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集 歐陽修集   》 捲十七 居士集捲十七      歐陽修 Ouyang Xiu

  ◎論七首
  【縱囚論〈康定元年〉】
  信義行於君子,而刑戮施於小人。刑入於死者,乃罪大惡極,此又小人之尤
  甚者也。寧以義死,不苟幸生,而視死如歸,此又君子之尤難者也。方唐太宗之
  六年,錄大辟囚三百餘人,縱使還傢,約其自歸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難能,期小
  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歸無後者,是君子之所難而小人之所易也。
  此豈近於人情?
  或曰:罪大惡極,誠小人矣,及施恩德以臨之,可使變而為君子。蓋恩德入
  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
  縱之去也,不意其必來以冀免,所以縱之乎?又安知夫被縱而去也,不意其自歸
  而必獲免,所以復來乎?夫意其必來而縱之,是上賊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復來,
  是下賊上之心也。吾見上下交相賊以成此名也,烏有所謂施恩德與夫知信義者哉!
  不然,太宗施德於天下,於茲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為極惡大罪,而一日之恩,
  能使視死如歸而存信義,此又不通之論也。”
  “然則何為而可?”曰:“縱而來歸,殺之無赦,而又縱之,而又來,則可
  知為恩德之致爾。然此必無之事也。若夫縱而來歸而赦之,可偶一為之耳,若屢
  為之,則殺人者皆不死,是可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為常者,其聖人之法乎?是
  以堯、舜、三王之治,必本於人情,不立異以為高,不逆情以幹譽。”
  【本論中〈慶歷三年〉〔本論上見居士外集捲十〕】
  佛法為中國患千餘歲,世之卓然不惑而有力者,莫不欲去之。已嘗去矣,而
  復大集,攻之暫破而愈堅,撲之未滅而愈熾,遂至於無可奈何。是果不可去邪?
  蓋亦未知其方也。
  夫醫者之於疾也,必推其病之所自來,而治其受病之處。病之中人,乘乎氣
  虛而入焉。則善醫者,不攻其疾,而務養其氣,氣實則病去,此自然之效也。故
  救天下之患者,亦必推其患之所自來,而治其受患之處。佛為夷狄,去中國最遠,
  而有佛固已久矣。堯、舜、三代之際,王政修明,禮義之教充於天下,於此之時,
  雖有佛無由而入。及三代衰,王政闕,禮義廢,後二百餘年而佛至乎中國。由是
  言之,佛所以為吾患者,乘其闕廢之時而來,此其受患之本也。補其闕,修其廢,
  使王政明而禮義充,則雖有佛無所施於吾民矣,此亦自然之勢也。
  昔堯、舜、三代之為政,設為井田之法,籍天下之人,計其口而皆授之田,
  凡人之力能勝耕者,莫不有田而耕之,斂以什一,差其徵賦,以督其不勤。使天
  下之人,力皆盡於南畝,而不暇乎其他。然又懼其勞且怠而入於邪僻也,於是為
  製牲牢酒醴以養其體,弦匏俎豆以悅其耳目。於其不耕休力之時,而教之以禮。
  故因其田獵而為蒐狩之禮,因其嫁娶而為婚姻之禮,因其死葬而為喪祭之禮,因
  其飲食群聚而為鄉射之禮。非徒以防其亂,又因而教之,使知尊卑長幼,凡人之
  大倫也。故凡養生送死之道,皆因其欲而為之製。飾之物采而文焉,所以悅之,
  使其易趣也。順其情性而節焉,所以防之,使其不過也。然猶懼其未也,又為立
  學以講明之。故上自天子之郊,下至鄉黨,莫不有學,擇民之聰明者而習焉,使
  相告語而誘勸其愚惰。嗚呼!何其備也。蓋三代之為政如此,其慮民之意甚精,
  治民之具甚備,防民之術甚周,誘民之道甚篤。行之以勤而被於物者洽,浸之以
  漸而入於人者深。故民之生也,不用力乎南畝,則從事於禮樂之際,不在其傢,
  則在乎庠序之間。耳聞目見,無非仁義禮樂而趣之,不知其倦。終身不見異物,
  又奚暇夫外慕哉?故曰雖有佛無由而入者,謂有此具也。
  及周之衰,秦並天下,盡去三代之法,而王道中絶。後之有天下者,不能勉
  強,其為治之具不備,防民之漸不周。佛於此時,乘間而入。千有餘歲之間,佛
  之來者日益衆,吾之所為者日益壞。井田最先廢,而兼併遊惰之姦起,其後所謂
  蒐狩、婚姻、喪祭、鄉射之禮,凡所以教民之具,相次而盡廢。然後民之姦者,
  有暇而為他;其良者,泯然不見禮義之及己。夫姦民有餘力,則思為邪僻;良民
  不見禮義,則莫知所趣。佛於此時,乘其隙,方鼓其雄誕之說而牽之,則民不得
  不從而歸矣。又況王公大人往往倡而驅之曰:佛是真可歸依者。然則吾民何疑而
  不歸焉?幸而有一不惑者,方艴然而怒曰:佛何為者,吾將操戈而逐之!又曰:
  吾將有說以排之!夫千歲之患遍於天下,豈一人一日之可為?民之瀋酣入於骨髓,
  非口舌之可勝。
  然則將奈何?曰:莫若修其本以勝之。昔戰國之時,楊、墨交亂,孟子患之
  而專言仁義,故仁義之說勝,則楊、墨之學廢。漢之時,百傢並興,董生患之而
  退修孔氏,故孔氏之道明而百傢息。此所謂修其本以勝之之效也。今八尺之夫,
  被甲荷戟,勇蓋三軍,然而見佛則拜,聞佛之說則有畏慕之誠者,何也?彼誠壯
  佼,其中心茫然無所守而然也。一介之士,眇然柔懦,進趨畏怯,然而聞有道佛
  者則義形於色,非徒不為之屈,又欲驅而絶之者,何也?彼無他焉,學問明而禮
  義熟,中心有所守以勝之也。然則禮義者,勝佛之本也。今一介之士知禮義者,
  尚能不為之屈,使天下皆知禮義,則勝之矣。此自然之勢也。
  【本論下〈慶歷三年〉】
  昔荀卿子之說,以為人性本惡,著書一篇以持其論。予始愛之,及見世人之
  歸佛者,然後知荀卿之說謬焉。甚矣,人之性善也!彼為佛者,棄其父子,絶其
  夫婦,於人之性甚戾,又有蠶食蟲蠹之弊,然而民皆相率而歸焉者,以佛有為善
  之說故也。
  嗚呼!誠使吾民曉然知禮義之為善,則安知不相率而從哉?奈何教之諭之之
  不至也?佛之說,熟於人耳、入乎其心久矣,至於禮義之事,則未嘗見聞。今將
  號於衆曰:禁汝之佛而為吾禮義!則民將駭而走矣。莫若為之以漸,使其不知而
  趣焉可也。蓋鯀之治水也鄣之,故其害益暴,及禹之治水也導之,則其患息。蓋
  患深勢盛則難與敵,莫若馴緻而去之易也。今堯、舜、三代之政,其說尚傳,其
  具皆在,誠能講而修之,行之以勤而浸之以漸,使民皆樂而趣焉,則充行乎天下,
  而佛無所施矣。《傳》曰“物莫能兩大”,自然之勢也,奚必曰“火其書”而
  “廬其居”哉!
  昔者戎狄蠻夷雜居九州之間,所謂徐戎、白狄、荊蠻、淮夷之類是也。三代
  既衰,若此之類並侵於中國,故秦以西戎據宗周,吳、楚之國皆僣稱王。《春秋》
  書用鄫子,《傳》記被發於伊川,而仲尼亦以不左裧為幸。當是之時,佛雖不
  來,中國幾何其不夷狄也!以是而言,王道不明而仁義廢,則夷狄之患至矣。及
  孔子作《春秋》,尊中國而賤夷狄,然後王道復明。方今九州之民,莫不右裧而
  冠帶,其為患者,特佛爾。其所以勝之之道,非有甚高難行之說也,患乎忽而不
  為爾。
  夫郊天、祀地與乎宗廟、社稷、朝廷之儀,皆天子之大禮也,今皆舉而行之。
  至於所謂蒐狩、婚姻、喪祭、鄉射之禮,此郡縣有司之事也,在乎講明而頒布之
  爾。然非行之以勤,浸之以漸,則不能入於人而成化。自古王者之政,必世而後
  仁。今之議者將曰:“佛來千餘歲,有力者尚無可奈何,何用此迂緩之說為?是
  則以一日之功不速就,而棄必世之功不為也,可不惜哉!昔孔子嘆為俑者不仁,
  蓋嘆乎啓其漸而至於用殉也。然則為佛者,不猶甚於作俑乎!當其始來,未見其
  害,引而內之。今之為害著矣,非特先覺之明而後見也,然而恬然不以為怪者何
  哉!夫物極則反,數窮則變,此理之常也。今佛之盛久矣,乘其窮極之時,可以
  反而變之,不難也。
  昔三代之為政,皆聖人之事業;及其久也,必有弊。故三代之術,皆變其質
  文而相救。就使佛為聖人,及其弊也,猶將救之;況其非聖者乎。夫姦邪之士見
  信於人者,彼雖小人,必有所長以取信。是以古之人君惑之,至於亂亡而不悟。
  今佛之法,可謂姦且邪矣。蓋其為說,亦有可以惑人者。使世之君子,雖見其弊
  而不思救,豈又善惑者與?抑亦不得其救之之術也。救之,莫若修其本以勝之。
  捨是而將有為,雖賁、育之勇,孟軻之辯,太公之陰謀,吾見其力未及施,言未
  及出,計未及行,而先已陷於禍敗矣。何則?患深勢盛難與敵,非馴緻而為之莫
  能也。故曰修其本以勝之,作《本論》。
  【為君難論上〈慶歷三年〉】
  語曰為君難者,孰難哉?蓋莫難於用人。夫用人之術,任之必專,信之必篤,
  然後能盡其材,而可共成事。及其失也,任之欲專,則不復謀於人而拒絶群議,
  是欲盡一人之用,而先失衆人之心也。信之欲篤,則一切不疑而果於必行,是不
  審事之可否,不計功之成敗也。夫違衆舉事,又不審計而輕發,其百舉百失而及
  於禍敗,此理之宜然也。然亦有幸而成功者,人情成是而敗非,則又從而贊之,
  以其違衆為獨見之明,以其拒諫為不惑群論,以其偏信而輕發為决於能斷。使後
  世人君慕此三者以自期,至其信用一失而及於禍敗,則雖悔而不可及。此甚可嘆
  也!
  前世為人君者,力拒群議,專信一人,而不能早悟以及於禍敗者多矣,不可
  以遍舉,請試舉其一二。昔秦苻堅地大兵強,有衆九十六萬,號稱百萬,蔑視東
  晉,指為一隅,謂可直以氣吞之耳。然而舉國之人,皆言晉不可伐,更進互說者
  不可勝數。其所陳天時人事,堅隨以強辯折之,忠言讜論皆沮屈而去。如王猛、
  苻融老成之言也,不聽。太子宏、少子詵至親之言也,不聽。沙門道安,堅平生
  所信重者也,數為之言,不聽。惟聽信一將軍慕容垂者。垂之言曰:“陛下內斷
  神謀足矣,不煩廣訪朝臣,以亂聖慮。”堅大喜曰:“與吾共定天下者,惟卿爾。”
  於是决意不疑,遂大舉南伐。兵至壽春,晉以數千人擊之,大敗而歸;比至洛陽,
  九十六萬兵,亡其八十六萬。堅自此兵威沮喪,不復能振,遂至於亂亡。
  近五代時,後唐清泰帝患晉祖之鎮太原也,地近契丹,恃兵跋扈,議欲徙之
  於鄆州。舉朝之士皆諫,以為未可。帝意必欲徙之,夜召常所與謀樞密直學士薛
  文遇問之,以决可否。文遇對曰:“臣聞作捨道邊,三年不成。此事斷在陛下,
  何必更問群臣。”帝大喜曰:“術者言我今年當得一賢佐助我中興,卿其是乎!”
  即時命學士草製,徙晉祖於鄆州。明旦宣麻,在廷之臣皆失色。後六日而晉祖反
  書至,清泰帝憂懼不知所為,謂李崧曰:“我適見薛文遇,為之肉顫,欲自抽刀
  刺之。”崧對曰:“事已至此,悔無及矣!”但君臣相顧涕泣而已。
  由是言之,能力拒群議專信一人,莫如二君之果也,由之以致禍敗亂亡,亦
  莫如二君之酷也。方苻堅欲與慕容垂共定天下,清泰帝以薛文遇為賢佐助我中興,
  可謂臨亂之君各賢其臣者也。或有詰予曰:“然則用人者,不可專信乎?”應之
  曰:“齊桓公之用管仲,蜀先主之用諸葛亮,可謂專而信矣,不聞舉齊、蜀之臣
  民非之也。蓋其令出而舉國之臣民從,事行而舉國之臣民便,故桓公、先主得以
  專任而不貳也。使令出而兩國之人不從,事行而兩國之人不便,則彼二君者其肯
  專任而信之,以失衆心而斂國怨乎?”
  【為君難論下】
  嗚呼!用人之難難矣,未若聽言之難也。夫人之言非一端也,巧辯縱橫而可
  喜,忠言質樸而多訥,此非聽言之難,在聽者之明暗也。諛言順意而易悅,直言
  逆耳而觸怒,此非聽言之難,在聽者之賢愚也。是皆未足為難也。若聽其言則可
  用,然用之有輒敗人之事者;聽其言若不可用,然非如其言不能以成功者,此然
  後為聽言之難也。請試舉其一二。
  戰國時,趙將有趙括者,善言兵,自謂天下莫能當。其父奢,趙之名將,老
  於用兵者也,每與括言,亦不能屈。然奢終不以括為能也,嘆曰:“趙若以括為
  將,必敗趙事。”其後奢死,趙遂以括為將。其母自見趙王,亦言括不可用。趙
  王不聽,使括將而攻秦。括為秦軍射死,趙兵大敗,降秦者四十萬人,坑於長平。
  蓋當時未有如括善言兵,亦未有如括大敗者也。此聽其言可用,用之輒敗人事者,
  趙括是也。
  秦始皇欲伐荊,問其將李信,用兵幾何?信方年少而勇,對曰:“不過二十
  萬足矣。”始皇大喜。又以問老將王翦,翦曰:“非六十萬不可。”始皇不悅,
  曰:“將軍老矣,何其怯也!”因以信為可用,即與兵二十萬,使伐荊。王翦遂
  謝病,退老於頻陽。已而信大為荊人所敗,亡七都尉而還。始皇大慚,自駕如頻
  陽謝翦,因強起之。翦曰:“必欲用臣,非六十萬不可。”於是卒與六十萬而往,
  遂以滅荊。夫初聽其言若不可用,然非如其言不能以成功者,王翦是也。
  且聽計於人者宜如何?聽其言若可用,用之宜矣,輒敗事;聽其言若不可用,
  捨之宜矣,然必如其說則成功。此所以為難也。予又以謂秦、趙二主,非徒失於
  聽言,亦由樂用新進,忽棄老成,此其所以敗也。大抵新進之士喜勇銳,老成之
  人多持重。此所以人主之好立功名者,聽勇銳之語則易合,聞持重之言則難入也。
  若趙括者,則又有說焉。予略考《史記》所書,是時趙方遣廉頗攻秦。頗,趙名
  將也。秦人畏頗,而知括虛言易與也,因行反間於趙曰:“秦人所畏者,趙括也,
  若趙以為將,則秦懼矣。”趙王不悟反間也,遂用括為將以代頗。藺相如力諫,
  以為不可。趙王不聽,遂至於敗。由是言之,括虛談無實而不可用,其父知之,
  其母亦知之,趙之諸臣藺相如等亦知之,外至敵國亦知之,獨其主不悟爾。夫用
  人之失,天下之人皆知其不可,而獨其主不知者,莫大之患也。前世之禍亂敗亡
  由此者,不可勝數也。
  【朋黨論〈在諫院進。慶歷四年〉】
  臣聞朋黨之說,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與君子,
  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謂小人無朋,惟君
  子則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祿利也;所貪者,財貨也。當其同利之時,
  暫相黨引以為朋者,偽也。及其見利而爭先,或利盡而交疏,則反相賊害,雖其
  兄弟親戚不能相保。故臣謂小人無朋,其暫為朋者,偽也。君子則不然。所守者
  道義,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節。以之修身,則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國,則同心
  而共濟。終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為人君者,但當退小人之偽朋,用君子之
  真朋,則天下治矣。
  堯之時,小人共工、讙兜等四人為一朋,君子八元、八凱十六人為一朋。舜
  佐堯,退四兇小人之朋,而進元凱君子之朋,堯之天下大治。及舜自為天子,而
  晞、夔、稷、契等二十二人並列於朝,更相稱美,更相推讓,凡二十二人為一朋,
  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書》曰:“紂有臣億萬,惟億萬心;周有臣三千,
  惟一心。”紂之時,億萬人各異心,可謂不為朋矣,然紂以亡國。周武王之臣三
  千人為一大朋,而周用以興。後漢獻帝時,盡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為黨人。及
  黃巾賊起,漢室大亂,後方悔悟,盡解黨人而釋之,然已無救矣。唐之晚年,漸
  起朋黨之論。及昭宗時,盡殺朝之名士,或投之黃河,曰:“此輩清流,可投濁
  流。”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異心不為朋,莫如紂;能禁絶善人為朋,莫如漢獻帝;
  能誅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亂亡其國。更相稱美推讓而不自疑,莫
  如舜之二十二人,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後世不誚舜為二十二人朋黨所欺,而
  稱舜為聰明之聖者,以能辨君子與小人也。周武之世,舉其國之臣三千人共為一
  朋,自古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興者,善人雖多而不厭也。夫興亡治
  亂之跡,為人君者可以鑒矣。
  【魏梁解】
  予論正統,辨魏、梁不為偽。議者或非予大失《春秋》之旨,以謂魏、梁皆
  負篡弒之惡,當加誅絶,而反進之,是奬篡也,非《春秋》之志也。予應之曰:
  是《春秋》之志耳。魯桓公弒隱公而自立者,宣公弒子赤而自立者,鄭厲公逐世
  子忽而自立者,衛公孫剽逐其君衎而自立者,聖人於《春秋》皆不絶其為君。此
  予所以不黜魏、梁者,用《春秋》之法也。
  魏、梁之惡,三尺童子皆知可惡,予不得聖人之法為據依,其敢進而不疑乎?
  然則《春秋》亦奬篡乎?曰:惟不絶四者之為君,於此見《春秋》之意也。聖人
  之於《春秋》用意深,故能勸戒切,為言信,然後善惡明。夫欲著其罪於後世,
  在乎不沒其實。其實嘗為君矣,書其為君;其實篡也,書其篡。各傳其實而使後
  世信之,則四君之罪,不可得而揜耳。使為君者不得揜其惡,則人之為惡者,
  庶乎其息矣。是謂用意深而勸戒切,為言信而善惡明也。
  凡惡之為名,非徒君子嫉之,雖為小人者,亦知其可惡也。而小人常至於為
  惡者,蓋以人為可欺,與夫幸人不知而可揜耳。夫位莫貴乎國君,而不能逃大
  惡之名,所以示人不可欺而惡不可揜也。就使四君因聖人誅絶而其惡彰焉,則
  後世之為惡者,將曰彼不幸遭逢聖人黜絶而不得為君,遂彰其惡耳,我無孔子,
  世莫我黜,則冀人為可欺而惡可揜也。如此,則僥幸之心啓矣。惟與其為君使
  不得揜其惡者,《春秋》之深意也。桀、紂,不得貶其為王,而萬世所共惡者
  也。今匹夫之士,比之顔、閔則喜,方之桀、紂則怒,是大惡之君不及一善之士
  也。
  《春秋》之於大惡之君不誅絶之者,不害其褒善貶惡之旨也。惟不沒其實以
  著其罪,而信乎後世,與其為君而不得揜其惡,以息人之為惡,能知《春秋》
  之此旨,然後知餘不黜魏、梁之是也。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捲一 居士集捲一捲二 居士集捲二捲三 居士集捲三
捲四 居士集捲四捲五 居士集捲五捲六 居士集捲六
捲七 居士集捲七捲八 居士集捲八捲九 居士集捲九
捲十 居士集捲十捲十一 居士集捲十一捲十二 居士集捲十二
捲十三 居士集捲十三捲十四 居士集捲十四捲十五 居士集捲十五
捲十六 居士集捲十六捲十七 居士集捲十七捲十八 居士集捲十八
捲十九 居士集捲十九捲二十 居士集捲二十捲二十一 居士集捲二十一
捲二十二 居士集捲二十二捲二十三 居士集捲二十三捲二十四 居士集捲二十四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