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科全书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
捲一百六十七 集部二十
紀昀 Ji Yun
永瑢 Yong Rong
○別集類二十△《玉井樵唱》·三捲(兩淮馬裕傢藏本)元尹廷高撰。廷高字仲明,別號六峰,遂昌人。是集首有廷高《自記》,載其父竹坡詩一聯。蓋即戴復古《石屏集》以其父遺詩冠首之意。竹坡名棟,宋寶祐間嘗為紹興府幕官,見《此君亭詩話》。而廷高行履不概見。惟《遂昌志》稱其大德間任處州路儒學教授。顧嗣立《元詩選小傳》,又謂其嘗掌教永嘉,秩滿至京,謝病歸,與《志》不同。永嘉志乘亦不載其名。今案《集》中有《永嘉書所見》一首雲:“此邦幸小稔,竊祿似有緣。”又有《永嘉任滿代者未至詩》,又有《告病致仕謝掌尚書詩》,則廷高仕甌及謝病實非無據,疑《遂昌志》失考也。其詩氣格不高,而神思清雋,尚能不染俗氛。《集》中有《題虞集》、《邵陶二菴詩》,則集亦重其筆墨矣。
△《清容居士集》·五十捲(兩淮馬裕傢藏本)元袁桷撰。桷有《延祐四明志》,已著錄。其《集》據蘇天爵《行狀》及《元史》本傳,俱稱五十捲。此本捲數相符,蓋猶舊本也。桷少從戴表元、王應麟、舒嶽祥諸遺老遊,學問源淵,具有所自。其在朝踐歷清華,再入集賢,入登翰苑,凡朝廷製册、勳臣碑版多出其手。故其文章博碩偉麗,有盛世之音。尤練習掌故,長於考據。《集》中如《南郊十議》、《明堂郊天異製議》、《祭天無間歲議》、《郊不當立從祀議》、《郊非辛日議》諸篇,皆成宗初所上。其援引經訓,元元本本,非空談聚訟者所能。當時以其精博,並采用之。其詩格俊邁高華,造語亦多工煉,卓然能自成一傢。蓋桷本舊傢文獻之遺,又當大德、延祐間為元治極盛之際。故其著作宏富,氣象光昌,蔚為承平雅頌之聲。文採風流,遂為虞、楊、範、揭等先路之導。其承前啓後,稱一代文章之鉅公,良無愧矣。
△《此山集》·四捲(浙江鮑士恭傢藏本)元周權撰。權字衡之,號此山,處州人。嘗遊京師,以詩贄翰林學士袁桷。
桷深重之,薦為館職,竟報罷。然詩名日起,唱和日多。《集》中有《贈趙孟頫詩》雲:“瓣香未展師道敬,攜琴暫出鬆蘿中。”《贈虞集詩》雲:“遠遊非涉聲利途,願謁國丈開榛蕪。”《贈揭徯斯詩》雲:“嗟予觀光老賓客,瓣香仰止懷生平。”《贈陳旅詩》雲:“下榻清風延孺子,高樓豪氣臥元竜。”《贈歐陽玄詩》雲:“床頭萍緑多矜色,長價還從薛卞門。”《贈馬祖常詩》雲:“絶憐白發南州士,山鬥彌高獨仰韓。”而趙孟頫《贈權詩》亦有“青青雲外山,炯炯鬆下石。顧此山中人,風神照鬆色”之句,且親寫“此山”二字為額以贈。是時
文章耆宿,不過此數人,而數人無不酬答,似權亦聲氣幹謁之流。然孟頫等並以儒雅風流照映一世,其宏奬後進,迥異於南宋末葉分朋標榜之私。故終元之世,士大夫無鈎黨之禍。權與諸人款契,蓋文字之相知,固未可以依門傍戶論也。是集為陳旅所選定,旅及袁桷、歐陽玄等各為之序,揭徯斯又為之跋。旅本作者,故別擇特精。《旅序》稱其簡淡和平,無鬱憤放傲之色。《桷序》稱其法蘇、黃之準繩,達《騷》、《選》之旨趣。《玄序》稱其無險勁之詞,而有深長之味;無輕靡之習,而有舂容之風。今觀其詩,玄所稱尤為知言矣。
△《申齋集》·十五捲(編修汪如藻傢藏本)元劉嶽申撰。嶽申字高仲,吉水人。以吳澄薦,召為遼陽儒學副提舉,不就。
後授泰和州判,致仕。是集乃其門人蕭洵所編,李祁為之序。元季嘗付剞劂,久經兵毀。顧嗣立《元詩選》蒐羅至備,獨不及此編。《江西通志》亦謂“嶽申文集今已不傳”。今此鈔帙僅存,亦可雲希覯之本矣。嶽申文宗法韓、蘇,故其氣骨遒上,無南宋卑冗之習。《豫章人物志》稱所作簡約峻潔,殆非虛語。至集中碑志之作居什之四五,尤可據以考證史事。如《文天祥傳》,比《宋史》所載為詳。《夏貴墓志》,稱其出奇計,立戰功甚悉,而貴之失節偷生,絶不為諱,且深緻婉惜之詞,亦非麯筆諛墓者可比。觀其不妄許與,其文品之矜貴可知也。
△《霞外詩集》·十捲(浙江鮑士恭傢藏本)元馬臻撰。臻字志道,號虛中,錢塘道士。仇遠序是集,稱其隱約西湖之濱,士大夫慕與之交,不過習清虛,談淡泊,無一言及勢力聲利。《龔開序》則稱大德辛醜,嗣天師張真人如燕,主行內醮,玄教名流,並翼然景從,王子繇、馬志道在焉。其人蓋在通介之間者也。集中鋪張富貴者數篇,如《嗣師吳真人詩》之類,頗乖山林之格。然所作皆神骨秀騫,風力遒上,琅琅有金石之音。雖不能具金鳷擘海,香象渡河之力,而亦不類酸寒細碎,蟲吟草間。觀其《述懷》一詩,殆宋末遺老寄托黃冠,而其豪逸俊邁之氣,無所不可,政不以枯寂恬淡為高耳。
此本為毛晉所刻。末有《晉跋》,稱伯雨之後復有虛中。今考諸傢之《序》,皆作於仁宗大德初年,則臻尚在張雨前,晉偶失檢也。
△《西岩集》·二十捲(永樂大典本)元張之翰撰。之翰字周卿,邯鄲人。《元史》無傳。惟《鬆江府志》載之翰至元末自翰林侍講學士知鬆江府事,有古循吏風。時民苦荒,租額以十萬計,之翰力除其弊,得以蠲除。至今猶祠於名宦祠。生平著述甚富。晚號西岩老人,故以“西岩”名集。其詩清新宕逸,有蘇軾、黃庭堅之遺;文亦頗具唐、宋舊格。
其集據《鬆江府志》所載,本三十捲。今於《永樂大典》中蒐采綴輯,分體編次,釐為二十捲。雖當時舊本篇頁多寡不可知,而約略大數,計已得什之六七矣。
《永樂大典》所載,有標題《張西岩集》,而核其詩文實為張起岩作。起岩字夢臣,濟南人,有《華峰漫稿》、《類稿》、《金陵集》尚行於世,與之翰截然兩人。殆當世繕錄之人,以《張西岩集》與《張起岩集》聲音略近,故隨讀而訛,緻相淆亂。今並釐正,各存其真焉。
△《蒲室集》·十五捲(浙江汪啓淑傢藏本)元釋大訢撰。大訢字笑隱,南昌陳氏子。居杭之鳳山,遷中天竺。又主建康集慶寺。是集詩六捲,文九捲。前有《虞集序》,謂其如洞庭之野,衆樂並作,鏗宏軒昂,蛟竜起躍,物怪屏走,沉冥發興。至於名教節義,則感厲奮激,老於文學者不能過。雖稱之少溢其量,然其五言古詩,實足揖讓於士大夫間,餘體亦不含蔬筍之氣,在僧詩中猶屬雅音。又文宗入繼大統,改建康潛邸為集慶寺,特起大訢居之,授大中大夫。故雖隸緇流,頗諳朝廷掌故。若所著《王可毅尚書歷任記》,證以《元史·文宗本紀》,皆相符合。惟《本紀》謂至治元年五月中政使耀珠告托歡徹爾等交通親王,於是出文宗居海南。而是《記》則謂至治二年讒慝構禍,文宗遷海南,與《本紀》相差一年。或傳寫誤“元”為“二”,故與《史》異耶。集中多與趙孟頫、柯九思、薩都剌、高彥敬、虞集、馬臻、張翥、李孝光往來之作。而第九捲中《杭州路金剛顯教院記》、第十二捲《金陵天禧講寺佛光大師德公塔銘》,並註曰“代趙魏公作”,則孟頫亦嘗假手於大訢,知非俗僧矣。
△《弁山小隱吟錄》·二捲(兩淮馬裕傢藏本)元黃玠撰。玠姓名不見於史傳。惟《弘治湖州府志》載玠字伯成,慈谿人,宋黃震之曾孫。清苦力學,無所不通。周遊西湖,樂吳興山水,因卜居弁山,與趙文敏遊,文敏稱許之。有《卞山集》、《知非稿》、《唐詩選纂》、《韻錄》等書,獨不載此集之目。或後人以《卞山集》、《知非稿》並為一編,改題此名歟?其詩不為近體,視宋末江湖諸人惟從事五七言律者,志趣殊高。中多勸戒之詞,其上者有元結遺意,次者亦近乎白居易。雖宏闊深厚不能及二人,要於俗音嘈囋之中讀之如聽古鐘磬矣。前有《自序》,稱衊有令德,不敢謂隱。獨以所得於天者薄,故將退藏以終其身。又引文中子之說,稱願上之人正身修德,使時和歲豐,已受其賜。尤粹然有德之言,勝矯語高蹈者萬萬也。
△《續軒渠集》·十捲、《附錄》·一捲(江蘇巡撫采進本)元洪希文撰。《附錄》一捲,則其父岩虎詩也。岩虎字德章,號吾圃,莆田人,宋末嘗為教諭。希文字汝質,號去華,嘗官訓導。岩虎詩名《軒渠集》,故希文集以續名。然《軒渠集》斷爛不存,故摭其遺詩附於捲末。舊有希文《自序》,又有至治辛酉、至正壬辰、癸巳林以順、林以抃、卓器之、南譽等《題詞》。皆在未刻之前,不言原編捲數。嘉靖癸巳,其七世族孫紹興知府珠請山陰蔡宗兗刊定。《宗兗序》稱刪去一百三十五首,存四百三十五首,編為十捲,附刻一捲。
則原集五百七十首也。《王鳳靈序》則稱詩二捲,為七律一百九十二首、古詩九十七首、絶句一百首,為數不同。又皆不及其詞與雜文。此本凡詩三百六十九首、詞三十三首、雜文十八首,與兩《序》所言皆不符,疑傳寫者又有所刊削也。
《宗兗序》謂其以山澤之臞,出山澤之語。譬諸夏鼎、商鬲,華采雖若不足,而渾厚樸素之質,使望之者知為古器。《鳳靈序》稱其能以質勝,不蔽其情。今觀其詩,純沿宋格,於元末年華縟之風,明中葉堂皇之體,迥焉不同。故二人之論雲爾。實則清遒激壯,亦足落落獨行也。惟其以岩虎之詩附希文詩末,用《山𠔌集》後附《伐檀集》之例,以子先父,究於義未安。而篇頁無多,又不能如《伐檀集》之自為捲帙,可以孤行。今特升冠此捲,置希文集之前,如《石屏集》、《玉井樵唱》之例焉。
△《定宇集》·十六捲、《別集》·一捲(浙江鮑士恭傢藏本)元陳櫟撰。櫟有《書傳纂疏》,已著錄。是集為其族孫嘉基所刊。凡文十五捲,詩及詩餘一捲。《別集》一捲,則附錄序記志狀之類。櫟生朱子之鄉,故力崇朱子之學。集中如《澄潭贊》曰:“惟千載心,秋月寒水,儒釋同處,我聞朱子。”附會《齋居感興詩》句,以強合於禪,未免自生疵纍,異乎朱子之所傳。
然集中諸文,大抵皆醇正質實,不涉詭誕。如《深衣考》之類,雖未必盡合古製,而援據考證,究與空談說經者有間。惟詩作擊壤集派,多不入格。顧嗣立《元詩選》中所稱“笑渠拄笏看山色,容我扶筇聽水聲。柳枝水灑一溪月,豆子雨開千嶂煙”諸句,皆沙中金屑,不能數數遇之也。
△《艮齋詩集》·十四捲(浙江鮑士恭傢藏本)元侯剋中撰。剋中字正卿,真定人。幼喪明,聆群兒誦書,不終日,能悉記其所授。稍長習詞章,自謂不學可造詣。既而悔之,以為刊華食實,莫首於理。
原《易》以求,乃為得之。於是精意讀《易》,著書名《大易通義》。年至九十餘而卒。今《通義》已不傳,而袁桷所作《序》尚見《清容居士集》中,可略見剋中本末。此乃所作詩集,猶元時舊刻。捲首有毛晉私印,蓋汲古閣所藏。中間律體最多,而七言律為尤夥。捲一、捲二皆詠經史之作。捲八為諧音格,乃每首全以音通字異者相葉。如一東葉同、峒、桐、銅、童,二鼕葉鏞、庸、容、墉、蓉之類。凡七言三十一首,五言二十一首。亦剋中自創之格,為古所未有。其詩頗近擊壤一派,多涉理路。而抒情賦景之作,亦時有足資諷詠者。昔唐汝詢幼而失明,長而能詩,《姑衊》一集,明人詫為古所未有,而不知剋中已在前,是亦足為是集希傳之證。又汝詢能註唐詩解,而剋中乃至能詁經,是所學又在汝詢上矣。
△《知非堂稿》·六捲(江西巡撫采進本)元何中撰。中有《通鑒綱目測海》,已著錄。據中《自序》,所著尚有《易類象》三捲、《書傳補遺》十捲、《吳纔老葉韻補遺》一捲、《六書綱領》一捲、《補六書故》三十二捲、《通書問》一捲、《蘇邱述遊錄》一捲、《搘頤錄》十捲。今自《通鑒測海》以外,惟《通書問》及此集僅存。然《自序》稱有《知非堂稿》十七捲、《外稿》十六捲。顧嗣立《元詩選》載《知非堂稿》十七捲,與《自序》合。王士禎《居易錄》作十六捲,亦與《自序》、《外稿》合。此集止六捲,似非完書。然嗣立之所錄與士禎之所稱者,已均在此六捲之中,又似無所亡佚者。豈後人傳寫,或合併其捲數;抑或重為選錄,汰其繁冗,故篇帙雖減,而名章雋句一一具存歟?詩集之富,唐無若白居易,宋無若陸遊、楊萬裏。而珠礫並存,往往使後人以多為憾。是編佳製具存,而蕪詞較少,可謂刊糟粕而存菁華。即非足本,亦不必以不完為歉矣。
△《雲林集》·六捲、《附錄》·一捲(兩淮馬裕傢藏本)元貢奎撰。奎字仲章,宣城人,官集賢直學士,追封廣陵郡侯,謚文靖。李黼為之狀,馬祖常奉敕撰碑,皆天下重望也。所著有《雲林小稿》、《聽雪齋記》、《青山漫吟》、《倦遊集》、《豫章稿》、《上元新錄》、《南州紀行》凡百二十捲。明永樂間徵入秘府,傢無副本,遂絶不傳。惟《雲林小稿》宋濂所序者,尚存其曾孫蘭傢。洪熙中福州陳嵦復序而傳之。宏治間其裔孫元禮復采諸書所載奎詩及遺文二篇,附益成編,是為今本。奎詩格在虞、楊、範、揭之間,為元人巨擘。王士禎《居易錄》論其境地未能深造,殆專以神韻求之歟。吳澄跋其文稿,稱其溫然粹然,得典雅之體,視求工好奇,而卒不工不奇者,相去萬萬。惜今不可得見矣。捲末增載《見婦人》、《偶興》二首,鄙俚穢褻,必委巷附會之說。元禮不知而誤收之,其為謬陋,不止《謝康樂集》載東陽《溪中贈答》也。
△《梅花字字香前集》·一捲、《後集》·一捲(浙江鮑士恭傢藏本)元郭豫亨撰。豫亨自號梅岩野人。裏籍未詳。據其《自序》,則至大辛亥作,其書名蓋取宋晏殊詞“唱得紅梅字字香”句也。《離騷》遍擷香草,獨不及梅。
六代及唐,漸有賦詠,而偶然寄意,視之亦與諸花等。自北宋林逋諸人遞相矜重“暗香疏影,半樹橫枝”之句,作者始別立品題。南宋以來,遂以詠梅為詩傢一大公案。江湖詩人,無論愛梅與否,無不藉梅以自重。凡別號及齋館之名,多帶“梅”字,以求附於雅人。黃大輿至輯詩餘為《梅苑》十捲。方回作《瀛奎律髓》,凡詠物俱入《著題類》,而《梅花》則自立一類。此倡彼和,沓雜不休。名則耐冷之交,實類附炎之局矣。豫亨在至大中距南宋之末未遠,故亦染山人之積習。
前後二集《詠梅》七律至二百首,與張洽之數相等。然洽詩層見疊出,總不出“幽香高格,耽寂避喧”之意,描摹窠臼,未免厭觀。豫亨則集句為之,又闢新境。且屬對頗能工巧,亦勝李龏《翦綃集》之多集絶句。一花一石,時逢佳勝。存備詩傢之小品,固亦無不可矣。
△《中菴集》·二十捲(永樂大典本)元劉敏中撰。敏中有《平宋錄》,已著錄。《元史》載敏中《中菴集》二十五捲。《文淵閣書目》作五册,不著捲數。梁維樞《內閣書目》不載其名,則是時官書已佚。明藏書之傢惟葉盛《菉竹堂書目》僅著於錄,亦無捲數。黃虞稷《千頃堂書目》雖有其名,而獨作三十五捲,與史不符。蓋虞稷所列諸書乃遍徵各傢書目為之,多未親見其本,故捲數多訛,存佚不確,未可盡援為據也。蘇天爵《元文類》中僅載其《賀正旦表》、《忠獻王廟碑》二首,其他作則不概見。
今從《永樂大典》所載蒐羅裒輯,以類編次,尚可得二十捲,則所佚者不過十之二三矣。其詩文率平正通達,無鈎章棘句之習。在元人中亦元明善、馬祖常之亞。
本傳稱其文理明辭備。《韓性原序》亦謂其不藻繢而華,不琢鏤而工,戶樞門鍵,庭旅陛列,進乎古人之作。固不誣也。史稱敏中為御史時,劾權臣僧格。為集賢學士時,上書陳十事。其文今皆不見集中,殆已散佚。集中有《星變奏議》、《皇慶改元奏議》,則為本傳所未及,蓋史佚之。其金石之文,如巴延廟碑、哈剌哈孫、純直海、大達立、咬住、不阿裏、李唐諸神道碑記,《大智全寺裨》、《罔極寺碑》,皆承詔撰述之作。今考《元史·哈剌哈孫傳》,即用敏中所撰墓碑。然不載其在宗正時,從世皇北巡,猝遇亂,突出破敵事。又不載其在中書省
時,“每退食,延見四方賓使,訪以物情得失,吏治否臧,人材顯晦,年穀豐歉,采可行行之”數語。又“度地置兩倉”句“兩”字訛為“內”字。《純直海傳》亦用敏中碑,而其子當達裏諭降襄陽,取漢口,破婺賊,功不在沙札該下。而《沙札該傳》末乃僅附其子昂阿喇名無一語及當達裏事,尤為舛漏。蓋《元史》倉猝成書,疏脫實多。不但重複割裂,如顧炎武所譏。則是集之存,並可訂史傳之訛異,不徒貴其文章矣。
△《王文忠集》·六捲(永樂大典本)元王結撰。結字儀伯,定興人。仁宗在潛邸時,以薦充宿衛。及即位,遷集賢直學士。元統中,官至中書左丞。文忠其謚也。事跡具《元史》本傳。史稱結有集十五捲。王圻《續文獻通考》所載亦同。今久散佚。惟散見《永樂大典》者,采掇排比,尚得詩一百三十四首、詩餘十三首,編為三捲。又雜文九首為一捲。
《問答》五首為一捲。《善俗要義》三十三條為一捲。共成六捲。結為元代名臣,張珪稱其非聖賢之書不讀,非仁義之言不談。今觀是集,殆非虛語。詩多古體,大抵舂容和平,無鈎棘之態。文亦明白暢達,不涉雕華。其中《上宰相論八事書》,乃結年二十餘遊京師時所作。平生識力,已具見於是。《問答》五條,皆與吳澄往復之語,或闡儒理,或明經義,可略見其學問之根柢。《善俗要義》乃結為順德路總管時所作,以化導閭裏。凡教養之法,纖悉必備。雖瑣事常談,而委麯剴切。謀畫周密,如慈父兄之訓子弟。循吏仁愛之意,藹然具見於言表,尤足以見其政事之大凡。統觀所作,所謂詞必軌於正理,學必切於實用者也,固不與文章之士爭詞采之工拙矣。
△《靜春堂集》·四捲(兩淮馬裕傢藏本)元袁易撰。易字通甫,長洲人。不求仕進。部使者擬薦於朝,謝不應。行中書省署徽州路石洞書院山長,旋亦罷歸。居吳淞、具區之間,築堂曰靜春。聚書萬卷,手自校定。或棹舟載筆床、茶竈、古器,遊於江湖。趙孟頫嘗為畫《臥雪圖》,稱易與龔璛、郭麟孫為“吳中三君子”。是集乃易歿之後,其子泰所編。
延祐四年龔璛為之序,推之甚至。然以王安石擬之,殊不相類。捲末有《厲鶚跋》,擬以黃、陳,亦未盡然。易詩吐言天拔,於陳與義為近,與黃庭堅之鎔鑄劖削、陳師道之深刻瘦硬,其門徑實各別也。有元作者,綺縟居多。易詩雖所傳無幾,而風骨遒上,固足以高步一時。龔璛等所作集序墨跡,至明正統中尚存。吳訥題其捲末,深緻嚮往。蓋其人品、詩品,均有動人遐想者矣。
△《惟實集》·四捲、《外集》·一捲(江西巡撫采進本)元劉鶚撰。鶚字楚奇,永豐人。皇慶間以薦授揚州學錄。纍官江州總管、江西行省參政。守韶州,以贛寇圍城,力禦不支,被執抗節死。其事甚烈。明初修《元史》,失於采錄,不為立傳,並佚其名。近邵遠平作《元史類編》,始為補入《忠義傳》。然亦僅及其死節一事。其生平行履則已不可考矣。集為其子遂、述所編,初名《鷲溪文獻》。其稱《惟實集》者,蓋本其祖訓以詩道貴實之語也。
鶚嘗官翰林修撰,與虞集、歐陽玄、揭徯斯等遊。所居浮雲書院,諸人皆有題詠。
玄為序其文集,稱其詩六體皆善。《徯斯序》亦謂其高處在陶、阮之間。雖友朋推挹之詞,例必稍過其量。然今觀其集,大都落落不群,無米????齷齪之氣,可以想見其生平。二人所許,亦不盡出標榜也。且鶚身捍封疆,慷慨殉國,千秋萬世,精貫三光。即其文稍不入格,亦當以其人重之。況體裁高秀,風骨清遒,實有卓
然可傳者乎。《外集》二捲,皆前人序記、輓詩,乃其裔孫於廷等所重輯。今仍附之集末,以補史傳之闕漏焉。
△《勤齋集》·八捲(永樂大典本)元蕭撰。字維鬥,奉元人,歷官集賢學士、國子祭酒,謚貞敏,事跡具《元史·儒學傳》。卒於仁宗延祐五年,詩文多散佚。順帝至正四年,蘇天爵官西臺,始裒輯其遺稿,得文八十篇、詩二百六十首、樂府二十八篇。分為十五捲,官為刊版於淮東。蓋距之歿,幾三十年矣。自明以來,刊版久佚。惟《永樂大典》所載,尚存崖略。謹依類編輯,得文四十二首、詩二百六十一首、詞四首,釐為八捲。按焦竑《國史經籍志》稱蕭《勤齋貞敏集》,而《永樂大典》但題作《勤齋集》,頗不相合。然姚廣孝等修輯《永樂大典》,距至正刊版時未遠,其所據本,當即天爵所編,不容有誤。殆焦竑誤增其文也。又按天爵《滋溪集》,載《墓志銘》一首,稱於六經百氏無不通,尤精《三禮》及《易》,且邃於六書。初鑿土室終南山下,以經傳列左右。思索其義,至於忘寐者三十年。
乃表裏洞徹。關輔自許衡倡明理學之後,實繼之,為文悉本諸經。《元史》亦稱製行甚高,真履實踐。其教人必自小學始。為文辭立意精深,言近指遠。一以洙泗為本,濂、洛、考亭為據,為一代醇儒。今考其文,氣格雖不甚高,而質實簡潔,往往有關名教。其《辭儒學提舉書》及《辭免祭酒司業》等狀,尤可見其出處進退之大節。詩非所長,而陶冶性靈,絶去纖穠流派,亦足覘其志趣之高焉。
△《石田集》·十五捲(兩淮馬裕傢藏本)元馬祖常撰。祖常字伯庸,世為雍古部人。居靖州之天山。高祖錫裏濟蘇金末為鳳翔兵馬判官。子孫用以官為氏之例,遂稱馬氏。曾祖雅哈從元世祖南徵,因傢於汴,後徙光州。延祐中初復科舉,祖常鄉貢會試皆第一,廷試第二,授應奉翰林文字,擢監察御史,劾罷丞相特們德爾,既而特們德爾復相,修怨黜為開平縣尹,因避禍退居。特們德爾死,乃除翰林待製,纍遷禮部尚書。尋參議中書省事。元統初拜御史中丞,轉樞密副使,乞歸。至正四年卒。謚文貞。事跡具《元史》本傳。是集凡詩賦五捲、文十捲。名石田者,以所居有石田山房也。其文精贍鴻麗,一洗柔曼卑冗之習。其詩才力富健,如《都門壯遊》諸作,長篇巨製,回薄奔騰,具有不受羈靮之氣。至元間蘇天爵撰《文類》,錄其詩二十首、文二十首,視他傢所收為夥。又請於朝,刊行其集,而自為之序。稱其接武隋、唐,上追漢、魏,後生爭效慕之,文章為之一變。與會稽袁桷、蜀郡虞集、東平王構更迭倡和,如金石相宣,而文益奇。蓋大德、延祐以後,為元文之極盛,而主持風氣,則祖常等數人為之巨擘雲。
△《榘庵集》·十五捲(永樂大典本)元同恕撰。恕字寬甫,其先太原人,徒於奉元。恕年十三,以書經魁鄉校。
至元間授國子司業,辭不拜。陝西行臺侍御史趙世延請置魯齋書院,以恕領教事。
延祐六年立皇太子,召恕為奉議大夫、左贊善。明年英宗繼統,以疾歸。緻和元年拜集賢侍讀學士,復辭不赴。卒贈翰林直學士,封京兆郡侯,謚文貞。事跡具《元史·儒學傳》。所著《榘菴集》,本三十捲。至正初,陝西行臺御史觀音保、潘惟梓等始刊布於江淮,趙郡蘇天爵為之序。《文淵閣書目》亦載有《榘菴文集》一部、八册。焦竑《經籍志》乃作二十捲,疑傳寫誤也。自明以來,久佚不傳。
故葉氏《菉竹堂書目》、晁氏《寶文堂書目》並不載其名。惟《永樂大典》中頗散見其詩文,謹抄撮編集,分類排比,釐為文十捲、詩五捲,視原本尚得半焉。
其平生著作,不事粉飾,而於淳厚敦樸之中,時露峻潔峭厲之氣。賈仁《行狀》稱其於詩喜陸放翁,於文慕周益公。富珠哩翀《神道碑》又稱至元三十一年《國史》修《世祖帝紀》,采事四方,陝西行省平章政事鹹寧王闢為掾,典司編錄。
故於元初典故,最為詳贍。集中志狀諸作,多有可與金、元正史相參訂者。惟《祈禳青詞》,本非文章正體,恕素以明道興教自任,更不宜稍涉異端。乃率爾操觚,殊為失檢。今以其原集所有,姑附錄之,而並糾其失於此焉。
△《道園學古錄》·五十捲(浙江巡撫采進本)元虞集撰。集有《平猺記》,已著錄。此集凡分四編,曰《在朝稿》,曰《應製稿》,曰《歸田稿》,曰《方外稿》。其中詩稿又別名《芝亭永言》。據金華黃溍《序》,以是集為集手自編定。然其《天藻詩序》雲:“友人臨川李本伯宗輯舊詩,謂之《芝亭永言》。”又《賦謝李伯宗題》雲:“至元庚辰鼕,臨川李伯宗、黃仲律來訪山中,拾殘稿二百餘篇錄之。”而《李序》又云:“至正元年十有一月,閩憲韓公徵先生文稿本,與先生幼子翁歸及同門之友編輯之,得《在朝稿》二十捲、《應製稿》六捲、《歸田稿》一十八捲、《方外稿》六捲。”
所言與今本正相合。又考《道園遺稿》前有至正己亥眉山楊椿《序》,以為集季子翁歸及其門人所編,與《李本序》合。蓋集母楊氏為衡陽守楊文中之女,楊椿即其外傢後人,其言自當無誤,亦可證黃溍所云之不足據,是編為李所定無疑也。自元暨明,屢經刊雕。然皆從建本翻刻,亦間有參錯不合。蓋多出後人竄改,要當以元本為正矣。文章至南宋之末,道學一派,侈談心性;江湖一派,矯語山林,庸沓猥瑣,古法蕩然。理極數窮,無往不復。有元一代,作者雲興。大德、延祐以還,尤為極盛。而詞壇宿老,要必以集為大宗。此錄所收,雖不足盡集之著作,然菁華薈稡,已見大凡。跡其陶鑄群材,不減廬陵之在北宋。明人誇誕,動雲元無文者,其殆未之詳檢乎。
△《道園遺稿》·六捲(江西巡撫采進本)元虞集撰。其從孫堪編。蓋以補《道園學古錄》之遺也。凡古律詩七百四十一首,附以樂府,刻於至正十四年。考裒錄集之遺文者,別有《道園類稿》。以校此編,《類稿》所已載者僅百餘篇,《類稿》所未載者尚五百餘篇。集著作雖富,而散佚亦多。當李本編《學古錄》時,已有泰山一豪芒之嘆,則雲煙變滅者不知凡幾。堪續加蒐訪,輯綴成編,縱未能片楮不遺,要其名篇雋製,挂漏者亦已少矣。集中《題花鳥圖》一首,《元詩體要》作揭徯斯詩。今觀其格意,於揭為近。或堪一時誤收,亦未可知。然《元音》及《乾坤清氣集》均載是詩,又題集作。此當從互見之例,疑以傳疑,不足以為是書病也。
△《楊仲弘集》·八捲(內府藏本)元楊載撰。載字仲弘,浦城人,後徙杭州。初以布衣薦授翰林國史院編修官,調海船萬戶府照磨。會仁宗復行科舉之製,遂登延祐二年進士,授饒州路同知浮
梁州事,終於寧國路總管府推官。事跡具《元史·儒學傳》。焦竑《國史經籍志》載楊載《仲弘集》四捲。此本八捲,不知何人所分。元代詩人,世推虞、楊、範、揭。《史》稱其“文章一以氣為主,而於詩尤有法度。自其詩出,一洗宋季之陋”
雲雲。蓋宋代詩派凡數變。西昆傷於雕琢,一變而為元祐之樸雅。元祐傷於平易,一變而為江西之生新。南渡以後,江西宗派盛極而衰。江湖諸人欲變之,而力不勝。於是仄徑旁行,相率而為瑣屑寒陋,宋詩於是掃地矣。載生於詩道弊壞之後,窮極而變,乃復其始。風規雅贍,雍雍有元祐之遺音。史之所稱,固非溢美。故清思不及範梈,秀韻不及揭徯斯,權奇飛動尤不及虞集,而四傢並稱,終無怍色,蓋以此也。瞿宗吉《歸田詩話》曰:“楊仲弘以《宗陽宮玩月詩》得名。然他作如‘風雨五更雞亂叫,江湖千裏雁相呼’、‘挾書萬裏朝明主,仗劍三年別故鄉’、‘窗間夜雨銷銀燭,城上春雲壓彩旗’、‘空桑說法黃竜聽,貝葉繙經白馬馱’。沉雄典實,先叔祖每稱之。長篇如《古墻行》、《梅梁歌》,亦皆為時所稱。夫人瞿氏,餘祖姑也。嘗以仲弘親筆草稿數紙授予。字畫端謹,而前後點竄幾盡。蓋不苟作如是。則載於是事,亦以苦吟得之者矣。”陶宗儀《輟耕錄》曰:“虞伯生先生、楊仲弘先生同在京口。楊先生每言伯生不能作詩,虞先生載酒請問作詩之法。楊先生酒既酣,盡為傾倒,虞先生遂超悟其理”雲雲。竟謂載詩在虞集上,則非其實也。
△《範德機詩》·七捲(山東巡撫采進本)元範梈撰。梈字亨父,一字德機,清江人。以薦為左衛教授,遷翰林院編修官。出為嶺海廉訪使照磨,歷轉江西、湖東。後選充翰林應奉。又改閩海道知事,移疾歸。天歷二年授湖南嶺北道廉訪使經歷,以母老未赴。明年母喪,竟以毀卒。所著有《燕然稿》、《東方稿》、《豫章稿》、《侯官稿》、《江夏稿》、《百丈稿》凡十二捲。此本七捲,不知何人所並。葉子奇《草木子》載:梈有與危素同晚步,得“雨止修竹閑(案諸本多訛“閑”為“開”,今據原本改正),流螢夜深至”二句,喜甚,既而曰“語太幽,殆類鬼作”雲雲。即今集中《蒼山感秋詩》也。其語清微妙遠,為詩傢所稱。然梈詩豪宕清遒,兼擅諸勝,實不專此一格。《閩書》又載其為閩海道知事時,以文綉局取良傢子為綉工,作《閩州歌》述其事,廉訪使遂奏革其弊。《歌》今亦載集中。然其事可記,其詩則語頗近俗。與瀋作喆《哀扇工歌》僅相伯仲,尤不當以是概梈也。揭徯斯序其集曰:“虞伯生稱德機如唐臨晉帖,終未逼真。”改評之曰:“範德機詩如秋空行雲,晴雷捲雨,縱橫變化,出入無聯。又如空山道者闢穀學仙,瘦骨崚嶒,神氣自若。又如豪鷹掠野,獨鶴叫群,四顧無人,一碧萬裏”雲雲。徯斯之語雖務反虞集之評,未免形容過當。然梈詩格實高,其機杼亦多自運,未嘗規規刻畫古人,固未可以“唐臨晉帖”一語據為定論矣。
△《文安集》·十四捲(編修汪如藻傢藏本)元揭徯斯撰。徯斯字曼碩,竜興富州人。延祐初以薦授國史院編修官,應奉翰林文字。遷國子助教,告歸。復召還。天歷初開奎章閣,首擢為授經郎,與修《經世大典》。纍官翰林侍講學士,總修遼、金、宋三《史》。卒於官,追封豫章郡公,謚文安。事跡具《元史》本傳。徯斯與虞集、範梈、楊載齊名。其文章敘事嚴整,語簡而當。凡朝廷大典册及碑版之文,多出其手,一時推為鉅製。
獨於詩則清麗婉轉,別饒風韻,與其文如出二手。然神骨秀削,寄托自深,要非嫣紅奼紫,徒矜姿媚者所可比也。虞集嘗目其詩如三日新婦,而自目所作如漢庭老吏。徯斯頗不平。故作《憶昨詩》有“學士詩成每自誇”句。集見之,答以詩曰:“故人不肯宿山傢,夜半驅車踏月華。寄語旁人休大笑,詩成端的嚮誰誇。”
且題其後曰:“今日新婦老矣。”是二人雖契好最深,而甲乙間乃兩不相下。考楊維楨《竹枝詞序》曰:“揭曼碩文章居虞之次,如歐之有蘇、曾。”其殆定論乎?顧嗣立《元詩選》載徯斯詩,題曰《秋宜集》,今未見。焦竑《國史經籍志》載《徯斯集》一捲,今亦未見。此本凡詩四捲,又《續集》二捲、《製表書序記碑志雜文》八捲,乃其門人燮理溥化所編。燮理溥化字元普,泰定四年進士。第九捲有《送燮元普序》,即其人也。所編雖不足盡徯斯之著作,然師弟相傳,得諸親授,終較他本為善。觀《元詩選》所載《秋宜集》中,《曉出順承門有懷太虛絶句》曰:“步出城南門,遙望江南路。前日風雪中,故人從此去。”乃割裂漢樂府半首為徯斯之詩,則所收必不甚精矣。
△《翠寒集》·一捲(浙江巡撫采進本)元宋無撰。無字子虛,蘇州人,嘗舉茂纔不就。是集前有《自序》,又有元貞乙未《趙孟頫序》、延祐庚申《馮子振序》。然捲末有《題孟頫遺墨詩》,不應有《孟頫序》。以《自序》考之,蓋此本為無晚年自定,子振為序而刻之。孟頫所序,乃其少作。以其名重,仍刊以冠集耳。《子振序》仿李中《碧雲集》序例,摘錄其佳句甚悉。所舉如《古研歌》之“神媧蹋雲去補天,留下一團焦黑煙”,殆粗獷不復成語。又如“楊柳昏黃晚西月,梨花明白夜東風”之句,亦欠自然。
然其他品題,大抵精當。統觀其集,七言古體純學李賀、溫庭筠,時有雋語。樂府短章,往往欲出新意,而反失之纖。五言律詩、五言長律最為擅長,七言絶句次之,七言律詩又次之。五言古詩集中惟《建業懷古》一首,亦僅如拗體律詩。
句句對偶,特平仄不諧耳。蓋纔所不近,避而不作也,亦可謂善用其短矣。
△《檜亭集》·九捲(浙江鮑士恭傢藏本)元丁復撰。復字仲容,天台人。延祐初遊京師,與楊載、範梈同被薦,而復辭不就。放情詩酒,浪跡江淮間。凡三徙居,晚乃僑寓於金陵之城北。平生所作不下數千篇,脫稿即棄去,故多所散佚。其婿饒介之及其門人李謹之各據所得,蒐輯成帙。介之所編稱《集》,謹之所編稱《續集》,今皆未見其本。此本乃至正十年南臺監察御史張惟遠合二集編為九捲,刊於集慶學捨者。其稱《檜亭》,蓋以所居有雙檜,復日哦詩其下,因以為名。集中有《次韻介之雙檜亭詩》,即其地也。復詩不事雕琢,而意趣超忽,自然俊逸。其才氣橫溢,魏文帝所謂筆墨之性殆不可勝者,幾乎近之。偶桓《乾坤清氣集》多錄其詩,如《餞趙公子》、《送王伯庸》、《郭生生子》諸詩,字句或有小異,殆由傳本各殊。又蘭堂上人之《金陵因寄憲府張使君》諸詩,此集不載,則遺稿散落人間,饒介之等偶然未見者矣。
△《伊濱集》·二十四捲(永樂大典本)元王沂撰。沂字思魯,先世雲中人,徙於真定。父元父,官至承事郎,監黃池稅務。馬祖常《石田集》有所作《元父墓碣銘》,敘其傢世甚詳,而沂始末不概見。今以集中所自述與他書參考之,尚可得其大略。據馬祖常《碣銘》,稱與沂同榜,則當為延祐初進士。據集中《送李縣令序》,則嘗為臨淮縣尹。據《義應侯廟記》,稱延祐四年佐郡伊陽,考《地理志》,伊陽在嵩州,則嘗為嵩州同知。又詩中有“綸巾羽服臥伊濱”之句,則集名《伊濱》,亦即起於此時。據《祀南鎮》、《北嶽》諸記,則至順三年嘗為國史院編修官。據《送瞿生序》及《鬍節母詩序》諸篇,則元統三年嘗在國子學為博士。據《送餘闕序》稱元統初佐考試,見闕對策雲雲,則嘗入試院同考,而餘闕實為所得士。據《祀西鎮記》、《御書跋》諸篇,則至元六年嘗為翰林待製,並嘗待詔宣文閣。又《宋》、《遼》、《金》三史成於至正五年,而書前列修史諸臣,有“總裁官中大夫禮部尚書王沂”
之名,則是時已位至列卿。其後遷轉,遂不可考,疑即致仕以去。然集中《壬寅紀異詩》,有“壬寅仲春天雨雹,南平城中晝驚愕。自從兵革十年來,澒洞風塵亙沙漠”之句。又《鄰寇逼境倉皇南渡詩》,有“鄰邑舉烽燧,長驅寇南平。中宵始聞警,挈傢速遠行”之句。又有《寓吉安林塘避桃林兵警詩》。壬寅為至正二十二年,正中原盜起之時。距沂登第已五十載,尚轉側兵戈間,計其年亦當過七十矣。沂歷躋館閣,多居文字之職。廟堂著作,多出其手。與傅若金、許有壬、周伯琦、陳旅等俱相唱和。故所作詩文,舂容和雅,猶有先正軌度。惜其名不甚著,集亦絶鮮流傳,選錄元詩者並不能舉其名氏。今從《永樂大典》中裒掇編次,釐為二十四捲。庶梗概尚具,不致遂就湮沒焉。
△《淵穎集》·十二捲、《附錄》·一捲(兩江總督采進本)元吳萊撰。萊字立夫,浦陽人。延祐中復科舉之製,以《春秋》貢於鄉,試禮部不第。後以薦署饒州路長薌書院山長,未行而卒。年僅四十四。其門人金華宋濂等私謚為淵穎先生。據其謚議,取經義玄深為淵,文詞貞敏為穎也。萊與黃溍、柳貫並受業於宋方鳳,再傳而為宋濂,遂開明代文章之派。故年不登中壽,身未試一官,而在元人中屹然負詞宗之目,與溍、貫相埒。遺稿甚夥,濂為摘其有關學術議論之大者,編為斯本,青田劉基序之。碑文、謚議一捲,別為《附錄》。張綸《林泉隨筆》曰:“吳立夫《諭倭書》,蓋其十八歲所作,規模仿司馬相如《諭蜀》文。其末所述諭其王之言,雖古之辨士,莫能過也。其他《大遊》、《觀日》兩賦,與夫《形釋》、《泰誓論補》、《牛尾歌》等篇,皆雄深卓絶,真先秦、先漢間作者。”黃溍亦稱其文嶄絶雄深,類秦漢間人。皆未免溢量。
鬍助謂“他人患其淺陋,而萊獨患其宏博”,斯為篤論矣。王士禎《論詩絶句》有曰:“鐵崖樂府氣淋漓,淵穎歌行格儘奇。耳食紛紛說開寶,幾人眼見宋元詩。”實舉以配楊維楨。而其所選七言古詩,乃錄萊而不錄維楨。蓋維楨為詞人之詩,萊則詩人之詩,恃氣縱橫,與覃思冶煉門戶固殊。士禎《論詩絶句》作於任揚州推官時。而《古詩選》一書,則其後來所定,所見尤深也。
△《黃文獻集》·十捲(浙江鮑士恭傢藏本)元黃溍撰。溍有《日損齋筆記》,已著錄。其文原本經術,應繩引墨,動中法度。學者承其指授,多所成就。宋濂、王禕皆嘗受業焉。《濂序》稱所著《日損齋稿》二十五捲,溍歿後縣尹鬍惟信鍥梓以傳。又有危素所編本為二十三捲。今皆未見。此本乃止十捲。前有嘉靖辛卯《張儉序》,稱舊本頗闕失,且兼載其一時泛應異端之求者,恐非公意也。索世傢得善本,及公所為筆記一編,稍加刪定,付建甌尹瀋璧、陳珪重梓以傳云雲。則儉已有所刊削,非濂所序之本。
捲首題“虞守愚、張儉同校”一行,又題“溫陵張維樞重選,會稽王廷曾補訂”
一行。則二人又有所竄易,並非儉所刻之本。捲數不同,有自來矣。明人誕妄,凡古書經一刊刻。必遭一塗改。數變之後,遂失其真,蓋往往如此。然有所私損,未必有所私益。雖殘闕不完,尚可見溍之崖略也。
△《圭齋集》·十五捲、《附錄》·一捲(江西巡撫采進本)元歐陽玄撰。玄有《拯荒事略》,已著錄。玄平生三仕成均,兩為祭酒,六入翰林,三拜承旨。凡朝廷高文典册,多出其手。揭徯斯作玄集序,稱有曰詩流者三捲、曰釒公中者十捲、曰驅煙者十五捲、曰強學者十捲、曰述直者三捲,其門人王師模所編。明宋濂《序》則謂原集一百餘册,皆毀於兵,惟存辛卯至丁酉七年之作二十四捲,其孫祐持編錄之。此本詩賦四捲、文十一捲、附錄一捲,題宗孫銘鏞編集,又非祐持之舊矣。孔齊《至正直記》曰:“歐陽玄作文,必詢其實事而書,未嘗代世俗誇誕。”時人謂文法不及虞集、揭徯斯、黃溍,而事實不妄則過之。然宋濂稱其文“如雷電恍惚,雨雹交下,可怖可愕,及乎雲散雨止,長空萬裏,一碧如洗”,實亦未減於三人也。虞集《道園學古錄》有《送玄謁告還瀏陽詩》曰:“憶昔先君早識賢,手封製作動成編,交遊有道真三益,翰墨同朝又十年。”蓋集父教授於潭州,見玄文大驚,手封一帙寄集曰:“他日當與汝並駕齊驅,故集詩云然。”然則玄發軔之初,聲價已與集相亞矣。
△《待製集》·二十捲、《附錄》·一捲(浙江鮑士恭傢藏本)元柳貫撰。貫字道傳,浦江人。大德四年薦為江山縣教諭。延祐四年授湖廣儒學副提舉。六年改國子助教。至治元年遷博士。泰定元年遷太常博士。三年出為江西儒學提舉。至正元年擢翰林待製,兼國史院編修官,僅七月而卒。故世稱“柳待製”焉。事跡附載《元史·黃溍傳》。貫雖受經於金履祥,其文章軌度則出於方鳳、謝翺、吳思齊、方回、龔開、仇遠、戴表元、鬍長孺,其史學及掌故舊聞則出於牟應竜,具見宋濂所作行狀中。學問淵源,悉有所受。故其文章原本經術,精湛閎肆,與金華黃溍相上下。早年不自存稿。年四十餘北遊燕,始集為《遊稿》。其後有《西雝稿》、《容臺稿》、《鍾陵稿》、《靜儉齋稿》、《西遊稿》、《蜀山稿》。至正十年,餘闕得稿於貫子卣,以濂及戴良皆貫門人,屬其編次。凡得詩五百六十七首、文二百九十四首,勒為二十捲。闕及危素、蘇天爵各為之序,濂為之後記。《天爵序》又稱有《別集》二十捲,今未見其傳本。
考《濂記》稱尚餘詩九百七首、文二百四十八首,訁謄為二十捲,授先生子卣藏之。蓋刪汰之餘,本未刻也。以數計之,詩僅存十之四,文僅存十之六,宜其簡擇之精矣。《附錄》一捲,雜錄、誥敕、祭文、像贊、行狀、墓表之屬,不知何人所編。捲首亦題曰柳貫著,其謬陋可想。又墓表今在黃溍集中,而題曰戴良記,舛駁尤甚。以所記較史為詳,尚可考貫之始末,姑仍其舊本存之雲爾。
△《閑居叢稿》·二十六捲(江蘇巡撫采進本)元蒲道源撰。道源字得之,號順齋,世居眉州之青神,徙居興元。初為郡學正,罷歸。皇慶中徵為國史院編修官,進國子博士,年六十矣。越歲復引疾去。
後十年召為陝西儒學提舉,不就。跡其生平,恬於仕宦,大抵閑居之日為多。故其子機裒輯遺文,題曰《閑居叢稿》。凡詩賦八捲、雜文樂府十八捲。詩文俱平實顯易,不尚華藻。黃溍為之序,稱“國傢統一海宇,士俗醇美,一時鴻生碩儒所為文,皆雄深渾厚,而無靡麗之習。承平滋久,風流未墜。皇慶、延祐間,公以性理之學施於臺閣之文。譬如良金美玉,不假鍛煉琱琢,而光耀自不可掩”
雲雲,亦言其文之真樸也。蓋元大德以後,亦如明宣德、正統以後,其文大抵雍容不迫,淺顯不支。雖流弊所滋,庸沓在所不免,而不謂之盛時則不可。顧嗣立《元詩選》引溍此文,謂當時風尚如此,可以觀世運焉。斯言允矣。
△《所安遺集》·一捲(編修汪如藻傢藏本)元陳泰撰。泰字志同,別號所安,長沙茶陵人。延祐二年進士。除竜泉縣主簿。棲遲薄宦,惟以吟詠自適,竟終於是官。其著作亦未成集。至其曾孫樸,始裒輯以成此編,故曰“遺稿”。明成化中,其來孫銓等重刊。捲末有舊題六字雲:“後段蠹損,惜哉!”則並樸所緝亦非完本也。泰與歐陽玄同舉於鄉,以《天馬賦》得薦。考官批其捲曰:“氣骨蒼古,音節悠然,天門洞開,天馬可以自見矣。”
今賦與批詞俱載集首。後玄躋膴仕,文章震耀一世。泰集乃幾幾不傳。今觀所作七言歌行居十之七八,大致氣格近李白,而造句則多類李賀、溫庭筠。雖或不免奔軼太過,剽而不留。又不免時傷粗獷,不及玄之風規大雅具有典型。要其才氣縱橫,頗多奇句,亦自有不可湮沒者。久晦而終傳於世,亦有由矣。
△《至正集》·八十一捲(河南巡撫采進本)元許有壬撰。有壬字可用,湯陰人。延祐二年進士。歷官集賢大學士、中書左丞,兼太子左諭德,致仕。卒謚文忠。事跡具《元史》本傳。有壬立朝五十年,三入政府。於國傢大事,侃侃不阿,多有可紀。文章亦雄渾閎肆,饜切事理,不為空言,稱元代館閣鉅手。所著《至正集》,本一百捲。據其弟有孚《圭塘小稿序》雲:“門生集錄繕寫方畢,先生捐館。猶子太常博士楨,忽遭起遣,倉皇之際,輕身南行。書籍棄擲,稿亦俱亡。”是其集自有壬既歿,即已淪佚無傳。明弘治間,其五世孫容刊行《圭塘小稿》時,亦未之見。故葉盛《水東日記》載容嘗言先公《至正集》一百捲,遺失久矣。聞楊少師嘗收有副本,就叔簡少卿求之。
少卿雲:“書籍在泰和,有無未可知也。”此本不知何時復出,而尚闕其十九捲。
據黃虞稷《千頃堂書目》所載,捲數正同。蓋相傳衹有此本,其即楊士奇傢所藏歟。中如箋表、傳狀、書簡諸體並闕,又有錄而失其辭者,詩十一篇,樂府八篇。
《有孚序》又稱其論天下事,嘉言讜論,見《至正集》。而此本疏稿實無一篇,則其散佚者亦復不少。然觀《元史》本傳,載有壬於泰定初言特捫德爾之子索南與聞大逆,乞正典刑;平章政事趙世延受禍尤慘,為辨冤復職;及上正始十事諸大端;皆見是集《公移類》中,亦足窺見崖略。而其論特剋什之妹勿令汙染宮壼,更人所難言。本傳顧未之及,是尤可以補史闕矣。
△《圭塘小稿》·十三捲、《別集》·二捲、《續集》·一捲、《附錄》·一捲(浙江鮑士恭傢藏本)元許有壬撰。其《小稿》為有壬所自輯。至正庚子,其弟有孚錄而序之,所謂即《至正集》而不具錄者也。迨有壬既歿。集本散亡。而有孚所攜此本獨存,因重加編次,得詩文二百四十三首,釐為十三捲。又輯嘗寄有孚詩文八十五篇,緱獻可所收《文過集》及林慮記遊詩文九十三篇,為《別集》二捲。其殘編斷簡,得於倚尖野人傢者為《外集》一捲。有孚復為之序,題屠維作噩二月。乃洪武二年己酉,在元亡之後矣。子孫世藏其書。宣德間,復失其《外集》。成化己醜,其五世孫南康知府容始校正刊行,而以傢乘載志文、祭文及有孚等倡和之作編為《續集》一捲,附之於末。葉盛《水東日記》曰:“相臺許可用中丞,文章表著一時,有盛名,今世所見者可數耳。”耿好問言其裔孫容尚藏文集若幹捲,惜乎不得見之。即此本也。其後《至正集》復出於世,而闕佚未全。今以兩書校核,雖大略相同,亦互有出入。如《忍經春秋經說》、《成中丞詩》諸序,《雪齋書院》、《竜德宮》、《上清儲祥宮》、《河南省左右贊治堂》、《遼山縣儒學》諸記,《武昌萬壽崇寧宮》、《林州同知孫承事怯烈公神道》諸碑,皆《至正集》所無,而獨見於此本。又《別集》中長短句,《至正集》未載者亦二十三闋。其他異同詳略甚多。以其為有壬手訂原本,又經有孚排定,視集本之晚出者較為精詳。故並著於錄,以備參證焉。
△《禮部集》·二十捲、《附錄》·一捲(兩淮????政采進本)元吳師道撰。師道有《戰國策校註》,已著錄。其集原名《蘭陰山房類稿》。
此本題曰“禮部”者,蓋師道致仕以後,授奉議大夫禮部郎中,以所進之官名之也。(考張樞撰《師道墓表》,杜本撰《師道墓志》,皆稱致仕後授奉議大夫禮部郎中,而宋濂所作《墓碑》,則稱以禮部郎中致仕,《元史》本傳亦同。蓋《元史》即濂所撰,故與碑合。然樞與本皆師道舊友,不應有誤,或濂記錄未真也。)凡詩九捲、文十一捲,流傳頗鮮。此本乃新城王士禎寫自昆山徐秉義傢,因行於世。師道少與許謙同師金履祥。所著有《易雜說》二捲、《書雜說》六捲、《詩雜說》二捲、《春秋鬍氏傳附正》十二捲,於經術頗深。所補正鮑彪《戰國策註》,及所撰《敬鄉錄》,於史事亦頗有考證。又與黃溍、柳貫、吳萊相與往來倡和,故詩文具有法度。其文多闡明義理,排斥釋、老,能篤守師傳。其詩則風骨遒上,意境亦深,褎然升作者之堂,非復仁山集中格律矣。蓋其早年本留心記覽,刻意詞章;弱冠以後,始研究真德秀書。故其所作,與講學家以餘力及之者,迥不同耳。
△《積齋集》·五捲(永樂大典本)元程端學撰。端學有《春秋三傳辨疑》,已著錄。其文集《元史》本傳不載,世亦未見傳本,惟《文淵閣書目》有之。今檢勘《永樂大典》各韻中,尚頗散見一二。考曹安《讕言長語》,記歐陽玄為浙省考官,本房得《四靈賦》一捲,詞意高迥。覆考官謂非賦體,欲黜之。玄爭之力,且曰:“其人賦場如此,經義必高。”督掌捲官取其本經,則偉然老成筆也。及拆捲,乃程端學。歐陽玄作《端學墓志》,亦稱“至治癸亥,浙闈秋試第二場《四靈賦》,詞氣高迥,因得與選。”
則端學以是賦得名,必載集中。今所存僅《陽燧賦》一篇,而是賦已佚,則散亡亦多矣。謹掇拾殘剩,釐為詩一捲、文四捲,以備元人之一傢。端學之說《春秋》,勇於信心,而輕於疑古,頗不免偏執膠固之弊。然其人品端謹,學術亦醇,故其文結構縝密,頗有閎深肅括之風。故曹安又記其會試經義策冠場,考官白宰相曰:“此捲非三十年學問不能成。”蓋根柢既深,以理勝而不以詞勝,故與雕章繪句者異焉。詩尚沿南宋末派。觀墓志稱端學泰定初扈蹕上都,時虞集為國子司業,深相器重,而不甚見兩人唱和之作。則端學不以是擅長,亦可見矣。
△《燕石集》·十五捲(浙江巡撫采進本)元宋褧撰。褧字顯夫,大都人。泰定元年進士。歷官翰林直學士,兼經筵講官。謚文清。褧博覽群籍,與兄本後先入館閣,並有集行世,時人以“大宋”、“小宋”擬之。褧集為其侄太常奉禮郎彍所編。凡詩十捲、文五捲。首載至正八年御史臺咨浙江行中書省刊行咨呈一道,歐陽玄、蘇天爵、許有壬、呂思誠、危素五《序》,末附謚議、墓志、祭文、輓詩。又有洪武中何之權、呂熒二《跋》。蓋猶舊本。《歐陽玄序》稱其詩“務去陳言,燕人凌雲不羈之氣,慷慨赴節之音,一轉而為清新秀偉”。《蘇天爵序》稱其詩“清新飄逸,間出奇古,若盧仝、李賀”。《危素序》則稱其“精深幽麗,而長於諷諭”。核其所說,亦約略近之。至其詞藻煥發,時患纔多。句或不檢,韻成牽綴。如《正獻公墳所寒食詩》,有“高墳白打錢”句。案韋莊詩“上相間分白打錢”,非紙錢也。張女輓詩,卻是“貞魂埋不得”句。《序》稱其女工於屬對,十歲而夭。案李商隱詩“萬古貞魂倚暮霞”,非十歲未字之女也。如斯之類,大抵富贍之過。貪多務得,遂不能颳垢磨光。然武庫之兵,利鈍互陳。論其大體,足為一傢,固不以字句纍之矣。其文為作詩之餘事,然溫潤而潔淨,亦不失體裁焉。
△《秋聲集》·四捲(兩淮馬裕傢藏本)元黃鎮成撰。鎮成有《尚書通考》,已著錄。其集據顧嗣立《元詩選》稱原本十捲,又載有《鄭潛序》。此本僅存四捲,又惟鎮成《自序》一篇,而不載《潛序》,似非完帙矣。王士禎《居易錄》稱其《秋風》一首、《秋山小景》一首、《五麯精捨》一首,以為具有風調。今觀其集,大抵邊幅稍狹,氣味稍薄,蓋限於纔弱之故。然近體出以雅潔,古體出以清省,亦復善用其短。故格韻楚楚,頗得錢、郎遺意。較元代纖穠之體,固超然塵壒之外也。《閩書》稱鎮成至正中築室城南,號南田耕捨。部使者屢薦之,不就。似乎高隱之士。《鄭潛序》則稱其有所激而鳴其不平。今考集中《南田耕捨詩序》言:“賦者率擬之於老農,人各有志,同床而不相察。”其第二首雲:“種田南山下,土薄良苗稀。稊稗日以長,荼蓼塞中畦。路逢荷人,相顧徒嗟咨。我欲芟其蕪,但念筋力微。終焉鮮嘉穀,何以奉年饑。誰令惡草根,亦蒙雨露滋。豈無力耕士,悠悠興我思。”
則鎮成蓋遭逢亂世,有匡時之志而不能行,乃有托而逃。故詩多憂時感事之語。
《潛序》為知其心,徒以為恬退之士,未足罄所抱矣。
△《雁門集》·三捲、《集外詩》·一捲(江蘇巡撫采進本)元薩都剌撰。薩都剌字天錫,號直齋。其祖曰思蘭不花,父曰阿魯赤,以世勳鎮雲代,居於雁門。故世稱雁門薩都剌,實蒙古人也。舊本有《幹文傳序》,稱薩都剌者,譯言濟善也。(案薩都剌蒙古語結親也,此雲濟善,疑文傳以不諳譯語緻誤,今姑仍原文,而附訂於此。)則本以蒙古之語連三字為名。而集中《溪行中秋玩月詩》,乃自稱為薩氏子,殊不可解。又孔齊《至正直記》,載薩都剌本朱姓,非阿魯赤所生。其說不知何據。豈本非蒙古之人,故不諳蒙古之語,竟誤執名為姓耶。疑以傳疑,闕所不知可矣。據所《自序》,稱始以進士入官為京口錄事長,南行臺闢為掾。繼而御史臺奏為燕南架閣官,遷閩海廉訪知事,進河北廉訪經歷。《幹文傳序》則稱其登泰定丁卯第。應奉翰林文字,除燕南經歷,升侍御史。於南臺以彈劾權貴,左遷鎮江錄事宣差,後陟官閩憲幕。與《自序》稍有不同。然《自序》當得其實也。虞集作《傅若金詩序》,稱進士薩天錫最長於情,流麗清婉。今讀其集,信然。楊瑀《山居新語》嘗辨其宮詞中“紫衣小隊”
諸語,及《京城春日詩》中“飲馬禦溝”之語為不諳國製。其說良是。然《驪山詩》內誤用荔枝,亦何傷杜牧之詩格乎。集本八捲,世罕流傳。毛晉得別本刊之,並為三捲。後得荻匾王氏舊本,乃以此本未載者別為《集外詩》一捲,而其集復完。其中《城東觀杏花》一詩,今載《道園學古錄》中,顯為誤入。則編類亦未甚確。然八捲之本,今不可得。故姑仍以此本著錄。《晉跋》又稱尚有無題七言八句百首,別為一集,惜其未見。今距晉又百餘載,其存佚益不可知矣。
△《杏亭摘稿》·一捲(浙江鮑士恭傢藏本)元洪焱祖撰。焱祖字潛夫,歙縣人。是集前有《危素序》,稱為徽州路休寧縣尹致仕。而敘其仕履乃曰年二十六為平江路儒學錄,浮梁州長薌書院山長,紹興路儒學正,調衢州路儒學教授,擢處州路遂昌縣主簿。天歷元年年六十二致仕。
乃不云其為縣尹。考《宋濂序》,稱其自儒官起傢,四轉而為遂昌主簿,遂以休寧縣尹緻其仕。蓋是時猶沿宋例,致仕者率進一官使歸,實未嘗任是職也。焱祖嘗作《羅願爾雅翼音釋》,至今附願書以行。又有《續新安志》十捲,亦繼願《新安志》而作。蓋亦博洽之士。是集為其子浦江尉在所編。其所居有銀杏樹,大百圍。焱祖嘗以“杏亭”自號,因以名集。其詩以古近體分列。然五言律下註曰“長律附”,不從高棅稱排律。七言律下註曰“拗律附”,亦宋人之舊名。
蓋猶當日原本,未遭明人竄亂者也。其詩雖純沿宋調,而尚有石湖、劍南風格,抗衡於虞、楊、範、揭諸傢則不足,以視宋季江湖末派則蟬蛻於泥滓之中矣。
△《安雅堂集》·十三捲(兩淮馬裕傢藏本)元陳旅撰。旅字衆仲,莆田人。以薦為閩海儒學官。中丞馬祖常奇之,與遊京師,又為虞集所知。平章事趙世延引為國子助教。考滿再任。後出為浙江儒學提舉。又召入為應奉翰林文字。至元元年遷國子監丞。越二年卒於官。事跡具《元史·儒學傳》。其集見於本傳者十四捲。此本僅十三捲,乃其子籥所編。有張翥、林泉生二《序》,一作於至正九年,一作於十一年。目次與焦竑《經籍志》相合。殆本傳筆誤,以“三”為“四”歟。史稱其文典雅峻潔,必求合於古作者,不徒以徇世好。又稱虞集見所作,有“我老將休,付子斯文”之語。《張翥序》亦稱天歷、至順間,學士虞公以文章擅四方,其許與君特厚,君亦得相與薫濡,而法度加密。蓋紀實也。蘇天爵輯《元文類》,其時作者林立,而不以序屬諸他人,獨以屬旅,殆亦知其文之足以傳信矣。
△《傅與礪詩文集》·二十捲(江蘇巡撫采進本)元傅若金撰。若金初字汝礪,揭徯斯為改字與礪,江西新喻人。曹安《讕言長語》記其少年傢酷貧,以織席為生。又改業為針工。後有所激,乃讀書,詩文遂膾炙人口。用以勉人之自礪,則亦奇士也。其詩法授於同郡範梈。虞集、宋褧以異材薦,佐使安南。歸除歸廣州文學教授。至正三年卒,年僅四十。所著詩集有《初稿》、《南徵稿》、《使還新稿》、《牛鐸音》等編,範、虞諸人皆嘗為之序。至正間,其弟若川匯鋟之,名《清江集》。明洪武中,又刻其文集十一捲,《附錄》一捲。今詩文總為一編,不知何人所並也。揭徯斯稱每讀與礪詩,如復見範德機。德機七言歌行勝,與礪五言古律勝,餘亦相伯仲。王士禎《居易錄》則稱其歌行得老杜一鱗片甲,七律亦有格調。與徯斯論小異。當以士禎之說為然。古文蓋其餘事,然亦和平雅正,無棘吻螫舌之音。雖不能凌跨諸傢,要亦一時之雋纔矣。
△《瓢泉吟稿》·五捲(永樂大典本)元朱晞顔撰。考元代有兩朱晞顔。其一為作《鯨背吟》者。其一為長興人,字景淵,即著此稿者也。晞顔始末不甚可考。惟《吳澄集》有晞顔父文進《墓表》,載及晞顔,稱其能詩文而為良吏,亦不詳其為何官。今以集中詩考之,則初以習國書被選為平陽州蒙古掾。又為長林丞,司煮????賦。又曾為江西瑞州監稅。蓋以郡邑卑吏終其身者。其集藏書之傢罕見著錄。惟焦竑《國史經籍志》載有《瓢泉集》四捲,而世無傳本。顧嗣立錄元詩三百傢,亦不及其名。今據《永樂大典》所載,抄撮編次,釐為詩二捲、詩餘一捲、文二捲。又牟巘、鄭僖《原序》二首尚存,仍以弁諸捲首。集中所與酬贈者為鮮於樞、揭徯斯、楊載諸人。故耳目薫濡,具有法度。所作雖邊幅稍狹,而神理自清。《牟巘序》所稱擬古之作,今具在集中。頗得漢魏遺意,異乎以割剝字句為工。其雜文亦刻意研練,不失繩墨。
惟鄭僖所賞麯生、菊隱二傳,沿毛穎革華之體,自羅文、葉嘉以來已為陳因之窠臼。僖顧以奇贍許之,殆所謂士俗不可醫矣。
△《筠軒集》·十三捲(安徽巡撫采進本)元唐元撰。元字長孺,歙縣人。泰定丁卯,以文學授平江路學錄。再任建德路分水縣教諭。以徽州路學教授致仕卒。集中《朱剋用總管詩會序》,作於至正乙酉,自題七十七歲。則當生於宋鹹淳五年己巳。始終皆當元盛時,故所作多和平溫厚之音。又嘗著《易大義》、《見聞錄》諸書,於經術頗深。故議論亦不詭於正。據朱文選行狀,元有《敬堂雜著》、《思樂雜著》、《吳門雜著》、《分陽雜著》、《金陵雜著》、《老學藂稿》幾七千篇,分為五十捲。乃其子桂芳手輯,故集中間有桂芳題識。此本為程敏政編入《唐氏三先生集》者,僅詩稿八捲、文稿五捲,殊非其舊。觀其裔孫澤請汪抑之作序啓中,亦謂兵燹之餘,十存二三。
則此集亦蠹蝕零落,幸而得存矣。惟元以鄉校終身,未嘗一官臺閣,而集中有《扈從氵欒陽清暑》四詩,又有《玉堂夜直詩》,及《察罕淖爾》、《李陵臺》諸詩,未喻其故,或誤收他人之作歟?
△《俟菴集》·三十捲(兩淮馬裕傢藏本)元李存撰。存字明遠,更字仲公,安仁人。少博涉典籍,喜為文章。後從上饒陳立太傳陸九淵之學,遂盡焚所著書。其論學以省察本心為主。其論文謂唐、虞所有之言,三代可以不言。三代所有之言,漢、唐可以不言。未有六經,此理無隱。前古聖賢,直形容之而已,惡能有所增損。皆陸氏義也。然存所學篤實,非金谿流派墮於玄渺,並失陸氏本旨者比。故其詩文皆平正醇雅,不露圭角,粹然有儒者之意。是集為其子卓所編。凡詩十一捲、文十九捲。前有永樂乙酉《鄒濟序》,及危素所作《墓志》。末附虞集書一首。案《道園學古錄》有《送李彥方閩憲詩序》曰:“近日晚學小子,不肯細心讀書窮理,妄引陸子靜之說以自欺自棄。至欲移易章句,直斥程、朱之說為非,此亦非有見於陸氏者也。特以文其猖狂不學以欺人而已。此在王製之必不容者也。閩中自中立之歸,已有道南之嘆。
仲素、願中至於元晦,端緒明白,皆在閩中。不能不於彥方之行發之。去一贓吏,治一弊政,不如此一事有以正人心”雲雲。其言褊躁,與陸氏學派若不戴天。而與存書乃深相推挹,豈非以其人重之歟?亦足見元儒敦樸,無門戶之成見也。
△《滋溪文稿》·三十捲(兩淮馬裕傢藏本)元蘇天爵撰。天爵有《名臣事略》,已著錄。所作有《詩稿》七捲、《文稿》三十捲。其《詩稿》,《元百傢詩》尚錄之,今未見其本。此為其《文稿》三十捲,乃天爵官浙江行省參政時,屬掾高明、葛元哲所編。元哲字廷哲,臨川人,以鄉貢第一人舉進士。趙汸《東山存稿》中有《別元哲序》一篇,載其行履甚詳。高明字則誠,永嘉人,登進士第,調官括蒼郡錄事。趙昉又有《送高則誠歸永嘉序》,即其人也。天爵少從學於安熙。然熙詩文粗野不入格,天爵乃詞華淹雅,根柢深厚,蔚然稱元代作者。其波瀾意度,往往出入於歐、蘇,突過其師遠甚。至其序事之作,詳明典核,尤有法度。集中碑版幾至百有餘篇,於元代制度人物,史傳闕略者多可藉以考見。《元史》本傳稱其“身任一代文獻之寄”,亦非溢美。虞集《賦蘇伯修滋溪書堂詩》有曰:“積學抱沉默,時至有攸行。抽簡魯史存,采詩商頌並。”蓋其文章原本,由沉潛典籍,研究掌故而來,不盡受之於熙也。
△《青陽集》·四捲(編修勵守謙傢藏本)元餘闕撰。闕字廷心,一字天心,色目人。世居武威。以父官合肥,遂傢焉。
元統元年進士。纍官淮南行省左丞,分守安慶。陳友諒陷城,自剄死。贈行省平章,謚忠宣。事跡具《元史》本傳。闕以文學緻身,於五經皆有傳註。篆隸亦精緻可傳。而力障東南,與許遠、張巡後先爭烈。故集中所著,皆有關當世安危。
其《上賀丞相》四書,言蘄、黃禦寇之策,尤為深切。使闕計果行,則友諒之能陷江東西否,尚未可知也。其第二書謂往時泰不華、蠻子海牙並力攻蘄、黃,賊幾就滅。忽檄散各軍,止有卜顔帖木兒駐札蘭溪。盜之復陷沿江諸郡,實人謀不臧。證以卜顔帖木兒本傳,知丞相托剋托雖有功於江淮,而實階亂於蘄、黃之地。
又第四書曰,蘭溪之功,卜顔帖木兒平章為最,蠻子海牙中丞特因之成事。《卜顔帖木兒傳》亦采用之。則又是非之公,足以信諸後代者也。其詩以漢魏為宗,優柔瀋涵,於元人中別為一格。鬍儼《雜說》曰:“初危太樸以文學徵起,士君子皆想望其風采。或問虞文靖公曰:‘太樸事業當何如?’曰:‘太樸入京之後,其詞多誇,事業非所敢知。必求其人,其餘闕乎。’問何以知之,曰:‘集於闕文字見之。’後闕竟以忠義顯。乃知前輩觀人,自有定鑒”雲雲。然則文章雖闕之餘事,而心聲所發,識度自殊,亦有足覘其生平者矣。
△《鯨背吟集》·一捲(編修汪如藻傢藏本)舊本題元朱晞顔撰。前有《自序》,署其字曰名世。末又有《自跋》。《序》稱至元辛卯,泛海至燕京,舟中成七言絶句三十餘首,詩尾各以古句足之。其末章雲:“早知鯨背推敲險,悔不來時衹跨牛。”因名《鯨背吟》。曹學佺編入《十二代詩選》中。長洲顧嗣立編《元百傢詩》,據趙孟頫所作《宋無翠寒集序》,謂無舊以晞顔字行。先世自晉陵遷吳,冒朱姓。至元中,其父領徵東萬戶案牘,當行病痿,無匄以身代,遂入海。經高麗諸山,未嘗廢吟詠,《鯨背吟》正其時
作。然《序》稱偶托跡於曹科,未忘情於筆硯。緣木求魚,乘桴浮海。與代父入徵東幕府,情事渺不相涉。與《孟頫序》所稱,西溪王公以茂纔舉之,辭不就者亦不合。又不知其何故矣?疑以傳疑可也。
△《近光集》·三捲、《扈從詩》·一捲(江蘇巡撫采進本)元周伯琦撰。伯琦有《六書正訛》,已著錄。當順帝時,伯琦以文章知遇,出入禁廷。因別裒錄所作,為此二集。《近光集》乃後至元八年庚辰由國史院編修擢翰林修撰,同知製誥。至正元年辛巳,為授經郎經筵譯文官。二年壬午,為簾內官。四年甲申,升監書博士。五年乙酉,改崇文監丞,迄於出為海北廣東道肅政廉訪使。凡五年之詩。《扈從詩》則至正十二年壬辰,由翰林直學士兵部侍郎拜監察御史,扈從上京之作也。《近光集》中述朝廷典製為多,可以備掌故。
《扈從詩》中記邊塞聞見為詳,可以考風土。而伯琦文章淹雅,亦足以摹寫而敘述之。溯元季之遺聞者,此二集與楊允孚《氵欒京百詠》亦略具其梗概矣。
△《經濟文集》·六捲(浙江鮑士恭傢藏本)元李士瞻撰。士瞻字彥聞,先世新野人,徙居荊門。至正初,中大都路進士。
中書闢充右司掾,除刑部主事。纍官戶部尚書,出督福建海漕,就拜行省左丞。
召入為參知政事,改樞密副使,拜翰林學士承旨,封楚國公。以至正二十七年卒。
《元史》不為立傳。惟《順帝本紀》載:“至正二十二年,樞密副使李士瞻上疏極言時政。凡二十事。”具列其目,大抵當時急務。蓋亦讜直之士也。是集為其曾孫伸所編,所錄始於為右司掾時,而迄於奉使閩中。故《元史》所載《時政疏》不在其中。然所載往來簡札至七十餘通,幾居全集之半。雖多屬一時酬答之作,而當時朝政之姑息,兵事之乖方,藩臣之跋扈,多可藉以考見。其彌縫匡救,委麯周旋,拳拳憂國之忱,亦不在所上《時政疏》下。《元史》於順帝時事最稱疏略,存此一集,深足為考證之助。正不徒重其文章矣。
△《純白齋類稿》·二十捲、《附錄》·二捲(浙江巡撫采進本)元鬍助撰。助字履信,一字古愚,婺州東陽人。始舉茂纔。為建康路儒學學錄。歷美化書院山長、溫州路儒學教授。用薦再為翰林國史院編修官。秩滿授承信郎、太常博士,致仕歸。時至正五年也。是集乃助所自編,本三十捲。歷年既久,殘闕失次。明正德中,其六世孫淮掇拾散佚,重編此本。僅存賦一捲、詩十六捲、雜文三捲。又《附錄》當時投贈詩文二捲。仍以《純白齋類稿》為名,而捲帙已減三之一,非其舊本。虞集常跋其《上京紀行集》,稱其竜門以後詩尤佳,今已散入集中。鄧文原、吳澄嘗跋其《鑾坡小錄》及《升學祭器文》,此本不載。
則當在亡佚十捲中也。助詩文皆平易近人,無深湛奇警之思,而亦無支離破碎之病,要不失為中聲。吳澄稱其詩“如春蘭茁芽,夏竹含籜,露滋雨洗之餘,濯濯幽媚,娟娟靜好”。則形容過當,反不肖其品格矣。
△《圭峰集》·二捲(浙江鮑士恭傢藏本)元盧琦撰。琦字希韓,號立齋,惠安人。圭峰其所居地。抄本或作《圭齋集》,傳寫誤也。至正二年進士。授州錄事,遷永春縣尹,改調寧德。歷官漕司提舉,除平陽州,命下而卒。事跡具《元史·良吏傳》。徐《筆精》曰:“《圭峰集》歲久弗傳,近歲惠安莊戶部徵甫蒐而梓之,誤入薩天錫詩六十餘首。”此本為元陳誠中所編,明萬歷初邑人朱一竜、福州董應舉序而刻之。在莊本之前,然已多竄入他作。如五言古詩《春日思遠遊》,則在陳旅集中。又五言古詩中《過嶺至崇安》、《送吳甫至揚州》、《題焦山方丈壁》、《秋日池上》、《度閩關》、《宿臺山寺絶頂》、《早發黃河》等篇,七言古詩中《有事居庸關》、《走筆贈孟禮》、《樂陵臺望月》、《夜泊釣臺》、《江南樂》、《江南怨》、《雪山辭》、《崔鎮阻風》、《遊吳山駝峰》、《紫陽菴》、《江上聞笛》、《別友》、《寒夜聞笛》、《黯淡灘歌》、《清湖麯》、《海棠麯》、《儒有薩氏子》等篇,七言律詩中《高郵城樓晚望》、《燕將軍出獵》、《寄鶴林長老》、《和王維學海
南還韻》、《三衢守索題爛柯石橋》、《登鎮陽竜興寺閣》、《寄參政許可用》、《送僉憲王君實》、《金陵道中》、《再過鍾山萬壽寺》等篇,共三十二首,皆在薩都剌集中。至於薩都剌《溪行中秋玩月》一篇,《自序》稱“餘乃薩氏子”
雲雲,班班可考。此集乃改題曰《儒有薩氏子》,《序》末又刪其“至元丁醜仲秋書”一句。尤為顯然作偽。不得謂之誤收。蓋編緝之時,務盈捲帙,以誇蒐采之富,故真贋溷淆如此也。琦官雖不高,而列名良吏,可不藉詩而傳。即以詩論,其清詞雅韻,亦不在陳旅、薩都剌下。編錄者移甲為乙,亦非無因矣。集又載賦三篇、記六篇、志銘二篇、祭文一篇、啓三篇、雜著九篇,則確出琦作,非由假藉。今刪其詩之妄錄者,並其文錄之,以存琦之真焉。
△《蛻菴集》·五捲(浙江巡撫采進本)元張翥撰。翥字仲舉,晉寧人。至元初,用隱逸薦,召為國子助教,分教上都。尋退居淮東。會修《宋》、《遼》、《金》三史,起翰林國史院編修官。纍遷翰林學士承旨,致仕,加河南行省平章政事,給俸終身。事跡具《元史》本傳。
案金明昌、承安間,亦有張翥,字曰仲揚。劉祁《歸潛志》記其“矮窗小戶寒不到,一爐香火四圍書”、“西風了卻黃花事,不管安仁兩鬢秋”諸句,稱其浮豔。
諸書援引,或誤為一人,非也。翥嘗從學於李存,傳陸九淵之說。詩法則受於仇遠,得其音律之奧。其詩清圓穩貼,格調頗高。近體長短句,極為當時所推。然其古體亦伉爽可誦,詞多諷諭,往往得元、白、張、王之遺,亦非苟作。王士禎《居易錄》曰:“蛻菴元末大傢,古今詩皆有法度。無論子昂、伯庸輩,即範德機、揭曼碩未知伯仲何如。”其論當矣。史稱翥遺稿不傳,傳者有律詩、樂府,僅三捲。王士禎則稱“《蛻菴集》四捲,明洪武三年錫山郎成抄本”。此本乃朱彝尊所藏,明初釋大杼手抄本,前後有來復、宗泐二人《序》《跋》。蓋大杼與翥為方外交,元末翥沒無嗣,大杼取其遺稿歸江南,別為選次而錄存之。考《元音》、《乾坤清氣集》、《玉山雅集》諸書,所錄翥詩尚有出此集之外者,則亦非全本也。
△《五峰集》·六捲(編修汪如藻傢藏本)元李孝光撰。孝光字季和,樂清人。隱居教授白野,泰哈布哈嘗師事之。至正七年,詔徵隱士,以秘書監著作郎召。明年升文林郎、秘書監丞。所著詩文,歲久散佚。是編乃弘治甲子懷遠錢杲為樂清令,訪求遺稿,得全集於儒生周綸傢,因俾綸編次刊版。杲自為之序,仍以《五峰集》為名。其詩文不分捲帙,但以各體分編。今定以樂府四言詩為一捲,五七言古詩為一捲,五言律詩為一捲,七言律詩為一捲,絶句為一捲,雜文為一捲。捲首別有逸文目四篇,曰《南村草堂記》,曰《郭翼遷善齋記》,曰《姚文煥書聲齋集記》,曰《孝善坊記》,皆有錄無書。
蓋傳寫復佚,今亦闕之。元詩綺靡者多,孝光獨風骨遒上,力欲排突古人。樂府古體皆刻意奮厲,不作庸音。近體五言疏秀有唐調。七言頗出入江西派中,而俊
偉之氣自不可遏。中間如《贈潘九霞絶句》所云:“道士自稱潘九霞,身騎黃鶴大如車。藉我北窗眠一夜,酒醒共吃白丹砂。”失之粗獷者,亦間有之,然不害其風格也。雜文凡二十首,皆矯矯無凡語。楊維楨作《陳樵集序》,舉元代作者四人,以孝光與姚燧、吳澄、虞集並稱,亦不虛矣。末附《題朱澤民畫》一首,蓋古樂府之末章,誤編於文集,今仍移附樂府末雲。
△《野處集》·四捲(浙江巡撫采進本)元邵亨貞撰。亨貞字復孺。楊樞《淞故述》,載其本淳安人。至正間為鬆江訓導,占籍華亭。今考集中有《送族兄安仲還鄉序》雲:“至元中,大父處縣君以弗終仕於宋,晦跡華亭別業,先子遂生華亭。至德間,大父歸葬故裏,先子弗剋舉傢去,至今為華亭人。”則自其祖已占籍鬆江,樞所述猶未盡也。是編後有馮遷、汪稷二《跋》,謂其書本出上海陸深傢,深之孫郯以授稷而刊行之。並所著《蛾述詩選》、《蛾術詞選》為十六捲。今詩詞二選世已無傳,惟此本獨存。
共雜文六十八首。亨貞終於儒官,足跡又不出鄉裏,故無雄篇巨製以發其奇氣。
而文章大致清快,步伐井然,猶能守先民遺矩者。其詩詞世不多見。陶宗儀《南村輟耕錄》載所作《詠眉目沁園春詞》二首,雋永清麗,頗有可觀。蓋所長尤在於是,惜《詞選》今已久佚矣。
△《夢觀集》·五捲(浙江鮑士恭傢藏本)元釋大圭撰。大圭字恆白,姓廖氏,晉江人。至正間,居泉州之紫雲寺。其集本二十四捲。首為《夢法》一捲、《夢偈》一捲、《夢事》一捲,次為詩六捲,次為文十五捲。所謂夢法、夢偈、夢事者,皆宗門語錄,不當列之集中。其雜文亦多青詞、疏引,不出釋氏之本色,皆無可取。惟其詩氣骨磊落,無元代纖穠之習,亦無宋末江湖蔬筍之氣。吳鑒原序稱其華實相副,詞達而意到,不雕鏤而工,去纂組而麗,屏耘鋤而秀。雖朋友推奬之詞,然核以所作,亦不盡出於溢美。蓋石湖、劍南之餘風,猶存於方以外矣。今刪除其《夢法》等捲,並刪除其雜文,惟錄古今體詩編為五捲。沙礫既捐,精華斯露。取長棄短,期於不失雅音。其三乘宗旨,聽釋氏之徒自傳之,固不必為彼法計也。
△《金臺集》·二捲(江蘇巡撫采進本)元乃賢撰。乃賢有《河朔訪古記》,已著錄。是集為危素所編。前有歐陽玄、李好文、貢師泰三《序》,作於至正壬辰。又有黃溍《題詞》,作於至正庚寅。
末有至正乙酉揭徯斯《跋》,至正辛卯程文《跋》、至正乙未楊彝《跋》、至正己醜泰哈布哈題字、至正戊子張起岩題詩。復有虞集詩一首,及危素一《跋》,均不著年月。《素跋》稱“易之《金臺前稿》,餘既序之。及再至京師,又得《後稿》一捲。”則此集二捲乃合兩稿編之。故集中稱揭徯斯謚為“揭文安”,而集末乃有徯斯《跋》也。乃賢天才宏秀,去元好問為近。雖晚年內登翰林,外參戎幕,而仕進非所汲汲,惟以遊覽唱酬為事。故氣格軒翥,無世俗猥瑣之態。
其名少亞薩都剌。核其所作,視薩都剌無不及也。
△《子淵詩集》·六捲(永樂大典本)案《子淵詩集》散見《永樂大典》中,但題曰元人。《文淵閣書目》載之,亦不著撰人名氏。考集中有《歲盡詩》雲:“照我鄉關夢,相隨到鄮城。”鄮故城在鄞縣東,唐時析鄮置鄞、慈、奉、鎮四邑,隸明州。元為慶元路。納新《金臺集》有《懷明州張子淵》七律一首,又有《依韻奉答子淵》七律二首。今倡和詩俱在集中,韻亦相符。則當為慶元路人。又《鐵釜中蓮詩》題下自註,敘同時並賦諸人,有“暨仲深”之語。則其名當為仲深。又有《懷兄子益在橫浦詩》。
以其兄字推之,則“子淵”當為其字矣。集久不傳。茲分體綴輯,得詩六捲,多與乃賢、楊維楨、張雨、危素、袁華、周煥文、韓性、烏本良、斯道兄弟唱和之作,而納新為尤夥。古詩衝澹,頗具陶、韋風格;律詩雖頗涉江湖末派,格意未高。然五言如“曉市魚蝦集,秋田筍蕨多”,“驛路隨江盡,湖雲類海寬”,“地通江棧闊,天入海門低”,“明月孤城柝,秋風弱客心”,“枯萑晴似雪,獨鶴夜如人”。七言如“江村夜迥傳金鼓,池館秋深老芰荷”,“滿面炎塵依客帽,一川離思屬荷花”,“傢僮解事故攜酒,野鳥避人低度墻”,“北風吹沙弓力勁,落日照海旌旂寒”,“林荒乏釀茶為酒,魚熟難賒米當錢”,“西江返照連虹影,南鎮殘山入雁行”,亦皆楚楚有緻。其見重於當時名輩,亦有以也。
△《午溪集》·十捲(編修汪如藻傢藏本)元陳鎰撰。鎰字伯銖,麗水人。嘗官鬆陽教授。後築室午溪上,遂以“午溪”
名其集。捲首題“前進士麯阜孔暘編選,前進士青田劉基校正”。有黃溍、張翥、孫炎及暘、基五人《序》。《翥序》稱其學於外舅周衡。《炎序》又稱其學於翥。故其詩才地雖覺稍弱,而吐言清脫,不失風調。蓋淵源有所自來。前又載基、暘手柬各一通。基柬稱其“體製皆佳,而近日應酬之作去其一二則純矣”。
暘柬則稱其“篇篇合律而中呂,字字鏗金而鏘玉”。今觀其集,基言為是。《基序》稱《午溪集》一捲。《炎序》稱二捲。《暘序》則稱四百餘篇。此本十捲,豈基所欲去者,暘仍為存之乎?
△《藥房樵唱》·三捲、《附錄》·一捲(浙江鮑士恭傢藏本)元吳景奎撰。景奎字文可,蘭溪人。年三十,海道萬戶劉貞為浙東憲府掾,嘗闢為從事。明年貞去,景奎亦歸。久之用部使者薦,署興化縣儒學錄,以母老辭不就。至正十五年卒於傢。黃溍為志其墓,深相惋惜。是集乃其子履與其門人黃琪所編。中間五言古體皆源出白居易,七言古體間似李賀。近體亦音節宏敞,豪放自喜。宋濂為作《集序》,亦極相推挹。特編次時失於簡汰。如《偶成詩》雲:“挾纔勝德世所薄,寧我負人天可欺。士之言行苟如此,聖經賢傳將奚為。”
殆劉剋莊所謂有韻語錄,殊不入格。其他應俗之作,亦多榛楛勿翦。是則履等輯錄之過。然其菁華自在,亦不以此相掩也。
△《栲栳山人集》·三捲(兩淮馬裕傢藏本)元岑安卿撰。安卿字靜能,餘姚人。所居近栲栳峰,故以自號。志行高潔,窮厄以終。其詩有雲:“老成愧苟得,童稚羞無官。”又云:“人觀所為主,結交慎攀援。”足見其堅苦自立之意。集中次韓明善《題推篷圖詩》,稱“坡翁仙去二百春”。以蘇軾卒於建中靖國元年計之,蓋當元之中葉。故上得見厲元吉,下得見危素也。是集為安卿邑人宋禧編輯。禧初名元禧,洪武間召修《元史》,曾為安卿題像,述其生平。今亦附載於集中。其詩戛戛孤往,如其為人。惟七言古詩時雜李賀、溫庭筠之體。蓋有元一代風氣如斯。然氣骨本清,究亦不同纖媚穠冶之格。顧嗣立《元詩選》曰:“安卿嘗作《三哀詩》,吊宋遺民之在裏中者。
寄托深遠,有俯仰今昔之思。”案《三哀詩》,一曰厲元吉,宋末舉進士第,為烏程尉,入元不仕以終,安卿之師也;一曰高師魯,佚其名而為安卿傢三世之交,總角時曾得見之;一曰李天錫,則其裏之老儒,安卿未及相識者。詳其詞意,前二篇為追念故交,後一篇為表章潛德。其間雖有“新亭”、“黍離”諸語,乃追敘三人之遺事,非安卿自有是感,詩語甚明。嗣立遽以思宋為說,穿鑿殊甚。又集中《出門偶賦詩》有:“側聞朝廷遺逸徵,集賢著作空盈庭。中書堂上日羊飯,世祖山河如砥平。”則身見元政漸弛,文恬武嬉,方深以國事為憂,而望以無忘祖宗之創業。豈復睠睠於宋者乎?嗣立以詞害意,遂使安卿首鼠兩端。今謹訂正其誤,俾讀者無惑焉。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捲一 經部一 | 捲二 經部二 | 捲三 經部三 | 捲四 經部四 | 捲五 經部五 | 捲六 經部六 | 捲七 經部七 | 捲八 經部八 | 捲九 經部九 | 捲十 經部十 | 捲十一 經部十一 | 捲十二 經部十二 | 捲十三 經部十三 | 捲十四 經部十四 | 捲十五 經部十五 | 捲十六 經部十六 | 捲十七 經部十七 | 捲十八 經部十八 | 捲十九 經部十九 | 捲二十 經部二十 | 捲二十一 經部二十一 | 捲二十二 經部二十二 | 捲二十三 經部二十三 | 捲二十四 經部二十四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IX] 頁
|
|