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 中國古都北京   》 科技文化(2)      閻崇年 Yan Chongnian

  大都的佛寺,華嚴宏大,寶剎林立,僧徒衆多,香火繁盛,其中大聖壽萬安寺,精嚴壯麗,坐鎮都邑。忽必烈營建大都時,在今阜成門內,敕建宏偉華麗的白塔。建築這座白塔,花了8年的時間,還邀請著名的尼泊爾工藝傢阿尼哥參加設計,並通過他把尼泊爾白塔的形製傳入了中國。又以白塔為中心,歷時10年,敕建一座規模宏大、一如內廷的大聖壽萬安寺。元朝皇帝即位和正旦的朝儀,多在寺內演習。元末寺被雷火焚毀,明代重修寺院,改名妙應寺,所以這座白塔稱做妙應寺白塔,相沿至今。
  妙應寺白塔是一座磚石結構的喇嘛塔,因塔身通體皆白,俗稱白塔。白塔通高50.9米,由塔基、塔身、塔頂三部分組成。塔基的基座面積800餘平方米,基高9米,疊起三層方形折角須彌座,上面用24個蓮花瓣圍成圓形蓮座,蓮座上有5層迭收的環帶,使塔從方形折角基座,過渡到圓形塔身,自然而富有裝飾性。塔基上面托起一個碩大的覆鉢形的塔身主體,直徑為18.4米,有7道鐵箍環繞,以加固塔身。主體頂上有小須彌座,座上再托起節節拔高的錐體13相輪—用13重圓環形鐵圈迭套的塔剎底部。它的頂部,承托一個如傘狀之蓋,稱做華蓋。華蓋直徑9.7米,厚木作底,銅瓦作蓋。華蓋四周挂着36副銅質透雕的華謦,每副長2米,各懸小風鈴。華蓋上竪起一座重4噸的銅鎏金寶頂,也呈塔形。它的頂端有8根鐵鏈,牽固着華謦。白塔落成後,大都市容為之生輝。元代碑文贊道:“非巨麗,無以顯尊嚴;非雄壯,無以威天下!”它巨麗、雄壯、秀拔、威嚴,其“製作之巧,古今罕有!”
  白塔中珍藏着許多寶物,其中一寶是1978年夏,北京市文物部門維修白塔時,在塔頂發現一尊“赤金捨利長壽佛”,佛身嵌有44顆紅寶石,手中捧着一顆捨利子,圓潤晶瑩,光澤奪目,是一件文物珍品。
  大都與佛教相關的建築,有居庸關雲臺。元代的首都在大都,陪都在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境)。大都和上都是元朝的兩個政治中心。皇帝每年四月至九月,都要到上都去避暑,許多軍政要事都在上都處理。大都與上都之間的交通聯繫,就成為元朝的政治動脈。居庸關是大都往來上都之路的交通咽喉,元帝幾乎每年都要經過居庸關,正如元僧詩中所說:“上都避暑頻來往,飛鳥猶能識袞竜。”但居庸關一帶山險路隘,道路難行,所以元帝曾在這裏大興土木,修建塔寺,以求佛保佑行路平安,並裝點山路風光。元至正五年(1345年),在居庸關修建雲臺,上設過街石塔三座,車馬行人從塔下券門通過。雲臺券門上的浮雕象、獅、大竜神、金翅鳥和洞券內壁的浮雕四大天王、侍從等神像,造型生動,雕刻精美。券洞內壁石刻梵、藏、八思巴、維吾爾、西夏、漢六種文字的《陀羅尼經咒》等,是研究佛教經典和古代文字的寶貴資料。
  元朝皇帝不僅崇佛,而且尊儒。國子監是元代的最高學府,主要教授儒學。它建於大德十年(1306年),在今安定門內成賢街。入學的監生有蒙、回、漢、女真等族的學生,還有高麗(今朝鮮)、暹羅(今泰國)、安南(今越南)和日本的留學生。現國子監建築經明、清兩代重修。
  孔廟位於國子監的東側,是祭祀中國儒傢學派創始人、大思想傢和大教育傢孔子的廟堂。早在成吉思汗起兵之後,攻城略地,擄掠焚殺。耶律楚材嚮蒙古大汗諫言,要尊儒,用儒生,後被采納,儒學成為國學。孔廟建於元大德六年(1302年),明、清時又重修和擴建。孔廟有三進院落,中軸綫上的主要建築為大成門、大成殿、崇聖門和崇聖殿。大成殿面闊九間,進深五間,殿內有祭孔用的禮器、樂器,殿外四周有石護欄。殿後過崇聖門為崇聖祠。它是供奉孔子先人牌位的地方。孔廟院內古柏參天,氣氛肅穆。矗立着元、明、清進士題名碑198塊,記錄着51624名進士的姓名、籍貫和名次,是頗為珍貴的文物。
  元朝皇帝,不僅崇佛尊儒,而且重道,道即道教。道教是産生於中國的宗教。道教主要經典《道德經》的作者老子相傳姓李,唐朝的皇帝也姓李,唐高宗就以老子為李氏祖先,上“太上玄元皇帝”尊號,令各州縣建道觀一所。宋徽宗又自稱“教主道君皇帝”,一時道教大盛。但中國正統的儒教和印度傳來的佛教勢力也很大。所以金代道士王重陽創立以道為主,兼融儒、釋的全真道,成為道教的一個重要教派。他的學生丘處機,入穴居住,乞食度日,行攜一簑,精心求道,稱長春真人。蒙古太祖十七年(1222年),成吉思汗在阿姆河畔營帳裏,會見了丘處機。成吉思汗和丘處機論道三日,並請他講授長生不老之術。丘處機針對蒙古軍的屠殺和焚掠,講述了治國和養生的觀點: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序言(1)序言(2)引言(1)引言(2)金代中都(1)金代中都(2)
金代中都(3)金代中都(4)金代中都(5)金代中都(6)遷鼎大都元大都城(1)
元大都城(2)元大都城(3)百貨彙聚科技文化(1)科技文化(2)科技文化(3)
科技文化(4)科技文化(5)中外交流(1)中外交流(2)明代北京北京城池(1)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