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知青文革 》 折騰十年 》
第17節:全場笑倒一片
清秋子 Qing Qiuzi
這天,少壯派的首領人物龐德海開會時候讀報,為了顯示有文化,拿着"敦滑"的腔調,抑揚頓挫,念得白字連篇,遇到不會的字就蒙。其實這活兒,可以讓我們來幹。龔本輝是標準男中音,我是過去本派戰鬥隊的廣播員,念報紙,都跟中央臺的效果差不多。但龐德海非要自己念,這也是一種權力顯示吧?--你能,但你沒權,所以我就不讓你幹。
我們都習慣了,就當他放臭屁,我們在底下用啞語說我們的。
那天,夜長,讀報時間也長,一張報四個版都讀到了。其中有一條當時很罕見的科技新聞,大概意思是說,工人與知識分子相結合,發明了什麽新藥,能治愈什麽疑難雜癥。那時候醫學上也是扯蛋,開刀不用麻藥,硬切。所以這樣的新聞也沒人信。這龐大學士念着念着,突然蹦出一個詞兒來--"吼房"。小迷糊聽了,一激靈,高聲問:"什麽吼房?"龔本輝領悟最快,喊起來:"老龐啊,那是'乳房',還'吼房'!"老龐臉一紅,說:"對對,乳房,乳房。"他其實知道這詞兒的涵義,但就是念不準,所以又解釋了一句,"就是那個,咂咂,老娘們兒的咂咂。"一邊說,還一邊揪了揪自己的胸脯。
這下,全場笑倒一片。老娘們兒就開駡,大姑娘臉飛紅,我們戶的女生全低了頭,笑得挺興奮。
我們這樣羞辱老龐,他臉皮厚,安之若素。安排活兒時仍舊照顧女生,為掩人耳目,也順帶給我們安排輕活兒。我們以為他和其他少壯都是軟蛋,我們這"城市文明"完全可以和鄉村文明抗衡抗衡。其實我們錯了。睚眥必報,秋後算賬,是中國人的根性,哪有打不還手、駡不還口的?衹是老龐比我們有城府,看我們目前還受劉隊長的庇護,他隱忍不發而已。不是不報,時候沒到。
從山裏回來,到春節前,是真正農閑。活不多,帶幹不幹。我們的文化生活就很豐富。現在的少壯學者們恐怕又要說,那年頭,有什麽文化?
當然有,我說的是,蘇聯文化。
認真地說,我們這一代,跟蘇聯是沒多大關係的。我們懂事時,中蘇已經開始掐架,高音喇叭裏動不動就要評一評"蘇共中央"。蘇聯文化原本是20世紀50年代青年的精神大餐,不是我們的。我們接觸它,是因為1969年出現了文化真空。我這裏說的文化,是說最基本的流行歌麯。本來,"文革"中有大量頌歌出現,好聽,有激情,取代了"文革"前的一批老歌。可是,主管意識形態的那一幫,不知發了什麽昏,從1969年起,直到1971年,在廣播裏幾乎禁播所有的歌麯。天天衹有樣板戲,猴子拉稀,沒完沒了。
你不唱,我們不能不唱。唱什麽?《敖包相會》,《蘆笙戀歌》,《送我一束玫瑰花》。中國的老歌不夠唱,蘇聯歌就乘虛而入。老龔在1968年閑了一年,談了一年不成功的戀愛,追一個師長的女兒沒追上,最後人傢當兵去了。苦戀的副産品是,老龔學會了《外國名歌200首》裏的150多首。我很替老龔抱不平。那女生心腸太硬,150多首歌兒都沒感化得了,走了也好。
所謂《外國名歌200首》,是一本歌麯集,"文革"前的小資讀物,相當於今日《上海的風花雪月》。說是外國名歌,其實以蘇聯歌為主,另有幾首東歐和拉美的。20世紀60年代初出版,在當時就有一點兒異端的味道,"文革"後當然遭禁。1968年,除了工人農民,全社會都很清閑,在地下狀態中,這本小册子就很流行。到了集體戶,山高皇帝遠,放聲唱蘇聯歌沒有工宣隊的狗鼻子來嗅了,蘇聯歌就成了知青的日常歌麯。
老龔嗓子好,是美聲的那路,用腦腔共鳴,發的是丹田之氣。小迷糊是京劇愛好者,下鄉還帶了把京鬍,這時就用京鬍伴奏清唱。每晚衹要不開會,我們這裏就開唱,一首首的跟老龔學。《喀秋莎》、《山楂樹》、《小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這些經典,一學就會。
這時候我們纔知道,人傢蘇聯,是個很小資的國傢,什麽東西一弄,就很有味兒。你瞧,山楂樹下,兩男追一女,多美。我們集體戶隔壁也有果樹,一問老鄉,叫"臭李子樹",就這,還能有什麽情調?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 第1節:序幕 | 第2節:那場大折騰 | 第3節:戀愛意識在萌動 | 第4節:被上帝選中了 | | 第5節:水靈靈的小丫頭 | 第6節:高舉偉大旗幟 | 第7節:農村第一夜 | 第8節:生活其樂無窮 | | 第9節:清理階級隊伍 | 第10節:不是鬧着玩兒的 | 第11節:天上掉餡兒餅 | 第12節:為生活所迫 | | 第13節:連火都不敢生 | 第14節:給自己壯膽兒 | 第15節:山神爺保佑 | 第16節:文明的衝突 | | 第17節:全場笑倒一片 | 第18節:與時俱進派 | 第19節:不要太骯髒 | 第20節:革命化的春節 | | 第21節:英雄救美 | 第22節:禍從口出 | 第23節:早晚惡有惡報 | 第24節:好男不和女鬥 | |
| 第 I [II] [III] 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