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星荟萃 李小龙的功夫人生   》 第17节:功夫打天下(4)(图)      Zhang Xiaoshe

  另一位对李小龙影响重大的人物则是旅美华人国术界首领级的人物严镜海。在李小龙的武友中,他是一位父辈式的人物。严镜海(JAMES YIMM LEE)又名李运,1920年1月30日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奥克兰市,早年练习举重和摔跤,曾经获得过加州举重冠军;后来又开始学习柔道和拳击。严镜海的绝技是铁沙掌,由于他技艺精湛,在美国西海岸的华人武术界享有很高的威望。
  李小龙有缘认识这位武术界的前辈,多亏了严镜海的至友祖亚伦先生。一天,祖亚伦偶然看到在寓所前练功的李小龙,大为惊叹,这个小伙子的身手灵巧流畅,快如闪电!祖亚伦末见识过这种拳法,不知是亚洲哪国的拳法,便上前探问。祖亚伦回到洛杉矶,向严镜海叙述他的惊人发现,称李小龙是“功夫奇才”、“不平凡中的不平凡”。严镜海以令人敬佩的长者风范,亲自去拜访这位别人口中的功夫奇才。李小龙对严镜海的到来并没有感到太大的压力,而是淋漓尽致地将自己的功夫展示出来,在与严镜海大弟子的较量中,李小龙将对手击倒。严镜海非常欣赏李小龙敢于挑战又不服输的性格,更被他执着的武学追求打动。他们最终成为了忘年之交,李小龙还尊称他为“义父”。在以后的场合,严镜海不存门户之见,总是向他人推祟李小龙。他们相互切磋武艺,严镜海教李小龙自己的“铁砂掌”绝技,帮他完善截拳道。他还将举重的技巧加以完善改进成健身的方法,悉数教给李小龙。严镜海的健身方法帮助李小龙练就了一身强健发达的肌肉,还使他的抗击力更强韧,爆发力更凶猛。不仅如此,严镜海还引见李小龙认识了很多功夫高手如“美国柔道之父”肯尼?拉贝尔和“美国空手道之父”埃迪?帕克。这些对于李小龙与武术界的人相互交流,吸取其他武术精华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963年,在严镜海的帮助和支持之下,李小龙出版了生平惟一一本由他本人完全撰写和演示的专著《基本中国拳法》,1972年严镜海又出版了由他执笔,李小龙审定的《图解咏春拳》。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李小龙认识了后来后来经常合作的一些朋友。美国空手道冠军罗利士、好莱坞的著名电影明星如占士亨宾和史提夫等美国各流派的拳师经常聚集在李小龙的武馆切磋武艺。罗利士后来曾在《猛龙过江》中放下架子,饰演一个被打败的角色。李小龙也在影片中给予了他相当的尊重,和罗利士搏击时绝没有以往轻佻的举止和轻蔑的神情,即使最后取得了胜利也表现得颇有风度。
  正是由于李小龙的名气逐渐大起来,他的中国功夫也得到了越来越人的追随,他创办的振藩国术馆也逐渐兴旺起来了。慕名前来求学者多了起来,收取的学费也使得李小龙的真正从经济上独立起来。
  武馆在开办的过程中,也曾引起很多华人武师的竭力反对,他们局限于门派之见,请李小龙“好自为之”、“信守中国国术的行规”。李小龙曾经接受过一位姓黄的中国武师的挑战,他用咏春拳和自己的平时研习的功夫成功地将对手击倒在地。这次在美国与华人国术界的正式交锋,使得李小龙名声更加大振,从此再没有“踢馆”之类的不愉快事件发生了。李小龙也在边传授功夫时,有了自己的思考。当有人问他能教授给学生什么与众不同的功夫的时候,他说,“大部分学生所学的传统套路、程式和不合情理的姿势毫无价值。那样只能是花哨而又机械,对学生真正投入实战毫无益处。一旦乱了套路时,只会遭到惨败。我认为,那些传统的套路是一种完全不具备战斗力的模式,它僵化和固定了原来是灵活自如的动作。”
  李小龙开办的“振藩国术馆”对他后来的影响极大,在开办武馆的过程中,他越来越坚定了自己的方向。他的武学思想也开始逐渐发展,完善,成熟起来。正在李小龙的武术事业逐渐走向坦途的时候,李小龙的生命中和功夫同样样重要的事业——电影,也又开始向他敞开大门了。
  戴着面罩的青蜂侠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Source】团结出版社
第1节:序言(图)第2节:龙的神话(1)(图)第3节:龙的神话(2)(图)第4节:龙的神话(3)(图)
第5节:龙的神话(4)(图)第6节:龙的神话(5)(图)第7节:巨星陨落(1)(图)第8节:巨星陨落(2)(图)
第9节:巨星陨落(3)(图)第10节:年少轻狂(1)(图)第11节:年少轻狂(2)(图)第12节:年少轻狂(3)(图)
第13节:年少轻狂(4)(图)第14节:功夫打天下(1)(图)第15节:功夫打天下(2)(图)第16节:功夫打天下(3)(图)
第17节:功夫打天下(4)(图)第18节:功夫打天下(5)(图)第19节:当武术遇上爱情(1)(图)第20节:当武术遇上爱情(2)(图)
第21节:当武术遇上爱情(3)(图)第22节:当武术遇上爱情(4)(图)第23节:当武术遇上爱情(5)(图)第24节:当武术遇上爱情(6)(图)
No.   I   [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