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群氓之族:群体认同与政治变迁   》 第17节:第一章 姆庇之家(8)      Harold R.Isaacs

  没有稳定的势力范围,没有听话的附庸或任人摆布的工具,没有永远处于被动的牺牲者--在东欧没有,在古巴没有,在埃及没有,在印度没有,在中国或北越尤其没有;在西欧没有,在日本没有,甚至在小小的圣多明哥(Santo Domingo)也没有,在南越尤其没有。而手执新月弯刀的阿拉伯国家,以足可造成经济瘫痪的高价石油对抗西方核子强权,更与19世纪的权力互动关系形成了最强烈的对比。很明显的,人类社会新一波的吶喊太过高涨,任何事务都已经不再可能长久持续下去--即使只是几十年--更不用说回到过去那种强权与征服、屈服与温驯的老模式了。
  1945年出现的两极化权力体系,不出几年就卷入了新的态势,既有始料未及的三角问题,又有扭曲变形的四角关系。西欧从失落的帝国中复原,德国与日本也以令人想象不到的速度自灰烬中再生,而中国有如一座长期熄灭的火山醒了过来,或者应该这样说,久未听到的雷声已在对岸隆隆响起。19世纪艰难的岁月中,那种持久不变的结盟已经是明日黄花,20世纪呢?整个世界无非是一个权力重组的过程,本质性的动荡把大部分的时日塞得满满的,而且可以确定的是,在可预见的未来,情形仍将如此。重建新的世界强权体系,即使只是在半个地球或1/4个世界上,或许还是可以产生新而较大的整合。然而,就整个情况来看,就算拥有强大的核子武力,那显然也是最不被看好的指望。
  新的结构架设在赤裸裸的武力上,如果不被看好,那么要寄望于当前主要的政治或信仰体系,大概也是缘木求鱼了。以所谓中东地区(亦即西亚、西南亚与北非一带)过去数十年的情形来看,伊斯兰教的整合力量显然太弱,不足以把任何政治组合或结盟长期维系起来;不同的阿拉伯国家与穆斯林族群,无法组成长久的联盟,即使在对抗共同敌人以色列时也是如此。阿拉伯人一贯的政治风格,以及历历在目的事迹--例如西巴基斯坦(West Pakistan)对东孟加拉国(East Bengalis)的残酷攻击 --在在显示其与基督宗教一样,可以在某时某地把别人--即使这个人是同一族群--当成兄弟,但绝不会是在此时此地。就世事的脉络来看,由基督宗教信仰所创造出来的罗马天主教(Roman Catholic Church),就在不久之前还可以说是一个普世性的机构,但在诸多现成的事例中,它却提供了一个最有力的证明,显示再怎么大规模的整合也已经无力聚零为整,甚至维持其信仰体系的完整。至于俗世的梦想,例如马克思所怀抱的新社会主义或无产阶级国际主义,这半个世纪下来,也已经完全落空。这个梦想曾经被欧洲的社会主义民主打破,在1914年的大战危机中,民主的欧洲分裂成一块块碎片,于是俄罗斯的十月革命再度唤起这个梦想。但是,当摩擦布尔什维克这盏"神灯"时,跑出来的却是一个新瓶旧酒的精灵--俄罗斯民族共产主义,结果,梦又碎了。最后,社会主义解放的残梦终于消失在斯大林的集中营与牢狱之中。希特勒德国在欧洲,以及日本在亚洲,也都曾经妄图把自己的那一套整合加诸世界,但都旋起旋灭,徒然造就了它们所挑战的强权体系。最后只剩下美国式的大整合模式,但今天同样被证明无效。相较于其他模式,美国式的整合虽然大不相同,也还没有到失败的地步,但1945年之后,它才进入最严酷的考验阶段,而考验正在进行中。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第1节:自序 政治变迁压力下的族群认同(1)第2节:自序 政治变迁压力下的族群认同(2)
第3节:自序 政治变迁压力下的族群认同(3)第4节:原版序 族群认同的先知(1)
第5节:原版序 族群认同的先知(2)第6节:中译本序 本书对族群本质提出新的解构(1)
第7节:中译本序 本书对族群本质提出新的解构(2)第8节:推荐一 读历史,也读预言
第9节:推荐二 两种时间意识第10节:第一章 姆庇之家(1)
第11节:第一章 姆庇之家(2)第12节:第一章 姆庇之家(3)
第13节:第一章 姆庇之家(4)第14节:第一章 姆庇之家(5)
第15节:第一章 姆庇之家(6)第16节:第一章 姆庇之家(7)
第17节:第一章 姆庇之家(8)第18节:第一章 姆庇之家(9)
第19节:第一章 姆庇之家(10)第20节:第一章 姆庇之家(11)
第21节:第一章 姆庇之家(12)第22节:第一章 姆庇之家(13)
第23节:第一章 姆庇之家(14)第24节:第一章 姆庇之家(15)
No.   I   [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