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计 》 来自城市名人们的问讯:他们都找旺忘望 》
第17节:牟森来找旺忘望(2)
旺忘望 Wang Wangwang
那个时期的"小剧场"是一个特别先锋的概念,除了少数狂热的艺术青年,很少有人涉足戏院。普罗大众也没有途径得知什么地方有先锋戏剧上演的消息,无论他们是否关心、是否渴望。
《彼岸》之后牟森沉寂了一段时间,看不到希望,除了理想一无所有。之后,他和于坚等人在一起又做了《零档案》、《与艾滋有关》。前者取材于于坚的一首长诗,用戏剧的语言表现出来,后者则压根没有剧本。据说剧组开始接触过一个专业演员,该演员让牟森把剧本给他,回家琢磨琢磨。牟森说:"没有剧本。"这个人登时感到很晕,默默注视了牟森一阵,便回家去了,再也没有来过。后来上台的演员是于坚、吴文光和金星,牟森让内向并且一只耳朵听力受损的于坚在台上变了一个人,让从未上过台的他像一个真正的表演大师那样自由自在地演戏。牟森用可以利用的任何一种手段来讨论,用"有关"或"无关"的任何一种形式来讨论,他在吸引观众倾听,当人们倾听到最后才发现这是切己的话题,才发现这是一生中少有的可以跟自己真实的处境面对面的机会。
令人记忆犹新的还有农民工。当时有一些农民工在剧场干活,他们被请上了舞台,慢慢放松,进而在舞台上跳舞。你见过在舞台上切肉、剁肉馅、包饺子吗?你见过大家用纯即兴的台词畅所欲言吗?你见过台上和台下融合为一体的戏剧现场吗?这就是牟森的戏剧。这样的戏剧为的是心灵交流。
小剧场之梦
这样的演出做了若干次之后,牟森觉得,钱是一个大问题。倒不是因为他个人有什么欲望,而在于戏要演下去。由于没有演出证,没有票房,没有赞助,他需要拎着他的全部家当,带着他的全部人马东跑西颠,只为寻找一个地方把戏演下去,就好像是憋着一个蛋、急切需要找个安全地方下出来的老母鸡。他觉得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是建立自己的剧场,他想在荒芜遍地的地方培养美好的空中花园。
终于,牟森在长安大剧院附近找好了演出地点,名字索性就叫"长安小剧院"。LOGO也做好了,它出自我的手,很像是旧式观看京戏的小剧场的舞台,两边有包厢的那种,进入之后,是一个铺在地上的剧场,像箭头一样指引人们走向剧院的道路。在做这个LOGO的时候是1995年,当时大家都希望牟森能够成功,的确,那时他看起来离成功不远了。但也正是欠缺一小步,天才不屑于走的这一小步,小剧院之梦终于曲未阑而人已散了。
戏,谢幕了。
谁都说不清楚牟森为什么停止演出,包括他自己后来所说的也都语焉不详。后来小剧场戏剧发展得似乎不错,小资们还是很乐意走到剧场里来的,无论是到这里寻找情调也好,还是心灵交流也好,总之他们都买票进来了。而牟森却已经远离了这个圈子。
我所知道的原因似乎是这样的。那时候他手上有了一点钱,并且他的剧团在国外巡回演出很受欢迎,他还有个漂亮的女朋友,事业感情双丰收。正是有点春风得意的当口,却发生了令他的一生为之改变的事情。一天晚上,他准备开车去找女友,在倒车的时候突然觉得后面硌了一下,没太在意,继续倒车,又硌着,这才发现不对了,赶紧下车去看--车轮下有个老太太,重伤。这件事情给牟森很大的打击。他觉得需要反省一段时间。这场反省延续到今日,他没有再去像以前那么投入地去搞他心爱的戏剧。他的性格也彻底改变了,从前张狂到极致的一个人,如今却极为沉默内敛。
我到现在为止,心里还是十分惦记牟森。经过这么多年的跋涉,我心中还残留着那么一点理想主义的憧憬,每当我幻想得到灵魂上的幸福的时候,我就想,能再回到当年牟森的小剧场去看一场真正的好戏,该有多好。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江苏文艺出版社 |
|
|
第1节:序 一个为艺术存在的人 | 第2节:崔健来找旺忘望(1) | 第3节:崔健来找旺忘望(2) | 第4节:崔健来找旺忘望(3) | 第5节:张艺谋来找旺忘望 | 第6节:陈丹青来找旺忘望(1) | 第7节:陈丹青来找旺忘望(2) | 第8节:陈丹青来找旺忘望(3) | 第9节:栗宪庭来找旺忘望(1) | 第10节:栗宪庭来找旺忘望(2) | 第11节:孟京辉来找旺忘望(1) | 第12节:孟京辉来找旺忘望(2) | 第13节:孟京辉来找旺忘望(3) | 第14节:张元来找旺忘望(1) | 第15节:张元来找旺忘望(2) | 第16节:牟森来找旺忘望(1) | 第17节:牟森来找旺忘望(2) | 第18节:钱绍武来找旺忘望 | 第19节:三宝来找旺忘望 | 第20节:曾来德来找旺忘望 | 第21节:高氏兄弟来找旺忘望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