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家类 》 莊周的歡樂生活禪:人間莊子 》
第17節:不強加於人便是善待自己(1)
吳建雄 Wu Jianxiong
如何才能超越世界,成為比世界之大還大?路衹有一條,那就是和你無法徵服的世界一體化。有人說,要想和世界一體化,要麽徵服,要麽屈服;而在莊子眼中,不能徵服,也不要屈服,而是滲透。
於是在《大宗師》裏有這麽個經典鏡頭:子祀、子輿、子犁、子來四個人在一塊議論:"誰能夠把無當作頭,把生當作脊柱,把死當作尻尾,能夠通曉生死存亡渾為一體的道理,我們就可以跟他交朋友。"話一出口,四個人都會心地相視一笑,心心相契卻不說話,於是相互成為朋友。
這裏的"一體"應該是歷史上最早出現的"一體"了,讓我們無法不佩服莊子這位魔術師對世間的悟性,他的腦裏像養了衹小獸,讓人無法捉摸。但莊子的表演和萬物一樣,並非總能成功的。失敗的表演,就衹有死。在很多人眼裏,死與生是相對的。但在莊子這位魔術師眼中,生與死是平等的,處於天平兩端。
莊子認為,最旺盛的生命其實是一種對死的最急切的期待,更好的生其實是為了更好的死。生與死都是高潮,生的高潮是長期的、斷斷續續的,偶爾會發掘一些生命的精彩;而死的高潮則是短暫的、急速的,是一瞬間的放縱。
在莊子的邏輯學裏,生是死的醖釀,而死則意味着表演閉幕。莊子把生死理解成一種循環。我們的生,衹是一個靈魂帶着某一個面具在世間這個舞臺上活動着;我們的死,則是這個靈魂摘下了面具等待舞臺下觀衆的命令,等待他要上演的下一個角色安排。等觀衆商量好要看你什麽樣的表演時,你的生命就復蘇了,此時一個新的生又開始了。在這個舞臺上,每一個人既是觀衆也是演員。我們各自上演着各自的劇情,彼此看着彼此。
這麽一理解,對生死的固執也看淡了。對於死去的人,我們也就沒必要太難過,我們對死者的懷念充其量也衹能說是對他上演的角色的懷念,如此而已。於是,我們理解了孟孫纔、孟子反和子琴張。
同樣,我也理解了那天夜裏喧囂的鑼鼓聲,那支托送老人離去浩浩蕩蕩的隊伍,那些紙人紙車和那些如雪花般盛開的紙錢。那是觀衆對謝幕者的最高敬意,感謝在倉促的人生中能夠與他有緣相遇,同時帶着獵奇的心打量着他的下一個表情。那些對屍體唱歌的人,是在歡送,帶着喜悅;那些活着的人表演纍了,反而會羨慕他可以休息,所以他們眼睜睜地嫉妒他;那些不為親人離開而哭泣的人並不難過,他們衹是期待,期待這個熟悉的靈魂下一場的精彩節目。
第七講 不強加於人,便是善待自己
--《莊子o內篇o應帝王》解讀
《逍遙遊》裏孤獨的鯤化身為鵬。鵬目睹天下,看到了《齊物論》所寫的景象,不禁感嘆,在這般世界人怎樣才能活得好好的?於是决絶的莊子就用一篇《養生主》告訴大傢,外界兇猛,遠不如人心險惡。
與《齊物論》裏的客觀描述相比,《人間世》裏的是是非非就是一種人文意象間的鬥爭了。於是面對混世,便有了《德充符》的自我檢討,有了《大宗師》的主動學習。而鵬這趟旅途的最後歸宿便在《應帝王》的升華。
看《應帝王》時,我的腦海裏總是把大鵬與鳳鳥聯繫在一起。《人間世》裏說,國傢無道,天下大亂,鳳鳥是不會飛來的。如果說大鵬的逍遙代表了一個普通人心中的自娛自樂,那麽鳳鳥的出現則有着本質上的不同,它代表了一個境界、一個權威的判斷。
在我看來,鵬再大,也比不上鳳鳥;鳳鳥,鳳凰,是鳥中之王。鵬再怎麽逍遙,再怎麽持風飛行,衹要鳳凰一出現,它必然是矮一截的,是擡不起頭來的。
莊子旅途的起點是北海,終點是南海。儘管鵬很偉大,但它充其量衹是莊子旅行的一個工具,終究是要被拋棄的,莊子的最終目的是鳳凰,因為鳳鳥纔是天下有道的唯一象徵。
莊子闡述的故事多是悲涼的,一直讀來,不知不覺地就被他語言表面的絶望所感染。而在《應帝王》中,莊子把過去的一切絶望都抹去了,他以一種無比積極上進的心態指引我們前進。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江蘇文藝出版社 |
|
|
第1節:無挂無礙,自在而精彩(1) | 第2節:無挂無礙,自在而精彩(2) | 第3節:無挂無礙,自在而精彩(3) | 第4節:蝶舞翩躚幻亦真(1) | 第5節:蝶舞翩躚幻亦真(2) | 第6節:安時處順不為哀樂所睏(1) | 第7節:安時處順不為哀樂所睏(2) | 第8節:行器物之用必遭損殺(1) | 第9節:行器物之用必遭損殺(2) | 第10節:行器物之用必遭損殺(3) | 第11節:平常心是大智慧(1) | 第12節:平常心是大智慧(2) | 第13節:平常心是大智慧(3) | 第14節:精神充盈即可坐忘名利生死(1) | 第15節:精神充盈即可坐忘名利生死(2) | 第16節:精神充盈即可坐忘名利生死(3) | 第17節:不強加於人便是善待自己(1) | 第18節:不強加於人便是善待自己(2) | 第19節:不強加於人便是善待自己(3) | 第20節:不強加於人便是善待自己(4) | 第21節:修剪矯作易傷身害命 | 第22節:管教而不能施暴(1) | 第23節:管教而不能施暴(2) | 第24節:智慧在紂即為虐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