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國學基本教材·論語捲   》 第17節:論修養(3)      李鍌 Li Xian

  本來改過遷善,也可藉助朋友的規勸誘導,發覺自己的過錯,但人總習慣於聽好話,對於別人的指責,卻多半聽不進去。所以假藉外力發覺自己的過失,不如靠自己。能"自訟",自己反省自己的行為,那麽便可像顔淵"不貳過",像子路"聞過則喜",走嚮良善的道路。
  (六)
  子曰:"已矣乎①!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②者也。"(《公冶長》第五·二七)
  章旨
  孔子感嘆世人有過失而不能自責。
  註釋
  ①已矣乎算了吧!指孔子恐其再也見不到"能見其過而內自訟"的人而嘆息。已,止也。
  ②內自訟內心自我咎責。訟,咎責、懺悔,檢討之意。
  析論
  孔子因為尚未見過能發覺自己的過失,而內心自我責備的人,所以發出"已矣乎"的感嘆。"已矣乎"這三字是表示沒有希望的嘆息語氣,而"吾未見"則有強調的意味,足見孔子對於"能見其過而內自訟"的重視。孔子這番話看似說得太重些,實則不然,是我們平時把過錯看得太輕了。從孔子這一番感慨,可知當時可能充滿了有過錯卻不認錯的不好現象。
  人能自見其過,很不容易;見其過而內自訟,更不容易。如能見其過而內自訟,則可以省察自己,改正過錯,日有進境。但人性之常,有了過錯,為了顔面,不是加以強辯,便是設法找藉口,原諒自己,歸罪他人,以減輕自己的咎戾。殊不知如此一來,過錯愈犯愈多,變成習性時,那麽要改也就不容易了。
  (七)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①焉:過也,人皆見之;更②也,人皆仰之。"(《子張》第一九·二一)
  章旨
  子貢贊許君子勇於改過。
  註釋
  ①食通"蝕",指日月虧蝕。
  ②更改也。
  析論
  孔子的學生顔回不貳過,過而能改,因此備受世人稱道。孔子教人謹言慎行,但一個有高尚品德的人,也不免會有犯過的時候,重要的是能對自己的過錯,勇於承擔,勇於改正。本章說明了在位的君子處理過失的光明態度。當他犯過,他不會文過飾非,他會勇於面對自己的過失,對於別人善意的批評,能心平氣和地接受,願意誠心去檢討自己犯錯的原因。因有决心改過,故不必懼人知其過。而當他真改過了,其人格也將因此次犯過的教訓更為成熟。猶如日食、月食時,人們都看得見,也都仰望它恢復光明,所以能改過,不但不會降低威信,還會更加受人敬重。
  心術不正的小人,就不是這樣了。他顧慮這、顧慮那,既擔心丟失面子,又怕失去威信,所以面對自己的錯誤,總是抵賴閃躲,不惜作假掩飾過錯,或諉過他人,甚而嫁禍他人,一錯再錯。因不肯勇敢面對現實,承認錯誤,更不願坦誠正視現實,改正過錯,因而人們對他也就不是仰望的態度,而是鄙夷的神色了。
  所以心地光明磊落、肯修養道德的君子,不必擔心犯過,也不必擔心別人看見自己的過錯。知過而又能改,那纔算是真正的君子。
  (八)
  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①。"(《子張》第一九·八)
  章旨
  子夏指責小人文過飾非,勉人應力行君子之道。
  註釋
  ①文音wèn,掩飾。
  析論
  《雍也》篇曾記載孔子稱贊顔回"不遷怒,不貳過"。《孟子·公孫醜》也說:"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子路,人傢告訴他有過失,他就很高興。)這說明了即使賢如顔回、子路,仍會犯過錯,但他們知過能改。本來誰能無過,過而能改,也就善莫大焉。問題是一般人是否能如此坦誠、勇敢去承認錯誤,並且勇於改正錯誤呢?事實上,為了面子,並不是每個人都能這樣勇於面對過錯的。這也難怪子夏要指責小人有過不改,反而加以掩飾的現象。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序第2節:論道德(1)第3節:論道德(2)第4節:論仁愛(1)
第5節:論仁愛(2)第6節:論仁愛(3)第7節:論仁愛(4)第8節:論仁愛(5)
第9節:論仁愛(6)第10節:論孝友(1)第11節:論孝友(2)第12節:論孝友(3)
第13節:論孝友(4)第14節:論孝友(5)第15節:論修養(1)第16節:論修養(2)
第17節:論修養(3)第18節:論修養(4)第19節:論修養(5)第20節:論修養(6)
第21節:論修養(7)第22節:論修養(8)第23節:論修養(9)第24節:論修養(10)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