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季羨林談人生   》 第17節:三思而行      季羨林 Ji Xianlin

  三思而行
  "三思而行",是我們現在常說的一句話,是勸人做事不要魯莽,要仔細考慮,然後行動,則成功的可能性會大一些,碰壁的可能性會小一些。
  要數典而不忘祖,也並不難。這個典故就出在《論語·公冶長第五》:"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這說明,孔老夫子是持反對意見的。吾傢老祖宗文子(季孫行父)的三思而後行的舉動,二千六七百年以來,歷代都得到了幾乎全天下人的贊揚,包括許多大學者在內。查一查《十三經註疏》,就能一目瞭然。《論語正義》說:"三思者,言思之多,能審慎也。"許多書上還表揚了季文子,說他是"忠而有賢行者"。甚至有人認為三思還不夠。《三國志·吳志·諸葛恪傳註》中說:有人勸恪"每事必十思"。可是我們的孔聖人卻冒天下之大不韙,批評了季文子三思過多,衹思二次(再)就夠了。
  這怎麽解釋呢?究竟誰是誰非呢?
  我們必須先弄明白,什麽叫"三思"。總起來說,對此有兩個解釋。一個是"言思之多",這在上面已經引過。一個是"君子之謀也,始衷(中)終皆舉之而後入焉"。這話雖為文子自己所說,然而孔子以及上萬上億的衆人卻不這樣理解。他們理解,一直到今天,仍然是"多思"。
  多思有什麽壞處呢?又有什麽好處呢?根據我個人幾十年來的體會,除了下圍棋、象棋等等以外,多思有時候能使人昏昏,容易誤事。平常駡人說是"不肖子孫",意思是與先人的行動不一樣的人。我是季文子的最"肖"子孫。我平常做事不但三思,而且超過三思,是否達到了人們要求諸葛恪做的"十思",沒做統計,不敢亂說。反正是思過來,思過去,越思越糊塗,終而至於頭昏昏然,而仍不見行動,不敢行動。我這樣一個過於細心的人,有時會誤大事的。我覺得,碰到一件事,决不能不思而行,魯莽行動。記得當年在德國時,法西斯統治正如火如荼。一些盲目崇拜希特勒的人,常常使用一個詞兒Darauf?galngertum,意思是"說幹就幹,不必思考"。這是法西斯的做法,我們必須堅决揚棄。遇事必須深思熟慮。先考慮可行性,考慮的方面越廣越好。然後再考慮不可行性,也是考慮的方面越廣越好。正反兩面仔細考慮完以後,就必須加以比較,做出决定,立即行動。如果你考慮正面,又考慮反面之後,再回頭來考慮正面,又再考慮反面,那麽,如此循環往復,終無寧日,最終成為考慮的巨人,行動的侏儒。
  所以,我贊成孔子的"再,斯可矣"。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做真實的自己(代序)第2節:人生第3節:再談人生
第4節:三論人生第5節:人生的意義與價值(1)第6節:人生的意義與價值(2)
第7節:不完滿纔是人生(1)第8節:不完滿纔是人生(2)第9節:緣分與命運
第10節:謙虛與虛偽第11節:做人與處世第12節:走運與倒黴
第13節:牽就與適應第14節:知足知不足第15節:有為有不為(1)
第16節:有為有不為(2)第17節:三思而行第18節:論壓力
第19節:論朋友第20節:論恐懼(1)第21節:論恐懼(2)
第22節:愛情(1)第23節:愛情(2)第24節:愛情(3)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