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者 女兒眼中的父親——大師顧隨   》 第17節:第二章 講壇生涯(14)      顧之京 Gu Zhijing

  總而言之,講授佛典翻譯文學,我還不能胜任而愉快。……
  不過環境條件俱已具備(這就是佛所謂因緣),我不能也不便於開小差,衹好準備着硬着頭皮去上課。
  這就算是責任感吧,然而絶不是在開頭時的高興了。
  這一段話是"結語"一節的"結語",固然有些自謙的意思,但更主要的是體現了佛傢"自勵"、"精進"的精神。
  1956年鼕,父親在天津師院第二宿舍書房"佛典翻譯文學"一課,不用說課堂聽講,單就讀講稿已是十分吸引人了;而且這部講稿本身就是一部獨具品位的學術著作,至今仍受到學術界的重視詳見本書第八章所述。。
  在天津師範學院,雖已是父親講壇生涯的最後一站,但他的課堂風采依舊。1955年畢業後即在北京任教的李如鸞教授,撰文記述了那時的一段軼事:
  還記得是1954年的某月,天津師院學生患流行性感冒的頗多,班上缺勤的同學幾乎占了少一半。先生來上課,見到如此情況,便說:咱們今天不講正課了,換個課題,講一講"竹子"吧!於是沉吟片刻便講起來。先說"竹"的讀音,英語怎麽讀,俄語怎麽讀;再從文字學的角度談漢字"竹"的構成;然後說明竹的生長過程、習性、氣質、神韻以及其豐富的底藴;說到形容竹的諸多語匯,並歷數歷代酷愛竹的文人雅士,以及詠竹的名句、佳作。先生設喻取譬,連類比附,旁徵博引,談笑風生。同學們從來沒有在課堂上聽過這樣豐富鮮活的內容,真是大開眼界,大飽耳福。沒有聽上這次課的同學都長吁短嘆,懊悔不迭。《顧隨先生授課散記》,收入《顧隨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
  短短兩節課程,足見父親在課堂上,精神風采絲毫不減當年。
  父親長於朗誦,這固然有遺傳的因素和幼年時祖父無意中的熏陶,但我以為更主要的是基於他對作品神髓的真切體味。20世紀50年代,伴隨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蓬勃興旺景象,在大學校園裏,課外文化活動相當豐富。天津師院的學生多次聆聽父親的朗誦,父親還嚮學生們傳授詩詞朗誦的要義。這方面,李如鸞教授的文章也有記述:
  他經常嚮學生們強調:作品朗誦不同於說話和歌唱,而是介乎二者之間;關鍵是要對作品有全然的瞭解和深刻的體會,還要有感情和朗誦的技巧;朗誦一般可不藉助手勢、眼神、表情,而主要靠語調。成功的朗誦,效果應當是幫助理解作品精神實質的一半。
  他對學生所做的具體指導,李如鸞教授也記憶猶新:
  在指導我們朗誦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先生說:"風雨不動安如山"一句,前四字要連讀,"安如山"三字卻應一字一頓,要讀得沉穩;"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一句,要"吾廬"一頓,"獨破"一頓,"受凍"一頓,"死"字讀時要加重,聲音要拉長,"亦足"再一頓。我們試着這樣朗讀,果然效果很好。又如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詞中的"廉頗老矣"一句,先生說這是詞人表達深沉慨嘆的句子,讀時要帶有強烈感情,"老"字要加重讀,節奏適當放慢,"矣"字順勢帶出,要輕讀。我們照着做了,效果也不錯。
  1956年的10月27日,父親為學生朗誦了杜甫的長詩"奉先詠懷"之後,又特地為學生們撰寫了一篇長文--《朗誦了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以後寫給中文係三年級同學的一封公開信》,文章先談抒情詩的特質,繼之以抒情詩思想感情的力度,再進一步分析"五百字"這首抒情詩,並以之與《離騷》作比較,談杜詩對《離騷》的繼承與其特點,在"對作品的瞭解和體會"的基礎上,最後說到怎樣朗誦作品。長文洋洋灑灑二萬餘言,從朗誦後的第二天直寫到12月5日,"斷斷續續寫了一個月",而這一個月恰是"趁着四年級同學們在實習,而我沒有課上的時間"。長文實際是一份係列的學術講座,較之課堂講授更為豐富、集中而凝練,極大地拓展了學生的識見,也顯示了一位老教授誨人不倦的拳拳之心。
  1959年底,中文係四年級(大班200人)舉行了一次大型詩歌朗誦演唱會,特請他們崇拜的老教授顧隨莅會朗誦並指導,父親高興地答應了。因為是"晚"會,且路途較遠(中文係在分校),班長說用"班費"為老師請出租小轎車(那時大城市也沒有滿街疾馳的"的士"),父親風趣地說:"你們這些'窮'學生,能湊幾個班費?我這個教授雖不'闊',一個小轎車還坐得起!"那天是我陪他老人傢一起去的。我早早地為他訂了出租車,晚飯後,父親在一身厚呢藏藍中山服外,又罩上一件中式的長皮袍,戴上一頂黑色皮帽,圍上黑色的毛綫圍巾,乘車去參加晚會了。他興致很高地看了一部分學生的表演,然後為學生們朗誦了兩首詩,而且朗誦了一首即席寄興之作(可惜這首詩沒有記錄下來),他的朗誦成為晚會的高潮。這是父親生前最後一次參加學生的集體活動,聊志鴻爪,以茲紀念。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中國工人出版社
第1節:第一章 求學之路(1)第2節:第一章 求學之路(2)第3節:第一章 求學之路(3)
第4節:第二章 講壇生涯(1)第5節:第二章 講壇生涯(2)第6節:第二章 講壇生涯(3)
第7節:第二章 講壇生涯(4)第8節:第二章 講壇生涯(5)第9節:第二章 講壇生涯(6)
第10節:第二章 講壇生涯(7)第11節:第二章 講壇生涯(8)第12節:第二章 講壇生涯(9)
第13節:第二章 講壇生涯(10)第14節:第二章 講壇生涯(11)第15節:第二章 講壇生涯(12)
第16節:第二章 講壇生涯(13)第17節:第二章 講壇生涯(14)第18節:第二章 講壇生涯(15)
第19節:第三章 渴望成為一個小說傢(1)第20節:第三章 渴望成為一個小說傢(2)第21節:第三章 渴望成為一個小說傢(3)
第22節:第三章 渴望成為一個小說傢(4)第23節:第三章 渴望成為一個小說傢(5)第24節:第三章 渴望成為一個小說傢(6)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