外北經,雲:“無腸國其為人長。”是此註所本。
③ 珂案:黃帝之裔十二姓中有任姓(國語晉語四),則無腸國亦當是黃帝裔也。
④ 郭璞雲:“繼亦當作綮,謂膊腸也。”珂案:郭說非是。此無繼(國)即海外北經所記之無啓(今字作綮(糹改月),訛也)國,“無啓”即“無繼”也,說見海外北經“無綮國”節註。此言無腸國人乃無啓(繼)國人之裔也,舊本以“無繼子,食魚”另起,非也。至於“無繼”而有“子”,則正是神話傳說之詼詭處,“揆之常情,則無理矣”(海外東經郭璞註語)。
17、共工之臣名曰相繇①,九首蛇身,自環②,食於九土③。其所歍所尼④,即為源澤⑤,不辛乃苦⑥,百獸莫能處⑦。禹湮洪水,殺相繇⑧,其血腥臭,不可生𠔌⑨,其地多水,不可居也⑩。禹湮之,三仞⑾三沮⑿,乃以為池,群帝因是以為臺⒀。在昆侖之北⒁。
① 郭璞雲:“相柳也,語聲轉耳。”珂案:禹殺相柳事已見海外北經。
② 郭璞雲:“言轉旋也。”珂案:郭註轉旋藏經本作蟠旋。
③ 郭璞雲:“言貪殘也。”珂案:經文九土藏經本作九山,海外北經亦作九山。
④ 郭璞雲:“歍,嘔,猶噴咤;尼,止也。”郝懿行雲:“說文(八)雲:‘歍,心有所惡若吐也。’又云:‘歐,吐也。’爾雅釋詁雲:‘尼,止也。’”
⑤ 郭璞雲:“言多氣力。”珂案:謂相繇之氣力能使其所歍所尼者成為源澤。
⑥ 郭璞雲:“言氣酷烈。”
⑦ 郭璞雲:“言畏之也。”珂案:謂畏源澤之辛苦。
⑧ 郭璞雲:“禹塞洪水,由以溺殺之也。”珂案:由,因緣也,謂禹塞洪水,因以溺殺相繇也;藏經本由正作因。
⑨ 王念孫雲:“御覽人事十六(捲三七五)𠔌上有五字。”
⑩郭璞雲:“言其膏血滂流,成淵水也。”珂案:郭註淵水,藏經本無水字。
⑾王念孫雲:“仞讀為牣,牣,滿也,史記司馬相如傳云:‘充仞其中。’仞、牣古通用。”
⑿郭璞雲:“言禹以土塞之,地陷壞也。”
⒀郭璞雲:“地下宜積土,故衆帝因來在此共作臺。”珂案:即海內北經帝堯、帝嚳等臺。
⒁珂案:海內北經云:“臺四方,在昆侖東北。”
18、有嶽之山①,尋竹生焉②。
① 珂案:文選張協七命李善註引此經作嶽山,無之字。
② 郭璞雲:“尋,大竹名。”珂案:尋,長也。揚雄方言:“自關而西,秦晉梁益之間凡物長謂之尋。”海外北經:“尋木長千裏。”長木既曰尋木,則尋竹自是長竹。尋衹是形容詞,郭以尋為“大竹名”恐非。玉篇有□字,雲“竹長千丈”,當是因尋竹而製之後起字也。藏經本郭註衹作“大竹”,無“尋”、“名”二字,是也。
19、大荒之中,有山名不句,海水入焉①。
① 珂案:藏經本水下有北字,是也,說見大荒南經“天台高山”節註。
20、有係昆①之山者,有共工之臺,射者不敢北鄉②。有人衣青衣,名曰黃帝女魃③。蚩尤作兵伐黃帝④,黃帝乃令應竜攻之冀州之野⑤。應竜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⑥。黃帝乃下天女曰魃⑦,雨止⑧,遂殺蚩尤⑨。魃不得復上,所居不雨⑩。叔均⑾言之帝,後置之赤水之北⑿。叔均乃為田祖⒀。魃時亡之⒁。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⒂!”先除水道,决通溝瀆⒃。
① 王念孫雲:“御覽三十五作傒昆。”
② 郭璞雲:“言畏之也。”珂案:共工之臺已見海外北經。
③ 郭璞雲:“音如旱□之魃。”郝懿行雲:“玉篇引文字指歸曰:‘女□,禿無發,所居之處,天不雨也,同魃。’李賢註後漢書(張衡傳)引此經作□,雲:‘□亦魃也。’據此則經文當為□,註文當為魃,今本誤也。太平御覽七十九捲引此經作□,可證。”珂案:王念孫校同郝註。吳任臣本註文正作“音如旱魃之魃”,可證經文實宜作“□”,註文“旱□”宜作“旱魃”。
④ 珂案:太平御覽捲七十二引世本雲:“蚩尤作兵。”宋衷註云:“蚩尤,神農臣。”是也。則所謂“蚩尤作兵伐黃帝”者,蓋黃炎鬥爭、炎帝兵敗,蚩尤奮起以與炎帝復仇也。說已見海外西經“形天”節及大荒東經“應竜”節註。
⑤ 郭璞雲:“冀州、中土也;黃帝亦教虎、豹、熊、羆,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而滅之,見史記(五帝本紀)。”
⑥ 郝懿行雲:“縱當為從。史記(五帝本紀)正義引此經云:‘以從大風雨。’藝文類聚七十九捲及太平御覽七十九捲引此經亦作從。”珂案:藏經本正作從。從通縱,禮記麯禮:“欲不可從。”釋文:“放縱也。”
⑦ 郝懿行雲:“御覽(捲七九)引此經魃作□,藏經本此下亦俱作□。”珂案:唐劉賡稽瑞引此經正作□。
⑧ 王念孫雲:“史記五帝紀正義引此‘雨止’上有‘以止雨’三字,後漢書張衡傳註無,御覽卅五同,七十九同。”
⑨ 珂案:關於黃帝與蚩尤戰爭之神話,古來傳說多端。較早者有初學記捲九引歸藏啓筮雲:“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黃帝殺之於青丘。”其後太平御覽捲七八引竜魚河圖雲:“黃帝攝政前,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並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誅殺無道,不仁不慈。萬民欲令黃帝行天子事,黃帝仁義,不能禁止蚩尤,遂不敵。乃仰天而嘆,天遣玄女下授黃帝兵信神符,製伏蚩尤,以製八方。蚩尤沒後,天下復擾亂不寧,黃帝遂畫蚩尤形像,以威天下,天下鹹謂蚩尤不死,八方萬邦皆為殄服。”記述此一戰爭之經過,粗具梗概。而又涉及所謂“玄女”者,御覽十五引黃帝玄女戰法雲:“黃帝與蚩尤九戰九不勝。黃帝歸於太山,三日三夜,霧冥。有一婦人,人首鳥形,黃帝稽首再拜伏不敢起,婦人曰:‘吾玄女也,子欲何問?’黃帝曰:‘小子欲萬戰萬勝。’遂得戰法焉。”或即玄鳥神話(詩玄鳥:“天命玄鳥,降而生商。”)而羼入黃帝神話者也。除此而外,尚有御覽捲十五引志林(晉虞喜撰)雲:“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霧彌三日,軍人皆惑。黃帝乃令風後法鬥機以別四方,遂擒蚩尤。”通典樂典雲:“蚩尤氏帥魑魅以與黃帝戰於涿鹿,帝命吹角作竜吟以禦之。”俱黃帝與蚩尤戰爭神話之一節。以俱晚出,受正統思想支配,故不免或狀蚩尤而近妖,失古神話本恉矣。然竜魚河圖猶謂“黃帝遂畫蚩尤形像,以威天下”,知蚩尤在古傳說中位望高也。述異記雜敘蚩尤軼事雲:“蚩尤能作雲霧。涿鹿今在冀州,有蚩尤神,俗雲:人身牛蹄,四目六手。今冀州人掘地得髑髏,如銅鐵者,即蚩尤之骨也。今有蚩尤齒,長二寸,堅不可碎。秦漢間說:蚩尤氏耳鬢如劍戟,頭有角,與軒轅鬥,以角抵人,人不能嚮。今冀州有樂名‘蚩尤戲’,其民兩兩三三,頭戴牛角而相抵。漢造角抵,蓋其遺製也。太原村落間,祭蚩尤神,不用牛頭。今冀州有蚩尤川,即涿鹿之野。漢武時,太原有蚩尤神晝見,龜足蛇首;囗疫,其俗遂為立祠。”亦以見民間於蚩尤之興會與同情也。
⑩郭璞雲:“旱氣在也。”
⑾珂案:大荒南經云:“蒼梧之野,舜與叔均之所葬也。”郭璞註:“叔均,商均也。”大荒西經云:“稷之弟臺璽生叔均。”海內經云:“稷之孫曰叔均。”均此叔均也:傳聞不同而異辭耳。
⑿郭璞雲:“遠徒之也。”
⒀郭璞雲:“主田之官。詩(大田)雲:‘田祖有神。’”
⒁郭璞雲:“畏見逐也。”郝懿行雲:“亡謂善逃逸也。”
⒂郭璞雲:“嚮水位也。”郝懿行雲:“北行者,令歸赤水之北也。”
⒃郭璞雲:“言逐之必得雨,故見先除水道,今之逐魃是也。”郝懿行雲:“藝文類聚一百捲,引神異經云:‘南方有人長二三尺,襢身而目在頂上,走行如風,名曰魃,所見之國大旱,赤地千裏。一名。遇者得之,投混中乃死,旱災消。’是古有逐魃之說也。魏書載鹹平五年晉陽得死魃,長二尺,面頂各二目。通考言永隆元年長安獲女魃,長尺有二寸。然則神異經之說蓋不誣矣。今山西人說旱魃神體有白毛,飛行絶跡,而東齊愚人有打旱魃之事。其說怪誕不經,故備書此正之。”珂案:神異經所說之魃當已是旱魃神話之演變,非古傳黃帝女魃也。
21、有人方食魚,名曰深目民之國①,昐姓,食魚②。
① 珂案:深目國已見海外北經。
② 郭璞雲:“亦鬍類,但眼絶深,黃帝時姓也。”郝懿行雲:“昐,府文切,見玉篇,與滕、荀二字形聲俱近。晉語說黃帝之子十二姓中有滕荀,疑郭本昐作滕或荀,故註云黃帝時姓也。”珂案:郭註黃帝時姓,宋本、毛扆本作黃帝時至,果爾則郝此註可刪矣。
22、有鐘山者。有女子衣青衣,名曰赤水女子獻①。
① 郭璞雲:“神女也。”吳承志雲:“獻當作魃。上文有人衣青衣名曰黃帝女魃,後置之赤水之北,赤水女子魃即黃帝女魃也。此文當本上句之異文,校者兩存之,遂成歧出耳。”珂案:吳說疑是。疑此獻本作魃,所以為前文諸□字之“異文”;迨後前文諸□字均改為魃,此魃字亦遂訛為獻耳。
23、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融父山,順水入焉①。有人名曰犬戎。黃帝生苗竜,苗竜生融吾,融吾生弄②明,弄明生白犬③,白犬有牝牡④,是為犬戎,肉食。有赤獸,馬狀無首,名曰戎宣王屍⑤。
① 珂案:上文雲:“有順山者,順水出焉。”即此。
② 郭璞雲:“一作卞。”
③ 郝懿行雲:“漢書匈奴傳註引此經作弄明,史記周本紀正義引此經作並明,並與卞疑形聲之訛轉。匈奴傳索隱引此經亦作並明。又云‘黃帝生苗,苗生竜,竜生融,融生吾,吾生並明,並明生白,白生犬,犬有二壯,是為犬戎。’所引一人,俱為兩人,所未詳聞。”
④ 郭璞雲:“言自相配合也。”郝懿行雲:“史記周本紀正義、漢書匈奴傳註引此經並作白犬有二牝牡,蓋謂所生二人相為牝牡也。藏經本作白犬二犬有牝牡,下犬字疑衍。”
⑤ 郭璞雲:“犬戎之神名也。”
珂案:犬戎神話蓋盤瓠神話之異聞,說已見海內北經“犬封國”節註。此一神話,或又與海內經所記“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白馬是為鯀”有關,或亦同一神話之分化也。此經“馬狀無首,名曰戎宣王屍”之“犬戎之神”,其遭刑戮以後之鯀乎?不可知已。
24、有山名曰齊州之山、君山、□山①、鮮野山、魚山。
① 郭璞雲:“音潛。”
25、有人一目,當面中生①,一曰是威姓,少昊之子,食黍②。
① 郝懿行雲:“此人即一目國也,見海外北經。‘當面中生’四字,藏經本作郭註,非。”
② 珂案:海內北經有鬼國,亦即此;威、鬼音近。
26、有繼無民,繼無民任姓①,無骨子②,食氣、魚③。
① 珂案:經文二“繼無”王念孫、郝懿行均校作“無繼”,即上文無繼也。
② 郭璞雲:“言有無骨人也。屍子曰:‘徐偃王有筋無骨。’”珂案:無骨,即下文牛黎之國,亦即海外北經柔利國也。柔利、牛黎音皆相近,見海外北經“柔利國”節註。
③ 郝懿行雲:“食氣、魚者,此人食氣兼食魚也。大戴禮易本命篇雲:‘食氣者神明而壽。’”
27、西北海外,流沙之東,有國曰中(車扁)①,顓頊之子,食黍。
① 郝懿行雲:“(車扁),玉篇雲:符善切;集韻雲:婢善切,音扁。藏經本(車扁)作輪。”珂案:何焯校宋本亦作輪。
28、有國名曰賴丘。有犬戎國①。有神②,人面獸身,名曰犬戎。
① 珂案:犬戎國已見海內北經,亦即此經上文之犬戎也。
② 郝懿行雲:“犬戎,黃帝之玄孫,已見上文,是犬戎亦人也,神字疑訛。史記周本紀集解引此經正作人字。”珂案:王念孫校同郝註;神字應據改。
29、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①。顓頊生歡頭,歡頭生苗民②,苗民釐姓③,食肉。有山名曰章山。
① 郭璞雲:“三苗之民。”珂案:三苗國已見海外南經。神異經西荒經云:“西方荒中有人,面目手足皆人形,而胳下有翼,不能飛;為人饕餮,淫逸無理,名曰苗民。”說本此。
② 珂案:歡頭國亦見海外南經,即丹朱國也。此雲‘歡頭生苗民’者,蓋丹朱與苗民神話之異傳,明此兩族關係密切也。
③ 珂案:釐與僖同,說見上“大人國”節註。苗民亦黃帝之裔也。
30、大荒之中,有衡石山、九陰山、泂野之山①,上有赤樹,青葉,赤華,名曰若木②。
① 郝懿行雲:“水經若水註、文選甘泉賦及月賦註、藝文類聚八十九捲引此經並作灰野之山。”珂案:宋本及藏經本正作灰野之山,應據改。
② 郭璞雲:“生昆侖西附西極,其華光赤下照地。”郝懿行雲:“若,說文(六)作□,雲‘日初出東方湯𠔌所登榑桑,□,木也,象形。’今案說文所言是東極若木,此經及海內經所說乃西極若木,不得同也。離騷雲:‘折若木以拂日。’王逸註云:‘若木在昆侖西極,其華照下地。’淮南墬形訓雲:‘若木在建木西,末有十日,其華照下地。’皆郭註所本也。又文選月賦註引此經若木下有‘日之所入處’五字。水經若水註引此經若木下有‘生昆侖山西附西極’八字,證以王逸離騷註‘若木在昆侖西極’,則知水經註所引八字,古本蓋在經文,今誤入郭註爾。又郭註‘其華光赤下照地’,王逸離騷註亦有‘其華照下地’五字,以此互證,疑此句亦當在經中,今本誤入註也。”
31、有牛黎之國①。有人無骨,儋耳之子②。
① 珂案:牛黎之國即海外北經柔利國也,其人反麯足居上,故此經云“無骨”矣。
② 郭璞雲:“儋耳人生無骨子也。”珂案:儋耳已見前。
32、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①。有神,人面蛇身而赤②,直目正乘③,其瞑④乃晦,其視乃明⑤,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⑥。是燭九陰⑦,是謂燭竜⑧。
① 珂案:海外北經作鐘山,此作章尾山,章、鍾聲近而轉也。
② 郭璞雲:“身長千裏。”王念孫雲:“身長千裏四字亦正文誤入註。御覽神鬼部二(捲八八二)不誤,類聚靈異下(捲七十九)同,唯作尺。”珂案:海外北經經文亦有“身長千裏”四字,足證郭此註確係經文誤入。
③ 郭璞雲:“直目,目從也;正乘未聞。”畢沅雲:“乘恐朕字假音,俗作眹也。”珂案:朕義本訓舟縫,引申之,他物交縫處,皆得曰朕。此言燭竜之目合縫處直也。
④ 珂案:文選思玄賦李善註、類聚七十九引此經並作眠,俗字也。
⑤ 郭璞雲:“言視為晝,眠為夜也。”
⑥ 郭璞雲:“言能請緻風雨。”畢沅雲:“謁,噎字假音。”珂案:畢說是也,言以風雨為食也。
⑦ 郭璞雲:“照九陰之幽陰也。”珂案:宋本、藏經本、毛扆本幽陰作幽隱,是也。
⑧ 郭璞曰:“離騷曰:‘日安不到?燭竜何耀?’詩含神霧曰:‘天不足西北,無有陰陽消息,故有竜銜精以往照天門中’雲。淮南子曰:‘蔽於委羽之山,不見天日也。’”郝懿行雲:“楚詞天問作‘燭竜何照’,郭引照作耀也。李善註雪賦引詩含神霧雲:‘有竜銜火精以照天門中’,此註所引脫火字也(藏經本郭註正作火精——珂)。又引淮南子者,墬形訓雲:‘燭竜在雁門北,蔽於委羽之山,不見日。’高誘註云:‘委羽,北方山名。一曰:竜銜燭以照太陰,蓋長千裏。’雲雲。”珂案:經文是謂燭竜,文選思玄賦李善註引作“是謂燭陰;郭璞曰:即燭竜也”。關於燭陰神話已見海外北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