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故乡在纸上:一个村庄的历史和命运   》 第17节:与生俱来的高贵(1)      Lao Han

  与生俱来的高贵
  知识与技术都可以学来,唯有人的素质与品德是与生俱来的。
  --题记
  他的品格,就是他的方法。
  --伯尔
  1
  在写这个人之时,我一直在迟疑不定,不知道如何写!他在我们村人的眼中,是一个连做父亲都不太称职的人,一个谈起来大道理头头是道,却没有建树与威信的人。然而,我之所以这么执迷地写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已经不再用一个农民那叫做世俗或实用的眼光看待他了,而是把他当做一个贵族,一个在农村不多见的贵族来写的。有许多事就是这样,就好像东西一样,天下没有多余的,现在之所以显得多余,是因为他还没有找到合适的位置。可人间的悲剧却在于,有些人一生中都没有找到合适的位置。
  于是,在写运发这个人之前,我一直在想,想他的一生,他的言行,甚至想一些农村的长舌妇说过的话。可是,由于年龄的隔膜或者是对他的了解有误,我一直生怕写出来文章难以与他那高蹈的精神相匹配,于是,一直拖着不动笔。直到这本书快出版时,我才对他一生盖棺定论的事简述一下,对我亲见或者亲历的事描述一下。因为我明白,评价一个有思想的人,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况且人们都知道,散文是最不容易刻画人物形象的,几千字的文章很难对一个人一生有一个全方位的交代和记录。于是,接下来的文章,便成了一种札记性质的表述,虽然也极力想躲开鹦鹉学舌的笨拙。
  2
  运发在农民眼中威信树不起来有两事,第一是年轻时就当过银行行长的他,由于男女关系被开除公职后,一直在农村,直到他死;另一件是作为父亲的他,没有给他的两个儿子娶上媳妇。直到他死后两个儿子才相继成家。运发年轻时在银行当行长的事千真万确。他比我大五十岁,待我长大懂事后,他已经六十多了,这事早已经过了谈论的高峰,偶尔听到,也只是只言片语,很难有一个清晰的轮廓。
  一年,我和运发在一个场(农村晒东西的空地)里看场,谈起小油馍、绿豆汤之类的事了。我故意问他,大爷,听说你年轻时当过银行的行长。他听到脸一沉,连声说,别提了,别提了。因此我一直得不到第一手资料。据我奶奶说,运发年轻时长得比较人才,四方盘脸,大高个,穿着黑色的毛呢大衣,喜欢戴墨镜。那风度,往人前一站,你就不能小觑。也就是他这人才,他在银行里包个大姑娘。大姑娘怀孕后,他不能娶两个,只能和德玉(他儿子)的娘离婚。过去不比现在,领导知道他的作风有问题,并且有媳妇了还让大姑娘怀孕了,就把他"拿掉了"(指的是开除了公职)。此时,他已和德玉的娘离婚了。那个已怀孕的相好的见运发没有权力了,工作也没有了,也不愿跟他了。运发弄得媳妇没有媳妇,姑娘没有姑娘,两头光。后来他每到晚上,就趴在德玉娘的窗前,拍着窗户说,德玉娘,要吃还是家常饭,要穿还是粗布衣,过日子还是结发妻。还是咱俩亲呀!后来,德玉娘就又和他过上了,几十年了,也没有办复婚手续。奶奶说着笑着,并且中间还能加一些点评或者是批语,让这个故事在我的脑海中印象特别深。
  运发没有给两个儿子娶上媳妇的原因很复杂。最主要的有两个,第一是大儿子德玉在1980年"综合治理"时,德玉猥亵幼女被捕,在监狱里服了十年刑,待他出来,已经快四十岁了,像这种情况,在农民找媳妇特别不容易。另一个原因是有人提议让人换亲(农村的一种风俗,指的是双方换女儿到对方家做儿媳),运发坚决不同意。对于他的这种固执,好多人特别是农民都不理解,难到让自己的儿子永远打光棍。运发的思想则是,大丈夫何患无妻。这就是介于种种世俗的原因,运发的两个儿子到运发死后才成家。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Source】春风文艺出版社
第1节:序一:为责任而写作第2节:序二:春初新韭,秋末晚菘第3节:高高的栗木门楼(1)
第4节:高高的栗木门楼(2)第5节:高高的栗木门楼(3)第6节:高高的栗木门楼(4)
第7节:高高的栗木门楼(5)第8节: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感动第9节:纸上的痛苦(1)
第10节:纸上的痛苦(2)第11节:值得商榷的"封建意识"(1)第12节:值得商榷的"封建意识"(2)
第13节:传统的覆灭(1)第14节:传统的覆灭(2)第15节:忍耐与善良(1)
第16节:忍耐与善良(2)第17节:与生俱来的高贵(1)第18节:与生俱来的高贵(2)
第19节:家乡的人命案(1)第20节:家乡的人命案(2)第21节:家乡的人命案(3)
第22节:在嬗变中没落(1)第23节:在嬗变中没落(2)第24节:在嬗变中没落(3)
No.   I   [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