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军事类 》 话春秋 品兵法:孙子 》
第17节:十二、 春秋战争面面观
子金山 Zi Jinshan
十二、 春秋战争面面观
十二、 春秋战争面面观
在谈春秋末期的战争前,要先简单介绍一下当时的多数战事规模及主要兵器、战具等,这样大家才会对战场大致有个印象,才会理解在我们今人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
春秋末期,诸国争霸,各国都尽其全力发展自己的部队。
据史载,西周时期,只有周王室的兵员约达十余万,各诸侯国的兵员最多为一至三万,这是因为兵源多寡是由控制地盘大小所决定的。那时还没有专业部队,所谓士卒无非是经过农闲时训练过的农民。据载,三年才得以集合演练一回,至于战力,那就看诸侯国们的贫富了,基本上就是谁吃得饱、装备得好些谁的战力就强悍些,而且各国的兵也不是就属于国家,大多是国内大夫、卿什么的眷养的私家兵。
到了东周,尤其是春秋末期,各诸侯国经过厮杀兼并,出现了“三个世界”的划分:比如齐、晋、楚、秦四国就可以称之为“第一世界”中的四个超级大国;孙武所投奔的吴国,充其量能与越、鲁、卫、宋、郑等列在“第二世界中”;至于陈、蔡、曹、徐等更小的小国,则只能附属于某一个大国,受大国保护并压制,当然,最大的危险还是被兼并吞灭。
至于东周王室,已经被压缩得不值一提,除了那块大周的末期阶段招牌外,只能说是在“第三世界”的夹缝里求生存的状态了。
按西周王室的部队编制,据金文记载,有“西六师”、“殷八师”十四个师之多,当时没有“军”一级的编制,春秋战国间盛传“周为六军”(《左传·襄公十四年》),看来西周时的“六师”大概就是“六军”的称呼。《诗·械朴》毛传、《诗·常武》郑笺、《书·顾命》孙星衍疏,皆谓“六师”即指“六军”。
以每军约一万人计,齐国在桓公时已有“革车八百乘”,分为“三军”,共有“十三万人”(《国语·齐语》);晋国到了晋平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37年),兵车己有近五千乘。以每乘三十人计,晋的兵员总额应有十几万人。
吴国马上就要对其开打的楚国,兵力要超过吴国数倍不止,楚国本土及其他地方部队(如申、息之师),兵车已在万乘以上,总数已达二三十万之众。
而二流国家的吴国此时的兵力低于十万,几十年后越王勾践曾说:“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十万)有三千。”(《国语·越语上》)少了这数十年发展的吴国,此时的兵力应该在六七万上下。
规模谈完了,再说当时的大致战争形式。
春秋中期以前,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一般都以车战为主,周围辅以一些步兵,一辆战车上有甲士3人,另有7人在车下,再配以步卒15人,后来,每辆兵车所配的步卒发展到72人。——这时的所谓战车实际上已经进化成了指挥车。
兵车乘员3名,主将在左,武士在右,驾车的“御者”居中。车上所备的进攻武器多是长柄的戈、戟、矛,还有远程武器弓弩箭矢,防卫武器有甲胄和盾牌。
作战时兵车排成方阵,步卒附在兵车周围,互相冲击拼杀。战车一般又分进攻型的轻车和防御型的重车两大类。轻车冲锋陷阵,重车则装载辎重,当作军垒,进行屯守。
《孙子兵法》上有很多关于车战的论述。如《行军篇》说:“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奔走而陈兵车者,期也。”“凡用兵之法,驰车(指轻车)千驷,革车(指重车)千乘。”
可见在孙武的时代,车战还是为主的,不过其地位正在下降中,而步兵日益显示其重要性。一辆战车所配的步兵大量增加,同时脱离战车的独立编制的步兵亦已出现,并在战争中发挥其威力。
这东西冲锋陷阵的确威力非凡,向敌人进行冲锋时,四匹马发疯一样地冲刺,对方步兵能不害怕?迎面阻挡的步卒不是被马蹄活活踩死就是被车轮活活碾死,这是战车本身最大的优势:横冲直撞。
而且防守时能有现成的障碍,组成不用费多大功夫,士兵们躲在战车组成的野战工事后面,既能远距离射杀敌人,又能近程刺死敌人,还能有效地保护自己,此时的战车还起着为战士们壮胆的作用,实际上就是步兵的主心骨。
马拉的战车似乎及多种优势于一身,威风八面,但它在实际作战中却有着极大弊端:首先,驾车人的技术决定一切,必须能够出色地驾驭四匹马,才能达到摧敌护己的效果。
其次,三个乘员之间必须相互配合默契,否则就乱套了;再次就是:战马不是坦克的发动机,只能在道路允许的情形下作短距离冲刺,四匹马拖着一辆大家伙疯狂乱冲不了多长时间,累极了罢工,东家也得耐心等它歇过来,战马造反不跑,谁也也不能拿它怎样,这时候假如得意的敌兵围了上来,你说会发生什么?
最重要的一点:机动性问题!一旦直冲下去,便很难迂回过来,远远不如骑兵灵活,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战车的地位会被骑兵取代的原因。
重中之重的原因就是环境问题了,春秋末期,井田制被多数候国废止,土地开始出现私有化,分割的结果就是使战车通行的道路被大量破坏,路不通,武器再先进也用不上,就是在今天也有野战坦克过不去的地方。
尤其山林地区,战车只能观战;沼泽地带,战车也是干瞪眼,所以孙子在其兵书中一再提及战争脱离战车的形式:如《行军篇》说:“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这里已经把把车兵和徒兵——步兵并提了。
《九地篇》说:“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地形篇》说:“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行军篇》有“处山之军”、“处斥泽之军”,讲的显然都是脱离战车的步兵。
除车战和步兵作战外,春秋后期在楚、吴、越诸南方国家都建立了水军,并经常在水中作战。《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楚国“为舟师以伐吴”;《国语·越语下》载:吴越两国水军曾“战于五湖”。《左传·哀公十年》还记,吴“徐承帅舟师将自海人齐,齐人败之,吴师乃还”——看来吴、齐之间还发生过海战。
那时的“军舰”已经成型,据《越绝书》所引伍子胥水战兵法:战船“大翼一艘,广丈六尺,长十二丈,容战士二十六人”,再加上划桨、掌舵、拿重兵器以及“舰长”,整个战船“凡九十一人”。(《太平御览》)
不过,吴国的伐楚战争,陆战是主要形式,战舟肯定没有用武之地;但是舟船的作用却关乎战事成败,这是因为,部队辎重给养大多依赖河道中的舟船运输,所以多数战事都发生在江湖水边。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节:孙子 序言 | 第2节:一、 孙子出世话春秋 | 第3节:二、 吴国机遇谈伍员(1) | 第4节:二、 吴国机遇谈伍员(2) | 第5节:三、 辗转数国逢孙武 | 第6节:四、 安居三载著兵书(1) | 第7节:四、 安居三载著兵书(2) | 第8节:五、 鱼肠利刃刺王僚 | 第9节:六、 阖闾治国气象新 | 第10节:七、 勇士风采皆斗狠(1) | 第11节:七、 勇士风采皆斗狠(2) | 第12节:八、 庆忌才是真英雄 | 第13节:九、 孙子谈兵论作战 | 第14节:十、 吴王面试考孙子 | 第15节:十一、 孙子受命练女兵(1) | 第16节:十一、 孙子受命练女兵(2) | 第17节:十二、 春秋战争面面观 | 第18节:十三、 孙武率军夺舒邑 | 第19节:十四、 战事间隙话强楚 | 第20节:十五、 强楚也有难过时(1) | 第21节:十五、 强楚也有难过时(2) | 第22节:十六、 兵法未载持久战 | 第23节:十七、 阖闾背后造敌人 | 第24节:十八、 孙子兵法初见功 | |
| 第 I [II] [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