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交礼仪 》 成就你的君子風範:禮樂人生 》
第17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6)
彭林 Peng Lin
禮的另一個重要特點是重視人與人之間的溫情,從某種意義來說,禮就是為了情感而製作的,所以《禮記》說“禮者,因人之人情為之節文”。例如,父母雙親去世,人雖然不在了,但是彼此的感情還在,所以子女每逢季節轉換,或者歲末的時候,應該通過祭祀的方式來追思自己的親人。祭祀的時候要誠敬,應該“事死如事生”,要像侍奉生者那樣侍奉死去的親人。所以《論語》上說,對待父母至親,要做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這是為了培養子女與父母之間的親情。
君臣之間雖無血緣關係,但長期共事,彼此的情誼非同一般,所以當一方死亡時,另一方在情感上有所表現,纔是符合於禮的。晉國大夫智悼子(荀盈)死,尚未埋葬,晉平公即開懷飲酒,並命樂師師曠、近臣李調陪飲,又鼓鐘助興。杜蕢聽說後,直接進入寢門、上堂,斟酒命師曠喝下,又斟酒命李調喝下,然後自飲一杯,下堂欲走。晉平公怪而問其故。杜蕢說:紂王死於甲子日,夏桀流放於乙卯日,後來的君王無不把甲子、乙卯作為忌日,不敢奏樂。此時,晉國大臣智悼子的靈柩尚停在堂上,悲痛遠比甲子、乙卯之日為大。師曠身為晉國樂師,居然沒有提醒國君,所以,我讓他喝罰酒。而李調是國君的近臣,竟然貪此酒食而忘記國君的過錯,所以也要喝罰酒。晉平公問:可你自己也喝了罰酒,這又為何?杜簣說:我不過是執掌膳食的宰夫,卻超越職權,過問起國君的過失,所以也要受罰。於是,杜簣洗過酒爵,斟上酒,高高舉起。晉平公慚愧極了,對左右侍者說:“將來我死後,一定不要廢去這個酒爵,要永遠記住杜簣的勸戒。”後來,人們把宴會結束前的最後一次獻酒稱為“杜舉”,即緣於此。
儒傢主張,父子之情為人間最為真摯的情感,應該超越政權、金錢等等。晉獻公死時,重耳(即晉文公)正在國外流亡。秦穆公派人前往吊唁,同時建議他利用獻公新亡,國中舉喪的機會,回國奪取政權。重耳聽從舅犯(即重耳的舅舅狐偃)的意見,拒絶了秦穆公的建議,對使者說:“我長久逃亡在外,父親去世而不能回國哭泣盡哀,哀慟無比,哪有心思去奪權?”說罷磕頭觸地,不敢拜客受吊,哭着起身,也不與使者說私話。使者回國嚮秦穆公報告出使經過。秦穆公稱贊重耳仁義,說:“重耳衹磕頭觸地而不拜,說明他不敢以獻公的繼承人自居,所以也不敢拜客受吊。哭着起身,表明他對父親的真摯情感。不與使者說私話,說明他沒有趁喪奪權的念頭。”
以上史事哪裏有半點擁護奴隸製的影子?
“以理殺人”與“以禮殺人”
從上面列舉的材料不難看出,自古以來,人們都把禮作正確的行為準則,人性化的國傢制度,檢驗為政得失的標尺,這是先秦人本主義思潮確立以後的必然結果,是一種歷史的進步。那麽,這麽先進的理念怎麽會與“吃人”扯到一起去呢?其中的原因,除了吳虞等人的激進之外,還與另一場學術爭論有關,這中間的過程,大傢很少去深究。為了更好地說明問題,必須予以說明。
宋明理學家主張“存天理,滅人欲”,這是一個至今為人詬病的口號。但它並不是宋人憑空獨創的東西,而是有其來源的。天理、人欲這一對概念,最早見於《禮記》的《樂記》篇:“人化物也者,存天理而滅人欲者也。”儒傢認為,天理是公理,人欲是私念,兩者是對立的。程頤說:“人之所以為人者,以有天理也。天理之不存,則與禽獸何異矣。”意思是說,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人的內心有天理,所以人懂得禮義廉恥,能夠遵守社會道德規範,如果人心中沒有了天理,人和禽獸就沒有區別了。然而,衹要不是聖人,任何人的內心都是天理與私欲並存的,衹是何者占據主導地位罷了。程子認為,造成天理不明的主要原因是人欲的存在,因而主張彰顯天道,用道德規範來節制私欲。但是,程子的態度比較偏激,認為天理與人欲形同水火、無法調和,“不是天理,便是私欲”,“無人欲,即皆天理”。他的本意是希望“損人欲以復天理”,警示人們加強道德修養,不斷排棄私欲,弘揚天理。遺憾的是,他把天理與人欲的對立推嚮了極端,並且把男女尊卑之序比作天理,把害怕饑餓寒冷比作人欲,要求人們禁絶私欲,尤其反對寡婦再嫁。按照這一理論,連人的生理欲求都成了私欲,都失去了存在的理由,這種過於極端的理論,居然得到了包括朱熹在內的衆多理學家的認同。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中華書局 |
|
|
第1節:禮樂人生前言 | 第2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 | 第3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2) | 第4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3) | 第5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4) | 第6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5) | 第7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6) | 第8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7) | 第9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8) | 第10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9) | 第11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0) | 第12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1) | 第13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2) | 第14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3) | 第15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4) | 第16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5) | 第17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6) | 第18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7) | 第19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8) | 第20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9) | 第21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20) | 第22節:禮樂文化與人文素養(1) | 第23節:禮樂文化與人文素養(2) | 第24節:禮樂文化與人文素養(3)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