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类 周易今註今譯   》 上經(6)      南懷瑾 Na Huaijin    徐芹庭 Xu Qinting

  彖①曰。大哉乾元②。萬物資始。乃統③天。雲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竜④以禦天⑤。乾道⑥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⑦。乃利貞。首出庶物⑧。萬國鹹寧。
  [今註]
  ①彖:獸名。在《周易》中,假藉它作為某一卦、某一爻斷語的專有名稱。
  ②乾元:是指乾卦為代表天地之間,萬事萬物的本元。也便是取用乾卦卦辭的元、亨、利、貞的元字,引申為易學的專有名詞。
  ③統:率領。
  ④六竜:是指乾卦六爻的爻辭中,都取用竜的功能,作為六爻變化的象徵,所以又別名六爻為六竜了。
  ⑤禦天:駕禦天道運行的規則。
  ⑥乾道:是指乾卦本身功能的法則。
  ⑦太和:均衡和合適當的狀態。
  ⑧庶物:庶是衆多的意思。庶物是指萬物。
  [今譯]
  彖辭說:偉大的乾卦啊!它是一切的根元。萬物都靠它做資本,纔有原始的生命,所以它是統率原始萬物的根元。雲的運行聚散不定,雨的降臨施予萬物,乃至物理世界的一切,萬有品類的形質,都是它流變而成的功能。它是宇宙光明的開始和終結的根元,它包含六個爻位的程序,形成宇宙時間,猶如六條竜一樣,接連着駕禦天體運行的規律。乾道本身能變化形成宇宙萬物,萬有物類,都是由於它而得到真正的性和命。所以萬物如果能夠保持它給予性命和合功能的原始狀態,纔是真正大利而貞潔的生命。它是首先生出萬物的創世者。它給予世界萬國以平安和康寧。
  [今釋]
  (一)彖辭的作者 自古相傳,認為彖辭就是孔子的手筆。然而後世也有人懷疑,認為是秦、漢以後的學者假托孔子的作品。又有人認為雖然不完全出於後人假托孔子所作,至少,有些是後人加入的意見,並非完全出於孔子,這是很難考證得確實的問題,各憑一得之見,言之成理,也都可以自成一傢之說。如果從《周易》本經的卦辭、彖辭,以及文言的文辭、語句、章法來看,它是極力學習卦辭的體裁,文字簡潔,而含義富麗,的確是周人和魯人的風格,秦、漢以後的人,實在難以找出可以相提並論的意境。專門註重考據者的疑古議論,也都各有弊漏,而且對於考據者的理由采取保留態度,都有再加以考證的必要,所以不敢隨便苟同,寧可從古而不辯,仍然認為它是孔子的著述,較為妥當。
  (二)彖辭的意義 在全部《周易》的文辭中,假藉四個動物象形的字,用作卦爻的解釋。第一:是易字。歷來研究《易經》的象數傢們,有人認為它是假藉飛鳥的形象而成。也有認為它是假藉蜥蜴的蜴字而來,但都不足為憑。第二:是竜字。是藉用它的入水能遊,在地能行,在空能飛,而且可以乘風雲而上天,作為表示卦爻變化多端的象徵。第三:是象字。它有假藉、諧聲、轉註的含義。古代象與像相通,是屬於假藉與轉註的作用。象,也是大象(大現象),是假藉它作象徵性的諧聲作用。第四:是彖字。彖是獸名。相傳它的齒牙銳利,能夠咬斷鐵器和金屬品。所以《周易》便假藉它做為斷語的名詞。
  (三)彖辭的觀點與發揮 彖辭的作者與完成彖辭的年代等問題,凡屬於疑古論者的考據範圍,姑且存而不論。關於彖辭的觀點,對於易學的發揮,以及它在中國文化思想中的價值,非常重大。秦、漢以後的學者,對於《易經》,歸納起來,不外三類觀點。第一:通俗的觀念。認為《易經》是自古相傳占卜用的書籍。第二:兩漢以後儒傢的觀念。認為《易經》是先聖學問的淵源,儒傢經學的大典。第三:兩漢以後象數學家與道傢的觀念。認為《易經》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溝通形上、形下神秘之學的寶藏。但無論屬於哪一種觀念,衹要首先精細體會乾坤兩卦的彖辭、文言、象辭的內涵精義,便可知道《周易》的學問,確是由“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貫通天地、物理、人事的大智慧的結晶,並非是迷信奧秘,不知其所以然的盲從的信仰。例如以乾卦為統率萬事萬物的道理來說,據彖辭的解釋,它既不像西洋的文化傳統,在萬事萬物之上,建立一個神主。同時又不像西洋的哲學(Philosophy)思想,在宗教信仰以外,另行建立一個形而上的本體。它衹以一個代號的乾■■卦,作為統率天地萬物的根元,故說:“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說明萬有物類,從它而生,故有“雲行雨施,品物流行”的頌辭。又說到因它的功能而顯現時間的作用,便有“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竜以禦天”的贊語。其次,說到萬物生命的根元,便有“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的說明。最後,指出世界人類的次序依歸,又有“首出庶物,萬國鹹寧”的結語。總之,《周易》彖辭中所指的乾卦,它是概括後世所謂宗教、哲學、科學等三大類的總綱。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也是中國上古文化智慧之學的泉源。所以首當特別留意。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臺灣商務印書館國學經典文叢

【資料來源】重慶出版社
敘言《易經》與“三易”易名的定義《易經》的作者
十翼的作者及其他易學的傳承及其他兩派十宗及其他易學的精神
本書譯事的經過《周易今註今譯》四版序《周易今註今譯》凡例上經(1)
上經(2)上經(3)上經(4)上經(5)
上經(6)上經(7)上經(8)上經(9)
上經(10)上經(11)上經(12)上經(13)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