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论语今注今译 》
卷三 八佾(2)
王云五 Wang Yunwu
毛子水 Mao Zishui
[今注]
①郑曰:“林放,鲁人。”
②易,以豉切。《集注》:“易,治也。(孟子曰:‘易其田畴。’)在丧礼,‘易’则节文习熟而无哀痛惨怛之实者也;‘戚’则一于哀而文不足耳!礼贵得中,然质乃礼之本也。”
[今译]
林放问,行礼时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孔子说:“你这个问题实在很有意义!在礼节上,与其偏于太奢侈,宁可偏于太俭省;在丧事上,与其过于节文习熟,宁可过于哀戚。”
子曰:“夷狄之有君①,不如诸夏之亡也②。”
[今注]
①这章的夷狄、诸夏,是就文化程度来分别的,并不是以种族或地域来分别的。这章的“君”字,当指国家的政府言,并不是专指居君位的人言。
②亡音无。包曰:“亡,无也。”(按:凡古书中训无的亡,都应读为无。)孔子意中的君,代表法律和治安。文化低的国家如果有法律和治安,文化便可渐高而民生亦日以进步。文化高的国家如果没有法律和治安,则文化必日以衰落而民生亦日以凋敝。(孔子论政,最重安人!)
[今译]
孔子说:“文化程度低的国家如果有政府和法律,就不会像文化程度高而没有治安的国家那样坏!”
季氏旅于泰山①。子谓冉有曰②:“女弗能救与③?”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④!”
[今注]
①马融曰:“旅,祭名也。礼,诸侯祭山川在其封内者。今陪臣祭泰山,非礼也。”(按:陪臣,意同重臣。鲁君是周天子的臣,季氏是鲁君的臣,所以是天子的陪臣。)
②《仲尼弟子列传》:“冉求,字子有,少孔子二十九岁。”这时冉求为季氏的家臣。
③女音汝。救,意同阻止。与音余。
④曾,意同“乃”;“曾谓”,“难道说”。孔子以为,泰山的神,当亦懂得礼意而不飨非礼的祭祀的。
[今译]
季氏去祭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不能阻止吗?”冉有回答说:“不能。”孔子说,“难道说泰山的神还不如林放〔那样的懂礼〕吗!”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①。其争也君子。”
[今注]
①这句的意思是:射礼的升堂、下堂、饮射爵,都要揖让。按:射以争胜为事。但古人射礼重仪文,而仪文又以揖让为主。孔子举射以明君子的争,盖亦因为行射礼时仪文特重的缘故。至于那些揖让节目的繁文,不是专治礼制的学者,似可不必费时去研究了。
[今译]
孔子说:“一个君子是不跟人争的。如果一定要说君子有争的话,那应是在行射礼的时候!行射礼的时候,射以前互相揖让而上堂比试,射完了又揖让而下堂。胜者请不胜者饮射爵,也要揖让。〔射有竞胜的意思,固可叫做争,但是〕这种争可以说是君子的争。”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①。’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②。”曰:“礼后乎③?”子曰:“起予④!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今注]
①倩,七练切;盼,普苋切;绚,呼县切。巧笑美目二句,在今《卫风》硕人篇。“素以为绚兮”句,马融以为逸诗;《集注》则以三句全是逸诗。两说都有理。《诗硕人传》:“倩,好口辅;盼,白黑分。”(按:口辅,口旁的面颊。《说文》:■,颊也。段注:“颊者,面旁也;面旁者,颜前之两旁。古多借辅为■。”)《说文》:素,白致绘也。(段注:“绘之白而细者也。致者,今之致字。《郑注杂记》曰,素,生帛也。然则生帛曰素,对湅绘曰练而言。以其色白也,故为凡白之称。以‘白受采’也,故凡物之质曰素。”)马曰:“绚,文貌。”郑《论语》注:“文成章曰绚。”郑《仪礼·聘礼记》注:“采成文曰绚。”按:这三句诗的意思应是:一个有美颊和秀目的女子,得素而益显文采。子夏似疑素不足为文采,所以发问。但这个素字,有三种义训。一是白色的衣服,一是白色的傅粉,一是朴质的风采。(朴质以为绚,就是保留最近于天然的美而不加什么装饰。这种朴质的文采,亦是审美的人所贵重的。)我们当然不能知道子夏用哪一种义训。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台湾商务印书馆国学经典文丛
【资料来源】重庆出版社 |
|
|
编纂古籍今注今译序 | 《论语今注今译》新版序 | 自序 | 《论语今注今译》凡例 | 卷一 学而(1) | 卷一 学而(2) | 卷一 学而(3) | 卷一 学而(4) | 卷一 学而(5) | 卷二 为政(1) | 卷二 为政(2) | 卷二 为政(3) | 卷二 为政(4) | 卷二 为政(5) | 卷二 为政(6) | 卷三 八佾(1) | 卷三 八佾(2) | 卷三 八佾(3) | 卷三 八佾(4) | 卷三 八佾(5) | 卷三 八佾(6) | 卷三 八佾(7) | 卷四 里仁(1) | 卷四 里仁(2) | |
| 第 I [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