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論語今註今譯   》 捲三 八佾(2)      王云五 Wang Yunwu    毛子水 Mao Zishui

  [今註]
  ①鄭曰:“林放,魯人。”
  ②易,以豉切。《集註》:“易,治也。(孟子曰:‘易其田疇。’)在喪禮,‘易’則節文習熟而無哀痛慘怛之實者也;‘戚’則一於哀而文不足耳!禮貴得中,然質乃禮之本也。”
  [今譯]
  林放問,行禮時最重要的原則是什麽?孔子說:“你這個問題實在很有意義!在禮節上,與其偏於太奢侈,寧可偏於太儉省;在喪事上,與其過於節文習熟,寧可過於哀戚。”
  子曰:“夷狄之有君①,不如諸夏之亡也②。”
  [今註]
  ①這章的夷狄、諸夏,是就文化程度來分別的,並不是以種族或地域來分別的。這章的“君”字,當指國傢的政府言,並不是專指居君位的人言。
  ②亡音無。包曰:“亡,無也。”(按:凡古書中訓無的亡,都應讀為無。)孔子意中的君,代表法律和治安。文化低的國傢如果有法律和治安,文化便可漸高而民生亦日以進步。文化高的國傢如果沒有法律和治安,則文化必日以衰落而民生亦日以凋敝。(孔子論政,最重安人!)
  [今譯]
  孔子說:“文化程度低的國傢如果有政府和法律,就不會像文化程度高而沒有治安的國傢那樣壞!”
  季氏旅於泰山①。子謂冉有曰②:“女弗能救與③?”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④!”
  [今註]
  ①馬融曰:“旅,祭名也。禮,諸侯祭山川在其封內者。今陪臣祭泰山,非禮也。”(按:陪臣,意同重臣。魯君是周天子的臣,季氏是魯君的臣,所以是天子的陪臣。)
  ②《仲尼弟子列傳》:“冉求,字子有,少孔子二十九歲。”這時冉求為季氏的傢臣。
  ③女音汝。救,意同阻止。與音餘。
  ④曾,意同“乃”;“曾謂”,“難道說”。孔子以為,泰山的神,當亦懂得禮意而不饗非禮的祭祀的。
  [今譯]
  季氏去祭泰山。孔子對冉有說:“你不能阻止嗎?”冉有回答說:“不能。”孔子說,“難道說泰山的神還不如林放〔那樣的懂禮〕嗎!”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①。其爭也君子。”
  [今註]
  ①這句的意思是:射禮的升堂、下堂、飲射爵,都要揖讓。按:射以爭勝為事。但古人射禮重儀文,而儀文又以揖讓為主。孔子舉射以明君子的爭,蓋亦因為行射禮時儀文特重的緣故。至於那些揖讓節目的繁文,不是專治禮製的學者,似可不必費時去研究了。
  [今譯]
  孔子說:“一個君子是不跟人爭的。如果一定要說君子有爭的話,那應是在行射禮的時候!行射禮的時候,射以前互相揖讓而上堂比試,射完了又揖讓而下堂。勝者請不勝者飲射爵,也要揖讓。〔射有競勝的意思,固可叫做爭,但是〕這種爭可以說是君子的爭。”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①。’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②。”曰:“禮後乎③?”子曰:“起予④!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今註]
  ①倩,七練切;盼,普莧切;絢,呼縣切。巧笑美目二句,在今《衛風》碩人篇。“素以為絢兮”句,馬融以為逸詩;《集註》則以三句全是逸詩。兩說都有理。《詩碩人傳》:“倩,好口輔;盼,白黑分。”(按:口輔,口旁的面頰。《說文》:■,頰也。段註:“頰者,面旁也;面旁者,顔前之兩旁。古多藉輔為■。”)《說文》:素,白緻繪也。(段註:“繪之白而細者也。緻者,今之致字。《鄭註雜記》曰,素,生帛也。然則生帛曰素,對湅繪曰練而言。以其色白也,故為凡白之稱。以‘白受采’也,故凡物之質曰素。”)馬曰:“絢,文貌。”鄭《論語》註:“文成章曰絢。”鄭《儀禮·聘禮記》註:“采成文曰絢。”按:這三句詩的意思應是:一個有美頰和秀目的女子,得素而益顯文采。子夏似疑素不足為文采,所以發問。但這個素字,有三種義訓。一是白色的衣服,一是白色的傅粉,一是樸質的風采。(樸質以為絢,就是保留最近於天然的美而不加什麽裝飾。這種樸質的文采,亦是審美的人所貴重的。)我們當然不能知道子夏用哪一種義訓。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臺灣商務印書館國學經典文叢

【資料來源】重慶出版社
編纂古籍今註今譯序《論語今註今譯》新版序自序《論語今註今譯》凡例
捲一 學而(1)捲一 學而(2)捲一 學而(3)捲一 學而(4)
捲一 學而(5)捲二 為政(1)捲二 為政(2)捲二 為政(3)
捲二 為政(4)捲二 為政(5)捲二 為政(6)捲三 八佾(1)
捲三 八佾(2)捲三 八佾(3)捲三 八佾(4)捲三 八佾(5)
捲三 八佾(6)捲三 八佾(7)捲四 裏仁(1)捲四 裏仁(2)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