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史 》 隋唐五代的另類歷史:帝國的正午 》
賤民朱三也天子(3)
梅毅 Mei Yi
雙方一交手,李、王兩個手下皆百戰邊兵,禁軍畢“新募市井少年”,一戰即潰。李茂貞大軍乘捷直趨長安,在臨臯驛紮營,上表要求詔殺宰相杜讓能。杜讓能馬上入宮,說:“臣早知道有今日之事,請陛下犧牲我一人以救社稷。”唐昭宗下泣,不忍心斬杜讓能,衹是下詔貶其為梧州刺史,收斬西門君遂等三個太監來應付李茂貞。
李茂貞仍勒兵不退,一定要殺杜讓纔還鎮。宰相崔昭緯藉機消除老對手,力勸唐昭宗殺
杜讓能免禍。不得已,唐昭宗下詔賜死杜讓能兄弟兩人。同時,又任命李茂貞為鳳翔節度使兼山南西道節度使,守中書令,“盡有鳳翔、興元、洋、隴、秦等十五州之地”。得勢不饒人,李茂貞很快攻占閬州,大公公楊復恭與幾個幹兒子又逃跑。不久,這幾個人被韓建的華州兵俘獲,斬首送京師。
其間,李茂貞繳獲楊復恭與幹兒子們的書信,內容有如下之語:“但積粟訓兵,勿貢獻。吾於棘榛中立壽王(唐昭宗),纔得尊位,廢定策國老(楊公公自稱),有如此負心天子門生1可見,李茂貞也是故意把這封極有侮辱性的文字公示天下,悍將、太監,皆不拿大唐天子當盤菜。
李茂貞威逼朝廷時,李剋用與朱全忠打得正歡,雙方侵攻不斷,民衆死傷無數。河中節度使王重榮死後,其子王珙、王珂爭權,各附藩鎮為援。王珂是李剋用女婿,李茂貞、王行瑜自然反對,上表請立王珙為節度使。唐廷正猶豫間,王行瑜就與李茂貞、韓建等人各率數千精兵入長安“兵諫”,最後,逼迫唐昭宗下詔殺掉宰相韋昭度、李谿以及樞密使康尚弼以及與自己不是一條綫上的幾個宦官。
李剋用聞訊大怒,引大軍來赴。果真沙陀兵前來,王行瑜、李茂貞、韓建等人心懼,各自匆忙還鎮。
聽聞李剋用大軍逼嚮長安,李茂貞的幹兒子、右軍指揮使李繼鵬與太監駱全瓘想劫昭宗往鳳翔;中尉劉景宣(太監)也想劫昭宗去邠州自己人王行瑜的地盤。兩拔人各懷鬼胎,都想先下手為強,發兵互攻。唐昭宗跑到承天樓上,幸虧有捧日都頭李筠率本部護衛,又有????州六部兵駐京一部趕至護駕,李繼鵬等人燒宮門未成,見衆軍繼至,各自逃歸鳳翔和邠州。
驚惶未定,長安城內又傳王行瑜、李茂貞等人要率軍劫迎天子,昭宗害怕自己落入二藩鎮之手,便蒼惶逃離長安,躲入南山莎城鎮的城壘。隨皇帝出逃的長安士民數十萬,路上因缺水渴死三分之一。“夜,復為盜所掠,哭聲震山𠔌。”掠奪的“盜”們,其實就是扈駕官軍。
得知李剋用已經殺到長安附近,李茂貞大懼,忙殺掉惹事的幹兒子李繼鵬,上表請罪,又寫信與李剋用講和。唐昭宗想“各個擊破”,下詔赦免李茂貞,讓他與李剋用一起合討王行瑜。同時,為了奬賞李剋用的“勤王”之功,唐昭宗又派二子入李剋用大營拜這位沙陀人為兄,又以自己絶寵的奇色美人魏國夫人陳氏賜以“功臣”享用。皇帝賜妃予臣下,千古罕有。李剋用笑而納之。
沙陀頭子李剋用精兵強將,又有皇帝上諭旨,打得邠州節度使王行瑜棄城而走,不久,這位倒黴蛋便為屬下所殺,傳首京城。其宗族二百多口,也盡為他自己的亂軍所殺。唐昭宗高興,進封李剋用為晉王。李剋用暗中派人與唐昭宗謀議,想趁機平滅鳳翔節度使李茂貞。可是,有親近太監勸昭宗說如果李茂貞被滅,沙陀軍大盛,對朝廷也非好事。耳軟之下,唐昭宗下詔,褒賞李剋用的“忠誠”,命他還鎮。這位沙陀將還算聽話,好人做到底,引兵東歸。李剋用一走,“李茂貞驕橫如故”。
李剋用大軍屯紮渭北時,李茂貞和韓建當時真嚇得不輕,“事朝廷禮甚恭”。沙陀軍還,這兩個賊臣“貢獻漸疏,表章驕慢”。
唐昭宗經過此次逃亡,痛下决心要建設“自己的軍隊”,在神策東、西禁軍外,又置安聖、保寧、宣化十數支親軍,徵募數萬人,以宗室諸王統領。
藩鎮李茂貞對諸王將軍很不爽,認定這些軍隊是要討伐自己的,便揚言要“詣闕訴冤”。消息傳出,京師士民爭亡匿山𠔌。果然,他很快興兵,上表稱“勒兵入朝請罪”,並於乾寧三年(公元896年)夏天殺至長安近郊。
驚惶之餘,延王李戒丕諫勸唐昭宗從鄜州渡黃河,迂回到太原依附李剋用。無奈,昭宗衹得再次出逃。
一行人至渭北,華州刺史韓建“堅請”皇帝到自己地盤,而昭宗自己及群臣“亦憚遠去”,便聽從韓建之勸前往華州,以州府為行宮。其實,韓建與李茂貞是一夥兒,唐昭宗此去,無異於自投狼穴。
沙陀軍頭李剋用聞此訊,嘆道:“韓建為賊臣弱帝室,皇上不為李茂貞所擒,也會被朱全忠所虜,當初若聽我言平滅李茂貞,豈有今日之禍1
李茂貞亂兵衝入長安,燒殺劫掠,“自中和(僖宗末期)以來所茸宮室、市肆,燔燒俱荊”赫赫長安,大部分地方又成為瓦礫堆。
韓建控製唐昭宗後,出放當時的宰相崔胤於湖南。
崔胤密通朱全忠,讓他為自己說話,並勸朱全忠築洛陽宮室迎昭宗遷都。朱全忠上表,韓建害怕,又召回崔胤為相。擰不過朱全忠,韓建便打諸王主意,上表奏稱睦王等宗室八王要謀殺自己,準備劫駕奔往太原李剋用部。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序:黃金時代的凋零 | 那個姓“普六茹”的漢人(1) | 那個姓“普六茹”的漢人(2) | 那個姓“普六茹”的漢人(3) | 那個姓“普六茹”的漢人(4) | 那個姓“普六茹”的漢人(5) | 那個姓“普六茹”的漢人(6) | 那個姓“普六茹”的漢人(7) | 那個姓“普六茹”的漢人(8) | 那個姓“普六茹”的漢人(9) | 那個姓“普六茹”的漢人(10) | 那個姓“普六茹”的漢人(11) | 寒鴉飛數點 流水繞孤村(1) | 寒鴉飛數點 流水繞孤村(2) | 寒鴉飛數點 流水繞孤村(3) | 寒鴉飛數點 流水繞孤村(4) | 寒鴉飛數點 流水繞孤村(5) | 寒鴉飛數點 流水繞孤村(6) | 寒鴉飛數點 流水繞孤村(7) | 時來天地皆同力(1) | 時來天地皆同力(2) | 時來天地皆同力(3) | 時來天地皆同力(4) | 時來天地皆同力(5)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IX]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