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评论 梨园往事   》 第17节:须生泰斗马连良      周简段 Zhou Jianduan

  须生泰斗马连良
  现代的新闻传媒极善为演员吹嘘,动辄便是"大肺"、"著名表演艺术家"云云;殊不知那些被冠之以"大师"或"艺术家者",比起昔日名副其实的大师,则退避无地矣。
  以京剧老生论,流派纷呈,其中有墨守成规的"旧谭派",有刚柔相济的"余派"(新谭派),有朴实大方的"后谭派",有苍劲古朴的"言派",有清新典雅的"奚派",有圆润甘甜的"杨派",有激越悲壮的"高派",更有号称"南麒"、"北马"的"麒派"和"马派"。
  马连良先生作为"马派"的创始者,早在一九三○年即被著名报人邵飘萍誉为"须生泰斗,独树一帜",此绝非溢美之词。
  马连良,字温如,回族人。幼入"喜连成"科班学艺,先学武生,后改老生,最后归工文武老生,艺宗"谭派"(谭鑫培),出科后所演之剧目亦为谭派戏。其后在唱功上吸收了"内廷供奉"孙菊如唱法的精华,在念工和做工上又向贾洪林、刘景然等名家学到不少技艺,经揣摩、钻研,由演唱工戏逐步改为演出唱、念、做三者并重的剧目,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于学"谭"之基础上,发展革新,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在京剧界老生行中创出了"马派",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马派"的表演艺术,特点甚多,概括起来,可以总结为"巧"和"帅"两个字。
  马运良的唱腔,自然流畅,细腻婉转,以"巧"取胜。不但腔儿好听,而且韵味十足,虽"巧"而不流于"油"。唱与剧情结合,绝不乱耍花腔,流于形式。妙在"巧"中见"俏"、"花俏"而不越"规矩"。
  马连良的念白,发音准确,咬字清楚,字字送进观众耳中,令人听得明明白白。尤具特色的是:话白无论长短皆铿锵有力,节奏鲜明,富于音乐性,并能巧妙地把"声"和"情"融合起来。他在《审头刺汤》中指责汤勤的大段念白,把个狗仗人势、卑鄙无耻的小人嘲笑得体无完肤。每次演出此剧,观众听到这里无不拍手称快!足见表演艺术家的匠心独运。
  马连良的做工,严肃认真,一丝不苟,飘逸潇洒,突出一个"师"字。他的身段师,动作美,"髯口"、"甩发","水袖"、"脚步"基本功硬,而是以生活为依据进行艺术表演,不是单纯地卖弄技巧。
  马连良前期的演出,基本上是以唱为主的剧目,如《失空斩》、《四郎探母》、《门斩子》等戏。到了后期,由于本身的条件问题,演出多为唱、念、做并重的剧目,如《清风亭》、《四进士》、《捧雪》、《问樵闹府》等戏。另外,还排演了不少"马派"本戏,如《春秋笔》、《串珠》、《十老安刘》、《胭脂宝褶》、《要离刺庆忌》、《赵氏孤儿》等等。
  一九三六年初,上海向来放映电影的新光大戏院,老板芮庆荣决定改为演京剧的场所。他怕头一炮打哑,特意首聘"红透半边天"的京剧名伶马连良和他的"扶风社"全班人马,另加华慧麟、刘奎官等名角,唱开场戏。
  时间定在历大年初一晚上演出。凭马连良和"扶风社"的声望,在各报刊登出巨幅广告后,仅仅几天戏票就争购一空。马连良见此情景,忽想到一个"怪主意":大年初一登台,固然可造成轰动,但如在除夕的晚上,先演一场"守岁戏",倒也不失是一件非常别致的事。当他兴冲冲地与院主芮庆荣商量时,芮连连摇头说:"你不要开玩笑了,大年三十晚上,家家老少,都在家中守岁,吃团圆年夜饭。那些店家则忙着盘点、算账,哪有功夫来听你唱戏?不要说卖票,我看送票都不会有人来!"马连良闻此言,笑了笑,仍信心十足地说:"芮老伯,你不要管,不要你付包银,只要把场子借给我们用,花些电费,而前后台的一切开支,由我马连良负责。卖下银来,给大家分红,作为过年红封利钱,希望你能支持。"芮庆荣听后觉得与己无损,便表示同意了。
  老板首肯,马连良立即跑到后台,向管事说明这一设想和具体办法,大小角色、班底、场面、衣箱、龙套等,一致深表赞成。他们感动地说:"马老板肯这样热心出力,使大家能分到一些过年红封利钱,真是再好也没有了!"于是排出戏码,先是刘奎官、刘连荣、杜富隆、马春樵、马四立的"英雄会庆贺黄马褂";大轴由马连良、华慧麟、叶盛兰、马富禄、李洪福演出"全本御碑亭、金榜乐"。结果广告一刊出,不到一个下午,戏票全部售光。乐得芮庆荣逢人便说:"马老板真有一套,年三十晚上,先卖一个满堂彩!"
  说也真巧,马连良在上海新光戏院唱红之际,喜剧泰斗卓别林恰来上海游历。这天,卓别林及梅兰芳等人陪同,驱车来到新光大戏院,欣赏马连良演出的"法门寺"。进场时,正赶上马连良扮演的赵廉在唱"行路"一段,台下静寂无声,观众聚精会神地在倾听马连良的大段西皮"■坞县,在马上,心神不定……"卓别林等一行在包厢悄悄地坐了下来,他侧耳细听演员的唱腔和胡琴的过门。当时,为马连良操琴的琴师是杨宝忠,琴艺非常高超。卓别林一面倾听,一面不由自主地用右手轻轻地试打节拍。
  剧终后,卓别林上台,同马连良见面,两人紧紧握手并互表敬佩之意。当时,马连良扮的知县赵廉,头戴乌纱帽,身着蓝袍,一副明代的装束;卓别林则穿一套西装,强烈的时代反差,令人捧腹大笑。次日,上海各家报纸均以醒目位置,刊登了两人握手、拱手的两张照片,现在这照片已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物。
  遗憾的是文革中的一九六六年十二月十三日,马连良在中和戏院接受批斗时,一头跌倒,时隔三天,便像他在《清风亭》一剧中扮演的张元秀一样,凄凄而终,享年六十六岁。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程长庚"大老板"第2节:"单刀叫天"谭鑫培第3节:"老乡亲"孙菊仙
第4节:知县名伶汪笑侬第5节:"关戏泰斗"李洪春第6节:"德艺只馨"盖叫天
第7节:名丑箫长华的念白第8节:"戏篓子"赵松樵第9节:"猴王"李万春
第10节:女伶刘喜奎不畏权贵第11节:程砚秋三请俞振飞第12节:花脸宗师郝寿臣
第13节:当代名丑马富禄第14节:"四大须生"之一奚啸伯第15节:一代名旦荀慧生
第16节:四大名旦中的尚小云第17节:须生泰斗马连良第18节:著名武旦宋德珠
第19节:"金霸王"的癖好第20节:"铁嗓青衣"王玉蓉第21节:吴素秋早年二三事
第22节:童芷苓和她的弟弟妹妹第23节:"舞台飞人"张德俊第24节:李世芳青岛罹难前后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